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辽代白釉盘口瓜棱执壶

小小茶农 2023-11-19 05:08:13

辽代白釉盘口瓜棱执壶

这件执壶,出土于河北宣化辽代张恭诱墓。张氏葬于辽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执壶的通高为21.6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7.8厘米,系盘形花口,颈细长,腹圆有瓜棱,嘴位于肩部,颈、肩之间有曲柄,可惜已残缺。这件执壶,与在同一墓中出土的点图中烧水的壶相似,表明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中,对品茶的执着。

从张恭诱墓中同时出土的壁画点茶图,可以看出,执壶是辽代用点茶法饮茶的主要器具。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壁画右侧绘的是一个红色长方形桌,桌上放置茶具有6个茶盏,3个茶托,还有盘、盒等。桌的左前方着地放着一只三足铁炉,炉中炭火熊熊。炭火之上,置一白色长颈瓜棱执壶。其旁有一茶僮,手执团扇,躬身用力扇风,以加大火力,尽快将执壶中的水烧热。桌后站着两个人,从穿着打扮看,右边的似为主人,手握一只白色大盘,盘中有两只白色茶盏,似是等持执壶中水烧开,以便注汤入盏;左边的一人双手拱胸,侧耳恭听主人的吩咐,这是一幅为品茶作准备的点茶壁画。壁画点茶图中的执壶与同一墓中出土的白釉瓜棱执壶相比,两者均为白色,盘形花口,细长颈,长嘴稍弯,曲柄置于肩、颈、腹有瓜棱;这是我国辽代北方契丹民族所特有的点茶壶。出土壁画图中的执壶,腹呈椭圆,口上有盖;而这件执壶,腹为圆形,口上无盖,这正反映了辽代契丹族执壶造型的多样性。

宋代 的手工艺都有哪些

玳瑁盏,宋代饮茶用盏之一宋朝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及其生活需求和城乡商品交流扩大及发展,对工艺美术生产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市场,也给工艺美术在器物品种、造型及图案纹样、装饰手法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另外,辽、金、西夏及其他政权辖下的工艺美术,亦以其反映了本地区社会意识和民族生活的不同风貌,而独具特色。

宋朝工艺美术-陶瓷工艺

宋代 玳瑁釉漏花碗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唐、五代“南青(瓷)北白(瓷)”的基础上,受当时商品流通、城乡庶民生活及宫廷御用的推动,产量激增,质量提高,在花色品种和纹饰图案上也有所改进和创新,形成了自由奔放、简练潇洒的时代风格,并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等五大名窑,而当时的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名窑也以其清新质朴的瓷器闻名于世。

宋代陶瓷的突出成就,在于烧制成了定窑的白釉印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和划花,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划花,钧窑的乳光釉和焰红釉,景德镇窑的影青,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等。而黑釉的兔毫、油滴、玳瑁、剪纸漏花等新兴品种和装饰手法的出现,也标志着此一时期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它们相互争胜斗奇,异彩纷呈。宫廷御用瓷器多由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禹县八卦洞钧官窑和浙江杭州修内司官窑烧制进贡。这几处官窑的瓷器在青釉、乳光釉上有所创造,以醇厚典雅取胜,而有别于民窑的简朴清新。

宋代陶瓷在烧制上采取了“火照”检查并控制窑炉的温度和气氛,以及原钵和覆烧等先进技术和工艺,使瓷器的质量、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瓷器的器形品种也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同一类器物又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新的器物品种不断出现,主要有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洗口瓶、瓜棱瓶、琮式瓶、瓜棱壶、葫节式壶、注子、枕等。纹饰题材亦丰富多采,多为花鸟走兽,亦有人物、山水等图案,均富有生活气息和装饰美。其中某些纹饰题材及其表现形式,与当时兴起的文人水墨画有一定的联系。

