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人清流:人茶合一

小小茶农 2023-11-18 19:13:15

茶人清流:人茶合一

在别人眼里“之发烧友”的他在业界被尊称“清流先生”,在《汕头都市报》拥有一个栏目,说茶评茶。跟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视茶为灵物,茶道自成一派。用心泡茶、品茶在他看来是一种自得乐趣,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手中的小竹夹轻轻摇动,在热水的冲洗下,竹夹末端白皙的茶杯显得干净清透。清流先生郑文铿把茶叶轻轻倒进因使用了20年而变得光滑的紫砂壶中,均匀放好,洗茶,倾出茶汤,再注入热水。端坐,右手提壶,洒茶。霎时茶香四溢,被摆成“品”字型的小茶杯中已盛好金黄色的茶汤。

二十多年来,清流先生一直如此专注地泡好每一壶茶。

46岁的清流先生是爱茶之人,同时也是汕头茶文化学会名誉会长、国家一级评茶师以及《潮汕工夫茶广东省地方标准》起草人。

2003年,他开始写关于茶文化的文章,并为自己起了一个高洁的笔名——清流。《汕头都市报》有一个专门开设给清流先生的栏目,名为“清流茶说”,两年以来,很多读者通过清流先生发表在栏目上的一篇又一篇短文,来加深潮汕工夫茶的了解。


初结茶缘

潮汕有一说法:“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与大多数潮汕人一样,清流先生在少儿时代已经接触到潮汕工夫茶了。

以前,冲泡一壶工夫茶需要茶具十八件套,相比于现在,传统的泡茶过程显得较为繁琐,却另有一番风味。六岁时,清流先生就被家人差遣出去买茶,买回来后就拿着小扇子扇小火炉煮水、泡茶,待一壶飘香的工夫茶泡好了,他又跟着大人们一起细细品酌,渐渐地就习惯了有茶的日子。

初中时代的清流先生已经是一个文艺青年。爱读书的妈妈在家里摆放了很多书籍,为了读书,清流先生常常在晚上熬夜,悄悄地躲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读小说,每当这时,茶就成了他提神醒脑的宝物,陪伴他一直到深夜。

14岁时清流先生就已经开始写小说,而每次赚到的稿费都会拿来买茶喝。“赚到稿费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买好茶,虽然很贵但是稿费是自己赚来的,也就不在乎了!”清流先生笑着说。

买到好茶后他就呼朋唤友,和朋友们一起享受茶香。“他们说第一次喝到普洱茶是在我这里喝的,那时候他们都觉得普洱茶有霉味,但他们还记得我当时说‘很醇厚啊,这不是霉味,是陈茶的味道’。这件事我自己都不记得了。”

以茶提神,享受茶香,以茶会友,清流先生的生活离不开茶。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他发现工夫茶并没有表面的简单,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去学习研究。于是,在20多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着手研究潮汕工夫茶。

那时并没有丰富的关于潮汕工夫茶文化的文献记载,想要了解工夫茶并不容易。为了寻找更多资料,除了翻阅有限的关于茶的古籍,清流先生还会在休闲时到全国各地的茶山拜访茶农,从茶农处获得资料并一一记载。

走访了不同的茶山,他发现茶农的生活其实很辛苦。而茶叶的成长过程也不容易——种子落地生根,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霜冻后变成叶子,被摘下后还要经过晒、晾、揉捻、烘培等才变成一片茶叶,而后投入水中释放茶香,才完成了茶的任务。

“茶既隐忍又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每一片茶叶。每次投茶时掉了茶叶,即使是一片,我都会捡起来,投入壶瓯中继续用。”清流先生说。

道家与茶道的历史渊源|茶道与道家 天人合一

  儒释道三家都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甚深的渊源关系,应该说,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道家与茶道的历史渊源,一起来看看。

  道家与茶道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道无所不在,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老庄的信徒们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都与此相关。《茶经?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态度。?自然?的理念导致道家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家,但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即?中和?思想。儒家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由此可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对茶文化流传国外特别是日本,有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可以说,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远远超过儒、道二家。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义,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真正说来,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由三教合一的文化所造成的,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儒释道三家相激相荡,相摄相融,精彩纷呈,于是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气质上显得更为清高、更为闲雅,更有艺术品位。正是在儒释道共建的一个思想及活动的磁场中,文人们弘扬了茶道艺术,他们更多地以茶道启发灵感,静悟生命,提升境界,充分体现了对茶道精神的深切把握。
  中国茶道与道家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 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 ?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 ,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 都是茶人的好朋友。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春探【茶·道】--- 十三少

? 春,万物重生!

