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临安茶文化

品茶 2023-11-20 01:11:03

临安茶文化

为国饮、杭为茶都、临为茶源。史载俗传,生生不息,祉福后世。佳茗需得良器配,方能相得益彰,故有“器为茶之父”之说。临安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遗产丰富,人文荟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天目窑烧造的天目盏对两宋茶器艺术和抹茶流行举足轻重,并在佛教禅林茶礼和国际文化交流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期刊登《临安茶文化初探》和《佳茗良器天目茶碗》文章,以飨读者。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得以初窥我市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天目古窑址群和茶文化的精髓,并对“天目”国际学术研讨会留以深切的期待。

临安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临安茶文化的精髓是天目茶文化,它是天目山文化、钱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天目”之名始于秦汉,显于梁唐。“天目山奇丽秀绝,甲于郡中”。优越的区位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山水,孕育了天目茶文化。早在西汉元始年,先祖梅福便在玲珑九仙山植茶自娱。从历史看,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吴越国时期,钱王钱鏐重农桑、兴水利、拓贸易、茶叶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远涉契丹、高丽、日本。

吴越国钱氏家族钱宽、水丘氏、康陵等陵墓出土的大批富丽华贵、典雅端庄且各成组(套)的代表晚唐至五代最高工艺水平的茶器:盏、碗、壶、盒、釜、则、筋一应齐全,从这些典型的器具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吴越国时期炉火纯青的制瓷工艺,还可以解读出千年前吴越王室尚茶、茗雅的浓厚氛围。

宋、元时期,日本留学僧到天目山修行,归国时带走的天目茶碗,被日本视为国宝珍藏,并成为茶器的指代名称而名扬天下,从此“天目”又被赋予新的涵义。宋《太平寰宇记》卷九三:天目山“山极高峻,上多美石泉水名茶。”明朝屠隆《考磐余事》载: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龙井、天目并列为名茶六大佳品,列为贡品。清宣统二年,天目云雾茶获南洋劝业博览会特等金质奖。天目茶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又达到一个历史高峰,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三、浙江第二,成为我国眉茶出口的重点基地和中国有机茶发祥地。名人、茶诗、茶话、茶器、禅茶、俗语更是历代绵延不绝,如“东坑茶,西坑水”一样,史载俗传,生生不息。近年来,临安茶文化在“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大背景下,虽然进行了一些挖掘、弘扬,但却似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露出绰约风姿,需要我们进一步揭开面纱,深入探究。

临安茶文化的富矿——“天目古窑址群”和“天目茶碗”

“天目古窑址群”现为全国文保单位,它位于於潜镇绍鲁、凌口一带,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宋、元时代的古窑遗址,烧造时间长,分布面积广,堆烧层厚,产品多样,装烧方法独特,装烧工艺精湛,特别是黑釉茶盏,有兔毫和其他的曜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杭州市与临安文物部门对“天目古窑址群”遗存进行考古研究,由时任杭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姚桂芳撰写《论天目瓷窑址》一文得出如下结论:

1、天目瓷窑址的烧造年代,根据青白瓷和黑釉瓷的器物形制和胎釉装饰特征,始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初。这一点,从有关文献所载社会背景亦可佐证。

2、天目窑生产的黑釉瓷,无论造型还是胎釉纹饰,与日本收藏的“曜变天目”花碗极为相似。另外,从野外调查证实,宋代天目山区寺庙林立,其中的天目寺距碗窑湾仅一公里之遥,由此可见,当时日本僧人从天目山带回本国的天目黑釉碗的历史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3、天目窑的黑釉瓷与“建窑”的黑釉瓷,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两种不同的产品。

4、天目窑黑釉瓷与武义蜈蚣窑的关系,从二者比较中,不难看出蜈蚣窑生产的黑釉瓷,无论在器形上,还是釉色上都受到天目窑的影响,如烧制的油滴、兔毫、玳瑁等与天目窑别无二致,但品种和质量似比天目窑逊色。