辽代陶瓷主要依靠治下的原北宋窑工烧制。有就地取材烧造而成的仿定窑瓷器及三彩器物,还创造了有着契丹族特点的鸡冠壶、鸡腿壶、盘口壶和凤首壶等器型。金代陶瓷继辽、宋窑业而又有所发展,它推广了耀州窑印花,并大量生产了白釉黑花瓷器。西夏的白釉高足器则与宋金瓷器不同,可能是本地所烧。

宋朝工艺美术-染织刺绣工艺

宋代的刺绣针法精细,用色典雅宋代对染织刺绣等纺织行业十分重视。在少府监设了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等机构,负责生产并于地方建官办织造出作坊。北宋丝织业十分发达,花样品种和质量产量较之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扩大,其主要产地有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京洛阳(北魏)(今河南省洛阳市)、真定府(今河北省境内)、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和四川成都等地。至南宋为满足军需、捐输、日常使用、外销等,丝织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阳、福州、泉州、彰州(均在今福建省)、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市)等已成为此时丝织业的主要产区。宋代丝织的主要品种有锦、绫、纱、罗、绮、绢、缎、绸、缂丝等,以锦最为著名。其上织有各种花鸟、虫鱼、走兽、人物等优美生动的图案纹饰,计有20余个品种和名色,并采用镂印、刷印、彩绘和销金等十几种加工方法。

而缂丝、刺绣等也以所缂绣山水、楼阁、人物、花草、鸟兽的真实生动,而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北宋缂丝以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为主要产地,南宋以临安的缂丝制为最佳。其著名缂丝家有朱克柔、沈子蕃、吴熙等人。其中以朱克柔最著名,她所缂的书画作品,用针细如毫发,设色精妙,光彩绚丽,缋□精致,形象生动传神。丝织业的发达,也推动印染业的发展和提高。宋代印染已很普遍,绢绫布帛上亦多有山水、楼阁、人物、花鸟、走兽等图案。

宋丝织遗物在新疆、山西、北京、江苏、福建等地有所出土,其中近年来福建福州北郊南宋墓出土的缎组织丝织物,是一次重大发现,为研究宋代的丝织业提供了材料。

辽代丝织承唐宋制度,在其所辖地区也设官办丝织机构,在继承和借鉴唐宋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获得很大的发展。辽应历九年(959)的驸马公主合葬墓中出土有丝织物,系辽代早期契丹贵族服用物品。辽宁法库叶茂台辽代早期墓出土的缂丝尸衾和靴面是迄今发现辽代最早的缂丝实物。缂丝以平绣为主,兼用销绣,针法娴熟,形象生动。金代丝织是在宋代北方丝织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沿宋制设立少府监、文绣监,掌管绣造宫廷御用的服饰,织染署掌管织□染色。

山西省大同市西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24件丝织品,系以罗为主,有花素两种。鹤氅、黄褐色罗地、鹤云的绣工精细,针法熟练,风格典雅,堪称金代刺绣工艺的精品。传统的西夏织绣是毛纺业,产品有氆氇、毛褐、毡、毯及驼毛布等,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还向外输出。皇家设丝绢院,由汉族工匠织□。西夏献王墓出土的茂花闪色锦,色调层次丰富,绚丽多采,反映了西夏丝织业的发展水平。回纥定居新疆、河西之后,建立了自己的丝织,产品以缂丝、捻金线与织金锦为主。新疆阿拉尔出土的灵鹫窝锦袍是纬显花的斜纹纬锦,经纬线均不加捻,反映了回纥丝织物的某些特点。

宋朝工艺美术-金属工艺

南宋八卦纹银杯宋代的金属工艺是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已排除了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异国情调,适应城市平民生活的需要,制造了大量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金属器皿。

