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天柱剑毫采制

茶百科 2023-11-19 17:18:30

天柱剑毫采制

【采摘】

天柱剑毫采摘期一般在4月5日至4月25日,按照1芽1叶的标准进行分期分批采摘。鲜叶分1芽1叶初展、1芽1叶开展、1芽2叶初展3个等级。

【制做】

分摊青、杀青、炒坯、提毫、初烘、复烘、足烘、拣剔整形、包装等工序。

天柱山自然资源奇观简介

天柱山自然资源奇观简介

  安庆市潜山县西部的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万岁山、万山等。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下面是由我为你精心编辑的'一份天柱山自然资源奇观简介,欢迎阅读!

  由于天柱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沿江湿润气流受大别山所阻,与山区上空冷空气相遇,直接影响天柱山气候变化,它平均年降雨量在1900毫米以上,全年云雾为180天,无霜期为235天,年平均气温9.5℃,(7月份平均气温20℃,元月份平均气温一2℃)。正由于山上空气清新湿润,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所以天柱山植被繁茂,线条柔和,物产丰富。现已查明,山上大部分是次生林。1958年建立天柱山林场,便营造了大片人工林。其中北关寨八千亩竹海,铜锣尖数千亩杉林,良药坪和南关寨有大片的苍松,漫山遍野更是扶摇直上,郁郁葱葱。天柱山植物约为119科,计千种以上。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樟树、女贞、苦楝、刺槐、枫香、桐、榆、椿、橡、棕、乌桕;珍贵树种有黄山杜鹃、黄山松、珍珠黄杨、三尖杉、天女花、紫树、青线柳、香果树、红豆杉、榧以及斑竹、苦竹、毛竹等。石斛、天麻、灵芝、白术、茯苓、黄连、黄精、芍药、百合、金昆草等许多名贵药材,亦附其间,尽情生长,随着垂直分布的影响,组成天然的植被层次,使天柱山的色彩更加浓烈,形象分外妖娆。深山密林中,则是珍禽异兽的理想王国,至今仍有虎、金钱豹、小灵猫、狗獾子、豪猪等。鸟类有长尾雉、黑鹊、画眉等,水中还有各种鱼类,如娃娃鱼(大鲵)等。

  天柱山区,资源丰富,早就驰名天下。《潜山县志》说:?高山茶气味不待薰焙,自然馨馥。悬崖绝壁间不种自生者,尤为难得?。谷雨时节,采制贮茶.?不减龙团、雀舌?。潜河水吼等地,均产茶。舒州天柱山茶,唐宋时已负盛名。《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志》及《唐国史补》皆记?唐朝使臣至西域,见内地名茶其中有舒州茶,视为珍品?。《玉泉子》说?唐名宦李德裕爱茶,特请舒州刺史寄?天柱峰茶?,。沈括《梦溪笔谈》:?古人论茶,唯有阳羡(江苏宜兴)、顾诸(浙江长兴)、天柱、蒙顶(四川雅安)之类?。以上四地,均产名茶,唯天柱山茶,堪称佳茗。现代所研制的?天柱剑毫?,更保持了天柱茶甘香芳美的特色,并在1985年全国名茶评展会上获奖。此外,还有石耳、樟脑。《安庆府志》云?潜山出龙须草,可为席?。舒州竹席,历史悠久,工艺精美,早就畅销省内外,远销东南亚。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洋赛会上获一等奖。

  具有观赏价值的松树有:

  天柱王松,天池峰西南绝壁中。大壑之上,一孤松生于岩缝间,高不愈丈,身有两围,枝桠四出,翠叶如盖,乌以风谓此为?千年物?。松生处,远离崖际,无一杂草灌木,人莫能及,时被云海所没。晴明日,遥望其下临万仞,上逼蓝天,刚直挺立,确有不可一世之概。?天柱老松,此为第一?,新编《天柱山志》称此松为天柱松。

  玉壶松,飞来峰西南绝壁下。松生三干:左干呈弧形外伸,形似壶嘴;中干直壮而枝叶蓬生,俨如壶身;右干作棱形向中干弯曲,犹同壶把。其整体酷似一把大型碧玉茶壶。

  五妹松,飞来峰西南绝壁下。一根五干,窈窕神态各异,如五姊妹交臂嬉戏状。

  九龙松 神秘谷逍遥宫顶巨岩上。松分九桠,各自虬曲劲旋,交缠外伸,势如九条蟠龙。

  鹰松,仙人洞东侧山岗上。老干中折,一枝桠异样葱郁,宛若凤尾长拖。人称凤尾松,亦称鹰松。

  伞松,西关寨口西侧。主干笔挺,枝桠均匀扩展,针叶蓬生,下圆上尖,如雨伞撑开状。将军石立于其旁,游人合称为?将军打伞?。

  姊妹松,小心坡旁。一松两干,高粗相等,紧相依偎,如同亲昵姊妹并肩而立。

  麒麟松,青龙背上。一古松伏岩而生,高仅米余,坐地分桠,状如麒麟头角。

  迎客松,大天门南,主干直壮,枝叶葱茏,一支粗桠长长伸向登山步道,似一巨人展臂欢迎游客状。形神兼备,堪与黄山迎客松相媲美。

  探海松,青龙涧西山腰步道旁。主干基部向上环绕成一个圆圈,然后又从挨根处突地向崖外平伸,下临千仞,时有云海翻腾,因有?探海?雅称。

;

陆羽沈括论天柱茶I天柱剑毫名茶纪源

天柱一名山,山蕴一名茶;

探万仞奇峰,峰高剑破天;

寻百岁茶树,树秀削壁间;

雾笼天柱茶,馨馥出天然。

一一题巅峰古茶树

2017一9一24? ? 星期日? ? ? 阴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天柱山,处潜山县城西北。

