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美文】酒道与茶道

品茶 2023-11-19 13:57:23

【茶·美文】酒道与茶道

,要茶好、水好,喝起来才有味道,但也要有一种好的外环境,好的心境。比如喝茶于湖水环绕的亭台楼阁上……所以,这种种因素合起来应该称之为“品茶”更合适。

喝酒,比酒量、酒胆和侠义精神,而品茶却要有雅量,品茶味、释人情世故,悟禅道之境。酒道是一种西方式的狄奥尼索斯精神(尼采的酒神精神),而茶道则更具有东方的情调与东方式的智慧。除中国外,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都是茶道的传播地。

我是在戒酒并告别酒坛(犹如诗坛,文坛)后,才渐入茶道佳境的。我觉得茶道高于酒道,酒使人冲动,也使人昏昧;茶使人淡静,也使人清醒。喝酒喝出毛病来的人很多,不仅仅是打架骂架,或患了什么脂肪肝、胃出血,最不好的是喝昏了头,误了事。而真正意义上的喝茶却往往使人进入松懈状态,倾心相谈,反观现实状态和人生得失,从品茶中渐悟出佛道之高境也难说。

品茶,重在一个“品”字。味道最好的茶当然是“明茶”,也即当年清明以前采摘下来的绿茶,小小的芽尖,长满细细的绒毛,泡到水里。最好的是山泉水,嫩绿嫩绿的,清爽清爽的,不见一张叶子和一根杆棒,品起来有一种淡淡的清香,甚至吮不到一点茶叶应有的苦涩。而如果喝红茶,不仅要新鲜的好茶,而且要靠茶艺小姐的娴熟技艺,在闲谈之中,不慌不忙地“做”出一壶“功夫茶”来。我曾在九方茗圆和清静山庄茶楼品过黎立、夏怡清两位小姐做的“功夫茶”,闻起来浓香扑鼻,喝起来醇厚浓酽,有花的清香,酒的浓烈,诗的情愫。

炉火纯香的“功夫茶”,虽不是酒,却能醉人。

品茶,一定要有闲心,不可有燥气。喝茶,人不可多,一两个知己足矣。一杯茶,质朴之极,但所蕴含的茶道却不可谓不深,它深藏着东方文化,并早已与古代诗词、书法、国画、道学、禅学融为一体,为历代名士与隐士,乃至佛道高人所酷爱。

在今天,人们都在为生存而像陀螺一样忙转个不停,外面的世界精彩,也很无奈。而品茶则可反思精彩,消解无奈。现代文人周作人先生著《喝茶》一文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两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贾平凹在西安曾受邀参加某茶楼的开业典礼,他的贺词是;穷人喝茶是穷,道士喝茶是道,和尚喝茶是禅……在他眼里,茶只是一种道具,在不同的社会角色那里,显现不同的文化色彩。 我尊之为“国画界的梵高”的新疆大画家王念慈曾作《三泡茶》一画广为流传。画面上不过一个坐着的茶壶和几片芭蕉叶而已,但上面的题诗却甚是了得:一杯茶,其味甘,如人之青少年;二泡茶,其味苦,如人之中壮年;三泡茶,其味涩,如人之风烛残年,茶之一壶,人之一生……

喝茶,在外行看来,不过像喝白开水一样无滋无味;而在茶道中人看来,却是一种高级的消解自我的方式,动中入静,苦中作乐,从品茶中领悟人生况味与博大的哲学宗教蕴含。

我与茶道的故事作文

A. 以茶道如人道为题目写作文

记得爸爸曾有过那么一间小小的“茶屋”,里面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茶,还有一张小方桌,几把椅子,看着就会觉得舒服,自在。还记得爸爸在墙上的题字:茶道即人道!
于是,这个夜晚,为自己泡一杯清茶,淡淡的茶香弥漫周身,任古乐在空中舒展,舒展年轻的容颜,舒缓疲惫的心灵。
生活是酒,酒香四溢,会令人沉醉;心当如茶,醇厚绵长,能沁人心脾。
“美酒千杯难知己,清茶一杯也醉人”。愿心灵是茶,有优雅的外形,清幽的芬芳,身居云雾之顶,禀天地之灵气,历风霜雨露,洗却浮世铅华,品味人生真谛。
茶,需要茶道,泡茶的过程就如同我们心灵成长的过程。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采摘下来,用最严格的方式进行烘烤,方可得一枚好茶叶。而只是有好的茶叶,那是完全不行的。它还需要有好的水质,适宜的温度,如同我们生命中至爱的亲人,不离不弃的朋友。水质好,水温宜,则能更好地表达出茶的本意。
有了上等的茶叶,适宜的温度,好的水质就一定会有好茶吗?当然不,泡茶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酿造自己的人生的过程,泡茶的人比茶技更重要,品茶的人比茶叶更重要。用细腻体贴的心认真对待生活的人,泡出来的茶永远那么回味悠长,而他身边的亲友,也定是最能体会其个中滋味的!
不愿做纯净水,淡而无味;不愿做咖啡,只能提神醒脑;不愿做饮料,只能闲时相伴;要做就做一盏茶,清香淡雅,深藏不露。
做一盏绿茶,,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送上一份热腾腾的慰藉;或者,做一盏花茶,人生苦短,岁月无常,酿成一缕动容的芬芳;唯愿用高尚的人格与尊严做叶,用细腻,恬静的心做水,用我一生的时间去酿造一盏茶,一盏好茶,一盏至纯,至净,回味无穷,绵延悠长的清茶,或苦涩,却足以令人铭记终身!
茶道即人道!