宋代金银器已非常发达。皇家所用的金银皿由少府鉴、文思院掌造。据记载都城汴梁已有金银铺,南宋朝廷及王公贵族对金银器的需求有增无减。从记载及考古发掘来看,宋代金银制品多为酒器、茶具和装饰品。1959年,在四川德阳出土了大量宋代银器,除茶酒器具外,还有许多日用器皿。其中一只银盒上刻有双孔雀,外饰缠枝花,精美可爱。南京幕府山北宋中期墓中出土的鸡心形金饰,集镂空、錾刻、掐丝等技艺于一器,说明北宋江宁(今南京)金银制品作工精细,技艺高超。衢州(今浙江省境内)南宋咸淳十年(1274)史绳祖夫妇墓出土的八角形银杯、八卦纹银杯、银梅瓶、银丝盒等都是南宋银器的崭新造型。四川德阳出土的理宗淳□九年(1249)孝泉镇银铺打造的银梅瓶、□形器、执壶、尊、托杯、壶、刻花盒等器形,锤□工整,比例协调,有着恬静舒畅的特点,反映了南宋城镇金银器普遍发展的趋势。

宋代铜器继唐局铸和南唐官铸,又有了一定的发展。日用器皿大量增加,主要有铫、瓶、熨斗、火锹、火筋、火夹、沙锣、匙筋、香炉、帘钩及杯、盘、壶、罐、盒、炉等。造型大都简洁洗练,注重实用性,部分器物的造型与瓷器相似,可能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另外,佛像、祭器、乐器等也有一定的生产。

宋代铜器工艺中重要的有仿古铜器和铜镜两类:①仿古铜器,在宋代主要充作礼乐和祭祀之器,北宋末年曾大量生产,其器物铸造精工,忠于原器,造型敦朴古雅,对后世仿古器的生产有一定影响。②铜镜,因需求量大而大量生产,成为铜器行业中的主要产品。宋代铜镜注重实用,不崇华侈,器体轻薄,装饰简洁,形状仍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亚字形、弧形、菱形、四方圆角式、菱角形及带柄等多种形式。背面多铸有花鸟、虫鱼、走兽、人物、故事、佛道、山水、楼阁、船舶、祥瑞、四灵、十二生肖、八卦、星象、摩竭、铭抨等图案纹饰,亦有光素无纹者。图案处理常采取隐起、阳线并用,以线的韵律、节奏来增强纹饰的起伏与重量,克服了因体薄而造成的轻浮单调的感觉。其中的动植物图案,形象准确,姿态生动,构图丰富多变。山水人物图案的构图处理富有绘画效果。宋代铜镜多产于湖州、临安(在今浙江省)、饶州、吉州、抚州(在今江西省)、成都(今四川省)等地。

辽代的金属工艺,既受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又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并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性而创造了富有特征的金属工艺。如鸡心壶、八角铜镜及鎏金凤冠等。金代的金银器出土甚少,铜镜有四手观音双面镜、观音纹阳燧镜、双兽连珠镜、莲花八乳镜、双鱼镜等。西夏对金属工艺比较重视,设有专门机构掌管,西夏王陵出土有金银器残件以及鎏金铜卧牛等。

在金属工艺发达的基础上,金银工艺也随之发展,在部分铜铁器物上按图案阴槽,填以金、银、丝、块、圈、点等,构成优美的装饰,与原器质地相映成辉,光彩闪烁。

宋朝工艺美术-漆器工艺

宋代漆器漆器的生产在宋代已很普遍。其漆器多为日用器皿,从考古发掘和传世作品来看,其品种主要有碗、盘、盒、奁、钵、托、筒、几、盆、盂、勺、笔床、纸镇、画轴、扇柄等。其器形式样也丰富多变,同种类型的漆器各有多种不同的式样。如盘就有圆、方、腰样、四角、八角、绦角环样、四角牡丹状等形状。其胎质有木胎和木胎糊两种。

