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道发祥地武夷茶道当之无愧

品茶 2023-11-19 07:16:34

茶道发祥地武夷茶道当之无愧

茶博会召开前夕,福建省长苏树林在考察武夷山期间,以独特的视角写下了词赋《武夷道》:"武夷茶道,诚儒之道,佛之道,道之道。禀天地之精华,撷草木之芳润,得圣贤之妙谛;和阴阳,融太极,修仁德;凝于心,化于神,寓于行。武夷茶道,洵无道之道也。"通篇词赋高瞻远瞩、气势磅礴,从武夷茶儒之道、佛之道,道之道切入,最终突出无道之道的最高境界。省长虽然只提及武夷茶道其目的是以武夷茶为代表,写出了福建茶道、海峡茶道。

茶博会为媒 向世界展示武夷茶道之美

武夷山堪称"世界茶道"的发祥地:为世人熟知的日本茶道演绎程式源于宋代武夷茶的品饮方式;日本茶道主要器具兔毫盏源于武夷山遇林亭;影响世界的功夫茶道源于武夷茶;英国的下午茶文化源于武夷红茶。唐宋以来,武夷茶的饮用方式一直引领着中外饮茶的风尚。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千百年来,武夷山不仅儒、释、道三教和谐相处,共臻共荣,而且与山、水、茶水乳交融。"武夷茶道"吸收了儒、释、道之精髓,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儒教在于修心养性,佛教在于一切向善,道教精髓在于休闲养生。儒、释、道的核心价值,都融入了武夷茶道之中。武夷茶道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武夷茶道文化是中国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本届茶博会主委会把苏树林省长阐释的"武夷茶道"作为大会主题,将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诠释"武夷茶道"之精髓。如"海峡两岸武夷茶道高峰论坛"两岸专家学者论茶,着名茶叶专家、武夷学院校长杨江帆将细解苏树林《武夷茶道》词赋;以"武夷茶道"为主题的海峡两岸文艺晚会,向海内外嘉宾形象演绎儒之道、佛之道、道之道、无道之道的内涵;日本、韩国、台湾、大陆等地10支表演队现场展示"茶道秀",把日本茶道、韩国茶道、英国下午茶、台湾功夫茶道、潮汕功夫茶道、闽南功夫茶道以及武夷茶艺等予以集中展示。在茶事活动中,邀请国际及两岸三地茶业界、文化界着名专家、学者、茶道表演大师参与,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共同探讨武夷茶道之厚重精妙和中华茶文化之博大精深;在旅游活动上,设置了茶洞、大红袍、茶博园、印象大红袍、下梅(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等茶文化旅游线路;在展位设置上,专门设立了茶诗文、茶具、茶道具艺术展等展区,展览展示茶文化艺术精品。

文化也是生产力,武夷山茶旅需要更强的文化支撑。武夷山抓住茶博会机会,打造武夷茶道文化品牌,把武夷茶道文化建设纳入整体战略布局,必将推动武夷文化大发展,经济实力大增长。

佛教与日本的茶文化 [佛教与茶文化的关系]

  中国是最早饮用茶的国家,而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使得中国的茶文化与佛教所传播的教义有了一定的联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佛教与茶文化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佛教与茶文化的关系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

  佛教的传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

  茶道的创立: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发展到日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下一。有引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

  陆羽,擅长种菜种茶,首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令人费解。

  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所以笔者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由于秘藏了1100多年的唐代宫廷茶具在法门寺重现天日,学术界认为唐代实际存在着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风格的茶道,从而论证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在三种茶道中,笔眷认为僧侣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响力都超过前二种茶道。

  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

  中唐时期,虽然经历了七、八年政治动乱,相继又出现了"中兴"时期,由于北方民生凋敝,国家财源发生危机,有识之士认识到南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大面积的土地特别是山区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因而动员全民垦荒,扩大粮食作物等种植面积,增加国家税赋收入,收到显著效果,茶叶生产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蓬勃发展起来的。这是茶道形成的社会基础。

  陆羽"更隐茗溪"后,以湖州为中心,积极开展茶事活动,与皎然、李冶、颜真卿、孟郊等名僧贤达交往密切,他们谈经论道,品茗赋诗。从而推动了茶道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湖州是茶道的发祥地。

  茶道的兴起,推动了寺院中茶会、茶宴和各种形式茶道的流行。唐代茶事诗中各有描述,因限于篇幅,摘句抄录于后:武元衡:虚室昼常俺,心沅知悟空。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皎然: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李嘉祐:虚室独焚香,林空静馨长。啜茗翻真偈,燃灯继夕阳。杜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张籍九:星台下煎茶别,五老峰前觅寺居。司空图:茶雁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李咸用: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灵一: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高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

  禅宗茶道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佛教与茶道的关系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