B. 茶文化作文怎么写

我大学时学过《茶文化》这个课程,它包括范围很广,从茶的历史发展,民族版茶俗,茶歌,茶文权学,茶制作,饮茶习俗,到茶道,茶艺等等十六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只是写400字作文,我建议你写一篇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与茶有关的事情,如:采茶,制茶,泡茶,品茶,观看茶艺表演,民族茶艺展示。通过描述这件具体的事情,再叙述与之有关的茶文化,如:某少数民族有这样的习俗,在某个时期,在我国的某某区域出现过这种习惯,然后感慨,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OK啦。
请注意:你描叙的你与茶有关的事情是点,与之对应的茶文化是面,点面结合,才能在短短400字中把茶文化写出血肉,不然写出的文章就是口号了。

C. 跪求作文《我看茶文化》800字以上

《我看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已有上千年历史。唐代的陆羽算是中国深究茶文化的第一人,《新唐书》中记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可以说陆羽在当时让茶文化有了初步的定义。而如今的茶文化便是对上千年茶文化积淀的传承。
不止文人墨客,民间对茶文化也有一番极为精辟的见解。“茶中天下事”便是将天下之事融于一杯茶中,千古风韵便凭一饮而尽晓。中国自古以来似乎都不乏有茶馆存在,茶馆也成了文人雅仕追求“身静”与“心静”的绝佳场所。“茶馆”看似专为饮茶所设,其实不然。逗鸟,下棋,言天下事,研习六艺经传者皆有。及至老舍的话剧《茶馆》,更是将茶馆文化推向了高处。《茶馆》中,人情,世故,最终都随着为自己,为历史送葬的百二十钱,消融在昔日一杯一杯的闲茶中,写入了历史的书简。
人们喜爱饮茶,只是不再局限在茶馆里。人们把昔时的茶馆设到了自己的心中,“若心中有茶,则处处为馆”。正是基于这种心态,人们并不在意自己是在何处饮茶消遣——屋檐下,弄堂中,甚至在嘈杂的集市上都能找到淡空周围一切事物的饮茶者。读报,养神,或下棋——这便是他们凭借一杯茶远离尘嚣的方式。
千百年的“文化之茶”、“艺术之茶”颇有一番韵味。茶有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之分,同时亦有香花茶和拌花茶之别,可谓品类之极盛。而茶“泡”与“品”的艺术,更是有诸多的方式与考究,这便是今天所说的茶道。我国民间的泡茶艺术在选茶,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及奉茶方面都极为讲究,但在饮茶方面却多为清饮,即“冲以沸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固有之味。”这似乎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人们喜“清净”的传统思想,人们骨子里透出的淡然的精神境界也便在这样一杯清茶中得以体现。
当一盏青烟徐起色正醇香的茶摆在自己面前时,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人们似乎并不愿意将茶提升到品味的高度,而更愿意将茶看做是民族文化的沿袭,更愿意将茶看做是清净与淡然的象征。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茶才有了最原始最平实的品茗艺术。
茶所代表的人生态度以及个人的精神寄托却浩浩荡荡地延续了千余年。昔日茶馆中文人雅仕托盏吟月的场景,以及茶所代表的优雅与自然,都衬出了茶作为思想与精神寄托的人生艺术。茶之文化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便是在此了。

D. 万里茶道的作文500字

大千世界各有品性,因此,生活就丰富多彩起来。对于外面精彩世界有点熟视无睹的,只知品茗和读书者恐怕不多,而我集茶痴书痴于一身,也可谓集之小成。
小城人的喝茶品性不一,属于此道中人,或三五人一群到茶庄一坐,拿出各自珍养价值不菲的紫沙壶,不言语只管品味茶性,继续养壶。偶尔一高兴就泡出了灵感,茶自然色香味齐全。但这种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往往取决于泡茶人的心境。时下,专卖茶叶茶具的小店,摆一张根桌,桌上设一副茶道,再放几张精致的椅子,专等这批茶客。一般的茶友,大抵都上西洋式的咖啡店,泡一壶陈茶,打发无聊的时光。
饮茶,讲究的是情趣,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钱塘茶人据说是品牌连锁加盟店,是国内具有品牌规模的中国式茶楼代表作。小城的钱塘茶人店的规模不大,但格调不低。我闻讯而去,饮出了茶的滋味,久久难忘。
走入钱塘茶人,映入眼帘是一楼的茶叶、茶具展览区,一入此境就涌上要尝尝茶味的冲动。而过道上端请的三世佛笑迎茶友,使人不由得体味禅之三境,忘却了尘世的繁琐。养民也惠的匾额引我走到一个卡座,静心而坐。人说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也许会在此地品味。卡座不大只可四五人相聚,但房内的摆设别致,悬挂的灯外围有三层,最外的象鸟笼,中间似灯笼,内层是半球的和光灯,唉……万变不离三,一生二、二生三,谓之道。此灯有一种古典雅致之美,细问服务生,答是鸟笼灯。茶桌、茶椅也非平常,巧匠用山藤在木桌外包裹了一层,打蜡后透出原色的光泽,名之藤木桌、藤木椅。泛着暖红色的灯照着桌、椅,营造了茶艺的氛围。
服务生热情地推荐了一道花香元宝,我欣然同意。心想,茶房外的三世佛、观音、皮影画、莲花缸、八卦炉、八仙过海的排窗以及名人的字画,有一些雅趣;房内的江西小窗、鸟笼灯、藤椅桌也有情调;背景音乐回响着古筝抚出的高山流水,不知茶具、茶叶如何?正想着,服务生挑起暗红色的绒帘进来,端上了九品香莲壶和几只透明的双层情趣杯。点上红蜡烛,在壶中注入开水,片刻,花香元宝悄然开放。严冬夜见其在沸水中漾开一瓣瓣茶叶,中间的白菊有如春色托护,懒洋洋地展开。“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表露出宾主的和谐欢愉,这时不觉有点遗憾,没有邀上几位茶友,却独自在此享用。茶熟香溢,那淡淡的清香随着瓣瓣茶叶张开而飘出,不由得使我心醉。——怪不得,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期间,专爱此物。
奉茶、闻香、品茗,一口得香、二口得味、三口回味,茶水从舌尖缓缓地流到舌面到了舌根,细细体味,不觉得傻住了;品茗的天时、地利,我不是有缘巧遇到了,还有一条件人和,而我此时如此专注茶道,也算人和了吧。

