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道与空白俭约之美

品茶 2023-11-20 07:26:16

茶道与空白俭约之美

世上之美,因人而异,因观念而异。太极道流派艺术追求“和、俭、敬、美”,其中“空白和俭约之美”是一种独特追求。

我们安排茶席,有茶壶、茶则、茶叶、茶碗之类,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无,则一概不列。俭约是一种美,留下空白,是为美留下时机、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杂、琐碎,因为这背离茶道历史和文化本质。

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说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后,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最佳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完美有时不需要太复杂,简单、朴实中,也有一种更美丽元素在召唤着人们心灵。许多完美有时不需要太过“完满”,留下些许空白,却能够更美。太极茶道茶人素有“抱朴守拙”、“本真自然”理念,作为人生感悟,也会令人感慨良多。

留出缝隙,实际上就是留出了余地。众所周知,名画家,无论入画景物再多,也总要留出二三分空白;喝酒也一样,酒至微醺,乃最佳境界。清人《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功不可立尽,官不可做尽,恩不可市尽,寇不可杀尽”,这虽多少有些封建社会官场玩弄权术、明哲保身之味,但剔除其糟粕,其“不尽”之中蕴含空白之理,还是有些借鉴意义了。

留出空白,留出余地,这既是为官为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事准则。留出空白、留出余地,就是要求我们茶人都去做一个豁达宽容之人。

多一些满意,少一些不满意,有时意味着须学会忘却。让自己在恶意、纠纷、金钱、物欲这些领域里,创造一些空白和俭约,保留一些空白和俭约,有时忘却是一种福,就不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在“情绪旋涡”里迷茫和徘徊,就会尊崇人与人之间理解、信任和团结,从而除去私心杂念,坦荡面对人生。一如茶之品位,质洁、素雅、松弛。这样喝茶才是有福,这样做人,才会快乐和幸福。

茶道美学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她的根源可溯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茶道美学体现在哪些方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美学的体现,一起来看看。

  茶道美学的体现   一、神定气朗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美。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 朗的神韵美。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修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调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项颈都要挺直,筋脉肌肉要放松,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待人要谦和 。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举止是他的内心情感和内在素质的表露,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适,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乱。

  调心:要去除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事无关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

  调食:注意饮食适度、适时,吃有吃相,不失饥,也不过饱。

  调睡眠:做到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表现为目定意闲、神玄气朗、举止从容、 超脱豁达、风采秀逸。

  二、对称与不均齐

  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也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从物质形体上看,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 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齐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学法则,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即没有规律。日本茶道界认为正圆、正方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 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均齐美。相反,中国茶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均齐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这两种美学法则 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茶室中选用千年古树树根做成的,保持树根自然形态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轮构成天章云锦般妙不可言的图案,茶桌的形状和 桌面的图案都是不均齐美。而在茶桌上摆放着精巧的茶杯和茶壶则表现出对称美。茶桌上几何形状的花 瓶是对称美,而花瓶中错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齐美。这些对称美与不 均齐美的结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变化无穷,又有中心,不会显得过分零乱。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 多样统一,茶道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三、照应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

  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应?原本是响应、共鸣的意思。后来中国古典美学把?应?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则,通常称之为?呼应?或?照应?。?照应?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 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协调、统一的功能。即通过照应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美。例如在茶艺中插花、挂画、楹联与整体环境的照应;背景音乐,解 说词与表演动作的照应;茶艺程序编排的前后照应等。照应应用得当,有利于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显得紊乱的整体美。

  四、反复

  反复这一美学表现的基本法则也是源于《周易》。《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阴爻?和?阳爻?这两个基本元素构成。阴爻和阳爻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六十四卦,而这六十四卦 的卦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反复美。

  如乾、坤、震、巽、坎、离、良、兑等。从审美角度看,反复的整体性强,给人整齐一律的美感。面对结构精美的艺术品,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 复观察,反复体验。

  每一次总有新发现,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反复的巧妙应用还可以深化主题,给人层层递进的美感。

