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珐琅器由于其珍品的稀缺性,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儿”。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以1.4亿港元价格成交,刷新中国工艺品及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收藏的这把壶,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像铜器;近距离仔细端详,才发现是紫砂壶。它和通常见到的材质不一样,上端把手也采用铜质,非常精细。经测量,这把壶长约10厘米、高约6厘米,显得异常娇小。他告诉记者,虽然这把壶可以使用,但观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当时应是放置于书房里的观赏器物。
壶身图案花卉就是珐琅彩。只见壶身一侧为两朵盛开的牡丹花,旁边还有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另一侧则是一朵牡丹花,具有西方油画的风格。
盐商后人手中偶然淘到“珐琅彩、掐丝珐琅都是帝王赏玩之器,且清朝三朝皇帝都参与设计御审定型之物,帝王还参加一些珐琅彩器绘画、烧制。无论从器型、工艺水准、高雅气息,都远远优于官窑瓷器,且烧制数量少,存世更少,在民间流传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只要是清三代珐琅器,无论大小,都有着极其高的收藏价值,且未来升值空间无法估量。”沈先生淘得这件宝贝后,请教了相关专家,也查阅了大量资料。
据悉,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大约400件,其中的300多件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40件左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整个市场的流通量只有60件左右。
清代珐琅彩紫砂壶存世不多。现在人们可以欣赏到的一把康熙紫砂胎珐琅彩茶壶收在台北故宫,一把乾隆紫砂胎珐琅茶壶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推测他手中的这把壶,可能就是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赠送给扬州盐商的。因为他就是从扬州盐商后人的手中,偶然“淘”到的。
底款紫砂名艺人陈鸣远研究珐琅彩紫砂壶者甚少,所以他还没找到专家给这一紫砂壶“鉴定”。但是根据他数十年的收藏经验,而且底款是“陈鸣远”,因此他认为,应该是清康熙珐琅彩紫砂壶。
陈鸣远是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沈先生说,他查阅了陈鸣远印谱,与该壶底款“陈鸣远”进行了比对,发现风格一致;该壶和珐琅彩紫砂壶的特征相似,而且“清代珐琅彩紫砂壶是皇室把玩的,主要流行于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尽管民国时期也有仿珐琅彩紫砂壶,但画意已经达不到那个境界,料也没有了当时的质感。”
珐琅彩起源于清代康熙晚期。
最初是出于官窑,珐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
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
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
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
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
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
扩展资料:
真正提到瓷胎珐琅的确凿历史资料可参考:康煕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曹寅之子)奏摺内朱批、谕曹寅:“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
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
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
”康熙时期,由于画珐琅制作还不成熟,因此,画珐琅不能在瓷胎釉面上直接施釉,而是施在素胎面上。
当时的珐琅彩瓷胎必须由景德镇制作(除偶尔使用永乐旧胎外)、由浮梁(即景德镇,因桥梁多称其“浮梁”)昌江顺流直下、入鄱阳湖、经九江关、过江宁府(南京),然后沿大运河北上进京。
曹寅自祖辈皆为玄晔家包衣(奴仆),当时织造、海关许多要职都由统治者委任自家包衣管理。
曹家三代身居江宁织造,且好瓷,可能涉及御厂珐琅瓷胎事宜,导致康熙训斥。
康熙官窑瓷早期因御厂瓷器制作不理想而不落康熙款,直到制作达到一定水准时才开始落“年制”款。
从现存康熙官窑瓷来看,“年制”款是由工部在景德镇御厂制作的官窑瓷。
基本属“部限”瓷,该类瓷使用范围较宽,包括宫内日常、观赏、赏赉用等。
而“御制”款则仅限宫内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琅(包括铜胎、玻璃胎、紫砂胎)。
从现有存世品来对比发现,即使宫内造办处制作的掐丝珐琅也使用“年制”款(器9),而不落“御制”款。
