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文人是把茶壶日品夜枕养着的,而现在,那些名贵的宝贝静卧在馆藏里,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画家唐云所藏的8把曼生壶平常藏在艺术馆中,很难得见到,日前正有两把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杭人砂藏展》中露面。一把是清紫砂合欢壶,另一把是清紫砂瓢壶,壶身显黄色,壶上刻铭为“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曼生十八学士壶”是清代着名金石篆刻家、书画家陈曼生设计并与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创制的代表作。陈曼生本名陈鸿寿,也是杭州人,生活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传说陈曼生与富家女子松梅自小情投意合,品茗茶论人生。陈曼生非常喜爱松梅经常为他沏茶的小壶,松梅便送给他。但是最终因为门第悬殊,两人未能走到一起。
因思念松梅不得音讯,陈曼生便将情谊藏于心底,奋发苦读,最终在嘉庆6年的科举中脱颖而出,嘉庆21年开始担任溧阳县县令。虽功成名就,但每每捧着心爱之人所赠紫砂小壶,陈曼生还是深感遗憾。后来,陈曼生结识了当时的制壶高手杨彭年,两人一见如故,创作出了千古佳作曼生十八学士壶。陈曼生设计壶型、篆刻铭文,杨彭年具体制壶,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融入紫砂壶被紫砂界奉为经典。但经历多年风雨变换,绝大多数曼生壶已经难觅踪影,逐渐变成一个传说。
据介绍,目前国内曼生壶的馆藏只有个位数,一把在故宫博物馆,而西湖边的唐云艺术馆独藏有8把。因为文保的原因,这些宝壶平常深锁在“唐云艺术馆”藏宝库房,很少对外人展示。
目前正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展出的合欢壶原来是茶壶收藏家胡佐庆的藏品,后来流落到市井,是唐云解放初花了二百五十块大洋从上海古玩市场里搜来的。那天,古董店的老板拉住正在古玩市场闲逛的唐云,“有一把曼生壶,壶主病了,急需用钱。”唐云接过茶壶,只见壶底有“曼生”印,一看那壶铭,唐云的眼睛就亮了:“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但一时唐云拿不出这钱,还是赊了店老板的。
而另一把,唐云得之于北京什刹海的地摊上。摊主并不识货,只要了二十块钱,不过当时唐云只带了十块钱,还向同行的画家周怀民借了十玩钱。“你买这东西做啥?”周怀民问。“各人有各人的欢喜,我欢喜它就是了。”唐云说。
据说唐云所收的另外6把曼生壶也都各有一番故事。不过,唐先生搜之于全国各地的宝壶,最后都落户于西湖畔。为恐唐云至爱的曼生壶散佚人间,唐云的家人将8把壶悉数捐做国家宝藏,现在是唐云艺术馆的馆藏之宝,平常鲜为人知。
“每次捧出这些壶,我们心都拧紧了。”唐云艺术馆的陈馆长说,“不过,我们倒是很希望收藏圈外的人们来看看,西湖边上到处是宝贝呢。”
昨天,记者联系了唐云艺术馆,为爱壶之人创造近距离把玩的特别机会,有兴趣的读者可先行报名,本报将约请十位以内的读者去唐云艺术馆一亲曼生壶的芳泽,有机会品一品用名贵的古壶泡出的茶水到底是什么滋味。
供春壶
·供春壶以外形似银杏树瘿状而得名。壶身作扁球形,泥质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寓象物于未识之中,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壶盖止口外缘刻有四十五字隶书铭文:“做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壶者石民,提记者稚君。”供春,明正德至嘉庆年间茗壶创始人,他为紫砂文化开创了新局面。供春壶现藏于中国博物馆。
大仿古壶
大仿古壶凝炼历代紫砂壶精华而成,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母子线口盖吻合严密,钮扁圆有劲,嘴、把匀称,姿态优美,极宜品茗,为民间人士所宝爱,流传甚广。近代?程寿珍制,是其杰出代表作之一,各大博物馆皆有收藏,是他一生精典之作。
石瓢壶
