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锣鼓听声,话语听音。“蓄音喉指间,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释迦随手拈起一枝花,众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叶展颜一笑。禅宗就是在这悄然无声,优雅寂静中降临尘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禅,首先,作为无声的艺术,炎炎文章,尽在舌底鸣泉。它打破了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可由“拈花示意”或参话头牵引出大疑情,“情接万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圆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其次,禅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无做无为的静谧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归根复命。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这种独特的传教方式上,不难看出,禅的教旨,在于突破我们现已掌握的文字思想,对宇宙万物向更深远的范围去探索。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虚妄中,从别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等概念里,从传说的教条禁锢下摆脱出来。让心灵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净澄明澄怀素味。
在这种单纯和质朴中,才能捕捉到生命中的真。
二
不知禅味,难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饮而尽,只是解了渴;细细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一目十行。如果翻阅后能说出书中一二事,就自诩为过目不忘。其实,各人心里有数,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领悟到的。正如读书,也不是端起书本,粗粗浏览一下,找几个哗众取宠的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观点就能解决的。读书、饮茶追求的都是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书本只视为寻章摘句的渊源。这样,即使翻尽万卷,也可以说没读通一本,哪里会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饮茶起初会觉得有些苦,不久,则“不胜其甘”。
若要寻觅其中的“至味”,必须是精行简德之人,时时自觉自悟。只有像佛陀那样对生命有彻底感悟,并能兼济天下的人,才能真正走进茶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性情。
三
茶道,是禅的生活化、礼仪化,是随时随处都可以禀持的人生态度,休养生息方式。它关注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存在于茶事活动中的琐碎事务上。所以说茶道,是启动自我教育系统,改造精神世界的工程。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心正义的修为可在日日行茶中获得。禅家是炼心的,所谓“为心师而不以心为师”。以“制心一处,无处不治”为核心着力点。所以,以禅为依归的茶,才有真正的茶意,茶味。古往今来的大德,谈茶必谈禅,茶禅一味。
再好的茶,茶味只在一得之间,过颊即空;禅机同样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箭。说茶道是无声的艺术,那是因为茶道是无为无做的表达。喝茶时,期间的况味,“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风雨故人来”时,那茶,喝的是人情一杯,风月两肩;“寒夜客来茶当酒”,喝的的是人间温暖,是光明,是希望。
一般人所能看到的茶道,是在文人情趣背景下的茶事活动,品书品画品乐。茶道师主持整个茶事的流程,主题茶席,禅意空间,有着空灵意蕴的音乐、灯光,有三昧之境的主题挂画……所有的元素都在完成一个任务——让时光在人心中流淌着,让茶心把人带回每一个当下。
尼采对自然之美解读为:“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相反,它是那种渐渐参透的美,人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带走,依稀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它在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用这种美来解读点茶吃茶之路,由茶至心之路,由心至茶之路,是被深化了的高扬的心境之路。在无声无为中,用茶道仪轨导入精神空间。
茶道的艺术有着宗教式的审美。
茶道的仪式感极为严谨,华严重重,依轨而行,传承了先贤的宇宙观。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有太极、易象的心体情画,以手印体,以体印心,以心印万物流畅的心灵程序。茶道威仪,在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仪式中不仅可以使饮茶程序化,更使人“谨兮敬兮清兮寂兮”,超然物外,还原内省的美,达到天人合一。
茶的礼仪讲述的是仪轨中禅的思想。它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引人出离凡俗的藩篱,去触摸心灵,迎接上天的恩赐。这时的茶道师,已然成了表法之器,载法之器。像墙上唐卡中的菩萨一般庄严,用肃然纯净的茶汤点化众生。
四
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着相,念念相续而不著一念。无所执著。这种空灵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恶等一切区别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够无往而不适,随时地拥有安宁、淡远的情怀,达到永恒的和谐”。只有自然和谐才能消除一切对立、矛盾、束缚,成就最高的佛性。
冲茶时只冲茶,倒水时只倒水,只有将身心摄住,这样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不会散乱。品茶时只品茶,不能说东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这是上乘工夫。一心一意的安住在当下,住在行处而生其禅心。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平常人,狂心奔驰,每时每刻都八千里路云和月。身体、语言、思想放逸,随心所欲,不知节制。想到哪说到哪毫无方向,把自己交给欲望,交给情绪,炽火炽燃地一路狂奔。在火海尖刀上飞奔是伤,停下来是更深的伤。心粗气浮狂躁时,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一杯茶前,狂心顿歇。
曾国潘有个重要的休养生息习惯,“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以心为斋,借一杯茶,坐忘。茶席之上,吃的是“点心”,喝的是“真水”。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在整个茶事活动中,每一个动作都把心牵在当下,觉受每一刻。这是表相和内心的不二。
在整个茶事中对所有的来宾一视同仁,无论俗世尊卑,一样地慈悲观照,无分别心。让每个人都去触摸到真心所在,展示心灵觉醒姿态的“真我”。这是点茶的不二。
无论精茶粗茶,一样尊重。不起取舍心,只管静品,让心祥和清净。这是喝茶的不二。
现代人毛孔骨节里都透着知识见解,已经与真相相去甚远。只有在茶的心境下,忘却种种名相与烦恼,才拿得起,去承担;才放得下,万缘俱息。正所谓悬崖撒手,绝处承当。
古人说“味无味”,从有味中品出无味,才能放下口舌之欲,从无味中品出至味。只有放下追逐味道,方能触摸到味道的本来面目——阿自本不生。由此品出茶力传达的似有似无绵绵若存极幽极美的后韵,体察到弥漫于咽颊间的太和之气。当混同物我,忘境、忘茶、忘我时,就渐入茶禅不二的圆满境地——“真味永”。
