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为饮,发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农氏,距今七千多年。佛问世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距今二千五百多年。茶和佛第一次结缘于两汉时期。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东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并修建了天盖寺和智炬寺,亦佛亦茶,首创"茶佛一家",被尊为甘露禅师。
及至唐代,在寺院长大的陆羽写就《茶经》,为中国第一部茶书,茶风由此日盛,茶登上"国饮"的位子。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开创了禅茶文化之先河。与此同时,在南方,武夷扣冰古佛同样深谙"吃茶"之道,教化闽王"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首倡以茶治国。引茶入禅,引禅入茶,茶和禅完美结合。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在湖南夹山着就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茶禅一味"之道。日本荣西禅师将《碧岩录》和"禅茶一味"墨宝传入日本,后经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南浦绍明、千利休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形成日本茶道。在本土,圆悟禅师弟子大慧宗杲禅师将"茶禅一味"的理念带回余杭径山寺,大兴茶禅之风,再次吸引日本昭明等禅师前来"取经",学习寺院的茶礼、茶宴以及植茶、植茶技艺。彼时产于武夷山下建窑的茶具兔毫盏传入径山,再从径山传到日本,被误称为天目茶碗,即是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禅茶的历史见证。同时,大慧法嗣道谦禅师(武夷山五夫人)把"茶禅一味"的思想传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与当地的"三教"(儒、释、道)文化以及悠久的茶文化进一步碰撞、融合,提炼出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糅合成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中国禅茶文化。
《续茶经》记载:"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明末清初,武夷山茶僧们发明了乌龙茶。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了"有米之炊",为工夫茶道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工夫茶作为茶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华人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茶禅一味"结出了绚丽多彩的"舍利子".
因此,中国禅茶文化发端于蒙顶,启蒙于赵州,开创于夹山,实践于径山,而最终完善于武夷山。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而中国寺院的喝茶、茶汤礼的盛行,是禅学与之结合的现实前提;日常生活中饮茶习惯的普及、普遍,是禅学选择茶文化、引茶文化入于禅修实践的社会基础;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阶层对茶礼的重视,茶宴、茶会、斗茶等的风行,是唐宋时代禅、茶结合的时代趋势;南禅一枝独秀的现实,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禅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风的倡导,是禅、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茶禅文化可以用之于怡情养性,但其终极的目标是关乎于精神的解脱,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内涵。而中国唐宋时代的禅茶文化,特别是“茶禅一味”之理趣在传入日本後,真正成为事实上的日本茶道之魂,一直保持至今,并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界倡导茶禅文化之借鉴,以及衡量其意趣内涵的坐标。
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 形式美和内在美 的艺术高度。日本茶道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茶道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艺术、宗教、哲学体现了日本人的独特的审美意识。
茶自唐代传入东瀛,日本茶道受中国禅宗的影响而创设。 公元1259年,昭明到中国天目山径山寺拜师学佛,学成归国时,将茶具、茶叶及饮茶方式和方法带回日本,广为传播。东山文化时期,禅师村田珠光创造了一种在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草庵点茶的方式,把 清淡、简朴的审美观点 应用到茶礼仪之中。16世纪经日 本茶道大家千利休 进一步完善, 把宜人的自然融入庭院的设计之中,用寥寥数石、一朵茶花、一颗小草这种最简朴的方式将大自然浓缩于一个小茶室中,让人们直觉地感受、理解自然。千利休的草庵式茶室的外观和内部的构造都力求表现“不对称”美:自然、朴素、色彩淡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那份宁静与肃穆的气息。
讲日本茶道,自然要提到茶室。茶室的简述单纯及茶室里的器具均模仿禅院,所用的建筑材料也意在给人 以清贫或回归自然 的印象。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 以艺术家的匠心,像制作工艺品一样,求精致而寓深意,显现出茶人对艺术追求的理想 。在整个茶的仪式中,崇尚的是平等,茶仪式是追求艺术氛围的。除了铁壶中的水沸声以外,没有任何声响,茶室的色彩是柔和的,即使在白天,室内也是幽暗的。客人们会精心地挑选那些颜色不亮艳的服装,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让茶人在其中充分享受古朴与纯真。茶仪式同时又是崇拜自然的, 茶 的主人怀着虔诚的心,在这幅水墨画中勾勒出生动的线条,让人感觉似乎可以呼吸到大自然的气息。
饮茶不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个体的人可以是艺术品的鉴赏者,更可以是艺术品本身;所有的兴趣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真正的生机在于去完成而不在于完成 。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可以享受这种自然之美, 世俗的生活可以发现美的极致 ,这些审美理想可在茶道中讨诸现实。
