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产茶很早,固有茶圣陆羽“淮南茶,光州上”又有苏东坡“淮南茶,信阳第一”但信阳毛尖(不是信阳茶)的确实一个年轻的名茶,仔细考察,可以说信阳毛尖在十大名茶中是最年轻的。
1987年在信阳固始县出土的坟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有2300多年,可见信阳茶的历史悠久。
唐代,信阳茶已被列为朝廷的贡品,当时全国的贡茶地区计有16个郡,其中义阳郡西部车云山的茶叶品质极优。据说,武则天饮过此茶后,久冶不愈的肠胃疾病顿消,精神大畅,遂称赞不已,赐银在车云山头修建了一座千佛塔。千佛塔所用的白石是从洛阳运来的,历经一千多年后,千佛塔虽已破落,但仍屹立在山头之上,成为信阳茶历史的一个独特标志。
唐《地理志》载义阳郡今信阳平桥区,浉河区土贡品有茶。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信阳茶区茶叶面积、产量也大量增加。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河南当时有信阳、光州、子安三个茶场,年产茶935799斤,占全国13个茶场总量的五分之一。”宋代茶叶的制作比唐代更为精湛,茶具也更为讲究。
宋代 的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而且嗜茶善品,为了考察天下名水的水质,他曾从开封到信阳,再到长江,穿过三峡到四川,将陆羽所定的全国名水(其中有淮河上游的泉水即信阳、桐柏一带的山泉水)逐一亲口品尝。苏东坡品饮信阳茶后,曾发出“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甚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之下”的感叹。
元、明时期,散茶盛行,信阳茶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散茶的产区主要在淮南、荆阳、归州和江南一带。这一个时期有据可查的茶叶专著达30种,其中不少著作介绍了信阳茶。
元朝的《文献通考》载:当时全国有二十六种名茶,“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发展茶文化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发展茶文化的方法
1.应该从基础教育做起
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普及茶文化,涉及内容应包括茶地起源、茶文化的发展过程等,并开展有关茶文化的各类课外活动如茶道的礼仪、茶道的技艺等,激发学生们对茶文化的浓厚兴趣。
2.有关部门应重视茶文化的推广
积极举办茶文化相关活动。例如举办融合高雅茶道技艺与文化的茶会,举行中国茶文化节等。同时还应该开拓创新,内容有待丰富充实,促进中外茶文化交流。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待汲取现代科技成果、先进的文化意识,增添当今的时代风采。
3. 普及茶文化知识,提高茶民文化意识
作为饮食文化的分支,茶始终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应该运用各种形式,例如利用媒体的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路等多种渠道,宣传、普及茶文化知识,使茶文化真正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
4.推进茶产业发展,提升茶产业经济地位
在许多有条件的省、市,应该潜心茶产业发展的研究,全面提升茶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5. 规范联谊与自律,维护茶文化持续发展
各茶人社团、茶艺馆舍,应该严格自律,拒绝与社会上的污染场所为伍。茶文化良好社会信誉树立之日,就是中国茶人深和民心走向世界之时。 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与秉承“念古咏新”的日本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东方文化不朽的遗产。
中国是茶地发源地,是古老茶文化的摇篮。自中唐茶传入日本以来,日本茶文化从学习模仿阶段到坚持创新,直到明代脱离中国茶文化对其的束缚,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发展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形成有着其鲜明特点的茶道体系。总的说来,东方茶文化是中日两国茶文化不断融合交流的结果。
茶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茶文化已不仅仅是人们对“和、真、静、怡”的精神诉求,茶叶企业谈茶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茶产业发展。作为传统茶叶的衍生产品和营销工具,茶文化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在支援茶叶产品、提升产业利润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视的作用。2008年至今,各省高校相继成立茶文化学院,设定相关专业与对应研究领域。时代的发展为过去阳春白雪的茶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商业元素和利益诉求的加入对茶文化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带动作用。
