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品茶的十层境界你属于哪一层

茶百科 2023-11-19 07:37:55

品茶的十层境界你属于哪一层

在我国茶文化里品犹如品饮人生。品茶就品其茶的味道是一种比较高雅的精神上享受的艺术。品茶的境界有十种不同,想知道自己是处在哪一层境界吗?不妨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品茶第一层学茶(茶卒)。除了喝茶以外,更多的去了解茶叶知识

品茶第二层爱茶(茶徒)。更着重于追求茶叶的观赏及品饮之情趣。

品茶第三层嗜茶(茶客)。不断的去追求了解茶叶的产地来源年份等。

品茶第四层耽茶(茶豪)。比较会以实际的行动来体会品饮茶叶。

品茶第五层暴茶(茶狂)。茶痴,茶贪最为明显的表现,不断追求茶道的最高境界。

品茶第六层长茶(茶仙)。品一种茶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杂念。

品茶第七层惜茶(茶贤)。茶如人生,珍惜每一种不同的茶犹如珍惜世间人与情。

品茶第八层乐茶(茶圣)。喝茶,喝与不喝都没有什么两样。

品茶第九层观茶(茶宗)。只要看到茶就开心,大可不必饮之。

品茶第十层废茶(涅槃)。涅磐重生最高境界。

茶道境界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背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他们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场,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
道茶礼仪:
第一、茶具一定要洁净,包括茶杯、茶壶、托盘及装茶叶的罐、盒。
第二、取茶叶要用专用的器皿----竹制或木制的茶勺,也可用不锈钢或陶制的勺代替,不要用手抓
第三、要用双手敬茶,杯把在客人的右边。敬茶时要用茶托盘,如果没有,也要用小茶碟,一手托着小茶碟底部,一手扶着茶杯,双手捧上。手指不能触及杯沿。
第四、第一杯差要敬给来宾中的年长者,如果是同辈人,应当先请女士用茶。
第五、浅茶满酒。说的是给客人斟酒要倒满,敬茶只需七八分满。

茶文化: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茶道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日本茶道
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一文详解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一文详解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和精神,包括了茶艺、礼法、环境和修行四大要素,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的茶道精神表现为四个方面: 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以及明伦之礼。

1、中和之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中庸之道”,“中和”就是诠释此道的一个词。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作为理想的境界,是心理与生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均衡、和谐、美好关系的理想追求。

2、自然之性

随性而自然,是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追寻的情趣。茶道中关于“自然”的追求,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追求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二是追求人性自然而然地发展。

3、清雅之美

清,是指饮茶物质环境的清,也指人格的清高。雅是指饮茶的环境要雅、茶具婴雅、茶客要雅、饮茶方式要雅……等等。茶道的境界,要基于清雅之境,但又不拘泥于形式,毕竟大俗也可大雅。

4、明伦之礼

是指基于饮茶活动所体现的行为礼仪、交流礼仪等比如,饮茶时,其人仪态端庄整洁,与人交流守礼面有节,令人十分畅快等。

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关于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上面我们所说的茶道,就是茶文化中的行为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1、物质文化

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综合,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2、制度文化

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茶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有关茶的管理措施,我们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茶税、内销、外贸等。

3、行为文化

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古时候形成的茶百戏、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习俗。而到现在,各地、个民俗形成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序也是百花齐放,数不胜数。

4、心态文化

指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的因素。正如在品茶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当然也包括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等的文艺作品:还有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们所说的茶道、茶德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其实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不管是茶文化也好,还是茶道也好,都是围绕“喝好”一杯茶展开的,离开了茶,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或茶道了。

思维的十层境界,能到第六层就很厉害了,看看你在哪一层?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是思维境界的不同。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大部分人都是浑浑噩噩的,他们思维都是零散杂乱,无任何系统性。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在于思维的不同,不同的思维层级有不同的人生和结果。