E. 一节课(茶文化)500字 作文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陶花节——茶文化专场”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有关茶的歌、有关茶的传说、怎样泡茶才好喝……

在活动的几天内,我们跟着陆华老师学了有关茶的歌。

在班队课上,陆老师在广播里将我们唱歌。赵老师在班里说着这件事,同学们听了哇哇大笑,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陆老师先把歌词跟老师们说,让老师把歌词写在黑板上,然后陆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一句,唱得像只老虎,不过我们已经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也跟着广播唱了起来。

有关茶的传说很多,有龙井茶的传说、黄山毛峰的传说、铁观音的传说、君上银针的传说……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铁观音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二百多年前,当地有一位老茶农姓魏名荫,精于茶事,又笃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献清茶。一夜,在梦中荷锄出门,至溪涧石旁,见石缝中有一茶树,枝繁叶茂,芳香似兰,深感诧异,正欲探身摘叶,忽被犬吠声惊醒。翌晨,他循梦中途径,行至观音岩打石坑石壁处,果然看到梦中所见茶树,汁淳厚细润,边缘作锯齿状,红芽绿叶,异于它种。遂将茶树移植家中一破铁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从未有过的好茶,亲朋好友品尝之后,无不称道。由于此树是梦赐之物,又栽在铁鼎中,而且茶色重如铁,故取名铁观音。

我还知道了怎样泡茶才好喝。在活动的那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叫我给客人们泡茶,我根本就不会泡茶: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多,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少,一会儿水太热,一会儿水太冷……我不情愿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见我烦躁的样子,走过来对我说:“女儿,你这就不懂了,泡铁观音可不是这样泡的,应该这样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温,泡乌龙茶的水温要在100度左右,水温太凉,铁观音就会泡不开,香气也不能发挥。其次在冲泡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冲泡的时间。时间和水温都把握的好,那冲泡出来的茶就应该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我听了爸爸的话,茅塞顿开,马就去泡茶了。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好多的知识。

F. 关于“茶文化”的作文

中国人喜爱饮茶,而中国的茶文化更是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唐代的陆羽算是中国深究茶文化的第一人,并且著有世界上第一部与茶有关的著作——《茶经》。《新唐书》中记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可以说陆羽在当时让茶文化有了初步的定义。而如今的茶文化便是对上千年茶文化积淀的传承。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位作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察其色而闻其香,则千载文化便消融于此,实为斯之往也。”

不止文人墨客,民间对茶文化也有一番极为精辟的见解。“茶中天下事”便是将天下之事融于一杯茶中,千古风韵便凭一饮而尽晓。中国自古以来似乎都不乏有茶馆存在,茶馆也成了文人雅仕追求“身静”与“心静”的绝佳场所。“茶馆”看似专为饮茶所设,其实不然。逗鸟,下棋,言天下事,研习六艺经传者皆有。及至老舍的话剧《茶馆》,更是将茶馆文化推向了高处。《茶馆》中,人情,世故,最终都随着为自己,为历史送葬的百二十钱,消融在昔日一杯一杯的闲茶中,写入了历史的书简。

直到今天,中国人依旧喜爱饮茶,只是不再局限在茶馆里。中国人把昔时的茶馆设到了自己的心中,“若心中有茶,则处处为馆”。正是基于这种心态,中国人并不在意自己是在何处饮茶消遣——屋檐下,弄堂中,甚至在嘈杂的集市上都能找到淡空周围一切事物的饮茶者。读报,养神,或下棋——这便是他们凭借一杯茶远离尘嚣的方式。

千百年的“文化之茶”,而“艺术之茶”也颇有一番韵味。中国茶有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之分,同时亦有香花茶和拌花茶之别,可谓品类之极盛。而茶“泡”与“品”的艺术,更是有诸多的方式与考究,这便是今天所说的茶道。中国民间的泡茶艺术在选茶,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及奉茶方面都极为讲究,但在饮茶方面却多为清饮,即“冲以沸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固有之味。”这似乎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国人喜“清净”的传统思想,中国人骨子里透出的淡然的精神境界也便在这样一杯清茶中得以体现。

至于中国的茶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信口拈来。碧螺春,铁观音,毛尖,龙井……这些东西早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底,中国人认为这便是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的积淀,于是当一盏青烟徐起色正醇香的茶摆在自己面前时,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但中国人似乎并不愿意将茶提升到品味的高度,而更愿意将茶看做是民族文化的沿袭,更愿意将茶看做是清净与淡然的象征。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茶才有了最原始最平实的品茗艺术。