  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浅析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文化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3、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4、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巨集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列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浅析茶文化的现状
  中国茶业的集体迷失,让中国茶文化成为众矢之的。除了茶叶本身,中国茶业在市场营销方面,被批判的一无是处。至于迷失到什么程度,看看茶业在国际地位、甚至在国内的地位就很清楚了。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中国数万家茶企和数不清的茶叶产品,无一不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烙印,从茶叶名称,产品包装、到产品的推广以及茶叶的消费场所等,都是围绕着古色古香的茶文化做文章,生怕别人说她不“文化”,以至于中国茶叶技术同源、产品同质、诉求苍白、概念粗暴、渠道共享。

  茶文化还要不要继承?怎样继承?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茶文化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茶文化是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

  “寒夜客来差当酒,”茶叶自发现伊始是作为药物的,但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日常饮品。如果说酒是餐桌必备,那么茶则始终贯穿生活,以至于有茶当酒、餐前茶、餐后茶。现今,在我国的潮汕地区、闽南地区、广州等城市,喝茶可以喝上一天,堪称茶文化的活化石。

  “禅茶一味,心净如洱”则将中国茶文化上升到了一个哲学与美学的高度。茶禅一味,共参禅机,茶理。我们经常能看到茶艺表演,实际上就是茶道的艺术升华。

  饮料也好,哲学也好,综合起来世纪上就是养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养生民族,无论是日常的饮食,还是疾病的调理,无不注重养生的内涵。由此,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的说:“中国茶业有概念无内涵。”因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应该就是茶叶养生。

  养生,包含了养身、养性。茶叶的各种功效给了茶叶养身足够的支撑点。茶虽不是药,但民间素有“茶为万药之首,”以及“茶为万病之药”的说法。对于茶叶的各种功效,在此也不一一赘述。

  而文人雅士对于茶的热爱,则是茶之养性,如日本茶道讲究的“清、寂、和、敬”。中华虽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只可惜到如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茶道思想。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则提出中国茶道“清、敬、怡、真。”但中国茶道却充分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中庸之道、明心见性、天人合一被茶道统一与一体。

  正因为如此,茶叶才能深入人心。中国才能称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当文化与市场碰撞的时候,中国茶业沦落了。以至于茶文化成了过街老鼠。

茶道始于哪个朝代》?

