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与“功夫茶”读音相同,容易误将“工夫茶”与“功夫茶”混为一谈,实际上茶界对此有不同的定义,工夫茶与功夫茶两词各有所指,不能混为一谈。
一般意义上,工夫茶指茶叶制作之精良,下的工夫十分深刻,故名工夫茶,属红茶类,其品质优异者,如祁红工夫、闽红工夫等;功夫茶是茶饮的一种,由于煮制和啜饮时太讲究,费功夫而得名。所以,此“功夫”非彼“工夫”。
一、“工夫茶”之由来
“工夫茶”即是精制红茶的一种。由于初制、精制过程中加工十分精细,下的工夫十分深刻,故名工夫茶,属红茶类。
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清人刘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红工夫、宜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二、“功夫茶”之由来
“功夫茶”是茶饮的一种,由于煮制和啜饮时太讲究,费功夫而得名,功夫茶盛行于闽南的云霄、漳州、东山、厦门和广东的潮州、汕头等地,经久不衰。
最早记载品饮功夫茶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溪县志》中《风俗》篇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这篇短文从茶叶、茶具到择水,火候,与闽南粤东的功夫茶十分接近。
近代著名文人梁实秋在《喝茶》中写道:“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工夫茶(指茶名),这茶具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好象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功夫茶的艺术,全在烹法。茶叶的精选(乌龙茶为主)茶具的精美(紫砂壶为上)水质的优良,活火的用料,烹茶的技艺。都含“功夫”之精到。在饮功夫茶之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精美茶具。每逢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便冲泡功夫茶,显得亲切融洽,充满敬爱和谐的文化意境。凡是饮过功夫茶者无不赞不绝口,留着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功夫茶的功夫。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因此“工夫”多用于表达费时耗力之事,而“功夫”则多用于强调本领、素养、造诣之事。“工夫茶”指茶叶需历经繁杂的多道工序精细制作,才能成为其品质优良的好茶。而“功夫茶”则指一种极为讲究技巧的泡茶技法。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65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业地理之敬亭山
下一篇: 最适合减腹部脂肪的5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