茶自唐时兴起,制作工艺,流程,以及泡茶的艺术,品茗的技巧都不断进行着改进和完善,但茶所代表的人生态度以及个人的精神寄托却浩浩荡荡地延续了千余年。昔日茶馆中文人雅仕托盏吟月的场景,以及茶所代表的优雅与自然,都衬出了茶作为思想与精神寄托的人生艺术。而茶之文化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便是在此了——
为茶之品,为身止行,思有惴,为盏余香。

G. 我是茶艺师,600作文

转眼间,我和班里的其他三位报了茶艺校本课程的同学在上第四节课,茶艺课就要结课了。这一节课上,我们学会了泡绿茶中的西湖龙井,还品尝了自己亲手冲泡的茶水。
看着杯中的茶叶一点一点、渐渐环旋翻滚起来,旋转着上升,浮到了水面上,再缓缓地下沉至杯底。茶水也由透明慢慢变为了淡淡的青绿色。龙井茶泡好了,我端起茶杯,轻饮了一口。西湖的龙井茶是一种带着玉米粒香的味道,让我想起在这四节茶艺课上,我学会很多……
第一节课上,满怀好奇心的我和同学们走进了茶艺教室。老师让每个人都品饮了熟普洱茶,让我们懂得了茶艺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懂得了倒茶、品茶的礼仪。而金雨同学那精彩的茶艺表演让我们大开眼界。在第二节茶艺课中,我们在弥漫着淡淡茶香的教室里学会了茶的各种分类:青茶、黑茶、红茶、黄茶、绿茶、白茶。用绿茶中最细嫩的茶叶,碧螺春亲手制作、品尝了茶寿司。最有趣的是第三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泡茶必备的各种茶具,尤其是“茶道六君子”,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了泡茶时经常用到的“回旋斟水法”、“定点冲水法”以及“凤凰三点头”,并把这三种斟水手法融为了一体,让我们亲自实践、操作。第四节课,我们就用那些曾经学过的知识,拨茶、斟水、泡茶,品饮了自己冲泡的茶水——西湖龙井茶。
不知不觉中,一杯茶喝了一半,茶艺课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却接受了茶文化的熏陶。希望在新一期的校本课上,我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H. 写同学表演茶道与书法的作文

“同学们,你们认识荈、莈、槚、茗、荼这五个字吗?”讲解员阿姨问道。同学们一看,都傻眼了。我除了“茗”认识外,其他四个字看也没看到过。阿姨告诉我们这五个字分别读chuǎn、mò、jiǎ、míng、tú,它们都是古人对茶的称呼。没想到茶还有这么多有趣的称呼呀,真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看来这次我们假日小队的活动一定收获多多!
在茶叶博物馆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了制作精巧的茶具、各种各样的茶叶、还有古人喝茶时写的诗句;了解了茶叶的种类、加工方法;品味了茶叶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特有的茶文化……没想到茶文化是这样的源远流长。
最精彩的是茶艺表演。只见讲解员阿姨拿出一只透明的玻璃杯, 她将茶叶轻轻放入杯中,再加入1/4杯水,阿姨拿起一杯茶让我们闻闻茶香。“啊,真香!真想喝!”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道。这时,只见她高高地提起水壶,让水直泻而下,接着上下提拉加水,反复三次,让茶叶在水中翻动,这就是有名的凤凰三点头。三点头像是对客人鞠躬行礼,是对客人表示敬意。透过玻璃杯,我觉得娇嫩的茶叶就像一位位漂亮的仙女在水中翩翩起舞。阿姨把茶递给我们,大家细细地品味着茶的香味与滋味,是那么美妙!
快离开了,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希望下次快乐的小队活动能早日到来!

I. ""谈茶艺"的收获300字作文 - 百度

大千世界各有品性,因此,生活就丰富多彩起来。对于外面精彩世界有点熟视无睹的,只知品茗和读书者恐怕不多,而我集茶痴书痴于一身,也可谓集之小成。

小城人的喝茶品性不一,属于此道中人,或三五人一群到茶庄一坐,拿出各自珍养价值不菲的紫沙壶,不言语只管品味茶性,继续养壶。偶尔一高兴就泡出了灵感,茶自然色香味齐全。但这种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往往取决于泡茶人的心境。时下,专卖茶叶茶具的小店,摆一张根桌,桌上设一副茶道,再放几张精致的椅子,专等这批茶客。一般的茶友,大抵都上西洋式的咖啡店,泡一壶陈茶,打发无聊的时光。

饮茶,讲究的是情趣,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钱塘茶人据说是品牌连锁加盟店,是国内具有品牌规模的中国式茶楼代表作。小城的钱塘茶人店的规模不大,但格调不低。我闻讯而去,饮出了茶的滋味,久久难忘。

走入钱塘茶人,映入眼帘是一楼的茶叶、茶具展览区,一入此境就涌上要尝尝茶味的冲动。而过道上端请的三世佛笑迎茶友,使人不由得体味禅之三境,忘却了尘世的繁琐。养民也惠的匾额引我走到一个卡座,静心而坐。人说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也许会在此地品味。卡座不大只可四五人相聚,但房内的摆设别致,悬挂的灯外围有三层,最外的象鸟笼,中间似灯笼,内层是半球的和光灯,唉……万变不离三,一生二、二生三,谓之道。此灯有一种古典雅致之美,细问服务生,答是鸟笼灯。茶桌、茶椅也非平常,巧匠用山藤在木桌外包裹了一层,打蜡后透出原色的光泽,名之藤木桌、藤木椅。泛着暖红色的灯照着桌、椅,营造了茶艺的氛围。

