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唐代越窑青瓷茶具赏析

品茶 2023-11-18 16:28:45

唐代越窑青瓷茶具赏析

这套具是唐代越窑烧制,系青瓷,由一盏一托组成。盏呈五瓣莲花状,口敞侈,深腹,有圈足;盏托呈四片卷边荷叶状,托中心部下凹形成一定深度,正好与盏的下腹部套合;通体一色青釉,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

这叫什么名字?

这是越窑青瓷 熏炉
越窑,又名越州窑,也称“秘色窑”。以产地在古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闻名,现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当时在古越州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的窑场诞生了一种面貌全新的青瓷。这种青瓷的出现,结束了由陶到瓷的漫长历程,开创了瓷器制造的新天地。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造型和装饰活泼多样,胎质坚致细密,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中微泛绿为主。当时,以上虞、余杭、绍兴为中心窑场,辐射至周边地区,出现了大批青瓷窑场,如瓯窑、宜兴窑、岳州窑、洪州窑等,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秘色”瓷代表了越窑青瓷的最高水平。唐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其器型有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越窑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唐代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一时期的茶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竞相争辉媲美。陆羽曾对当时各地生产饮茶器皿做了鉴评对比。他认为越瓷釉色翠润,如冰似玉,造型典雅,装饰瑰丽,作为饮茶器皿更胜一筹。越瓷茶碗薄壁浅沿,风格轻巧。因为尚青的习俗以及陆羽的大力提倡,越窑青瓷茶具遂成为最为流行的饮茶器具。唐代的越窑青瓷,还深得当时诗人的喜爱,不少诗人歌咏过越窑青瓷的美,如,郑谷《题兴善寺》:“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陆龟蒙《秋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韩偓《横塘》:“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
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厚,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大为盛行。常见的器型是将器物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做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宋代以后,越窑逐渐衰落。北宋早期,越窑中心逐渐向临海许市、黄岩沙埠转移;北宋中期以后,其他瓷窑纷纷崛起;至南宋,越窑的地位为其他青瓷窑所取代。
越窑青瓷与唐代饮茶风尚
唐代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一时期的茶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竞相争辉媲美。陆羽曾对当时各地生产饮茶器皿做了鉴评对比。他认为越瓷釉色翠润,如冰似玉,造型典雅,装饰瑰丽,作为饮茶器皿更胜一筹。越瓷茶碗薄壁浅沿,风格轻巧。因为尚青的习俗以及陆羽的大力提倡,越窑青瓷茶具遂成为最为流行的饮茶器具。

茶具设计参考文献(细谈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一、历代茶文化与茶具的关联发展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人大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二、茶具和茶文化具有相同的艺术价值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唐代陶瓷茶具有哪些特点的呢?该如何保养?

唐代的茶具品种比较繁多,每一种的作用之界限细致.如前所述,《茶经·四之器》个罗列甚详,共开列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和阐述其式样、结构,详细列举了诸茶具在煮茶饮茶每一步骤中的运用。陆羽笔下的煮茶饮茶用具的主器及附属器中,明确提到陶瓷质地的茶具有:复、搓箕、熟孟、碗。复.即釜或锅,“洪州以瓷为之”,并认为:瓷质的接,虽然雅致好看,但不够坚实耐用。轻盈,就是放盐的器皿,“以瓷为之,圆径四寸”,造型是盒形,或瓶形,或壶形。熟盂是贮盛开水用、“或瓷,或沙,受二升”,也就是说瓷制或陶制,可盛水二升。瓷碗,越州产的为上品,鼎州、婺州的次;岳州的为上品,寿州、洪州的次。陆羽描述瓷质茶碗,不仅谈到出产地和排名,还详细地介绍瓷碗釉色和茶汤色的关系,以及造型、容量等。      如果说《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唐代饮茶器具只是文字记载,那么,1987年4月在重建陕西扶风法门寺塔时,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塔基地宫中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中发现的大批稀世珍宝,却提供了唐代的宫廷伙茶器具的实物证据,说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的兴盛。法门寺唐代茶具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幅七事共八十两。”结合实物分析表明,“七事”是指茶碾,包括碾轴(堕);罗合,包括罗身、罗斗(合或盒)、罗盖,以及银则、长柄勺等。从碾子、碾轴、茶罗于等器箕有的铭文看,这些器物制作于唐咸通九年至十年(868&mdh;869年),又有“文思院造”字样。文思院是宫廷手工工场,这表明这些茶具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同时,在茶罗于、银则、长柄勺上,还有器成后留下硬物刻画的“五哥”字样。王子是唐蹬宗李摧(860一873年)时,皇宫中对唐僖宗李促(874&mdh;888年)小时的爱称。这些茶具乃由唐僖宗供奉。从法门寺出土的饮茶器具并不止“七事”,还有盐台、笼子、茶碗、茶托等物。法门寺地宫所藏饮茶器具,自唐咸通十五年(874年)封存,1987年出土,已有1120多年历史。法门寺出土的金银精制的饮茶器具品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等级的茶具。琉璃茶具的出土表明唐代的琉璃制造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瓷质茶具的出土,揭开了历史上只闻其名,不见其物的“秘色瓷”之趁。“秘色瓷”最先是根据宋人的解释而提出的。在中国陶瓷史料中,五代十国时,吴越国饯氏曾下令在越窑生产供立空使用的器物,庶民不得使用,以示皇威,亏是这一类青瓷器谓之“秘色瓷”。此类瓷器釉色音绿碧玉,釉质晶莹润澈。唐俗宗供奉的16件越窑产瓷的出土,才揭开“秘色瓷”之谴;同时,还将原来推测最早始于五代十国的秘色瓷茶具,提早至唐代中期或支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44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