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马古道的诗情画意

小小茶农 2023-11-18 05:39:28

茶马古道的诗情画意

在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来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这是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

马古道”是今天人们为这条绵延千年的古代商路所起的名字,它不是一条路,它只是一个名称,甚至只是一个文化概念。 茶马古道是目前世界上己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是一条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用有血有肉的生命之驱国铺就的古道,马帮们沿着这条坎坷崎岖的古老驿道,源源不断的为藏区驮去茶、糖、盐等生活必需品,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悠远的马铃声,串起了山谷、平坝和村寨,也串起了众多民族和不同文化交流。

茶马古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民族迁徒的大走廊,在这条绵延4000余公里的古道上,有西双版纳傣族的贝叶文化、有彝族祭坛上的火文化、有白族的本主文化、有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有藏族的雪域文化...........各民族文化在这条古道上交汇、融合、发展,生生不息。它又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在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

茶马古道途经的横断山区、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理地貌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圣洁的梅里雪山,康巴人在高原草场引吭高歌,惊涛拍岸的怒江峡谷中,基督教堂里传诵着四部的和声,碧罗雪山、怒族人的春米声、织布声、孩童们的嬉戏声,淹没在夕阳的炊烟之中,自信,祥和,愉悦,是那里原住民族的灵魂。 《茶马古道》的作者李旭说:”不管这个世界发生着什么,由于不可思议的偏远艰险,茶马古道上有三样东西似乎还在坚韧的存在着:一个是沿途的苍茫大地、山山湖泊、蓝天白云,一个是与藏民生命融为一体的宗教,一个是藏民的善良、淳朴和美好。这三点仿佛是三位一体的存在。

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原住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脉一样,不卑不亢,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与自然和谐地并存。而我们这些从外边来的人,只能仰视他们、欣赏他们、赞美他们——这里能够给你一种力量,一份祥和及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们并不会因你的赞美而改变自己。

滇藏线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初始于隋唐,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由滇藏线和川藏线构成,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是世界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据专家考证,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以她遗世独立的千古神韵让人魂牵梦绕!
昔日“一趟滇藏茶马古道线,一段天险路。”“地狱般的滇藏公路,却穿越着天堂般的美景”。云南大理至西藏拉萨2122公里的路程,如今土路不到300公里,且还在不断的建设及修整中,一路可谓车移景异。

遗失在茶马古道上的前世今生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一条与丝绸之路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孕育发展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通道,已随现代文明的涤荡而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但它的历史与价值却永远熠熠生辉。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

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

陕甘茶马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陕甘茶马古道是陕西商人在西北进行茶马互市线路,从长安、汉中到甘肃、宁夏、新疆,到唐朝时,与丝绸之路相连,走向中亚、欧洲,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第二条是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近年来又被学术界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始于唐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条是滇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

历史沿革: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

茶马古道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 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古道上的故事

其一,川藏古茶道

从唐代开始,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

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除南线争夺南沼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东线争夺剑南。唐蕃之间的和亲、问聘等使臣往来,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唐代中原与西藏地区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唐代内地茶叶输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袭状态,青藏道已失去的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

但自唐代茶叶传入藏区以后,茶叶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皆饮茶成风。西北各族纷纷在沿边卖马以购买茶叶,而宋朝为了获得战马,便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将四川年产3000万斤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买马不得它用,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故《西藏志》的作者陈观浔说,唐宋以来,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由此道”。

从明朝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

宋元时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门(今天全)等地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贸易,但数量较少,所卖茶叶只能供应当地少数民族食用。迄至明朝,政府规定于四川、陕西两省分别接待杂甘思及西藏的入贡使团,而明朝使臣亦分别由四川、陕西入藏。由于明朝运往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即100万斤,支付在甘青藏区“差发马”所需茶叶,其余大部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藏区。而西藏等地藏区僧俗首领向明廷朝贡的主要目的又是获取茶叶。因此,他们就纷纷从川藏道入贡。“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

于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在四川设茶仓四所,“命四川布政使移文天全六番招讨司,将岁输茶课乃输碉门茶课司,余就地悉送新仓收贮,听商交易及与西蕃市马。

天顺二年(1458)五年,明朝规定今后乌思藏地方该赏食茶,于碉门茶马司支给。又促使乌思藏的贡使只得由川藏道入贡,不再由青藏的洮州路入贡。

到成化二年(1470),明廷更明确规定乌思藏赞善、阐教、阐化、辅教四王和附近乌思藏地方的藏区贡使均由四川路入贡。而明朝则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数百万斤茶叶输往康区转至乌思藏,从而使茶道从康区延伸至西藏。而乌思藏贡使的往来,又促进了茶道的畅通。于是由茶叶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道同时成为官道,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康定在元时尚是一片荒凉原野,关外各地及西藏等处商人运土产至此交换茶叶布匹,只得搭帐篷竖锅桩,权作住宿之处,明代才形成一个村落。随着藏汉贸易南移,逐渐发展成为边茶贸易中心。