造办处制作的瓷胎画珐琅与御厂制作的官窑瓷相比。
前者难度大、成本高、相对珍贵。
特别是珐琅作的画珐琅属于新兴技术,与明朝就开始盛产的掐丝珐琅相比,存在一定优越感。
因此可看出:落“御制”款器物明显在制作水准上优于“年制”款,使用级别也较“年制”款高(仅就康熙朝而言)。
中国瓷器|一文了解明清瓷器特点
明成化;成化青花:成化的青花开始使用平等青料,较显雅致,渲染像絮状,蓝中泛着青灰的发色,加上官窑瓷器胎质洁白细腻、粬面光滑莹润,使成化青花更加柔和脱俗。
成化斗彩:斗彩由釉下青花跟釉上彩拼接而成,颇有种争奇斗艳之感。成化以造型小巧的器物较为多见,在众多瓷器品种中,又以斗彩声誉最高,其中鸡缸杯、高士杯天字罐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各品。
明成化青花麒麟纹盘;明成化青花折枝莲纹碗;明成化青花山石花卉纹罐;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高士图杯;明成化斗彩海马纹天字罐。
清康熙: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无论是产品造型还是装饰技法,都到了极度繁荣的境界,制瓷技术炉火纯青。瓷型挺拔硬郎,其特色还是主要休现在颜色上。康熙珐琅彩康熙对外来文化比较开明,于是大力引进画珐琅的技术,甚至在西方画珐琅用的油性颜料的基础上,研发了国产珐琅彩料,康熙晚期还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釉上彩料的制作工艺,大放异彩。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清康熙青花稚鸡牡丹纹凤尾尊;清康熙郎窑红观音尊;清康熙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清康熙珐琅缠枝杯莲纹葵瓣式盒。
清雍正
雍正时期瓷器的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不同于康熙时期的浑厚古拙,总体造型风格精致典雅,胎体部分做工精细,壁薄体轻。小器型轻巧含蓄,大器型讲究线条柔和且圆润。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清雍正里外胭脂水釉碗;清雍正仿永乐青花菊瓣纹鸡心碗;清雍正粉彩牡丹圆盘;清雍正粉彩蟠桃纹天球瓶。
清乾隆:乾隆时期的瓷器颜色鲜艳多彩,纹饰多而复杂,用一个词形容乾隆时期的瓷器,那便是--炫技。乾隆认为把所有颜色涂在一起就是好看的,于是就出现各种釉彩于一物的器物,混搭出前所未见的富丽繁缛,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审美会被打上“农家乐”、“土”、“俗”等标签。但是乾隆时期品种繁多,也不乏轻快淡雅的作品,乾隆本人在艺术层面上虽追求个性与独特,但审美品味终归还是在线的。
景德镇窑松石绿釉菊瓣盖碗;芙蓉石蟠螭耳;清乾隆桃花洞纹观音尊;清乾隆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盌;清乾隆影青玲珑碗;各种釉彩大瓶(瓷母)。
清代珐琅彩瓷有哪些特征?
第一,
就绘画风格而言,康熙珐琅彩瓷的外壁全部涂满色彩,不露白底,不题诗。
内容上改变了康熙朝有花无鸟的单调画法,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和蓝料印,成为瓷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第二,
底款方面,康熙朝的底款多为康熙御制宋体双排料款,料有蓝、红、黄三种,多数为蓝料款,黄款主要建于紫砂器。
雍正朝的底款多为雍正年制宋体双排蓝料款,少数为大清雍正年制楷体双排清华款。
乾隆朝的底款多为乾隆年制双排蓝料款,字体多数为宋体,少数为四字或六字篆体,未见红、黄料款。
◆器型
康熙珐琅彩传世品无大器,立件瓶类器物高不超过25厘米。多以盒、碗、盘、杯、壶为多,其中碗所占比重最大。
◆胎釉
康熙珐琅彩主要采用景德镇烧制的素白瓷为胎,为了达到铜胎画珐琅器施彩的效果,以里壁施釉,外壁无釉的反瓷为胎,在胎的外壁上施珐琅彩料然后再入窑烘烧成反瓷,再进行描绘。瓷胎较铜胎质地更为细腻洁白,将彩料映衬得更为艳丽润泽,其彩绘的效果较铜胎画珐琅彩更胜一筹。
◆彩绘
传世康熙珐琅彩有紫地珐琅彩、红地珐琅彩、绿地珐琅彩、黄地珐琅彩、蓝地珐琅彩等。此时珐琅彩与铜胎珐琅彩一样具有色彩浓重艳丽的特点。彩料为进口料,其中以玫瑰红和胭脂红色料最为突出。
◆纹饰
康熙珐琅瓷正处于初创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纹饰主要模仿铜胎珐琅器。纹饰多为花卉,有牡丹、莲花、菊花、月季、芍药、牵牛花以及绣球、石竹等。并有在珐琅彩绘花卉内篆书“万”、“寿”、“长”、“春”等吉祥语句的。
◆款识
康熙珐琅彩器底款识有书款与刻款,用蓝料或胭脂红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方框楷款;用黄色珐琅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方框楷款则为紫砂壶与盖碗的底款;另有用红料书“康熙御制”双圈楷款在永乐白胎画珐琅器物上。仅见一件四字刻款的器物,即在涩胎底足内刻“康熙御制”楷款,是康熙烧制的紫地珐琅彩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69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紫砂壶的养壶原则
下一篇: 古人评价鉴定紫砂壶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