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体内烦闷,精神倦怠,无日不以茶相伴。日中一壶,晚间半盏,竟习以为常。刘琨《与兄子兖州刺史演书》:“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我难道也象刘越石一样,需要清茶来消解心头的积郁吗?
喝茶时每每喜好翻阅禅书,或晴窗,或秋夜,或春雨,或冬雪,茶香初发,书卷才开,以茶伴禅,以禅入茶,往往自成佳趣。茶味只在一时,琼浆玉液,过颊即空,参禅也是如此。禅机稍纵即逝,只在电光石火间,快捷如箭。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药山惟严禅师有一天饭后在园子里散步,看到寺里烧饭的饭头,就问道:“你在寺院里多长时间了?”饭头规规矩矩地回答说:“三年了。”老禅师看了他一眼,说道:“我怎么一点也不认识你?”饭头莫名其妙,以为老禅师参禅参糊涂了,便走开了。药山问饭头的话,全是一片拳拳之意,只是为了点悟他,只是要启发他一点灵根,说至“我再么一点也不认识你”时,禅机已如狂风骤雨,劈头盖脸打来,可怜饭头愚鲁,竟然“饭头惘测,发愤而去”。千载后读此,我为此僧叹息不已。
王老师(普愿禅师)也是位得道高僧,有一天在园子里喝茶,看见一个小和尚从小径走来,就将杯底的残茶泼了过去。小和尚回头一看,见是普愿禅师,便露齿笑笑,王老师也笑笑,并翘起一只脚,小和尚不懂,王老师便起身回了方丈。这小和尚却是个伶俐的,大概是读多了武侠小说的缘故吧,到了晚上便一个人悄悄来到方丈,大有让师父传授上乘武功心法的意味。方丈的门果然开着,王老师果然没睡,正在打坐,看见小和尚,就问道:“你来干什么?”小和尚行了礼,垂手道:“师父今天在园子里用茶泼我,是不是要提示我什么?”王老师看了他一眼,缓缓道:“那么我后来翘起一只脚又是什么用意?”小和尚张口结舌,无言而退。在这两则公案里,禅机不迟不早,不紧不慢,只在一时,参得透便悟,参不透便“驴年也钻不出去!”那个被普愿禅师泼了一身残茶的小和尚事后虽有所领悟,却已是“亡羊补牢”,错过了大好禅机。
秋夜岑寂,虫声唧唧,灯昏茶冷,掩卷太息:人生天地间,以无为有,以变为常,四时嬗递,悲苦交集。虽有佳茗,得之于一时片刻,过后便香消玉殒,总成空事。我佛言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天地本空,万法本空,我也空,人也空,书也空,茶也空,秋夜、虫声、忧苦悲伤也空,王老师、药山惟严、饭头、小和尚也空……那么何为禅?何为茶?何为我?何为人?何为药山惟严王老师及饭头、小和尚?一切只是镜花水月、篱落蝶梦而已!
苦茶和尚评曰:冷兄几证空矣。
而我的以茶伴禅、以禅入茶也只是痴人梦语!
苦茶和尚评曰:仍是梦语,犹有“这个”在。
不知篱落梦醒时,蝶翅上是否染有茶香?
苦茶和尚评曰:犹是梦中人,不免著相。此是冷兄可叹处,也是世人可叹处,更是山僧可叹处。
禅茶原本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语,“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
有人说茶文化其实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空名头,但是当你真正面对茶,用心去感受茶、冲泡茶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有自己感悟,能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发。
从字面来看:“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互相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烦恼、压力与日俱增,因而近年来,禅修、茶道等传统的解压方式,逐渐兴起,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带来了一丝清风。
但是又有几人能从初入茶道的新人做到回归生活的茶人,需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呢,习茶之路和生活一样,有喜悦、有迷茫、有浮有沉,但最后皆回归于自然。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茶不入禅,终是俗事
有人听到“禅”,就立即会想到“茶”。
《禅者的秘密-禅茶》一书藉此来展开我们的视野。
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最常用的“茶”,与仿佛玄妙的“禅”,有怎样内在的“玄机”呢?
现代人喜欢热闹,热闹自然离不开酒。
酒是催情剂,调动情欲,飘飘欲仙,不知身处何方。酒是豪迈的侠士:“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而茶是雅致的生活:“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古人喝酒有侠骨,烹茶生柔情。可惜现代喝昂贵之酒,行低俗之事的也不乏其人,让人唏嘘。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茶是清凉剂,直接给炙热的躁动的欲望泼冷水。
古时清雅之士行茶宴,赏花、吟诗、品茶、抚琴、闻道、听雨、清谈,宋朝还加上了焚香、插花、点茶、挂画等内容,大大丰富了文化艺术修养。
“茶不入禅,终是俗事;禅入不心,无非文字”。
拈花微笑,烹茶契道,在淡雅、俭朴的生活中用心体会一心三昧,无论身处何地可以远离喧嚣浮躁的内心,回归于宁静致远,回归于清明高洁,回归于淡泊明志,回归于自然无为,这便是禅茶了。
禅入不心,无非文字
ˇ
中国“禅”即“CHAN”,他没有形象,没有仪式,禅宗祖师们要求“不立文字”,要的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自悟自证,自度成佛”。
“中国禅”的禅师们嬉笑怒骂,棒喝棍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传“禅”之师必也通体肝胆,侠义本色,屠夫手段,菩萨心肠,必也气吞寰宇,胸罗万代,红来现红,绿来观绿,望之俨然,即之存温,此方可称之为“禅师”。
这些不可复制的教化方式,师者应具备的“清、正、慧、定”,导致在现代以物质为导向的社会多遇名师,而难遇明师。
“中国禅”当下开悟的方式,无法验证的禅境,不容易被信奉科学西方社会理解,也被中国人逐渐淡忘。
中国禅师们手中的禅茶,不仅解渴,解乏,更是存思、养生、洗心、悟道入清凉地的上品,故,茶在禅师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中国禅”存在于活泼泼的当下,热乎乎的生活中,只有心在当下,在向死求生的修炼中,不念既往,不畏将来,才更加随缘惜缘,不会不重视当下的缘分,而在头脑里老是思考着下一件事。
禅便是此时此刻的一心一意。
不是冰冷的戒律,死沉的教条,或是一尘不变的仪式。
茶的个中滋味,禅的玄妙境界,
唯有契合当在的平常心乃知之,
“平常心是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64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日铸雪芽采制工艺
下一篇: 定军茗眉的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