宋代漆器品种有:①金漆,分戗金和描金。前者是在朱色或黑色的漆器上用特制的工具戗刻图案的阴纹,后再填以金粉或银粉;后者则是直接用笔在漆器上描绘图案。如江苏武进林前宋墓出土的人物花卉奁,在盖面戗刻两高髻妇人挽臂漫步园中,立面戗刻折枝花卉;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的描金雕漆盒,其中在盒中心用描金绘出人物、波涛、火焰、散花等图案纹样。②犀皮,又称虎皮漆、波罗漆等。系在涂有凹凸不平的稠厚色漆的器物上,以各种对比鲜明的色彩分层涂漆,形成色层丰富的漆层,最后用磨炭打磨,因漆层高低不同,故打磨后显出各种不同的斑纹。③螺钿,在器物表面上镶嵌以各色螺片使器物具有典雅美的艺术效果。如江苏苏州瑞光寺塔出土的螺钿漆器,通体(黑漆)嵌以较厚的螺钿花卉。④雕漆,因其漆层颜色的不同,而分剔红、剔黄、剔绿、剔黑等。另外又将红黑色漆相间涂漆,雕刻花纹者称剔犀,或称乌间朱线。雕漆以江苏镇江金坛宋墓出土的团扇柄,与现藏日本的剔黑圆漆盒为代表。

辽代漆器分木胎和卷木糊□胎两种,有黑光、朱红、酱红等色的素漆碗、盘、盆、勺、钵、奁、梳、枕等。金代漆器继北宋漆业有所发展。山西大同金墓出土的剔犀奁,通身剔香草纹,平凸刻纹委婉回转,阴沟显出朱漆两层,属乌间朱漆类型,是迄今所见宋金时期最大的剔犀漆器。奁内有彩漆碗1件,在褐漆地上绘白梅朱枝、黄蝶、绿竹等,笔法娴熟,具有没骨画法的韵致,亦属罕见。

宋朝工艺美术-玉石工艺

宋代玉器直承五代风格,进一步市俗化宋代皇家用玉不减唐代。宝玺、冠服、玉辂、鞍具、刀剑等的饰件、祭祀等均使用玉器,多由文思院、修内司玉作负责碾。王公大臣和富豪商绅也都使用并收藏玉器,因而促使了玉器业的发达。当时临安已开设“七宝社”,出售玉带、玉碗、玉花瓶、玉束带、玉劝盘、玉轸芝、玉绦环等。玉器的使用范围和功能较之前代已有很大扩大。

宋代玉器的器形、图案等花样品种甚丰。人物、花鸟、走兽等器物,形神俱存,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其加工手段如隐起、起突的线面处理,极为熟练,同时又根据玉料色泽的纹理、形状不同,而因循雕出各种相应的物象,著名者有玉雕子母猫、甘黄玉葵花杯等。

辽代玉器一部分是购买或掠夺而来,另一部分是反映本民族意识的自制玉器,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金代玉器多用于礼制、祭祀和皇家贵族,平民禁止用玉。其玉器在与汉族逐步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女真族生活特征的春水玉和秋山玉。

宋、辽、金玉器擅用镂空作工,玲珑剔透,纤巧秀丽。形象处理,起伏自然,转折合度,简洁准确,形神兼备。所表现的人物、故实、祥瑞、山水、禽兽、花草等题材,背景较为复杂,构图多取三远法,类似绘画,对象的前后主次及形神的巧妙处理,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金的铭刻玉器有经文和诗词两种,所刻字小如芝麻粒,双勾细如丝发,是微型铭刻玉器的典型代表。

宋朝工艺美术-文房四宝工艺

宋代印刷用纸大致有竹纸和皮纸两类包括以笔、墨、纸、砚为主的书画工具、材料及笔山、笔架、笔筒、墨床、水盂、勺、镇尺、盒等附属性器具。大约从汉代起,文房用具就受到皇家与文人的喜爱,制作中施加了一定的装饰,促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品,至宋代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代毛笔仍以安徽宣城为中心产地,其笔以秋季紫毫为上,亦称宣毫。制笔名家有陈氏和诸葛氏。另外,歙州、新安、黟州(均在今安徽省)等地也出现了制笔名匠。墨的产地仍以歙州为最。由于采用松烟、油烟制墨,提高了质量。张遇于熙宁、元丰年间,创用油烟制墨之法,以油烟入脑、麝、金箔等制成龙香剂贡御墨;潘谷是元□时的制墨名家。他们制的墨以其上乘的质量和多变的形状、纹饰享誉于世,深受当时文人学士的欢迎。较之前代,宋墨形制增多,装饰素雅,古色古香。