服务生热情地推荐了一道花香元宝,我欣然同意。心想,茶房外的三世佛、观音、皮影画、莲花缸、八卦炉、八仙过海的排窗以及名人的字画,有一些雅趣;房内的江西小窗、鸟笼灯、藤椅桌也有情调;背景音乐回响着古筝抚出的高山流水,不知茶具、茶叶如何?正想着,服务生挑起暗红色的绒帘进来,端上了九品香莲壶和几只透明的双层情趣杯。点上红蜡烛,在壶中注入开水,片刻,花香元宝悄然开放。严冬夜见其在沸水中漾开一瓣瓣茶叶,中间的白菊有如春色托护,懒洋洋地展开。“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表露出宾主的和谐欢愉,这时不觉有点遗憾,没有邀上几位茶友,却独自在此享用。茶熟香溢,那淡淡的清香随着瓣瓣茶叶张开而飘出,不由得使我心醉。——怪不得,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期间,专爱此物。

奉茶、闻香、品茗,一口得香、二口得味、三口回味,茶水从舌尖缓缓地流到舌面到了舌根,细细体味,不觉得傻住了;品茗的天时、地利,我不是有缘巧遇到了,还有一条件人和,而我此时如此专注茶道,也算人和了吧。

J. 茶文化 作文800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斗茶开始的。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胸怀,感悟人生。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句。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文人好茶,以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斗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诗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评为天下第一。“斗茶味兮轻醍,斗茶香兮薄兰芷。”他夸赞武夷茶的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清幽高雅的兰芷。寓意深长,倍增茶韵。

文人学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一段谈到武夷岩茶的韵味:“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拭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在浅酌慢饮中,把武夷岩茶比作美玉,把龙井和阳羡茶比作水晶,说明它们的韵味各有独到之处。

茶被文人这么一咏一颂一讲究,身价自然就高起来。久而久之,喝茶便成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还衍生出了专门的“茶道”,用好多人为的规矩跟普通大众拉开了距离。于是,茶不能“喝”了,得“品”,在烦琐的细节里品茶的人便有了资格自鸣得意地嘲笑起别人来,认为大众皆“牛饮”,不解茶中滋味。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

关于茶道的美文

  一杯茶怎样入杯,所求殊异。茶人曰:一杯为品,两杯为解渴,三杯便是粗饮了。 平生好茶,常想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常想有茶相伴,人生足矣。文人好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乃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彼此密不可分。“茗爱佳花饮,诗看 卷素裁”。“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柴米油盐酱醋茶,系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茶乃生活必需品。白居易诗云:“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

  茶乃一种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是一种禅,道 士品茶是一种道,而对文人来说则是一种文化。在文人眼中,茶是神圣的扬清荡浊之物,能给人带来精神上愉悦。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峰奇、山秀、湖丽、茶香 ,优雅动听的茶名,使人未饮先醉。温壶、烫杯、洗茶、泡茶、翻杯、敬茶、闻香、品茶,此为茶趣。品茶时先观茶形,乘热闻香,再尝其味,细细品饮。

  品茶有讲究,一杯茶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毛峰的鲜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甜润,云雾的香馨浓厚,龙井的馥郁味甘,尽中不言中。 品茶需要好心镜。静夜独坐静思,从清苦的茶汁,可品尝出茶外的许多人生意味,心灵复归 宁静。

  品茶需要好环境,以简单清幽为上。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 、美景、知音。“寒夜客来茶当酒”,品茶间主客双方曲尽情意。友谊即像酽茶,越品越浓。喝一杯好茶,听一首名曲,读一本好书,在平淡中享受生活之乐,怀一份虚融淡泊的心境, 此为品茶之乐。教您泡杯好绿茶泡茶主要要掌握好茶叶的用量和水的温度,才能使茶的味道更好。茶叶的用量,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之说。一般来说,细嫩之茶含茶汁较少,冲泡时要多放一点;粗茶含茶汁多,要少放些。以250毫升一杯水为计,一般茶叶可放3~5克,而乌龙茶等精细茶应放8克左右。冲泡茶叶的水温,要看水的质量和茶叶的等级。如果水质较好,烧开即可泡茶,过沸会损失水中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使茶汤失去香味;若水质不佳,就要多煮一会儿,使杂质沉淀。俗话说:“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所谓沏,就是用刚烧开的水;所谓泡,就是用热水瓶中的水。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用湿度很高的水沏茶,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但水湿过低又不易使茶叶香味溢出。为两全其美,品饮高级、细嫩的绿茶,水温最好是80~90℃。特别嫩的茶,泡茶时水温还可以再低一些。其他中低档茶,可用100℃的滚水冲泡。至于红茶、花茶,则宜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并加以杯盖,以免释放香味。

  茶和水的比例,一般是3~4克干茶,加200~250毫升的开水,泡3~4分钟后慢慢品饮为好。高档茶一次冲泡过多,会影响茶清幽、淡远的真味;低档的用量过多,苦味较重,难以入口。总之,泡茶颇有学问。只有细心揣摸,反复实践,才能享受到茶的芬芳和甘醇,才能把人的精神带入梦幻境地。