从此“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打破,大批藏商越静宁山进入康区,大批的陕商和川商亦涌入康区。这个因茶叶集市而兴起的城市,藏汉贸易通过“锅庄”为媒介,商业相当繁荣。成为西陲一大都市。总之,川茶输藏是促进川藏交通开拓和川藏高原市镇兴起的重要因素。

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之地,更使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和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再由康定经雅江、里塘、巴塘、江卡、察雅、昌都至拉萨的南路茶道和由康定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至昌都与南路会合至拉萨的北路茶道。这条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既是明清时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川藏道崎岖难行,开拓十分艰巨。

由雅安至康定运输茶叶,少部分靠骡马驮运,大部分靠人力搬运,称为“背背子”。行程按轻重而定,轻者日行40里,重者日行2-30里。途中暂息,背子不卸肩,用丁字形杵拐支撑背子歇气。杵头为铁制,每杵必放在硬石块上,天长日久,石上留下窝痕,至今犹清晰可见。从康定到拉萨,除跋山涉水之外,还要经过许多人烟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辽阔的平原,要攀登陡削的岩壁,两马相逢,进退无路,只得双方协商作价,将瘦弱马匹丢入悬岩之下,而让对方马匹通过。要涉过汹涌咆哮的河流,巍峨的雪峰。

长途运输,风雨侵袭,骡马驮牛,以草为饲,驮队均需自备武装自卫,携带幕帐随行。宿则架帐餐饮,每日行程仅20-30里。加上青藏高原,天寒地冷,空气稀薄,气候变化莫测,民谚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形象地描述了行路难的景况。川藏茶道的开拓,也促进了川藏道沿线市镇的兴起。大渡河畔被称为西炉门户的泸定,明末清初不过是区区“西番村落”,境属沈村,烹坝,为南路边茶入打箭炉的重要关卡。

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铁索桥。外地商人云集泸定经商。

到宣统三年(1911)设为县治,1930年已有商贾30余家,成为内地与康定货物转输之地。

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主义为了侵略西藏,就力图使印茶取代华茶在西藏行销。他们认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省边茶的地位,英国即可垄断西藏之政治与经济。为此,英帝国主义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萨,强迫印茶输藏。从此,川茶又成为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武器。

反对印茶销藏,保护川茶销藏,成了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重要内容。

西藏地方政府面临印茶销藏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竭力主张禁止印茶入藏。十三世达赖喇嘛还亲自出面向清廷呼吁,要求清朝政府配合行动,制止印度茶销藏。清朝四川总督刘秉璋更是主张力禁印茶行藏,免贻后患无穷。

清廷奉命与英国谈判《藏印通商章程》的张荫棠从川藏茶利,汉藏经济,政府收税,以及茶农茶商利益考虑,亦力主反对英国在西藏侵销印茶,保护川茶销藏。其后川督赵尔丰为了反对英帝侵略西藏,保卫边疆,则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支持西藏人民抵制印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川茶,在打箭炉设立分公司,打破边茶不出炉关的限制。并在里塘、巴塘,昌都设立售茶分号,减少中间环节,迅速将川茶运往西藏。四川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

民国时期,由于国内内战,印茶乘机大量销入藏区,西藏地方上层在英帝国主义的煽动下进攻川边地区,四川与西藏发生军事冲突。双方的亲密联系有所削弱,唯川茶仍畅行于川藏之间。

其二,滇藏线茶马古道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公元678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

680年建立神川都督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乌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

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商贸通道,茶马古道沟通着,云南、四川、西藏三地,最远到达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地区,成为我国与南亚、西亚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从西双版纳出发的滇藏茶马古道,把普洱茶带给了世人;而由四川雅安出发的川藏茶马古道,则成就了雅安边茶。

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背夫们用自己的勇敢、勤劳、智慧开辟了西南边陲的贸易通道,走出了这条地球上“最惊心动魄的路”;更成就了西南多民族的融合,以及多地文化的交流。

如今的茶马古道已然被公路、铁路,甚至空运取代了。曾经热闹的古道渐渐变得荒芜起来。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也许茶马古道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茶马古道精神却永远没有彼岸。