宋代造纸工艺有了显著提高,竹纸已名冠天下,优质宽幅的皮料纸也已出现,产量增加。对纸的再加工在当时尤为盛行,成为宋代造纸业的一大特征。四川谢公笺与唐代薛笺齐名,共有红、黄、青、绿等10色,亦称十样蛮笺。砑花纸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山林、林木、折枝花果、狮凤、鱼虫、寿星、八仙、钟鼎文等图案。此时还有仿唐的薛涛笺和仿南唐的澄心堂纸等名纸。另外,金粟山藏经纸,系桑皮纸,以其内外皆腊,表面光莹,专用于印制大藏经而知名。宋砚仍以端、歙为两大名砚,也有铜、铁、陶、瓷、澄泥、古砖瓦制成的砚。而各地就地取材制成砚,也不乏佳品,如红丝石砚、紫金石砚等。另外,其他文具也随着文房四宝的发展,也在产量、质量、形制、装饰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宋代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和取得高度成就,提供必不可少的器具材料。

宋朝工艺美术-其他工艺

宋代玻璃器宋代与阿拉伯各国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从阿拉伯地区输入了大量的玻璃器,多为皇家贵族达官豪商所收贮使用。受其影响,宋代玻璃器业也有一定的进展。但因在生产上仍沿袭传统配方,就地取材,因而妨碍了玻璃工艺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宋代自制玻璃器的产量很大,产地较广,品种较多,主要有缸、瓶、盆、葫芦、葡萄、灯、鸟形、钏杵、耳环、簪、珠等。经化验表明,多数属高铅玻璃。玻璃器的成型工艺有两种:①实心玻璃器,有珠、簪、坠等,其中玻璃珠的形制和色彩最为丰富,以单色珠为主,亦有少量变色珠,如蓝地孔雀蓝点珠等。②空心玻璃器以瓶为主。

宋、辽、金自制玻璃器,器形往往雷同,可能为同一地所产,后销往各处。此时大理国玻璃器仅见各色不同形式的珠子。回纥自制玻璃器产于新疆若羌瓦石峡,其烧造工艺可能受到中亚玻璃工艺的影响。

另外,宋代牙角竹木工艺也很发达。象牙、犀角系珍贵材料,一向从海外输入。皇家用于制作象辂、牙签、带板、印章及书画轴头等,作工颇精良考究。传世作品有犀角花盆。竹雕以南方为主。高宗时詹成擅用竹片刻宫室、人物、花鸟等图案,纤毫俱备,极为工细。西夏8号帝陵出土有雕有庭院、山峦、树木、花卉人物的竹片,颇富绘画趣味。竹编、藤作也较普遍,出现了许多地方名产。如扬州莞席、袁州竹鞋、泉州白藤箱等。家具工艺因生活习惯的改变,而获得极大的提高和变化。人们由唐以前的席地而坐,已发展为此时垂足而坐。因此使桌椅几案等家具有了巨大的发展。皇家家具工精料良,装饰精致,比例和谐,茶肆酒楼、医丞布店及一般民用家具,则单纯朴实,注重实用,不作过多的华饰。开明式家具之先河。