  一杯的香纯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好象有烟雾缭绕的感觉.轻轻翻开书桌边上落尘覆盖的<时文选粹>随只而来的是久违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简单而耐人寻味.
  呷一口茶水,含在嘴里,竟是畅快的感觉.举起茶杯观察,那上下翻滚的茶叶不正是命运沉浮的写照?这片落下,那片起来.人生得意一时,却不能时时顺心.这惊人的相似,让我不的不进一步思考.茶叶的世界观有是增样的?带着这些疑问再一次饮了一口.啊!我发现这并不是完全的甘香!也许着正是经过大起大落的茶叶的淡定情绪!这是经过日晒水煮后它的真正本色!也是一种不奢名利,不计得失的处世情怀!
  罪人的茶香,熏得我一口的爽快.发亮的文字对我则有另一番作用.
  美文里文字自然是美的.有时饿了,甚至可以用来充饥.效果也还是明显的!也不是说人类从此告别了五谷,也不可以只单纯的去真想吃掉密密麻麻的墨水做的文字!着是一种精神食粮,它可以带给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也只有我们真正吸收了这营养,才会觉得身强体健,活力充沛.我累的时候回找我欣赏的作家的作品来细细咀嚼,竟可以解除我的劳累.我喜欢这淡淡的墨香,喜欢字里行间里发生的故事.这不正象人生的漫漫旅途,做过了,希望留下的脚印里散着缕缕清香.
  体味文字,品味茶道.
  我心已静处在落叶散尽的树林,就让茶香和书香给我沐浴!
  心是清澈的,干净的一切叫我不必在伪装.我坦露着胸膛,真实的做我自己.阳光回在湛蓝的天空起舞,指引我人生的方向;大地会在厚重的衣服里口授于我命运的逻辑!而茶和书将回带给我无群尽的粮草,让我在漫长的旅途上不再劳累和孤独.
  一杯茶过半,一页书已完.
  我的思绪在曼延,永不止步!

  听过茶,看过茶,也喝过茶.
  听茶,听茶的传说,听神秘和渊远,听的是茶的文化。看茶,看的是茶的礼节和礼貌,是对茶和茶文化的耳濡目染。而喝茶,是用茶来交友待客,用茶来消渴,用茶养心养性,茶从文化符号过渡到了实际生活中,茶就是实实在在的颜色和气味,茶就是平常自然而又浓淡相宜的生活和心情
  喜爱独自静坐慢慢地喝茶,喜爱在茶馆的寂静中细斟慢酌,喜爱一个人新茶浅尝,喜爱独自陈茶浓酌。有一杯茶,就有一分静,在一个人的静静中品浓品淡喝茶,再因茶而品生活,品世道人生。
  喝茶是份享受,在心情烦燥时,在身心疲乏之时泡一杯茶,慢慢地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身体和枝叶,开出美丽的花,看着黄色的花瓣染透整杯整杯的水。
  翠或朦胧陈红中,忘记了
  身在北国的无边风雪中,仿佛身临江南有雨的茶园,仿佛是在与茶花随风起舞,仿佛听到了茶花安静的诉说。一茶在手,在茶香中听风听雨,看书看画写字。或浓或淡一杯茶,或长或短一段静。
  中国的茶文化渊深博大,从诗经里的茶歌茶谣到陆羽的茶经、温庭筠的采茶录,甚至还有宋帝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从茶花茶叶,到茶具茶艺,从茶经茶道到茶论茶歌,纷繁驳杂,可见茶文化在中国之深之远之悠久。
  中国的茶种类很多,主要的还是红茶、绿茶、花茶。绿茶有毫茶、毛峰,有炒青的毛尖、烘青的龙井等。红茶是由绿茶发酵后制成的,名品有四川沱茶、广东铁观音,有滇红、祁门红茶和普洱茶等。花茶则主要是茉莉花茶和菊花茶。
  好茶有香、有形、有色,而再有典故就是名茶。
  茶之五味浓淡涩苦香中,香为主,清香,淡香,浓香各有风味
  红绿花茶各有风味,绿茶清香润喉,提神醒脑,芳冽沁人。据说最好的还是当年新茶,苏东坡有词: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绿茶中的碧螺春是清淡美人,清香袭人。而乌龙稳重沉着,有厚劲,醇香回味如老酒。黄山毛峰,冲泡后香如白兰,味醇回甘;恩施玉露,香气清鲜;白毫银针,清香甜爽。龙井隐逸高远,虎跑龙井只有耳闻,尚无目睹口享之福。
  红茶通常比绿茶更浓,味也比绿茶要苦要重。其浓茶色如墨褐,其味绵长浑厚,另有一种朴绌糙涩。而砖茶据说要用铁锅煮,喝起来温吞厚道,就与如多年老朋友相对。
  花茶是带有花香的,或是茉莉花淡香,或是菊花的清香,其味清爽淡雅,如小家碧玉,还可消暑解毒清心。
  好茶有好形,干茶叶的形状和在水中形状都要好。碧螺春白毫显露,卷曲成螺,色泽银绿,翠碧诱人;黄山的毛峰,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恩施玉露,芽叶细嫩匀齐,色泽鲜绿;白毫银针则如细长银针,银针挺立,上下交错。而雨前茶更有一旗一枪,三上三下,似烟轻岚。用透明的玻璃杯盛茶,可以观茶叶上上下下,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以白花瓷碗盛茶,可见茶叶浮泛曼舞。
  茶色另是一品:好茶方有好色泽。绿茶的颜色清得散淡,有的黄亮清澈,有的银绿翠碧,有的色绿如玉。红茶就稳就重,酽得妖艳醇厚。功夫茶喝的是功夫,喝的是茶具,喝的是心情,是功夫而不是茶了。
  第一次喝红茶是在一个旅途上的小客店,长途奔波后小憩,一罐驱寒消乏的浓浓热红茶,虽是匆匆忙忙中,但那茶的颜色仿佛是年过三十的女人,艳得沉着深厚。而花茶花色,如花一样通透,如花一样轻盈,如花蕊一样美丽。有茉莉花清香,有菊花浓醇,如春风拂面,如秋风扫叶。
  饮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古诗词中茶咏是一大题,陆游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有“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老杜有“柴荆具茶茗,迳路通林丘”;杜小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朱敦儒有“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李清照有“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有“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辛弃疾有“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在中国的茶之外,日本的茶艺馆,把茶文化提升到了顶点,器具精美,细乐雅具,又有美女献茶献艺,是纯是纯而又纯的茶文化表演。英国家庭里下午茶中的红茶和黄油面包,是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喝的是淑女风范和绅士风度
  还有另类的野茶,有现代生活快节奏中匆忙的袋茶,有不知是精华还是糟粕的茶末。
  喝茶有人是消暑解渴,有人是因为茶的香,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也有人为了喝茶而喝茶。有的茶是喝的,有些茶是用来品的,同样的茶不同的人喝就是不同的茶。
  周作人说喝茶当在江村,在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红楼人物妙玉则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苏东坡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又是一种喝法。而以雪水煎茶,会临无声落雪,拥袅袅飞花,任心醉神融,更是极至之雅。还有久久向往中的龙井问茶,在景色怡人,群山覆翠的清幽处听典听故,再一杯一品,不知今日还有否。
  杯水如名淡,雅兴自然浓。浓浓淡淡的茶常让人想往老守竹篱茅舍,袖手尘澜浮泛,任岁月湮逝,向往三山五岳散淡人物,三杯两盏香茗。
  茶的品法,可用粗瓷花碗,可用透明玻璃杯,还可用南泥小碗,再有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那种美感,是一种朴素到骨子里的惊艳。
  酒长饮可以当歌,茶浅尝亦能小醉。数叶狮峰龙井,三两盏陈年普洱茶,一壶江南草长莺飞季节上市的新茶,浸透了塞外风雨中的浓浓淡淡,沉浮飘荡都让人酽醉。
  一杯一茶,一茶一花,美丽的花里一定都有着一个美丽的魂灵。茶中淡淡的苦涩,有南北风雨的浮尘,有四季风霜的味道,有风雨过后平平静静的淡。
  花瓣在水中轻轻飘动,我读得懂她的痛楚、寂寞和热烈,看得懂她的默默花开花落,看得懂她的从容而淡然的美丽。她也懂我静夜里的不眠,她也懂我的沉默,也懂我的浓淡相宜。喝下一杯浓茶,就让我想起岭南连绵的雨季,让无限的春光从心底流过。
  时间如流水过去,只有茶浓淡依旧,随便推开窗,窗外是和风温煦的静静秋日,蓝天白云下树叶沙沙作响,身边茶香袅袅。人生的从容舒怡就如这闲适的热茶,珍重才是幸福。人生的闲暇,才是喝茶,品茶的时候。浮云人生,炎凉世态,最宜于在人过中年的匆忙之后品尝。三餐的五谷,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浓淡,浓有浓香,淡有淡香。
  浓茶淡水,细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水岁月,就在茶中。