茶文化事业的最大归宿在于茶作为一种饮品被普及享用,历史发展至现代,茶的消费介面逐渐下移分化,使得茶文化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茶叶消费而空前扩大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层的背景。最主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购买力提高了,即有效需求提高了,同时肉类多食了,更需茶助消化解积,同时对茶的作用也更理解了,于是引起了茶市场的空前增扩,地方性茶市场、全国性茶市场、国际性茶市场,纷纷建立,并迅速地大量的增辟和增容。成为大规模的完整市场体系随着需求的扩大,随着植茶和制茶技术的提高随着茶园的温山遍野,茶的单产和总产量,都已远远超于昔日,如1993年我国即产茶叶60万吨,殆非昔时可比。
随着茶叶市场规模的扩大,茶文化经济导向特征日益明显,并涵盖了农业、经济、社会、文学等各个领域。而从各大产茶区分析也可以看出,名山、名水、名人、名茶和名胜古迹,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是组成未来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在现代大城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时至今日,茶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尤其是各大企业都开始注重茶叶品牌策划,以茶行业所涉及蕴含的中国茶文化资源或元素为基础的茶营销悄然兴起。茶文化创意产业借助高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在茶文化相关行业通过智慧财产权的开发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使之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潜力。茶文化与创意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使茶叶这个传统产业完成了从产品生产、销售服务到创意设计、产品创意推广的现代化转型。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
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国的影响。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这正是北京国际茶城的成立宗旨)
中华茶文化发展简述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热潮中,代表东方文明的茶文化越来越引人瞩目。茶文化不但在有其传统的中国、日本、韩国得到复兴和弘扬,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当人们认识到饮茶有益于保健养身之后,也对茶文化日渐发生兴趣,慢慢融入他们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茶文化日益成为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宗教信仰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成为连接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又一座桥梁。
一
中国是被公认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最先孕育出茶文化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园地里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它的发展历程几乎与中华古国历史一样悠久。一千二百年前,茶圣陆羽写出了一本堪称世界条史、茶学、茶文化经典之作的《茶经》,书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所据的是一本叫《神农食经》的书,该书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即常饮茶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此书未得留传下来。神农则是一位传说人物,在先秦和汉代古籍中多有记载,相传是距今五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由狩猎向农耕过渡时期的一位部落领袖。他为了开拓食物来源,探寻疗病药物,深入山林,尝嚼草木,鉴别性味,被后人尊为中国农业、医药的始祖。二千年前由汉高祖之孙刘安主编的一本杂家著作《淮南子》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蚘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闻于鲁周公所据的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辞书《尔雅》,该书最早收录了古代的茶字:“槚,苦荼”。是借用槚(音jia)这个字来命名被巴蜀地区百姓称为“苦荼”的茶。相传辅佐过两代周王的贤相周公(名旦,封鲁)曾参与《尔雅》最早的编撰。此书历经春秋战国陆续增补,约于公元前二百年的西汉初正式成书,有幸留传了下来,但解说简略,到公元三百年的晋代,文字学家郭璞为此书作了注释,其中对茶作了如下阐述;“树小似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郭璞博学多才,但毕竟不是茶人,他描述的是一般灌木型茶树,陆羽《茶经》提到有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甚至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如此粗大的古茶树目前在我国云南等地尚可见到。茶树四季常绿,根深叶茂,散发清香,秋开白花,素朴可爱,神农尝百草时注意到它似在情理之中。《茶经》开卷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个嘉字包含有多重赞美意味。茶树形象美好,饮茶使人身心舒畅,还有助于保健养生,修心养性。这就是为什么有益于人的食物不少,惟独茶特别受到青睐,发展成为历久不衰的茶道文化的原因吧。