茶道是基于崇拜日常生活里俗事之美的一种仪式。品茶,可以超越自我的局限,使人以达观顺从的态度看待人生命运,在一种纯朴、平和、冥想中超凡脱俗。在茶道中可以体会到这种 人茶合一 艺术境界,由此也可以窥探出日本人亲近自然的一种审美情趣。
日本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集日本式建筑、庭园、工艺等为一体,体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茶道的开山者村田珠光提出了“ 谨敬清寂 ”四谛,将佛教中禅的思想引入茶道,为茶道找到了理论依据。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 把茶道提高到艺术境界,改了一个字——“和敬清寂”,自此 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并将其立为茶道的根本精神。 千利休创造了日本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日本茶道是一种以饮茶为手段的礼仪规范,其基本特色是恬静和朴素,在百忙中挤出片刻闲暇,以达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
“和”是指和谐,是说自然万物要处于一种调和的状态 。和谐能更好地表达那种支配着茶道进行过程中的精神。茶室的气氛,就是要在周围创造出这种和谐的“和”,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的和谐,体会到一种特有的意境之美。
“敬”指的是心灵诚实 、尊敬长辈、爱护朋友和晚辈以及主客之间、茶客之间互敬互爱。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
“清”是构成茶道精神的又一要素 ,可以说是日本人心灵的独特贡献。在茶道中,要求 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清静静,心也要清净 ,不能有杂念,用纯洁无垢的心情来进行茶事。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 “寂”是指“静寂”,“闲寂”, 即当茶人完成了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 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和敬清寂”可以说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从这四个字中我们可以初窥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从中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茶道的精神不变,简单的仪式、朴素的摆设、幽静的空间,茶事是在这样的扭转中展开的。在茶事进行时,茶人会心生一种美的“空寂”与“幽玄”,置身于这种境界,会对这种意境之美有更深切的体味。
茶禅一味的宗教之美
遣唐僧的来往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茶及饮茶方法才传到日本。公元805年遣唐留学僧最澄回到日本,带回了茶种并种植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这里便形成了 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茶道的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受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因此,日本茶道美学体现应该是禅学,日本茶道即是美的宗教。由僧侣引进的日本茶道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使茶与禅融会贯通,达到“茶禅一味”之境界。
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这一墨迹是与“茶禅一味”有密切关系的茶道界的宝物,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茶道是由茶到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繁复而熟练的茶道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们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时光来领悟。
在茶道的历史上,有不少重名的人,为求心之道花费一生的时间。茶道正是在建立与世隔绝的基础上的,所以它很自然地把追求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即所谓的求道性。人们通过发现闲寂,幽雅之中的美,掌握“茶禅一味”的理念,识茶道本身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努力追求的“茶心”,乃求道之心与娱乐之心的重合、感悟。将“茶禅一味”的精神贯彻于饮茶中,把当时流行的禅院的茶礼仪、奈良庶民茶、贵族书院茶揉成一体,给其中注入禅的精神,并根据此精神,对茶室和茶具进行改良,使茶进入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异彩。
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对黄金充满了崇拜,丰臣秀吉本人对黄金的兴趣也很高。当时日本流行喝茶,丰臣秀吉为了炫耀自己的金子,特意推出 “黄金茶”: 所有的茶具全用金子,还特意刻上皇室专用的菊花图纹,在宽敞的四铺席半黄金茶室里,挂中国石画,摆高贵的古铜花瓶,插大白菊,展名贵金银茶具,开轰动茶界的北野大茶会。来饮茶的人,看着金光闪闪的茶室,晃得两眼冒金星。丰臣秀吉志得意满,心想“黄金茶”一定会成为日本的最新时尚。
同丰臣秀吉正相反,千利休的 “空寂茶” 处处充满了穷酸的味道。千利休提倡茶道应当 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装饰,追求至简至素 的情趣。首先将原来“书院式”的茶室建筑改为“草庵式”,一切使用自然材料,原木结构,草葺人字型屋顶,屋内外均为土墙,竹窗框,白窗纸,一宇草庵,两铺席,展示“枯淡”的茶道精神。但仍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草庵式”茶室使用多种材料,不同的质感给茶室丰富的变化,墙壁上抹土,再抹一层厚厚的混合稻草和泥土的涂料,多是灰色、茶褐色。茶具用色同样沉静,茶叶罐、茶壶、形状不均匀的粗陶茶碗,古朴简素。在壁龛里挂上意境淡雅的水墨画或书法。茶几上摆上精巧的竹花瓶,插上一朵小花或花蕾,在用手指在花蕾上轻轻点上一滴露珠,整个茶室象一阕小诗。