从总体来看,宋代工艺美术较之唐代的华丽繁缛,显得质朴清新大方。部分器物在注意实用性的同时,重视器物的形式美,用料考究、作工精良,而又不失其新质朴的时代特征。

长物为伴——宋明文人之雅致生活

人们对古人追求雅致的「 ”慢生活”愈加向往。尽管时过境迁,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心境,却可以通过一件件器物传承至今。 「 ”长物”一词,典出《世说新语:德行》篇中王恭的故事,相传其为人「 ”清廉贵峻,志存格正”,故一身之外,别无「 ”长物”。是以「 ”长物”之称,意指「 ”多余之物”。但常常,无用而有大用,极其精致的往往就是为世所珍的,它们投射和沉积了一个时代文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是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凭借。 在儒释道思想熏陶下,中国的士子以出仕、归隐两种途径调节与当政者的关系。朝政清明之时,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若君昏纲弛,则独善其身,鉴藏书画古玩,超然出世,在自娱中充实自我,寻找独立的理想人格。 因此,一些闲闲散散、孜孜矻矻的人,一些坛坛罐罐、花花草草的事,勾勒出古代文人雅致的生活状态,折射士大夫们的精神与志趣,生动立体地呈现了宋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日常。 与盛唐相比,(宋)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心灵的安逸享受占据首位。不是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宋仿商兽面纹铜尊 尺寸:口径20.4厘米 高29.5厘米 尊呈三段筒形,喇叭型撇口,腹深微鼓,高圈足外撇,出四脊棱,上端与口齐平。尊体纹饰细密规整,以云雷纹为地,而以线状几何纹勾勒出主纹饰,意在仿商周纹饰,但均变体,如头部为八组变体蝉纹,下接一周垂首折身小虫纹;腹部与圈足各饰两组兽面纹。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塑像 尺寸:通高24.8厘米 宽12厘米 塑像束发戴冠,面向端详,两耳垂肩,身披宽袖长衫至膝,内着长裙坠足,腰系宽带,脚蹬高靴,左手搭于膝部,右手持灵芝于胸前,安坐在三足座上,身下骑一小鹿回首翘望。雕琢精细,线条流畅,造型逼真,道骨仙风。人物外衣及小鹿施青白色釉,釉面稍带开片,其余无釉露白胎,部分可见火石红。应为道家「 ”南极老人”像。 宋代崇尚道教,自真宗以后,设有祠禄之制,在官员退休后,可以出任道教宫观的退闲食禄之缺,因此许多官员请祠入宫观,也就是自请退休之意。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瓜棱腹带盖执壶 尺寸:高16.3厘米 腹径14.7厘米 底径8.7厘米 执壶由壶盖、壶身两部分组成。壶盖圆形内凹,盖面中心设桃形小钮,盖面边部圆折与壶口相扣,沿侧横置短管状穿。壶身尖圆唇,侈口卷沿,束颈圆肩,鼓腹作十瓣瓜棱状,下腹内收为平底,肩部一侧设扁条形耳状曲柄,顶面横置管状穿,可以绳状物与盖沿短穿相连,管状曲流置于肩部另一侧。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晶莹、满布细碎开片。内底有四枚对称半弧形支垫痕。 【古玩收藏上域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西方学者将宋朝誉为「 ”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而现代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中,宋代窑址也占据了「 ”大半江山”。宋朝瓷器整体呈现出一种极简主义美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此件青白釉执壶形制精美、釉色莹润,应为景德镇湖田窑之佳品,出土于吕氏家族墓葬,是整批随葬品中较为精美之物。 宋高宗赐王安道抄手砚 尺寸:长17.2厘米 宽10厘米 高8厘米 抄手式。砚面开斜通式砚池,砚背抄手高而深。端州猪肝冻石,石质细腻光滑,色泽温润,通体布满鹧鸪斑,大小参差,错落有致,如雪花飘洒。砚身一侧阴刻五行楷书铭文。此砚为宋高宗赏赐王安道之砚。 宋岳鄂王抄手式端砚 尺寸:长24.3厘米 宽15厘米 高5.6厘米 长方形抄手式端砚,石质细腻滋润。