  品茶、品心情、品人生,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它的可贵之处,只是有的人没有去慢慢品味而已,有人说成熟的女人喝咖啡,成熟的男人喝茶。最近峨眉山的竹叶青喝完了,我更换了但大红袍,大红袍也需要去慢慢细心的品,品出它与竹叶青不同的意蕴。茶香飘荡在山谷之间,惹得云也清清淡淡的,这种感觉实在太美了。淡而不涩,清香而不扑鼻,缓缓漂来 ...

  咖啡和茶总能将人带进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在那一片不透明的咖啡色中及那层淡淡的烟气里,想象成一个最寂寞的人。于是,咖啡的这份苦,便是苦在心的最底层。茶则象征一种意蕴。喝茶需要一份耐心和极大的克制力,才能慢慢地去品味它。

  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到茶的意蕴的,即使是上等的好茶放在一个不懂得品味的人的面前,他也感觉不到茶的幽香。茶越喝越淡,就象很多感情一样,会随时间而月来越淡。茶越喝越淡,但是,我们用来泡茶水的紫砂壶里的茶香,却会越来越浓......所以当一切都淡去以后,留在我们心底的印记是越来越深.....很多东西是摸不去的记忆。茶如人生,随和时光的推移,我们也渐渐的老去。正如我们眼角的皱纹,鬓霜飞。

  懂得记忆是智者,善于忘记是大智者,“事去而心止”则是人生的大智慧,世间万物任何事情都是相关联的,有阴必有阳。

  我感觉淡茶的味道更耐人寻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矛盾,也是哲理,因此,人生中即使有一时的曾经一度让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难,这种痛苦与磨难也不会是毫无价值,至少它可以使我们吃一堑长一智,让意志更坚定,思想和人格更成熟。常常感触于那份透明的浅绿或暗黄,及那片片似卷似舒的叶子。

  要喝就要喝淡茶,那味道也一定是极淡的,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一阵来自山上泉边的清风,吹到了身边。有时,也仿若有人在背后的不远处燃起了一束来自遥远国度的冷香,里面夹杂着几许宗教的安和与静美,于是,心灵便是一片从未有过的澄澈,也似乎化作了唐宋诗篇,任人品味,意蕴无穷。此时,品味一杯香茗,就如同品味甘美的人生。

  清茶一杯赛美酒,飞舞的茶香也飘逸。走过喧嚣浮尘,蓦然发现,平淡,才是最真最美!!