茶马古道上的爱情故事

丽江号称男人的天堂,纳西男人在家琴棋书画烟酒茶,飞鹰走兽晒太阳。然而纳西女人要在烈日炎炎下干农活,背着一个箩筐上山采药。

在纳西人看来,男人干活,女人会很没有面子,所以纳西女人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男人去做家务的,很多活都不允许男人插手,不是男人强迫她们劳动,而是她们强迫男人不劳动。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说起这个原因,我就给大家摆个长的龙门阵了。

丽江,一个小茅屋里,一张不大的床上,女子依偎在男子的胸膛,喃喃的说着:“阿哥,我好舍不得你”。男子说:“阿妹,我爱你”。沉默了一会儿,男子看了看窗户,说:“天快亮了”,女子从胸前掏出一块绿色的玉放到男子的手里,看着他说“平安归来”,男子坚定的说“等我。”

男子起身走出了门,女子已是两泪纵横,门外的男子咬着牙,拂去了眼角的泪珠。

男子骑着一匹瘦马,带着一只瘦猴,身上勾着一只银碗和一支匕首。背着六十篦的普洱茶。

男子慢慢的向前走着,回望了一下家门口的那古井,古井旁边的那棵老树,以及老树下那满眼不舍的妻子。决绝地回过头,融入几百人的马帮中,上路了。

康藏,地处高寒。这里的人需要茶叶,用以防止燥热。而内地,需要大量的骡马用于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携带着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同他们交换骡马、毛皮、药材。

从丽江去往西藏拉萨。

道路险峻,右边峭壁,左边深渊。道路狭窄,宽不过尺。食物缺乏,人困马乏,有人有马跌落山崖。

气候也是十分难受,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的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

然而难得天公作美的日子,土匪横行,尽管马帮也配有武器,殊死战斗,财物保住,但也伤亡累累,人心也惶惶。

就这样,男子坚定的随着马帮走上了这条艰难的道路。

……………

春去冬来,女子每天农作结束后,都会来家门口的老树下遥望着远方的山,等待着阿哥的回来,

终于有一天,女子听到远处铜铃声传来,放下手中的农具,来到了村头,她看到了马帮回来了,她好兴奋。

看到一个一个的男子从她身边走过,可是还是没有见到她的阿哥,她有些着急了。

当最后一个从她身边走过的时候,还没有见到她的阿哥,她有点慌了。

女子找到了马帮头,询问她的阿哥,马帮头看到她,惭愧的低下了头,从怀中取出一块用布包裹的玉递给了她,说道“不用等他了,他有新的家庭了,你找个好男人嫁了吧”

女子拿着玉,还是那块玉,默默的走回了家,她怎么也不会相信,她的阿哥是那样的人,于是还是每天都在夕阳的时候,在那棵老树下等着,还是遥望着远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一天女子不再年轻,

有一天马帮头走马帮回来,看到这个女子还在等待,心中甚是愧疚,走上前,拿起烟斗,狠狠的抽了几口烟。慢慢的说道:“你家阿哥其实并不是移情别恋的,那年,那天,从西藏回来,路过老君山的时候,出现了土匪,土匪人好多,你家阿哥站在桥前,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为了给我们拖延时间,牺牲了。”,他临死时掏出怀中的玉,让我们交给你,“今生无以为报,但愿来生再续”。

女子声泪俱下,回忆起以前的和阿哥的种种往事,又加上疾病缠身,她倒下了,泪水流干变成献血,那块玉一半被染成血红,手中的玉摔成了两半,飞出一只红色和绿色的鸟。

雄性的为红色,谓之“翡”,雌性的为绿色,谓之“翠”。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在《感遇》一诗中写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意思是名叫翡翠的这种鸟在南海之滨筑巢,雌雄双双对对栖息于丛林之中。

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中才有一丝的安慰。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就把翡翠作为感情的定情信物。

所以在丽江的各种习俗当中,每逢重大事项皆有馈赠玉饰的习惯,有新生儿降生的时候,孩子的长辈就会赠与一块翡翠平安扣栓红线给小孩带上,祝福并保佑孩子平安成长。

在女儿出嫁时母亲会褪下自己手腕间祖传的玉镯送给女儿,作为嫁妆。因为玉镯象征着吉祥圆满,象征着包容,中国人有句话“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家传的玉镯经过几代人的滋养更是极富灵性,传给后人也就把祖先的福分和祝福也带给了子孙。

而当老人去世,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云南很多民族都会把玉放入老人口中,让老人含玉而归,这样便能平安地到达天国,享受美好的生活。

纳西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也多为玉佩。蕴藏着“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的心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36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