二
茶之利用,在漫长数千年历史中,先后被食用、药用和饮用,几种利用方式又同时并存。我国自古有“药食同源”“饮食同宗”之说。重视用调整饮食的方法去适应自然季节的变化,调整身体的不适。《神农食经》大概就是一本关于食疗方面的书。郭璞说茶叶可煮作羹饮,即为早期的一种利用方式。“羹”是一种将肉类、蔬类、粮食类和调味类一锅煮的浓汤薄粥食物,也可充作主食。古人重视食物的五味调合,取盐之成,姜之主,梅之酸,枣之甜,苦菜之苦,茶叶也被用作苦味调味食物。在《茶经》“七之事”中,就提到以茶作菜、以茶煮粥、以茶充药以及将茶叶与姜、葱、桔等一起烹饮的事例。时至唐代,陆羽对人们仍将茶叶掺杂它物混煮啜饮是鄙弃的,认为只配倒入沟渠。陆羽提倡茶叶清饮。茶叶独特的性味、功效也只有在清饮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陆羽在《茶经》中说,为解渴,饮水就可以了;要消愁,得饮酒;提神醒脑,则宜饮茶。若头疼、热渴、眼涩、胸闷、四肢疲劳、关节不适,喝上四、五口茶,可与仙水媲美也。但粗劣茶叶是不堪清饮的,古时下层百姓在茶中放人姜盐混煮,与他们饮用茶叶的粗劣不无关系。因此,茶叶清饮的提倡必然要求改进茶叶生产加工,提高茶叶品质。为此,陆羽在《茶经》中具体介绍了茶叶采制工具和工艺,总结了茶叶煎煮品饮技艺。陆羽《茶经》的一大贡献是,使茶叶生产加工有了规范,使茶叶清饮方式成为主流,促成了茶叶生产消费史上的一次飞跃。在唐代,已有粗茶、散茶、未茶、饼茶等各种加工形态,晒、烘、蒸、炒等加工方法均有应用,但作为大批量生产的商品茶则是饼茶,这大概与饼茶便于运输、保存,不易变质有关。但饼茶品类单调,不能充分体现茶叶色香味形的本色。到了宋代,随着茶叶保管手段的改进以及宋都南迁后,散茶生产逐渐扩大和发展。到明代,散茶生产已成主流,贡茶也改饼茶为芽茶。从而各地名优茶脱颖而出,各种加工茶类纷纷涌现,饮茶方式也由烹点改为较简易的冲泡,出现了茶叶生产,消费上的又一次飞跃。
当今我国各地各类名茶数以千计,由《中国茶经》收录的就达201种,分别归属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明谓六色俱全。在形态上。条、扁、圆、片、尖五形俱备。其中绿茶多达138种,乌龙茶13种,红茶8种。按我国传统说法。色、味与性能相关,如红茶(全发酵茶);色红.性温,味甘,暖胃安神;绿茶(非发酵茶、,色绿,味甘苦,性微寒,清热明目;乌龙茶(半发酵茶),色橙黄,性味介于红绿茶之间。此外尚有再加工茶;花茶、紧压茶、保健茶、果味茶、速溶茶、饮料茶等,各有自己的性味特色。
三
茶叶清饮的普及和茶叶品质的提高为茶艺茶道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茶道的形成有一个茶与人、物质与精神的交互作采过程。茶给人带来身心舒畅,人对茶注入了思想感情。从而不断完善饮茶技艺,丰富饮茶活为,乃至创造出饮茶意境,使饮茶从物质享受提高到精神享受的层次,茶艺茶道就此诞生。对此,吴觉农《茶经述评》中说得好:“人们饮茶……一种是把茶当作生活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甚至每餐必备,由于生理上需要,从而代代相传下来。又一种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这也有一定道理,生理作用与精神作用是密切相关的、《茶经》作者陆羽可说是一个讲求精神效果的代表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不同阶层的人形成不同色彩的茶文化圈。首先是宫廷茶文化v据晋人常的《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联合巴蜀等力量灭纣后,曾封略干巴。此后,巴蜀地区出产的茶叶与其他土产一起进贡到宫廷。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也提到过“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贡茶在唐宋发展到高峰,从生产、制作、运送、保管,到饮用、祭祖、宴请、赐赠,形成有一套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成为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卢仝有诗:“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宋徽宗不但善品茶、点茶、斗茶,还亲自写了茶书《大观茶论》。无疑,贡茶皆属优异之品,受到皇室的珍视。宫廷茶文化往往追求精美绝伦,但客观上促进了茶艺水平的提高。它影响及于官宦士大夫阶层,这些人多为文人学士,与茶一拍即合,由此带动文人茶文化圈的形成。文人饮茶,茶助文思,相得益彰。文人以他们的诗、文、书、画所长极大地丰富了饮茶活动。他们又多博学之士,兼通儒释道,为茶艺茶道注入了深厚思想内涵,在茶文化的弘扬发展上起了主导作用。陆羽本人应属文人茶文化圈中的一位伎伎者。
饮茶传入佛门道院,别有一种特殊亲和力。《茶经》中关于佛门饮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敦煌人单道开,在河南昭德寺修行,整日打坐,不畏寒暑,昼夜不睡,每日只服几粒药丸子,喝几碗茶苏。僧侣饮茶起先也出于养生,禅宗的兴起给茶饮赋予了新的内涵,清淡益思的茶性与静虑思维的禅修得到了自然的融合,以禅入茶,借茶传禅,创造出了“茶禅一味”的意境。寺院饮茶由产茶的南方传到不产茶的北方,由寺内传到寺外。僧侣不仅是茶叶消费者,而且是茶叶生产者,寺院精于茶艺,名茶竟出,大大推动了饮茶的发展。相比之下,道教人数不多,但对茶文化的影响也不小。《茶经》所列早期的饮茶人中就有道仙丹丘子、黄山君、道教尊奉大思想家老子为祖师,产生过象葛洪、陶弘景、孙思逸那样的杰出学者、医家、爱茶人。道家思想超逸,崇尚自然,擅长修炼养生,追求长生不老,把茶与仙药等同看待,说苦茶能轻身换骨,提高了茶的身份。