石瓢壶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此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为曼生所创十八式之一。此款初见于杨彭年年制,曾分别于陈曼生,瞿应绍合作,诗书画印于一壶,格调高雅,时称三绝壶。一提梁款为沪上八壶精舍唐云所藏,一款存上海博物馆。
掇球壶
掇球壶从整体造型来看似乎并不象球,但细细分解无不取之于球!壶身就是一个大球,壶盖是半个球,盖的又是一个球,而壶嘴及壶把则是截取球上的一个弧,壶腹稍稍往上移一点,这就使壶身更显挺拔俊秀,壶肩至壶口必须有一个直挺的过度与衔接,壶口与盖的相接要有线条承载。掇球壶一身素气,光滑可鉴,完全是让简练形体来展示其美的内蕴。
鱼化龙壶
鱼化龙壶造型构思巧妙,鱼、龙、云的装饰与壶身浑然一体。通身作海水波浪状,线条流利,简洁明快。鱼龙吐珠、神韵生动。壶盖安装的龙首伸缩自如,优美灵活。配以龙尾执柄奇趣极生。 据史料记载,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制作过“龙戏海涛”壶,但未有实物流传下来。有专家认为“龙戏海涛”壶就是“鱼化龙壶”,陈仲美就是“鱼化龙壶”的创造者。直到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过邵大亨的精心设计,“鱼化龙壶”才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紫砂壶壶型。
高井栏壶
造型简洁,身若井栏,嵌盖平缓合体,高柱钮与壶身统一,一弯嘴曲而微妙。把圈大,外扁平,里圆润,底圆而大。其造型为最早的流线型设计,端把倾注触觉舒适,属“曼生壶”式的经典之作。
风卷葵壶
风卷葵壶壶身造型取风卷葵花之形状,既应物象形,又气韵生动。图案规则,做工精致,仿古式而合度,器形的工艺甜味浓厚,把梢下钤篆书阳文“杨氏”小圆印。此壶由杨凤年设计,是杨彭年的胞妹,此风卷葵壶的神韵,也可得观其造壶艺术的一斑。
梅报春壶
“梅报春壶”原为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藏品,以梅花报春为题,在挺秀饱满的壶身上,运用雕镂和捏塑等多种手法,生动地刻划了梅花不畏风霜严寒之英姿,端丽稳重,精致传神。 本壶的设计者朱可心为民初紫砂名师,朱氏擅长花货造型,喜以松、竹、梅为题材,所作茗壶,皆法度谐宜,生意盎然,韵神俱佳。
提壁壶
此壶盖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名。壶体扁圆柱形,平盖,扁圆钮,扁提梁,微曲线造型,结构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是当代紫砂茗壶之一,也是顾景舟毕生的经典之作,曾经多次制作、修改壶器造型,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感慨。
八卦龙头一捆竹
此壶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每组8根,结以成足。壶盖浮雕八卦图,盖钮成太极图,颇有匠心。此壶为邵大亨名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清朝范恩章创制了高竹鼓壶。
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
紫砂壶最早可追溯到北宋中期,距今大概有一千年的历史,宋代紫砂陶尚在萌芽阶段,一般的产品比较粗,泡茶的话从明代开始,茶风的盛行推动了紫砂壶的发展,明代应该算是紫砂的鼎盛时期了,万历,天启时期是成熟高峰期,有名的匠人很多,最著名的有供春,李仲芳,徐友泉,陈仲美,时大彬等等,明代的壶胎质较粗的,然后到了清代,才慢慢变细,康熙乾隆当时有陈鸣远,嘉庆道光时期有陈曼生,杨彭年,制壶水平明显提高,到了同治光绪则稍逊色一点,晚清邵大亨是一位杰出的紫砂艺人,也可以说是承先启后的人物,抗战爆发后一落千丈至人亡艺绝,近代的话,程寿珍的作品,总体讲气魄,不求细部刻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6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绿扬春加工工艺
下一篇: 茅山青锋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