这些结论,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天目窑址群中大多数窑址保存完好,对于揭示学术界“天目窑”之谜,探讨黑釉瓷的烧制等研究课题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诚然,天目古窑址群的考古研究在陶瓷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国际影响也日趋增大。但由于天目古窑址群发现时间短,考古研究的深广度、影响力都还有限,故在浙江古窑系中尚无一席之地,更不要说天目窑作为宋、元时期独立窑口进入国家名窑大系。而作为与之相联的“天目茶碗”,是众所周知的茶器。根据中日可考的史籍记载,它最早作为饮器的名称至少在十四世纪就发现于文献中,它的渊源和最早出处是源于天目山,元代天目山高僧中峰明本的《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中就有天目盏的记载。据日本编纂的《世界百科大辞典》条目注释:由元代日僧从浙江天目山的寺院中被带回日本。其最初的含义与禅林茶礼传播东渡日本有关,是一种带有特殊佛教礼仪含义的茶道具。至今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知名茶器。可真正知晓“天目盏”、“天目茶碗”名称源于天目山的人却并不多。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调查,借助专题学术会议的平台,继续深入研究“天目古窑址群”,科学界定天目窑深层次的科技文化内涵,使其名正言顺位列浙江古代窑系,在我国陶瓷界确立应有的地位,并为“天目茶碗”正名,使其的历史渊源及概念衍变更加清晰。对日本佛教、禅林茶礼的传播和影响进行追根溯源,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揭开诸多“天目”谜团。

临安茶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创新

古为今用,继承发展。对临安茶文化的挖掘,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和创新,作为“天目”传播的肇始之地,我们有义务高擎起“天目”研究的大旗,在挖掘的基础上,弘扬、传承、创新“天目山文化”,为此拟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举办“天目”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组织与“天目”文化相关的中日韩三国和港台等地区的寺院、美术院、博物馆等收藏单位和包括佛教界、收藏界、考古界、陶瓷界、科技界专家学者的研究,对“天目”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术上的评价,利用专题学术讨论会的成果,丰富“天目山文化”的内涵,扩大“天目山文化”的影响力。

2、研究开发“天目茶道”、“钱王茶礼”,使之成为天目文化、钱王文化弘扬、传承的有效载体,临安文化的新名片,并为振兴临安茶产业,提升“天目茶”的关注度、知名度、美誉度营造舆论支持。通过茶席、茶礼、茶艺表现这一历史,创作脍炙人口的茶谣、茶诗、茶歌、茶舞、茶故事等茶文艺作品广泛吟诵传承,从而带动临安茶旅游、茶文化的蓬勃开展和普及提高,进而推进茶消费、茶销售,促进茶业发展繁荣,使之成为临安旅游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

3、充分运用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利用临安的优质高岭土资源和於潜原有的陶瓷业发展基础,恢复研制生产“天目”系列茶具,开展成为旅游纪念品,通过“天目茶碗”的正名和宣传,为“临为茶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物展示,使“天目茶碗”的原名地品牌与历史渊源重新焕发青春,赢得新的辉煌。

嘉兴和临安哪个好玩

嘉兴。
1、嘉兴位于杭州湾畔,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有美丽的水乡景色,古色古香的古镇和名胜古迹。临安也有众多古迹和文化遗址,例如中国茶文化博览园、临安花港观鱼等,但相比之下,嘉兴更丰富有名气。
2、嘉兴可以游览南湖风景区,欣赏湖光山色,还可以到乌镇、西塘等古镇感受古代水乡的风情。此外,嘉兴还以龙虾、酱鸭、粽子等美食闻名,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临安多为美丽的乡村景观和农田风光。

有关茶文化的古诗词

有关茶文化的古诗词如下:

1、《山泉煎茶有怀》(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2、《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3、《寒夜》(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4、《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5、《一字至七字诗茶》(唐)元稹。

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6、《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茶的发源地在哪里

问题一:茶叶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 世界茶叶发源地就在成都
茶叶的发源地在中国,而茶这个做为可口的饮料它就产生于中国的南部地区。 世界茶叶历史的源头在哪里?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又在哪里?昨日,长期从事茶史研究的大师级人物朱自振应邀来蓉参加茶文化封坛活动,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据他研究与最早的文献记载,实际上一直众说纷纭的茶叶发源地就在成都地区;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成都当称为世界茶文化中心,因此,打造“世界茶都”,成都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 记载茶叶 最早文献与成都有关 饮茶,是如今世界各地都有的习惯与文化,而茶历史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各界说法不同,也有茶发源于印度、泰国等国家的说法,不过,学术界更多认为:茶应是发源于中国。那么,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的哪个地区呢?作为资深的茶史专家,朱自振老先生近年来开始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茶的真正发源地应该是在“巴蜀地区”,而更精确地说,就是在成都周边地区。 朱老先生已经有了充分的论据证明他的论断。首先是从气候上,成都周边地区适合茶叶的生长。气候周期的暖季与寒节交替会带来茶种植的交替延伸,从历史时段上,也可以看出在有茶史记载的时候,气候交替的规律恰好符合成都地区的茶生长规律。 朱老先生的第二个论据更具说服力。茶史界曾一度认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最早的茶树种植地,然而,朱老先生说,在他的考察过程中发现,西双版纳的当地居民在历史上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是诸葛亮教会了他们种茶与采茶。也就是说,巴蜀地区的茶种植技术更早于云南,在诸葛亮带来这样的技术之前,西双版纳地区的人们并不了解“茶”这种植物。 第三个论据,便是有据可考的文献记载了。朱老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记录了茶种植、饮茶和交易的史料,是西汉四川一个大地主刘褒所作的《僮约》。《僮约》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刘褒是资中人,他与成都一位富有的寡女杨惠(音)来往甚密。刘褒经常到成都来见杨惠,并与她一起饮茶饮酒。一次二人又在成都见面,刘褒招呼他的老奴去打酒,而恰恰这位老奴很不听话,他抱怨说:“你不停地喊我做这做那,哪条规定我要做这么多活路?”刘褒一怒之下,便书写了一份《僮约》,意思就是“ *** 的规定”。在这一规定中,提到了 *** 为主人种茶、采茶的活路,这是中国可考的文献记载中,最早提到种茶、采茶技术和茶叶交易的资料。也就是说,按可考文献,最早出现种茶、采茶技术的就在成都周边。