茶室外同样压韵。茶室前的庭园叫露地,在前庭置石,植松、竹,缀苔藓。置石一般为奇数,七至十五块,为求自然,以“撒豆法”置石,以不引人注目为美。日本人认为 “松无古今之色” 即无色是纯洁的象征,青竹是“ 清寂” 的表现,在松竹间的踏脚石、点景石底部、石灯笼周围缀满苔藓酿造一种“ 枯淡 ”的氛围。
茶人进入茶室前,先经过露地走到石制洗手钵前,舀水净手净口,以“净身净心”然后进入茶室,按照严格的茶道规范动作喝茶。茶人在静静的茶室,悠悠的茶香中得到净化,体会禅宗思想的空寂幽玄。
渐渐的 千利休的“空寂茶”,被日本人称为“天下第一” 。这引起了丰臣秀吉的嫉妒,这个靠武力发达的黄金男,下令让千利休自杀。千利休的“草庵式”茶室,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有妙喜庵待庵。古代的月亮照在茶室的花蕾上,千利休的名字永远散发着淡淡的茶香。
茶道在日本人的艺术生命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是在茶事中加入种种艺术性的作法而形成的一门艺术学问,因此,茶道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艺术特征,对于提高人的情操和精神修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茶道是体现日本社会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的古老艺术,展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美意识,通过研究茶道,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茶道作为日本独树一帜文化结晶,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阳-古雅月整理
张家界云溪禅意酒店,起源于石门夹山寺,位于天门山脚下。住着禅意酒店,品着夹山老茶,望着天门山景,细品人生苦甜。
石门位于古称“窟宅”的澧水河边,山接武陵,泉流洞庭,水土沃饶,人文荟萃,是湖湘文化重镇之一。石门籍学者申悦庐教授,曾撰文把夹山历史分为三个重要时期:一为唐代善会和尚开山讲法时期;二为宋朝圆悟克勤禅师《碧岩录》评唱时期,三为明末清初李自成禅隐时期。更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时间都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弥足珍贵,特别作为中国和东南亚“茶禅一味”最早的发祥地,其历史地位更不容忽视。
夹山特产牛抵茶,远在宋代即列为贡品。于观亭先生所著《中华茶人手册》在“中国茶叶之精华”一章中,对历史贡茶曾具表详列。从唐至清,主要贡茶17种,石门夹山牛抵茶即在其中,而且与四川“蒙顶云雾”,福建“武夷茶”等并列为八大名茶。元、明朝以来,每年茶季前,朝廷都派专员到牛抵茶产地监督采制,然后运至京城。
朝祖庭,品禅茶,已成为历代僧俗文人的雅事。唐朝著名诗人李群玉《夹山寺上方》诗云:“满院泉声山殿凉,疏帘微雨野松香。”一点禅心自定,世间俗事天涯。这些弥漫着禅机茶香的诗句,表现了石门夹山作为茶禅源头的神资天韵,而作为夹山茶禅文化的杰出代表者,则应首推唐朝善会与宋朝圆悟克勤两位禅师。
善会(805—881年),又称夹山和尚,俗姓廖,广东观亭人。《五灯会元》记载九岁于潭州(湖南长沙市)龙牙山剃度,二十岁受具足戒,受船子德成和尚指点,了脱生死大事。遵师嘱,定居人烟绝处的夹山,因降服山中周野人而名声远播,影响朝廷。唐懿宗下旨修建夹山寺。从咸通十二(870年)年到中和元年(881年)年这十二年中,善会一直驻锡夹山开堂说法,常年依止修学佛法的僧人达千余人。有僧问善会禅师:“什么是夹山境?”夹山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这便是千古传颂的夹山境名偈。这里指的夹山境,当然不是单言夹山的自然环境,主要指夹山的禅境、茶境、“茶禅一味”之境。湖南师大蔡镇楚教授在《茶禅论》一文中说:“夹山和尚因茶悟道,得夹山境地与禅宗机缘,启迪尤深。”唐五代禅宗中的“夹山境地”是最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境的禅茶机缘、茶禅境界。
圆悟克勤也称佛果克勤,宋代高僧。四川彭县人,俗姓骆。宋政和初年(1111年)应当朝宰相张商英之邀,在夹山说法近十年。其弘法活动和学术成就,是与夹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圆悟是夹山禅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这一点海内外的佛教界和学术界的高僧大德与专家学者们,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宋微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克勤住持石门夹山灵泉禅院时,应参学门人之请,评唱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门人记录汇编为《碧岩录》,后被人们称为“宗门第一书” ,其影响了整个中国佛教禅茶文化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以诗歌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文化已经渗透到禅茶的境界,诗禅合一。深入浅出,以心传心的禅门公案,令人惊叹不已。
后克勤奉诏住持金陵、镇江金山等名刹,传碧岩宗法,授碧岩茶道,帝赐法号,声誉大振,使石门夹山灵泉禅院的茶禅之风气,远及朝鲜、日本等国,大大促进了茶禅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发展
石门夹山禅茶祖庭的历史地位,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碧岩录》开辟了茶禅之源,以简约精炼的语言,明确清楚地表达了夹山孕育了“茶禅一味”境地。后人对善会、克勤禅师在中
国和东亚特别是日本茶道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长期深入地挖掘和探讨。改革开发以来,慕名前来夹山寻道问禅者络绎不断。
夹山茶与禅的结合,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在人类文明长河中,亦可谓是一泓长淌不息的清泉。茶禅一味须心品,以《碧岩录》为载体的夹山茶禅文化,对日本茶道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均有着其它文化所不曾发挥过的影响作用。从影响意义上讲,《碧岩录》则是日本茶道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这条禅茶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以禅的智慧、禅的韵味、禅的思想、禅学哲理滋润着一代代朝礼者的心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51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红茶饮法推荐
下一篇: 荔枝红茶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