除砚池外天地四壁均有题铭,为南宋谢枋得、文天祥,元鲍恂,明王守仁、于谦、陈继儒,清朱彝尊、王澍、张謇等四代名家题赞。 砚底有「 ”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岳飞亲书的行草铭文,用笔浑厚圆润,气雄力键。配鸡翅木盒,盒盖为汪洛年摹岳飞像,盒底有杨守敬、缪荃孙题刻。 南宋石雕山形笔格 尺寸:长26.8厘米 宽2.9厘米 高5.9厘米 黑色石材,雕刻错落的山峦三十二座,由低而高,连峰起伏。中段的峰峦冲天尖耸,边缘逐山落下,随势连绵起伏,山峰高挺而缓坡迤逦,坡线分出前后层次,错落排列,一山接着一山,有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之姿,充满韵律之美。连绵回荡,山与山间凹下的低估,正可以放置毛笔,设计自然而巧妙。石质黝黑细腻,光泽明莹,可称为此类山形笔架难得的佳作。 宋代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的黄金时代,在赵宋皇室的影响和推动下,由文化官僚、专职画师、闲散文人共同组成的宋代文人,承魏晋六朝以山水诗为先导的士大夫文化,吸收唐代禅学精义,掀起了文人画的浪潮,确立了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并由对绘画的审美扩大到园林、居室、器用、品鉴、收藏等领域,一改汉唐以来金银奢靡之色,追求极简之美,形成了品调高雅的造物艺术。 宋人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称为生活四艺,四艺合一展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而这些生活方式需要承载的器物——茶器、酒器、花器、香器、文房等,也都在宋朝被赋予了「 ”雅”的品格。 明代士大夫身处独特的政治环境,强调自身环境的艺术化需求,逐渐从义正辞严的关注庙堂之高,转向独抒性灵的艺术创造,营造园林居室,定制陈设器用,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这既是对宋代造物艺术的继承,也生发出自身玩物心态的转变,抒写人生处世的格言和个人的生活情趣成为风尚。 因此,明代文人雅士将雅集发展为抚琴、赏香、啜茗、读画四大意趣,将闲逸的生活形态推衍到顶峰。 而时代的尚奢风气也使他们普遍认为,只有在阔大且设计精心的庭园里,在考究的家具和精美的茶具、香具里,优雅生活的气韵才能得以完全呈现,真正代表一个人地位和品位的不是金钱,而是法书、名画、文玩、奇石和花卉虫鱼这些与日常生活无甚关联的雅物。 明万历青花梅兰竹纹长颈瓶 尺寸:口径2.5厘米 底径4.6厘米 腹径7.1厘米 高14.4厘米 青花瓷,葫芦形,细长颈,鼓腹,矮直圈足,腹上绘梅、竹、兰。 明柳如是端白写经砚 尺寸:长19厘米 宽12.5厘米 高3.3厘米 白端砚石色洁白如雪,莹润如玉,纤尘不染,在以紫色为主调的端砚家族中,别具一格,是琢制朱砚的上乘砚材。此砚长方形,光润如玉。砚面开斜通式砚堂,落潮式砚池,砚池与砚堂之间浮雕一躺卧回首的牛形,砚底内凹,刻篆书「 ”柳如是写经砚”。 柳如是(1618-1664),嘉兴人,明末清初名妓,被誉为「 ”秦淮八艳之首”。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褚遂良笔法,后人赞其「 ”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留有不少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尺牍。 明嵌云石紫檀木笔屏 尺寸:长17.2厘米 宽8.7厘米 高19.7厘米 紫檀木质,屏心为一片云石。 笔屏,是一种笔插与砚屏组合而成的文具,非常少见。笔插是一种竖向的置笔用具。器身如口字形,下部的底坐上有数个孔洞,底坐上竖两根立柱,立柱之间有横梁,横梁上有若干圆孔,可供插笔。砚屏则是置于砚边,用于遮风障尘的小屏风。笔屏组合了两者的功用,插笔与遮风障尘两不误。 明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有文房器具篇,专条记录「 ”笔屏”,笔屏 「 ”镶屏插笔”,「 ”大者长可四寸,髙三寸者”,其惊艳之处在大理石质的屏心,高濂曰:「 ”有大理旧石,俨状山髙月小者,东山月上者,万山春霭者,皆余目见。”此笔屏,虽无山髙月小,东山月出之状,但言其有些万山春霭之姿,还是可以想象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54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