问题二:中国的茶发源地到底起源在什么地方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茶树的发源地上,一直有很多说法。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中国名茶知识插曲,崂山绿茶,西湖龙井茶,庐山云雾茶,湖南岳阳君山银针,台湾冻顶乌龙茶,台湾高山茶,台湾乌龙茶,阿里山高山茶,在中国茶类中属绿茶的功效和绿茶的作用最好,在茶叶种类中,也属绿茶的种类最多.台湾冻顶乌龙价格要比湖南岳阳君山银针价格高。另外杭州狮峰龙井价格也一般。冻顶乌龙从茶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来看,即是冬季也并无严寒相侵,雪冻冰封,那么为何名冻顶呢?据说是因冻顶山迷雾多雨,山路崎岖难行,上山的人都要绷紧脚趾,台湾俗称“冻脚尖”,才能上得去,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茶亦因山而名。大山茶厂诈骗。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

问题三:茶的发源地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神农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商周说
据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X,园有芳m、香茗。”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m、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m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此说法表明: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种茶的历史。
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F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F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问题四:中国四大名茶是什么茶叶的发源地是哪里 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从垂柳吐芽,至层林尽染,茶芽不断萌发,清明前所采茶芽,称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万芽头,属龙井茶之极品。龙井茶的外形和内质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联的。  二、洞庭碧螺春biluochun.jpg洞庭碧螺春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相传,洞庭东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长出几株野茶。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饮。有一年,茶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争相采摘,竹筐装不下,只好放在怀中,茶受到怀中热气熏蒸,奇异香气忽发,采茶人惊呼:“吓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览太湖,巡抚宋公进“吓煞人香”茶,康熙品尝后觉香味俱佳,但觉名称不雅,遂题名“碧螺春”。  三、安溪铁观音20119613411638980.jpg安溪铁观音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青水秀,适宜于茶树生长,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 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品饮铁观音茶,必备小巧精细的茶具,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饮量虽不多,但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四、黄山毛峰未命名.jpg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黄山是我国景色奇绝的自然风景区。那里常年云雾弥漫,云多时能笼罩全山区,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岛屿,故称云海。黄山的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黄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云、松、石的统一,构成了神秘莫测的黄山风景区,这也给黄山毛峰茶蒙上了种种神秘的色彩。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在高山的山坞深谷中,坡度达30一50度。这里......>>

问题五:铁观音茶的原产发源地在中国的哪个省份 铁观音于1723-1736年创制,是闽南清茶品质风格的代表。
主产区分布在福建南部泉州地区的安溪,永春等地和漳州地区的平和,诏安,华安以及漳平地区。