? 茶,万物生中承载了历史、文化、哲思、美学、人、器、物甚至与宗教、民族的融合.茶,自古以来就真切的与我们在一起……

? 探【茶·道】,一颗恭敬的心潜见茶道之旅.茶道一词及日本人喝茶最早是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台湾籍主持人李秀媛日本行中得知的,而那时并不知道日本传承的是中国唐宋之风. 千禧年陆续得闻台湾的茶道、茶人,云南本土而盛的是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茶艺师. 而今时今日:卖茶者、喝茶者、茶人者、茶艺者、茶术者、茶修者、茶衍生者、众的茶世界中,茶道究竟是什么?在哪儿? 众说纷纭…………

? 那就从影响大陆最深的台湾开始捋捋吧,回顾台湾茶道的发展路线:30年前的台湾中产阶层兴起,开始注重生活品质,不满足于流传台湾的潮汕功夫茶样式,开始寻求自己的茶道,近水楼台的日本成为范本:到日本的古董市场上扫货各种茶器物(由于日本传承的是抹茶道,大量明清紫砂壶、茶杯托得以回流);而后爆炒紫砂壶、茶器皿、名山茶、老茶,以收藏取代茶道、以求新异时髦风雅而大摆茶席,那段时间曾几乎人人都摆茶席;30年后的今天,台湾走出了一条以造境、赏器、品茶、音乐/空间融合、交友为内容的文人茶道(周瑜的紫藤庐、解致璋的清香斋、何健的冶堂、林炳辉的食养山房). 【台湾文人茶道的最大吸引力是他们至高情怀建设台湾茶道并以此为基业,不追求谋利!台湾的茶课老师,绝不会出售茶具和茶叶给你,这与现在内地茶界纷乱迷怪推崇的状况不同】不过,台湾茶道以清香乌龙茶为根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他们所专研的干泡法、器物使用都只适用于那个体系,并不适用于我们普洱!只有顶级几位老茶人亲身体悟过老普洱的药效,深知老普洱的价值而开启了“看得到喝不起、看不到也买不起、拍卖珍藏易货”模式的老普洱模式!台湾茶人·茶道也深深影响了内地…………

? 而日本的茶道是荣西禅师自天目山取茶种带回日本栽种、带回宋代点茶方式到千利休时代结合了日本器物、用自己禅宗思维和审美才有了一套茶道方式,千利休剖腹自杀的1591年才成为日本茶道确立的年代. 现在的日本也仍传承着抹茶道与煎茶道。

? 【茶禅一味】是各茶文化中茶人至高的追求和标举,但它其实并不见于卷帙浩繁的中国禅籍,而出自《碧岩录》作者圜悟克勤东流日本的墨宝拈提,却开启并引导日本近千年的茶道轨迹!

? 引用久松真一先生的一段话:“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无相的了悟作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所以,日本茶道落实点在修行在禅院中;中国茶艺之用于生活:所以中国每出现一种新的饮茶方式,前面的饮茶方式就会被冲击消失,留下少少痕迹!所以,日本茶道传承了中国唐宋的盛世之风;中国茶道则后浪狠狠将前浪拍到沙滩中,难寻其踪。

