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景谷茶业先贤纪襄廷

茶百科 2023-11-18 21:01:23

景谷茶业先贤纪襄廷

纪襄廷,名肇猷,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景谷县景谷乡纪家村人。自幼家贫而发奋勤学,尔后考取秀才,补禀,至岁进士,并赏六品衔。是清朝景谷唯数不多的进士之一。

纪襄廷事母至孝,曾获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纯孝性成”匾额一方。纪世居景谷,目睹景谷山脉重重、农田稀少,每年谷米所出不敷食用,民生日困。经研究考察,以景谷乡气候、土质之宜种植茶叶。并向外地选购种子,先于陶家园种植数百株,复于塘房山续种数十万株,精心培植,数年后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栽出者资为观摩、广泛倡导,民众群起仿照而大量种植,使景谷乡大量荒野变为园,昔日穷乡僻壤变为商贾云集之地,国计民生日益富足,地方文化更加繁盛。这些历史功绩,民国云南省教育、交通两司司长、东陆大学校长董泽撰写的墓志铭上有详细记载。在纪襄廷的引领倡导下,茶叶种植在小景谷全面推广,并影响到相邻的民乐、钟山、振太等乡村,地处思茅西北一隅的景谷乡形成了新的普洱茶集散地。并以位居进藏茶马古道要冲和更接近藏区而受到众多商贾的青睐。小景谷街一时商贾云集,驮马往来穿梭,热闹非凡。这里的茶叶沿着茶马古道,在马蹄声中源源不断地运往四川、西藏乃至国外。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六年,小景谷街共销售茶叶550吨。后茶业在当地长盛不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小景谷还以年产万担茶的业绩,被云南省命名为“万担茶之乡”而受到表彰奖励。景谷乡境内栽培型古茶树众多,茶叶品质优良,民众多有实惠。现苦竹山一带连片的百年古茶树正是当年纪进士倡导种植并亲自示范栽培而留存下来的。

如今在纪襄廷墓碑旁有当代王毓嵩先生联语:“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蹻而后见公一人”。

景谷乡的资源环境

乡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茶叶资源、石材资源等,全乡地形
以山区半山区为主,最高海拔2277米,最低1247米,平均海拔1759米,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600毫米,林业用地总面积22164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景谷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乡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生态环境良好,主要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道教圣地“大石寺”、全市库容量最大的景谷河水库、数百年历史的古茶树群落以及部分茶马古道遗迹等自然、人文景观,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
景谷乡四季气温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度。 景谷乡有着悠久的种植、生产及经营茶叶的历史。相传神农氏尝百草中毒之后,经思茅到达景谷大石寺脚下的原始森林中毒性发作,无奈随手抓一把绿叶嚼咽下去,突然感觉全身舒服,精神焕发。神农氏发现这种野生的树叶能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便号令当地百姓移植栽培,这种野生的树叶来食用,以保安康,并把它命名为“茶”
景谷乡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史载,早在咸丰年间,景谷镇(今景谷乡)的民众就在文笔山、苦竹山、马鹿山等地种茶自食自用。清朝光绪末年,景谷乡纪家村的前清进士纪襄廷(名纪肇猷),弃官还乡,潜心研读《茶经》。经考察,以景谷的气候,土质之宜于种茶,并向外选购种籽,先于陶家园试种百株,复于塘房山续种数十万株,精心培植,数年之后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栽出者资为观摩,广范倡导,资助开荒恢复老茶园和新植茶园。使景谷荒山变为茶山、景谷河两岸形成茶区,如今存活在文笔山、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绝大多数直径有碗口粗细树龄约二百年。历史上茶农一直在采摘利用,加工,销售。
景谷乡的古树生茶具有茶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的特点。与易武高山茶品相近似。这种特性既与其叶种、当地的土地环境、气候有关。更与其制作方法有关。景谷乡人制茶与其它茶区的制茶最大区别在于揉捻较轻,茶叶的内含的苦涩味物质揉出较小,这种独特的工艺极大地保存了茶叶内含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糖类物质和咖啡碱等有效物质。既保持了云南大叶种茶的高香,甘甜、韵长、气足、耐泡