饮茶最初从茶产区的民间传向社会上层,形成了宫廷、文士、僧道等茶文化圈,反过来上层饮茶又带动了市民的仿效之风。在唐代,城市饮茶已形成“比屋皆饮”的盛况。到宋代,茶被列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民间饮茶虽不及上层风雅,但也丰富多彩,“客来敬茶”成为百姓家的普遍习尚。唐宋以后,大小不一、层次不等的各类茶肆、茶坊、茶楼、茶园、茶室兴起,由城市遍及村镇,形成中国茶馆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广大茶产区农村,茶农自产自饮,他们懂茶、爱茶,对茶有特殊的感情,在劳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动人的茶歌、茶舞,流传下不少美丽的神话故事。在我国还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茶礼茶俗,如订婚结婚以茶作礼,象征爱情纯洁,和偕到老;小孩出生满月以茶汤洗头,为求早开智慧,长命富贵。云南大理地区白族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更是蕴含人生哲理。生活于四川、云南交界处的纳西族,人数不多,约在十一世纪创造出了自己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其中就有三个美丽的茶字。民间饮茶风习俱有浓郁的生活伦理色彩,在我国历代笔记小说中多有反映。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形成的茶文化内涵有的消失了,有的变化了,有的被保留继承下来,更有新的产生出来,它们对促进社会生活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今天我们归纳一下我国茶文化的内涵,至少有下列许多:
以茶会友 以茶示礼 以茶联谊 以茶入俗 以茶代酒 以茶倡廉 以茶励志 以茶表德 以茶为媒 以茶祭祀 以茶修性 以茶入禅 以茶作诗 以茶入画 以茶歌舞 以茶献艺 以茶旅游 以茶休闲 以茶恰情 以茶养生 以茶入菜 以茶调食 以茶举宴 以茶制药
上述内涵约可归纳成三类功能。一是通过完善用茶技艺,创造饮茶意境,使人获得物质美和精神美的享受,这可称之为茶文化的艺能,或叫茶艺;二是借茶以行礼仪,和谐人际关系,借茶以倡德行,促进道德风尚,这可称之谓茶文化的德能,或叫茶德;三是借茶修心养性,开慧益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可称之谓茶文化的禅能,或叫茶禅。在茶文化现实活动中,这些内涵与功能又往往交融一起并不截然分开。
四
最后,探讨一下茶文化的内在精神。我国茶文化受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集我国茶文化大成的茶圣陆羽出身佛门,苦研儒学,一生与文人、学士、僧道为友,所著《茶经》处处渗透茶道思想。《茶经》第一章就提到了“精行俭德”,说的是美好的茶叶最适合有修养的人品饮,也是对广大茶人、爱茶人提出了为人的准则。“精行俭德”四字言简意赅,渊源于《周易大传》中“慎乃俭德,惟怀永图”的思想。陆羽在他设计的茶鼎三足上刻了三句话:“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第一句取自八卦名,代表水、火、风,意为煮茶要掌握好水、火、风,使之协调,才能煎出好茶。风能灭火,也能兴火,水能熄火,火也能熟水,寓有事物相生相克之理。第二句取自五行学说,说的是人体要五脏协调才能不生病,为此,甜酸苦辛咸五味要平衡。茶味苦,是五味之一,苦味利心,不可或缺,当然也不可过分。阴阳、五行、八卦,源于中国古老而又深邃的太极文化。第三句标志该鼎设汁制作于平定安禄山之乱的第二年,说明陆羽也是一位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者。陆羽还将煮茶锅的形状用“令正”、“务远”、“守中”这样的儒家治国格言作比喻。陆羽收集在《茶经》“七之事”中的48条史料,既包括了茶文化内涵,也反映出茶道精神。陆羽不愧是一位“寓道于茶”、“寓教于乐”的大师。陆羽之外的历代许多茶人、爱茶人也为中国茶道注人了优秀的思想内涵。许多蕴含于茶文化中的艺理、伦理、哲理精华,为后代茶人所继承。我国当代茶人吴觉农、王泽农、庄晚芳、陈椽、钱梁等均为杰出代表。吴觉农更被誉为当代茶圣,在晚年还主编出版了划时代总结性茶著《茶经述评》。
寓居杭州的庄晚芳先生,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茶文化,由他倡导的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四则,今天已传诵于海内外茶人中。在他晚年常常提到“天地人,你我他,昨今明”九字诀,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协调、人际和谐、自强不息思想的概括,可以具体诠释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人生活于天地间,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源,但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人生活于社会中,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友好相处,互助互利;人生活于历史长河中,要处理好继承发展的关系,借鉴历史,总结经验,继承优秀文化成果,创造更加美好未来。这正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精神,也符合广大茶人、爱茶人的共同愿望。让我们继往开来,共创茶文化更为美好的明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67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史简述-15分钟了解茶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