问题六: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发源地是哪个国家? 印度

问题七: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哪里 从古老的吴越文化中探寻江南茶文化的渊源。
在长期的传统观念中,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佛文明的发祥地,而其他地区则是步黄河文明的后尘而来。不仅封建时代的史文献这样说,早期的考古学者也这样看。但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发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有人提出,中国如此之大,到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很难说哪里是源头,哪里不是源头,认为中华文明是多源头又互相渗透、交融、凝聚的结果。
首先发难的便是浙江。六十年代末,江苏嘉兴马家滨发现新石器遗问;而当1973年,浙江余姚再次发现河姆渡遗址后,更把这一新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或者说得到了确认。这里出土的大量黑陶和生产、生活器具, 及干栏式房屋建筑,有力地证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不同阶段的社会面貌。说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可能与同期的黄河仰韶文化同步发展。这种观点很快得到考古界不少学者的支持,认为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然,夏、商、周几代,中原黄河文明是走在了前列。而长江下游,长期被称为东夷之地。然而,或许正因为其距全国政治中心的偏僻、遥远,使这一地区更多保留了自己独立的文化特征,构成古老吴越文化的独特风貌。周代,吴越员与中央保持隶属关系,但经济文化自成体系。越王勾践用范 蠡、计然,十年而国富;卧薪尝胆而国强。不过,较之中原,吴越直到汉代仍落后不少。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他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赢蛤,不待资而足。”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八,亦无千金之家”,现代人看沿海地区比内地既开放,又富足,古代远不是那么回事。但自三国以后,吴越经济不断发展;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经济则压倒黄河流域。直至现代,江南仍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吴越地区的这种历史轨迹造成它自己的区域文化特征;既接受黄河文化的影响,但更多表现了本地区特点;早期的落后与中、晚期的先进鲜明对照;一方面是富庶的经济生活,同时又保留更多古风古俗。吴越、闽粤,都有这种特点。上海有最现代的工业,但至今总爱“阿拉”长、“阿拉”短,不愿说普通话;苏州评弹的清扬低通,细腻婉转更独具风格;闽南语没有多少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能懂;广东是现今最开放的地区,但唯独语言不肯开放,甚至以打粤语为荣耀。这使他们的文化总在古老与革新两种潮流的巧妙结合中独放异彩。
吴越文化正反映了这一突出特点。这个地区也是我国产茶胜地,中国绿茶浙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这个基本条件外,还有几个重要因素使该地区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发源地。
第一, 吴越地区山水秀丽,风景如画,不仅有产茶的条件,而且有品茶的自然艺术环境。在这里,经常是集名茶、名水、名山为一地。中国茶文化向来主张契合自然,吴越地区,太湖南北,钱塘江畔,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茶 寮”。
第二, 我国南北地区向来是佛、道胜地,而且,正因为这里的人民有尊古风、重乡情的特点,佛教在此地不可能如青、藏和其他西部接受其“原味”多,不论树种文化,到这里总是要经过一番改造,接近本地“土风”。所以,青藏密宗为多,保持了印度佛教原色;北方律宗为多,已被中国文化改造了不少,而在吴越地区,主要是完全被改革的禅宗占主要地位。然而也正是禅宗与中国“原种”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更为贴近。于是儒、道、佛三家在这一产茶胜地集结,共同创造了中国的茶文化体系。
第三, 良隋唐以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南宋建都临安,又使这一地区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江南水域使这一地......>>

问题八:茶道的发源地. “茶道文化”一直被认为起源于日本或韩国,近日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近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首届中国“茶道之源?新昌茶道节”新闻发布会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新昌。
以陈放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间茶文化专家,联合中国国内众多茶文化、诗词文化、历史学、考古学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理论研究和探讨,历时一年之久后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剡溪(即今天的浙江新昌及附近部分区域)”这一创新观点。
据称,“新昌是中国茶道之源”有十大理由,即新昌具有极为久远的产茶历史;剡溪茗直接孕育出了“茶道”;越中、剡溪是魏晋六朝文化之中心;首开“佛茶之风”之先河;首创“道茶文化”之气象;“唐诗之路”的精华催生“儒学茶道”;古越青瓷是剡茗茶道的良器;好山好水好茶好心情;历史悠久、传承不断、内容丰富的民俗茶文化;丰富的神仙文化和情感文化是“茶道”诞生的精神土壤。
据了解,趁“新昌是中国茶道之源”提出之机,新昌县将在今年秋季举行首届中国“茶道之源?新昌茶道节”,有关方面还将在新昌筹建“中华茶道园”、“世界茶博园”,恢复“佛茶神风”、“支遁墓”、“第一茶舍”、“第一茶亭”,建设大唐茶坞、天姥茶炉及中国茶道村等。另外,在软件方面,还将成立“新昌?中国茶道研究会”,组织并培训“大唐茶道”表演队,成立“茶哥、茶妹茶帮队”,邀请各方面专家设计和编排“采茶盛典仪式”、“采茶舞”,公开征集茶仙子(茶妹子)为“茶道中国?和行天下”活动形象代言人,征集并评选“采茶歌”、“茶诗”、“茶文”。时机成熟后,还将倡导和发起申请“茶道”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题九:中国茶史的发源地点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67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