普耳茶的制作及内涵

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理解,它是思茅市、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乡各族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在对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销售、饮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涉及种茶人、制茶人、售茶人、饮茶人各民族
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等方面,如古茶树、古茶林、大茶山、茶种植、茶品种、茶加工、茶贡品、茶厂家、茶马道、茶饮具、茶医药、茶民俗、茶品饮、茶风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诗词、茶楹联、茶文艺、茶保健、茶叶节等等。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众多茶文化中,有其独特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广博性特点,其中一些内容实体,已具有文物价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
普洱茶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紧密相连。思普区普洱茶乡有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大茶树多处。思普区有知名的古代茶人、近现代茶人、当代茶人数十人。云南大叶种普洱茶种植广泛、有西双版纳茶区、思茅茶区、外地州茶区几十处茶山。用云南大叶种所制的茶叶品种特色较多,有传统普洱茶,现代普洱茶、红茶、绿茶等等几十种。普洱贡茶受清皇朝宠爱,其贡茶的品种、贡茶的采办、贡茶作国礼、贡茶的影响等令人人迷。普洱茶加工是一门传统工艺,有散茶加工,有传统紧压茶加工,有昔日揉茶师,有不同的茶叫?包装。普洱茶经贸经历了唐宋元明时期的茶经贸、清代时期的茶经贸、民国时期的茶经贸以及20世纪下半叶的茶经贸,一直延续到现在。明清以来至民国,先后在普洱、思茅、景谷、景东、墨江、倚邦、易武、车里、佛海、南峤、江城等地兴办了不少私营茶庄商号,为普洱茶的加工贸易作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后,思茅市、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乡又兴建了茶厂、茶叶公司等企业数十家,扩大了普洱茶的国内销售和出口贸易,省内外国外也还有生产普洱茶的茶厂企业,更扩大了普洱茶的影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在勐海,云南思茅茶树良种场、中国普洱茶研究院建在思茅,提高了普洱茶乡种植发展茶叶‘的科学技术水平。普洱茶马古道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海内外商人马帮到普洱茶区用骡马运输茶叶的山间马道、有昆洛前路茶马道、滇西后路茶马道、思茅易武茶马道、思茅澜沧茶马道、思茅江城茶马道、普洱思茅通外茶马道、佛海通外茶马道,沿路有马帮、牛帮、马站、马店,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马帮茶文化。
普洱茶的品饮丰富多彩,在多民族的思普区茶乡,布朗族吃酸茶、饮烤茶、青竹茶,基诺族吃凉拌茶、饮煮茶,哈尼族饮蒸茶、烤茶、土锅茶,彝族饮烤罐茶、清茶、盐巴茶和油茶,傣族、拉祜族饮竹筒香茶,佤族饮铁板烧茶和擂茶,傈傈族饮油盐茶,白族饮三道茶,专门饮用普洱紧压茶的藏族、纳西族饮酥油茶,汉族多饮盖碗茶。饮茶方式大致有重观、闻、品的品茶和解渴的喝茶,还有少数连茶带水咀嚼咽下的“吃茶”。1993年以后,根据搜集、整理,推出了普洱茶艺,其中有三味茶艺、民族茶艺,兴办起了茶馆数
十个,通过表演和品饮,弘扬了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与人们的精神文化关系密切,普洱茶与各民族原始宗教祭祀有关,佛教坐禅、道教养心、伊斯兰教斋戒,都要用普洱茶。思普区各民族婚丧祭葬、办事、迎客、生产劳动、休息娱乐,都要用普洱茶,茶已成民俗中不可缺一的东西。普洱茶与民间医药保健有关,在史料记载中,就有普洱茶药效保健作用的记述,民间流传有普洱茶保健的药效药方,经医学科学鉴定,普洱茶具有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经海内外科学研究和应用,证实了普洱茶具有药效保健功能。普洱茶销售到台港海外,因其茶性中和、正气,有暖胃、保健、养生作用,而深受人们欢迎,普洱茶论文文章也被介绍发表到台港海外,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的发展。
银生(普洱茶)自唐代人载《蛮书》以来,记载有普洱茶史料的书有所增多,宋代有《续博物志》,明代有《滇略》、《本草纲目》等。清代的史料和文物有《滇云历年传》、《滇南新语》、《本草纲目拾遗》、《滇南见闻录》、《滇海虞衡志》、《普洱茶记》、《普洱府志》、《易武茶案断案碑》、《永安桥功德碑记》、《信征别集》等。民国时期的史料和文物有《梵天卢丛录》、景谷茶人《纪襄廷墓志》、《思茅
钧义祥茶庄包装说明单》等,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当今的普洱茶及茶文化研究有地方性研究和个人研究,在新纂地方志中有普洱茶专述,有的集体或个人出版了书籍多种,1993年至2001年,弘扬茶文化后,思茅地区举办了三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有关论文文章、论著已发表、出版多篇(部),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成果。普洱茶文化具有多种文学艺术特色,有普洱茶诗词、普洱茶楹联、普洱茶民歌、普洱茶民间传说、故事、普洱茶小说、散文、普洱茶曲艺、歌舞、普洱茶邮票艺术。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1993年2001年,思茅市举办了五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促进了普洱茶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影响深远。