  品茶人生

  平生烟酒不沾,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只要有空闲,便喜爱用玻璃杯沏一杯清茶。然后坐在一旁,静神观看杯中那沉浮的茶叶,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

  用玻璃杯沏茶别有一番韵味。透过昌莹透明的杯体,可以享受更多的茶趣。尤其下班之后,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静静地观望着眼前杯中的变化,你会发现其乐无穷。观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蒙飘缈的雨雾,透过这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眼前仿佛会出现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入语驿边桥”。

  那杯中的茶叶更是变幻莫测,朵朵嫩芽,缓缓舒展。或恰如雀舌,或旗(嫩叶)枪(芽尖)交错,摇曳沉浮,百态千姿,栩栩如生。细心观察,那片片绿芽上竟会看出茸茸细毫,犹如勃勃生机的春天。举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销觉茶韵清苦,细细品尝,回味之中略有甘甜。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感受到许多,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地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己的全部价值。

  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杯中之水了。

  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进而言之,茶叶的价值就在于溶入水中成为茶水。多好的茶叶,无论是西子湖畔的龙井,还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绝壁的“大红袍”,还是福建安溪城中的铁观音,如果不溶于水,不为人所品、所尝、所饮,对于茶而言又有何用?作为一个人,他的学识再高,能力再强,不奉献于社会,又何足道哉?生命短暂犹若一片茶叶,不必去追求那所谓的永恒,追求生前的功名显赫,富贵利禄,如果为此穷尽一生,岂不是本末倒置?

  古人云:“以有涯追无溽,殆矣。”我以为,品茶之中所有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的那种淡淡的滋味。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而乏味,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穷困及逸乐,因一切甘甜已经遍尝,便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就会像浆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又与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苦涩,才能醒脑提神。

  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

  正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

  香涩浓淡茶滋味

  《西游记》里,齐天大圣与五庄观的大仙怄气,令人参果树萎地,求观音大士施展法力,使人参果树起死重生,众人皆是欢喜,颇类似茶的经历。青青茶叶,素手采摘,妙手炒作,烘熏成品;每片茶叶,独善其身,同万万千千的茶胞们拥挤于载体,和而不流,一如君子;虽不象未摘前披绿带翠,依枝鳞簇,却因燥困,玉成坚贞,从而渡过悠悠的岁月,旦经冲沏,枯茶便沉溺在滚滚的热水中,于壶盏里婉转舒展,若咸鱼翻生,让人喜爱。

  采茶,制茶,沏茶,针对茶本身可谓无心插柳,待时成荫,茶能令人乐道,却也要手工调校,这茶本色,终究靠煅囤,才可褪去初生的青涩,再由热水冲泡,赢得最后的口碑,好比人的际遇,各有不同,历经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方是圆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也缘起“素以绚兮”的绘事;想那金玉甘橘,无客问津,过了时令,难免败絮,其怀才不遇,呜呼哀哉,与谁悲恸?香草灰烬荒原,美人终老镜鉴,一生的芳华,沦作万古的尘埃,上天列之为刍狗,何尝不哀其伤?向阳的春花亦受乍寒的月照,争艳之际,人头攒动,凋零之际,寂寥独怆,其一盛一衰,表出世态炎凉,难怪东蓠采菊士不喜登徒子之德。红尘间的香涩本有其熙熙攘攘或孤芳自赏的味道,生命的成长在于节气,而兴兴旺旺,却又需面面俱到的缘分。刻意的真谛在于磨砺得自然,流众随俗,贵在真切,能长长久久,也算是柳下惠观花了。

  青青的茶叶,附世不为弄雅,入俗不为繁华,由枯竭而滋润,由酽浓而清淡,默默地接受火热的考验,水烫的洗礼,只为还了原本模样,然后痛痛快快地散发出苦尽甘来的气息。

  四面青山一湾水,品茗缩影着古老的情调。倒茶之际,恍然同高山流水对应,人是巍峨的山,壶嘴是探头的崖,盏是盛水的潭,茶水是倾泻心曲的间歇飞瀑,那提壶举盏,静动和谐,对视里,心弦共鸣,即使没有干果助兴,单就言语,也是不错的茶点;一人独饮也成趣,自斟自酌,堪比独撑乾坤,只身拔山擎海,无拘无束地消遣着自由天地,老庄若生于斯时,也要无为而为了;而运转茶具,捏拿正好,有条有理,不温不火,事香茗若理万机,男人远离庖厨恐怕暗蕴于此,不参政也是素王,独女人不喜男人这般,天下事本荤素相间,男人若故作清高而得其乐,应予改正,系戴围裙,真汉子上得厅堂也下得厨房。

  茶的香涩,世人共识,都市与乡野,高明同凡夫,皆品一样的滋味。饮茶若能心无旁骛,只凭嘘呵咂咽,便可化解人间的纷纭或冷漠,手上的温馨熨贴着不尽的情怀,融在暖暖的茶水里,漫漫和骎骎的时光都藏于胸腹,惟感觉未起的点就是未达的终,短暂的存在就是刹那的永恒,这山山水水从来都是天长地久的安居乐业。茶异于酒,同是醉,茶是信任,酒是胡话。相逢相庆宜饮茶,即使分离,也哀而不伤,因为明净,怨而不亢,因为厚道;茶别于水而不忘本,润肺腑,涤郁结,人情味十足,茶浓茶淡,心意盎然,简直是一纸前人序言今人续文的佳作,天不荒地不老,全无烂柯之虞。那茶,洋溢着沧桑对青春年少的追忆,无声无息的往事,历历在目,梦一般的可及不可触,在缥缈的香涩中萦绕,在莫名的心绪里飘逸,久遣不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62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