武夷山儒释道 武夷山自商周以来,就有许多文化遗址,久经数千年儒释道文化的洗礼,形成三教(儒释道)同山;三教文化有如武夷崛起的三花峰,三花并蒂;似三仰峰之仰,“仰之弥高”。自然遗产文化与茶文化,相互辉映。形成“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认为是儒释道三教相互影响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式的内涵。 武夷茶“臻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大自然赋予的俭朴,清纯、和静的禀性,深得儒释道三教的喜爱,茶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物质。 武夷山茶文化源于传统文化,武夷茶道就是三教之产物。道宗老子说:“艺者,道之形也”,茶艺是茶道的表现形式,茶道是整个茶艺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追求的道德风尚。一些茶道大师对此以精辟的语言加以概括,提出茶艺的基本精神。早在唐代,曾是佛门弟子的茶圣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指出饮茶者应具有俭朴的美德。唐末儒家名人刘贞亮在《茶十德》中说:“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当代茶圣吴觉农指出:“饮茶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认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其本质应该是德。”《周礼》云:“在心是德,施之为行。”提出中国茶礼“俭、清、和、静。”庄晚芳先生归纳总结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和、怡、静、洁”。台湾中华茶艺协会通过了茶艺精神是“清、敬、恬、真”。茶文化专家丁文在《茶乘》上说:“中国茶道负载着儒道释三教文化的内涵,儒家士子创立和发展了中国茶道,并以茶道为心灵的宗教。”众师家之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百家争鸣,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有着3000多年饮茶史的中国,茶文化积淀深厚,茶道的基本精神,历经唐、宋、元、明2000多年不断演变,已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宗教思想,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儒家以茶论道 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庸之道”。中庸被看成是中国人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人和谐、平衡以及友好精神的认识和追求。中国茶道多方面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温、良、恭、俭、让的精神。以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国人与茶中之“和”,好象天成。儒家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虽然能给人以一定的刺激,令人兴奋,但它对人总体的效果则是亲而不乱,嗜而敬之。茗饮最终能使人沉静,使人能冷静地面对现实,这是与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相吻合。 因此,儒家便以茶的这种亲和力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手段,来沟通人际关系,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一种尊卑有序、上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环境。 儒家继承者、闽学的创始人,宋代理学家朱熹,他爱武夷山,更爱武夷茶,并且精于茶道。淳熙十年(1181)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武夷精舍,隐居讲学,著书立说,倡道东南,为儒家道统继往开来,四方学者云集,盛极一时。 教学之余,常与朋友、门人一起品茶设宴,或宴于泉边,或宴于竹林,或宴于九曲溪畔。一只炉子,两把壶子,几只茶盏,舀几飘九曲清溪水,徐徐烹来,芳香四溢,飘飘然而觉物我合一。咏茶宴诗云:“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觉尘虑空,飘然悦心目。”(朱熹《朱子文集》) 宋代文人好斗茶,是一种“盛世之清尚”。北宋前期,海内晏然,统治者重文轻武,使士大夫沐浴膏泽,精神心理也优越自胜,故而文人士大夫有充裕的闲暇心情来从事茗事。再者,宋代理学盛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斗茶亦可喻理,茶汤“咬盏”,可喻敬守诚实之一;而茶色尚白,可喻志气清白。斗茶,既是一种雅玩文艺也是一种穷理。 宋代品茶之风极盛,武夷茶区风行“斗茶”之风,当时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至庶民百姓皆纷纷效行,引为乐事。武夷山精舍、书院学人士子,常以茶代酒宴请宾客,以茶会聚友朋,茶宴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武夷精舍前五曲溪北岸,有“矶石上平,有灶溪中流,巨石屹然,可以环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当中凹自然为灶,可炊以瀹茗”。朱子在巨石上开设茶宴,煮茗品饮,吟诗斗茶,名之曰“茶灶石”。他的《武夷精舍杂咏》之《茶灶》诗云:“仙翁遗灶石,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此诗一出,就炙脍人口,流传于世,一时和作连翩飞来。辛弃疾、袁枢、韩元吉、留元纲、项安世等一班文人,纷纷咏唱追和。他的弟子、同道直至象陈俊卿这样的名相巨公也作诗酬和,大大地提高了“武夷山水茶”的声誉。尤以建安学者袁枢的杂咏十首最为引人注目。他以精细入微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武夷山中的道学夫子半圣、半儒、半仙的隐居生活。其九《茶灶》诗:“摘茗蜕仙岩,汲水潜虬穴。旋然石上灶,轻泛瓯中雪。清风已生腋,芳味犹在舌,何时棹孤舟,来此分余啜。”爱国诗人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十月由江西筠州径入武夷山与朱熹相会。后于次年正月也寄给朱熹和作《武夷精舍十二咏》,对朱子武夷办学、讲学,著述、立说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总结。其十一《茶灶》酬唱道:“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园。随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 在武夷精舍四周,有茶圃两处,植茶数十株,朱子讲学之余暇,行吟于茶丛,枝头嫩叶,频频点头摇动,似知先生之意。在《建茶志》里首载了《朱熹遇茶姑》的美丽传说,留传颇广。据《崇安县志》载:“文公祠(武夷精舍)在九曲溪之五曲溪畔,清康熙时,春间置茶焙于此。旧有文公手植茶一本,名日文公茶,又名臭叶香茶,香逾他树,旧列为武夷名丛之一。” 宋时流行“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的礼法。《南窗纪闻》“以茶表敬,以茶交友”,都是为了使人际关系的“和”。“和”使朱熹深知茶是纯洁、中和、清明的象征。用茶可以明伦理、博谦虚、不重虚华、崇尚俭朴、更以茶穷理、深入浅出地品茗论道,颇发人深省。 朱熹通过饮茶,阐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朱子语类.杂类》138条,虁孙记载:“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知?曰:也是一个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都是此理。”这理实际上也是论述“礼”与“和”的关系。朱子认为“理而后和”,礼是和的前提;有礼才能有和,而礼行之“各得其分”,便能得到“至和”之理。是朱子对茶的“礼”的思想升华;茶之重礼,提高了中国人生活的文化品质。礼和人际关系,无疑起过而且至今仍在起着重要作用。朱子是理学家、教育家、借品茶喻求学之道。他认为在学的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始能乐在其中。朱子所谓“理而后和”,正是《中庸》所云:“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大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庆元学案.晦翁学案.中和论》)他又提到“礼本于天下之至严。礼成,则黎民各得其份,则至和”。所以“国治而后平天下。”这和饮茶先苦后甜的道理一样。同时,借论茶喻学之机,引《易经·家人》“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来告诫门人,礼治应以中庸之说。“家人”是一家之主形象:“嗃嗃”是冷酷的意思;家主过于严厉,以至冷冰冰的。谓治家过于严厉,则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如果治家不严,妇道及子女行为不端正(嘻嘻),终会带来耻辱和不幸。所以治家宁可严厉,不可松懈,也就是说酽茶尝到韵味;淡茶则味如嚼腊,也就是说“中庸之道”和品茶中的先苦后甜的道理一样。

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更详细资料请点击链接!

http://www.zhmz.net/Article_Class2.asp?ClassID=20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56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