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青煎茶的工艺过程分贮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等工序。
蒸青煎茶的鲜叶原料,宜采摘叶绿素含量高的嫩芽叶,并尽量实行现采现制,因此要求尽量保持鲜叶的新鲜度。如叶量较多时,需要通风贮青,不要损伤芽叶,控制温度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鲜叶进入蒸青机,用100℃的热蒸汽将叶子蒸软,时间约30秒钟,叶温可达98℃。蒸青以后,叶子进入叶打机,冷却并去除叶表多余的水分,然后进行粗揉,通入95℃热风,粗揉时间约45分钟,散失部分水分,使叶子减重55%左右。然后揉捻20分钟,初步成条后进行中揉,边揉压边通入热风进行散失水分,约经40分钟后,叶子减重70%,再进行精揉。
精揉温度90℃,使叶温达40℃左右,约经40分钟左右,叶子减重75%。最后进行烘干,烘温80℃,约经30分钟左右,茶叶含水量达5%时即完成烘干。摊凉冷却后就可进行包装,为防止变质,宜采用抽气真空包装的方法。
蒸茶不是茶,蒸茶是制作茶叶的工序之一,是利用高温高压蒸气将茶蒸热,使梗、叶变软,以利压制成形。
蒸茶工具有灶、釜、甄、叉。其制作材料分别以土、铁、木、瓦、竹所制成。唐代茶叶生产从采摘茶叶到制成茶饼共有七道工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蒸茶为第二道工序,利用高温高压蒸汽将茶蒸热,使梗、叶变软,以利压制成形。
“蒸茶”不等于“煮茶”,煮茶直接把茶叶放入器皿中水煮来喝的,而蒸茶却是利用蒸汽来蒸的,完全是两码事。但是,现代的蒸茶器一般都有煮茶的功能,两者是互用的。
扩展资料:
适合蒸茶的茶叶:
1、白茶适合蒸茶
属于微发酵茶,采用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为原料,经阳光晒干或文火烘干而成,其毫色银白,具有“绿妆素裹”的特征。白茶因加工时未经揉捻,故冲泡后叶片完整而舒展,茶香醇和,汤色清淡。白茶适用于古朴、自然的陶器茶具,可煎可泡。
2、黑茶适合蒸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因其采用的原料比较粗老,且加工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堆积发酵,故而陈香浓郁,滋味醇厚,茶汤多呈深褐色。黑茶可冲泡也可煎煮,用陶制茶具可利用茶具良好的吸附性消除一些茶叶发酵和存放时形成的杂味,使黑茶的陈香更为突出。此外,陶质茶具的粗犷、大气搭配黑茶,淳朴凝重,更符合黑茶深厚的陈韵。
3、红茶合蒸茶
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既适于冲泡,也适于煎、煮、蒸。红茶品饮有清饮和调饮之分。清饮,即不加任何调味品,使茶叶发挥应有的香味。清饮法适合于品饮工夫红茶,重在享受它的清香和醇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蒸茶
人民网-喻长根讲中国茶故事:蒸青绿茶怎么喝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1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5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瓷器之王——骨瓷
下一篇: 夏朝武:一壶清韵百世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