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汉中民间茶俗

品茶 2023-11-18 13:21:35

汉中民间茶俗

素有陕西江南美称的汉中地区,也是我国西部的绿茶主产地。走访城乡,除了商业大厦每日顾客人来人往外,最红火的地方就算大小不一、风格不同的馆了。

从古到今,茶馆是人们谈心议事、交流会友的好地方,许多生意人常是一边品饮茗茶,一边寻找信息、谈购买、讲价格,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拍板成交。也有远地农民进城办事,坐在茶馆休息片刻,顺便倒一碗茶提神解乏。至于闲老无事者,更是茶馆的常客,把“泡茶馆”作为人生夕阳的乐趣。

解放前后,由于茶叶还没有进入大发展的时期,因而汉中地区的茶馆设备都很简单,仅有桌凳、火炉、水壶和茶具,但店家招待茶客十分殷勤,语言谦和,态度和蔼,使人有一种回家的亲切之感。近几年来,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茶馆新增添棋类、纸牌、画报、书刊、音乐电视节目。有些还邀请来乡土艺人弹琴说书,活跃了茶人的文化生活。这类茶艺馆,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茶俗,增添了客人的雅兴,深受人们欢迎。

在乡村集镇,一家一户也是个茶馆,不仅自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还形成了“客来先敬茶”的习俗语。客人登门,茶水当先,为客沏泡名茶,连茶具也很讲究,一般都要做到开水洗烫消毒。献茶时双手捧杯,轻递轻放,亲切招呼,颇有茶礼。

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群众、茶农对饮茶解渴、消食、清热、降火、益思等性能有了认识,不饮茶的也吃起茶来。因而,这些茶人们又概括总结出了这样的民间茶诀:姜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菊茶可明目,烫茶伤五内;饭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午茶长精神,晚茶难入睡;空腹饮茶心发慌,隔夜乘茶伤脾胃,过量饮茶人黄瘦,淡茶慢饮增年岁。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不知道的别进!!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是一个民间俗语 .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所以酒满些敬人;而茶是热的,茶满了客人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的手被烫,有时还会因手受烫而致使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相传:宋代有一位很有明望的官员,他为人随和。热情好客,经常有朋友来找他聊天,凡来做客的人他都会热情招待,并奉上一杯茶后边喝边聊天。住在他官邸附近的一位秀才经常到他官邸聊天喝茶。一天,这位秀才与往常一样来到这位官员的官邸,当时这位官员正在处理一件紧急公务,这位秀才的到来打乱了他的思路。但是,即然客人来访,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公务,命人冲泡一杯靓茶奉上并与其倾谈。谈了一阵后,这位官员觉得秀才并无大事相商而纯属聊天时,便礼貌地告诉秀才今天有紧急公务要处理,没有时间奉陪,敬请秀才理解。本来这位秀才应该立即告退离开,但这位秀才偏不告退离开。继续与这位官员聊天饮茶。急得这位官员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这位官员心生一计,在与秀才聊天时颠三倒四,斟茶倒水时故意倒的满满的并使茶水溢出,意即我己心急如焚无心再与你聊天。起初,秀才并不在意,后来秀才见这位官员接二连三的如此才恍然大悟,知道主人己下了逐客令,于是赶紧离开。

后来这件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茶满欺人”这一茶俗,而随同“酒满敬人”成为民间的一大习俗而广为流传。

茶俗的饮茶习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 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 ,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
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 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
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泽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午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 。 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摆制。
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 ,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 干、南瓜干、感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
新娘茶俗
女婿茶姑娘若未出阁,来串门的小伙子就会特别多。因此,姑娘家要备好茶,待有客人来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亲家母茶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父母亲都要去看望女儿,这就是所谓的“望朝”。望朝时,身为父母亲要随身携带一些茶、烘青豆、橙子皮伴野芝麻等等东西,这种茶称为“亲家母茶”。
新娘子茶望朝之后,婆婆要到新娘子的娘家去请亲家的亲朋好友和长辈们到新娘子家来喝茶,娘家人这就是去喝“新娘子茶”了。
请新娘子茶姑娘出嫁后,家里的亲朋好友和要好的邻里,一般都要请新娘子去自家喝茶。如果是远亲,可以在过年正月的时候,邀请新娘子,也可以新娘子回娘家做头趟客时补请。
三碗茶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春节期间,难免亲朋好友要互相拜访,有客到来时,通常女主人须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并送上祝福语,如:吃了这碗甜茶,年年生活甜如蜜之类的。然后乘上一碗烘青豆加胡萝卜丝的咸茶,再后泡上一碗细嫩的香绿茶,配上一些小茶点。
打茶会村里一些年轻的嫂嫂、年长的婆婆每年在本地村坊里,相互请喝茶3--5次。当地人称“打茶会”。一般,事先都会约好到哪家喝茶。主人在约好的那天下午,就劈好柴,洗净茶碗和专煮茶水的茶罐,在家等候着邻里姐妹们的到来。客人一来到,主人就拿出她们珍藏在家中用石灰缸、甏、罐装的细嫩芽茶,撮上一撮放在茶碗里,并加入各色佐料,再冲入沸水,双手一碗碗地端到客人面前。花花绿绿的茶汤,边品茶边拉家常。她们之中,有的拖儿带女,有手拉孙儿孙女的,有边做针线活边品茶的,淡笑风生,热闹非凡,很有意思。

公元845~1985年的黑茶文化史

黑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

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

据《封氏闻见录》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湖南茶叶生产历史十分悠久。

历史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炎帝神农氏,最后就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日的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证明在炎帝神农氏时代,湖南就有茶树生长,并被神农氏发现和利用。

至今炎陵县山上仍有野生茶树生长。

  湖南黑茶生产始于湖南益阳安化县。

据唐·杨烨《膳夫经手

录》记载,唐朝时,安华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

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

2009年,安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产地。

  黑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

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

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

因此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酉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

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现在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

  据说,明嘉靖年间,资江下游出现了商埠重镇东坪和黄沙坪,它们与乔口和黄沙坪对岸的酉州一起,以茶叶为发端,成为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在南方的重要起点。

清代集黑茶生产工艺之大成而问世的“千两茶”,被近代人誉为“世界茶王”。

现今故宫仅存的一支“千两茶”已成为无价之宝。

清末,安化茶叶名驰天下,茶叶产业盛况空前。

目前,尚有百年历史的茶行、茶亭、茶书、茶钟、茶马古道驿站、茶具、茶歌、茶谣、茶俗存在于民间。

近年益阳茶厂生产的湘益高级茯砖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调理肠胃、消炎、防辐射等独特功效,在边疆地区流传着“喝酒要喝伊利特,喝茶要喝益阳茶”之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茶叶保健功能的逐步认识,黑茶必将成为人们首选的健康饮品。

“喝安化千两茶,添人间百岁寿”、“多喝茯砖茶、健康千万家”。

追问

从起源开始.历史事件循序渐进.一直到1985年最好.

这个复制的 我看见过了

茶满欺人酒满敬人由来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是一句民间俗语,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所以酒满些敬人;而茶是热的,茶满了客人接手时茶杯很热,易使茶杯掉下地给客人造成难堪,所以茶满欺人。

宋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官员,他为人随和,热情好客,经常有朋友来找他聊天。一天住在他官邸附近经常找他聊天喝茶的秀才又来了,但是他很忙,不方便待客。所以官员故意倒满茶水,暗示秀才离开,秀才明白后就赶紧离开了。

后来这件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在逐渐演变为“茶满欺人”这一茶俗,而随同“酒满敬人”成为民间的一大习俗而广为流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42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