禅宗开拓了一个空旷虚无、无边无涯的宇宙,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又把宇宙的这种意蕴,缩小到人的内心之中。茶席之上,一切都变成了人的幻觉与外化。于是,茶席,茶人,人心,成了最神圣的权威。
就这样,静静地坐,静静地品,静静地听。“云在青天,水在瓶。”(唐山药禅师)席间没有一句话,以一杯茶的方式,与自己重逢。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勉励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开僖二年(1206),因痛恨韩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此始终不得大用。实际上他为官也不斤斤营求升迁,在作京官时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后来赋闲家居的十五年中,还是韩胄柄政之时,韩新建南园,请他作一篇“记”,许以高官相酬,万里坚辞不作,表示“官可弃,‘记’不可作。”以止数事,可以想见其为人。诗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见《南宋群贤小集.葛无怀小集》),并非谥美之辞。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南宋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深蹇涩的弊病,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尽焚其力作诗篇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他在《荆溪集自序》中曾回忆过自己走过的创作道路:“余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戊戌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他在诗中也曾明确表白:“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庭坚)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潜)谢(灵运)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之三)正因为他不随人脚跟、傍人篱下,敢于别转一路,推陈出新,终于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丽的鸿篇巨制;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随手拈来,却能曲尽其妙的写景抒情小诗。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吸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翮《寒塘诗话》),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钉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学习的成就。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有一部分直接抒写自己的爱国感情及对时政的关怀。特别是他充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第一次横渡江、淮,去北方迎接金使,亲眼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沦于金人手中,淮河成了南宋的北部边界,两岸的骨肉乡亲,不能自由往来,心中有无限感慨,写下了不少爱国的诗篇,如:“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初入淮河》)他路经镇江金山时,看到风景如画的金山的亭台变成了专门招待金使烹茶的场所,愤慨地写下了“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霁晓登金山》)的诗句,深深地鞭挞了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过扬子江》、《读罪己诏》、《故少师张魏公挽词》、《虞丞相挽词》、《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等诗章,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国,或歌颂抗敌捐躯的将领,或讽刺卖国投敌的权奸,都是万里的名篇。
他也有一些诗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对民生的关心及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如《悯农》、《观稼》、《农家叹》、《秋雨叹》、《悯旱》、《竹枝歌》、《插秧歌》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但上两类作品数量并不很多。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大部分是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之作和应酬之作。这部分,作品有的题材过于细碎,缺乏高度的艺术概括,流于粗率浅俗。但他也有不少抒情写景的小诗,由于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如“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臬渡》)“春回雨点溪声里,人醉梅花竹影中。”(《除夕》)均写得圆转自然,清新活泼,极有思致,和那些专门描摹风云月露的诗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茶韵】
韵者味也。茶韵即各种茶的独特的韵味或风韵。
善于品茶的人,都讲究欣赏茶韵,特别是名茶的独特韵味。如“铁观音”,有香高而秀、蜜底兰香的“观音韵”;武夷“岩茶”有岩骨花香的“岩韵”;台湾“冻顶乌龙”有味浓甘润的“喉韵”;“凤凰单枞”有天然花香的“山韵”;“龙井茶”的香气清鲜而持久,有滋味甘美醇厚的“风韵”……品味和鉴赏名茶的这些独特的韵味,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文人学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一段谈到武夷岩茶的韵味:“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拭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只故。”袁枚在浅酌慢饮中,把武夷岩茶比作美玉,把龙井和阳羡茶比作水晶,说明它们的韵味各有独到之处。宋.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诗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评为天下第一。“斗茶味兮轻醍,斗茶香兮薄兰芷。”他夸赞武夷茶的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 ,香气胜过清幽高雅的兰芷。寓意深长,倍增茶韵。
古代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中,对于茶的韵味常有评论。陆游称颂铁观音的独特韵味是“舌根常留甘尽日”。清人陆次之说:“龙井茶,真者甘香不冽,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这个评语探幽入微,没有对龙井茶独特风韵的深刻体会,似得不出如此高论的。鉴赏各类名茶的风韵,像名茶的行家那样,需要在幽静的氛围里,慢慢品尝,仔细体味。如此才能进入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的奇妙境界:“细襟灵爽,微吟耻颊香。”(摘自<徐公茶品>原载《茶博览》1994年第4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64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井冈翠绿制作
下一篇: 古劳银针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