第一层境界:人云亦云

大部分人遇到问题总是轻而易举的被别人带着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随遇而安。

没有主见,随大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

第二层境界:形成主见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主见。

主见是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它来自于在经验、学识基础上形成的逻辑判断能力。哪怕是一个人的偏见,也是一个人的主见。

有主见的人,做事坚决、果敢,不犹豫。

第三层境界:发现不同

有主见,才容易发现和自己主见不同的人。

发现不同才能发现矛盾,有了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善于发现和自己不同的人,这样才容易纠正自己的偏见和不足。

第四层境界:取长补短

明白自己主见,又发现和自己主见不同的人,接下来该怎么办?

有的人会排斥,而有的人却开始学别人的长处,在学习过程中又发现了自己短处,于是顺势补上,这就是取长补短。

看起来好像并不难,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对自己的天然的认同感,人们并不是太容易发自内心的去改变自己。

当年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主动穿汉服说汉话,迁都中原,甚至改姓、通婚,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大格局的人,中华文化才得以发扬广大。

第五层境界:创造创新

既然懂得了取长补短的道理,接下来就是创造性运用了。

我们经常提的创新,其实就是这一层思维的任务。

有公有母,才有子。在传统与新秀、内在与外来、保守和改革的激荡的碰撞中,往往总会诞生新的事物。

凡是能够尊重不同事物,并且大胆改变自己的人,一定会出创造性的成果。

思维能到了这一层,已经算是“人才”。

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让中原人穿胡人的服装,骑战马,再结合中原先进的军事化管理,这就是一项创新成果,结果所向披靡。

第六层境界:化繁为简

当你善于运用创造新思维的时候,你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

大道至简,事物总是先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这时你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心境已经截然不同。

再回到简单之后,你就参透了事物本质,这时你再面对其他复杂而沉重事物的时候,也往往都是举重若轻的。

将复杂的事简单化,简单化的事模式化,模式化的事系统化,这时,你将跳出人间各种琐事。

第七层境界:方法论

所有的事情(包括各种棘手的难题)摆在你面前,你都能拿出最快、最好的解决方法,这就叫方法论。

从“道理”升级到“方法”,是理论的大升级。

一切道理到最后都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能不能做到这一步跨越,就是检验一个人是实干型人才还是理论型人才的关键,毕竟现在实干家真的不多。

第八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到了这一层,你看到的风景已截然不同。

什么实干不实干,理论不理论。那都是世人给自己设的限。

你拥有了直达本质的能力:一眼看透利弊,瞬间洞察人性,规律大势一目了然。

那时你看世人、看自己的过去,就好像看一群xx一样,慨叹良多。

第九层境界:晶莹通透

到了这一层,你已经不想再说一句多余的话,别人的高谈论阔在你眼里基本都是装腔作势,因为你可以一眼看穿他们。

与此同时,你的每句话都晶亮透彻,因为世间所有事在你心中都非常透彻,你对事物的感知越来越精准,正是因为看透了规律和大势,所有你心如止水,知道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都会走。

你看透了得失相生、福祸相依,世间大小事在你眼里不过开怀一笑。

我们都如此渴望人生的精彩,到最后终于发现: 最完美的人生结局,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世界的浮华已经和你无关,你成了一个晶莹通透的人。

第十层境界: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的状态是大象无形,人云亦云,回归了第一层境界的象,喜怒哀乐皆在。

从有形到无形的一切事物皆有阴阳,阴阳永远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并相互转化。

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有对必有错,有错必有对。对为错而存在,错为对而存在。不拘泥于对错,存在即合理。即为大象无形,对错皆在,即人云亦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景色各异,无关对错。

洞悉世界万象,难得糊涂。看山是山亦非山,看水是水亦非水。

没有复杂就没有简单,这是经历复杂后的简单,又是经历简单后的复杂,既是华丽后的简陋,也是简陋后的华丽。

回归万象,融入世界,融入万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56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