茶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被誉为“灵魂的饮料”。而在思普区地域种植生产的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因地理纬度、海拔、土壤、气候、水源、生态环境、加工工艺等特殊因素,使其内含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类物质等含量丰富,具有解渴、提神、明目、利尿、健齿、醒酒、去油腻、助消化、降血脂、减肥、抗癌、保健等功效,有一种真、善、美的特质,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优良饮料,在国外被称为“减肥茶”、“美容茶”、“窈窕茶”、‘‘益寿茶”。1986年3月10日,云南普洱沱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荣获第九届国际食品汉白玉金冠奖。1987年7月,在法国巴黎王子酒家举行法国国家级“云南沱茶研究报告会”,发布的临床试验报告称:云南沱茶特有疗效.可降低人体中的血脂含量,此事在法国《欧洲时报》、香港《成报》、中国《国际贸易消息》及《云南日报》均做了报道。云南著名的国家级肿瘤医学专家梁明达教授伉俪,经过科学研究,在1993年4月,他俩在应邀出席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普洱茶一21世纪的抗癌保健饮料》为题宣读交流论文,同时放映了他俩制作的科研投影幻灯片子,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和重视。他俩的这篇论文,交研讨会大会秘书长的笔者主编,收进了已出版的论文集《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后曾被台北转载在《普洱文选》(增修版)和《普洱茶谱》两本书中。普洱茶具有保健、医药的价值作用广为流传,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能缺少的“开门七件事”要素之一,在文人雅土中,“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也是“雅苑七君子”的重要成员。
茶文化是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在茶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始终内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普洱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已融人了广大品饮茶者的生活之中,传扬到了海外。普洱茶文化是普洱茶叶生产力,它包含有物质文化的有形资产和精神文化的无形资产。茶文化的茶艺、茶道、茶德,通过品茶而产生、而升华,茶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随着人们的观察、体验、联想,可从饮茶的物质享受上升到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的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的精神展现,尽茶之真、发茶之喜、明茶之美,而作用于茶叶物质生产和精神社会。普洱茶艺有着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思茅开有普洱茶道馆,要求在操作茶艺的过程中把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处世哲学结合起来,体现茶人的行为准则。普洱茶的三味茶艺:清茶、烤茶、酒茶,以“清、敬、和、爱”的茶德,“和”为核心,体现出普洱茶艺的精髓:清‘茶表示尚礼达意、宾至如归;烤茶表示甘烈情浓、挚诚和睦;酒茶象征吉祥如意、共享康乐。
普洱茶除了增进人们身体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普洱茶文化具有以茶雅心、以茶敬客、以茶行道的功能。以茶雅心,可陶冶个人情操,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以茶敬客,可协调人际关系,思普区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会友,促进和诚相处,化解矛盾,增进团结。以茶行道、以茶人诗、以茶人艺、以茶唱曲、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可净化社会风气。普洱茶文化具有善化人心、净清代思茅古城,?-1楼 化社会、美化生活、雅化环境的辅助功能,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一些特殊实物,已具有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传扬海内外。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从昔日的皇帝、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喜爱品饮普洱茶,精神可以变物质、物质可以变精神,茶文化促进着普洱茶的振兴,普洱茶为茶文化提供了发展基础。笔者1998年秋赴美国洛杉矶出席“美国中华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时,通过学术交流,知道了世界上没有不饮茶的民族,没有不饮茶的国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48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