? 这也让吾深深思考:【日本茶道经由不可逾越的诸多规矩、严谨的日复一日的执壶动作/呼吸磨练,是将其心达致禅之三昧!极其难入门派和荣辱与共的家元制度/一门深入的传承是得以千年传承一致的保证. 而以此苛刻的外力能否真正观心、修心、明心见性而得其三昧?而茶禅一味?但日本的茶者一直以此恪守着自己的茶道】严谨、规矩、没有浮夸、没有玄妙、没有个人崇拜是吾对日本抹茶道、煎茶道的初相总结,他们对器物的敬重、沿用、传承与浅浅茶汤几道轮回“一期一会”的珍重,是震撼的!真挚的!茶会就是有缘品茶参会,而非推销茶叶、茶衍生品、搞个人崇拜……执壶的茶者都是和颜悦色的中老年人,真正历经过/历练过世事的人,吾相信在茶汤中自然呈现和合圆融之气! 人茶合一!很难回想我们在内地的高谈阔论中、烟雾缭绕中、施粉戴花衣着鲜丽中、一个速水烧中……喝下的那一杯杯普洱茶…… 尚好那几位台湾茶人也都是花甲之年上下的圆和之人,文化素养底蕴丰厚,低调做着关乎茶的份内之事!很赞的詹勋华老师说:“曾是台湾茶文化课最有名老师的他,突然有一天觉得讲不出来了,他退下讲台10年的光阴,不与人交往,只守着焙火、退火、再焙火……而最终的成与不成,是老天爷的事,而不是他!” 在十年的光阴中,在火中,詹勋华老师终成为台湾乌龙的焙火大家! 也深谙大道自然之性!詹勋华老师作为台湾文人茶道的代表,也诠译了他们的专注、他们的真挚情怀!

?

? 修行,不只住山,也不只行脚,也尚在生活点滴中!千利休现在的弟子说其晚年指茶道是“烧好水,泡好茶”,此大道至简、凡圣一如的体悟难道不是茶道真正得以传承的果证吗!

【未完·待续】

求《茶人三部曲》TXT电子书下载地址(要三部全的)

《茶人三部曲》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0gemZtz-7ZW4pwrqLUXsw

提取码:jsac ? ?《茶人三部曲》,作家王旭烽的代表作,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展示了杭州一个茶叶世家的兴衰沉浮,着重通过忘忧茶庄三代茶人的命运悲欢的展示,对茶的精神、茶人精神的透视,演绎出中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中国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人类文明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之魂。


茶品如人品,如何去理解?

人与茶,茶与人的关系历来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故有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佳人佳茗等等之说。茶道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追求的是雅致,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境。古人云: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只有茶品人品相得益彰,才能达到茶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品茶,需要用心去感觉,感觉它们的喜怒哀乐,认识它们不同的性格。一杯茶入口,入口是茶香,留齿是甘醇,让陈香的韵味回荡在体内;一直曲,一本书,一壶茶,或许是人生的别一种境界吧…… 品茶,需要有超凡脱俗的心境,需要用心去感觉。只要你用心去感觉,哪怕一杯最普通的茶沫,也会感觉得到它的喜怒哀乐,也会看见它情感丰富的内心。某些人为了标榜格调,动辄抛千斤以求一饮,实在是暴殄天物。修养和品位,不是用金钱能够买得到的。只要用心去感受,即使是一杯乡间土茶,也会使你有非同寻常的发现。现实世界也是这样,即使一个最卑微的人,也有他的丰富情感。 茶道,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品茶,可以使被红尘玷污的心灵得以净化。品茶人要心静,各品其中味。三五朋友围几而座,茶香友情缠绕在一起,使茶更香情更浓,若再伴有一轮明月,谁还能记得起今夕是何年。 茶品,汇天下品茗于一体,包容茶的色、香、陈、韵;让天下所有茶客喜享天下茶庄茶品。人品,为茶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德立茶存。这虽是一句很朴实的话,却蕴藏着很深的有关人品与茶品的道理。我们本着实实在在,用心做茶的理念,服务天下茶友。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由此可见:品茶品人,茶品见人品。品茶就像品人生,怎么咽也咽不完的茶的香甜味儿,就像是人生的忧伤,任凭你怎样也挥之不去。那忧伤又像喝茶时读的书,像印在脑子里一样,无论如何难以忘怀,越是想忘记,越是记得更加清楚。茶的苦味儿就像是人生的艰辛,只有停下来的时候才会有丝丝甜味儿,可人生要是真得停下来了,就什么都感觉不到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47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