在古老西周时,因册封过一个由皖伯作领主的皖国,是故天柱山又称皖山。安徽简称皖,亦源于此。

“一柱擎天”,巍峨耸仞的天柱山,海拔1488.4米,周边呼应的千米高峰45座。是千里大别山东麓奇葩。谓江准之间第一高峰,盛唐别称第十四洞天。

汉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驾临皖山,设台祭岳,百姓高呼万岁,又名万岁山。

汉宣帝南幸此山,封皖公山为“南岳”(湖南衡山为五岳之南岳,自是后话)这是潜阳大地称天柱山为古南岳之源由。

汉末名道左慈,于千米高山万顷湖畔驻足练丹,留下练丹湖之仙踪。

诗仙李白千古佳酿《江上望皖公山》: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这首代表盛唐时期镌刻天柱山灵秀之气的诗章,足显那时文人学仕的倾慕之情。

禅宗三祖僧璨在天柱脚下,驻锡弘法传承衣钵,三祖名寺享有“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美誉。

历代帝王及文人墨客,于300米石壁留下诗、词、文、图、赋。摩崖石刻,行、草、隶、楷、篆五体齐全。

这其中尤以北宋王安石、黄庭坚留迹最为著名。

皖伯治国数西周,

宣帝临幸封南岳。

左兹不老练丹湖,

仙踪墨迹透奇秀。

正是这些厚重的历史,平添天柱山之人文底蕴。

茶圣陆羽之《茶经》有:“舒州太湖县潜山产茶”的记载。

唐代著名茶典《膳夫经手录》载:“舒州天柱茶,峻拔遒劲,甘香醇美”。茶因常年受云霭浸漫,为淑气所钟,不用熏焙自然清香。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舒州土产开火茶,怀宁县多智山,……其山有茶及蜡,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这里可见天柱茶已跻身古时四大名茶之列。

圣典数言注心头,

沈括笔谈探根由。

峥嵘几度叶峻遒,

茶共人文敢虚构?

悠悠岁月,数山之闻名,睹史之积淀,传茶之馨香。

文明史长河中,天柱山茶叶如一叶小舟,或随人文风浪踏上浪尖,亦或随世事变迁沉沦于谷底,但总会淬练出精华,传承特持的醇香。

车轮滚滚,送来改革春风。一山灵秀,正值旅游起步。深谷茶园,唤起名茶创制。

1985年春,农业局组建名茶创制小组,葛子政、宋海宽、汪顿来、李向利四位同仁领航。

依据组阁成员意图,首选交通便利,无染污的水吼区下河茶场。茶场掩映在竹园、树林的下段山排,一河清泉挥发的水汽笼罩在茶园,他们亲自指导姑娘们选叶,在场长余老协助下,用近一星期时间,弄好几款外形颇具特色干茶。

这期间的茶叶样品,曾由源潭农技站余技师到我村进行蚕桑技术指导时,盛情带上一信封,其名曰:天柱睛雪。在那时,我大开眼界一次,配上高山泉水,把玩一盏,如获九霄琼膏。

端端上品,他们四人还深感预期很渺茫。可见他们对名茶之持重。

四人有三位出自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自己老师全国茶学两大名人之一:陈椽教授,因著作《中国茶叶通史》被英国《世界名人录》收录,陈椽一跃成为当代世界茶叶巨匠。

想到名师,肯定也沾到名气。时任多经股汪界平股长,通过领导秦大东(也是陈椽学生),联系老教授并陪同来潜山。

老教授听取前期做茶经验,查看几款样品,并逐一品赏。在陈椽教授建议下,整理思路和方案,并于锅旁亲自指点,由葛子政杀青,汪顿生理条,葛与汪接着做形,这做形时间长,第一锅就得陈椽欢喜,形状如剑,接下是烘焙。

汪界平请老教授授茶名,陈椽脱口而说:“天柱剑毫”。天柱是产茶之地,且是名山。秦大东又解释:“剑”指茶形,“毫”指嫩度,茶叶表面布满白色茸毛,同时毫与豪谐音,寓茶中英豪。富有地方特色,显示茶形特点的响亮名号:《天柱剑毫》名茶诞生了。

名茶诞生,倾注陈椽教授关切和全方位支持。也是天柱山几代茶人不懈追求。

葛子政、宋海宽、汪顿来、李向利、汪界平等等,潜山茶界大师们辛勤劳动终于迎来丰硕成果,潜阳大地茶业也迎来了明媚春天。

1985年5月28日至6月2日,六朝古都南京,迎来解放后全国首届较大规模的名茶评比会,我县送去的“天柱剑毫”样品一举夺魁。

这次参与有16个省区93名代表,参评名茶76种,采用群众与专家结合,加上密码审评淘汰制,评出新秀名茶11个:安徽的天柱剑毫、岳西翠兰、黄花云尖;浙江的开化龙顶、径山茶、紫笋茶;江苏的金山翠芽、雨花茶;湖南的洞庭春;四川的文君绿茶;福建的安溪黄金桂乌龙茶。

江山代有人才出,

天柱更闻剑毫名。

名匠创意结硕果,

首评夺魁天下知。

这其中一是天柱剑毫品质出众,二又得益于陈椽教授说:“这茶是我亲自指导制做的。”名人一句暖,胜于五月花。

1989年全国名茶评比,《天柱剑毫》又一次获得银奖。

天柱剑毫特点:色翠匀齐毫显,扁平挺直似剑;花香清雅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

自此而后,全国许多地方仿效天柱剑毫外形,各自命名xx剑毫,不一而足,但因产地相异,天柱剑毫仍鹤立鸡群,一枝独秀。

相关阅读 《茶之初》、 《 茶之缘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64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