  茶艺表演时在背景音乐、图案装饰、程序编排、茶艺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合理地应用反复,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乏味,相反可增进茶艺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

  五、节奏

  节奏作为一个美学的表现法则源于宇宙的运动变化以及生命的成长发育。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节奏?是贯通了中国人的生活、人格、社会制度、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 基本象征。这显然是对民族心灵和命运的想象,从而赋予?节奏?一项特殊的使命,即表现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最后根据。音乐家用长短音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来创造节 奏。书法家、画家用线条和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去表现节奏。

  在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讲解、动作都应当富有节奏感。例如,茶人们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往来、盈虚、顺逆、轻重、浓淡、快慢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 、间断、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动作的节奏。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的律。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更能打动人心,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国茶艺特别注重韵律,认为者,美之极,并通过气韵生动来 充分展示茶道的内在美和茶艺的艺术美。

  六、简素

  《周易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老庄美学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陆羽在《茶经》中也强调:?茶之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的美才是至美,这便是儒家美学认为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中国自古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中国人?有无形胜有形?的审美情结,精简素洁不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的追求。清代乾隆 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茶善画,他画的竹子枝枝挺拔,风格朗秀,简索无杂,极具神韵,被后人视为一绝。冗繁削尽留清瘦即是郑板桥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简素美的深刻体 会。

  中国茶艺特别强调简素美。简在中国茶艺中表现为不摆设多余的陈设,不佩带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讲多余的话。素表现为不浓妆艳抹,不镂金错彩,而足清丽 脱俗,朴素儒雅,淡然无极。

  七、调和与对比

  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两种状态。

  调和是求同,对比是存异。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相联系在茶艺表演中调和与对比的应用不仅限于色彩,而且还表现于声音、质地、形象等多方面。在根雕茶桌 上放置一个竹制茶盘,木与竹是质地上的调和;在竹茶盘中摆放着一把粗犷古朴的紫砂壶并配有几个精细的白瓷茶杯。壶与杯以及壶与茶盘之间都是质地和形象的对比。如果没 有调和,则一切都显得杂乱刺眼。相反,如果没有对比,则一切又显得枯燥单调缺少活力,所以,调和与对比都是中国茶艺美学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国茶艺追求的意境美。我国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迫求清逸,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茶艺中注定追求以清和幽为特点的美学表现形式。

  以清为美,在茶艺中常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洁、境的清雅、心的清闲。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以诗画助茶,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以茶辅琴棋书画,为的是 添茶人的清兴。以茶讽世,为的是显茶人之清傲。以茶会友,为的是表平淡脱俗之情谊。

  ?幽玄?用禅语解释称为?无底?,即高深莫测之意,表现为含蓄、意味、耐回想。幽玄之美与佛教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很难表现,也很难描 述,必须用心去体会。

  九、多样统一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这一宇宙生发论是多样统一这一美学法则的理论基础。?三生万物?是多样,? 冲气以为和?是统一。多样统一是中国茶道形式美的高级法则,同时也是茶艺美的综合表现。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里的?一?是指单一或单调,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具有音乐的美感,自然?无听?(不好听)。单一的物体,不可能引起视 觉的美感,自然无文(不好看)。中国古典美学在强调美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强调美的统一性,提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样性应和谐而不显得雷同。在 中国茶道美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宜兴所制的紫砂壶表现出的?圆不一相,方不一式。?在壶艺大师的手下,圆与方这样简单的几何形状却有千变万化,他们所制出的圆形壶和方 形壶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让人百看不厌。违而不犯是指多样性在变化中应统一而不显得杂乱。要达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在多样统一中应注意两个关系:一是主从关系;二 是生发关系。主从关系是指茶艺美学要求的所表现的众多因素中,必须有一个中心,做到有主有次。生发关系是指在茶艺表现出的众多美的因素应当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树干 、树叶是从同一根生长出来的,有美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中国茶艺在多样统一法则指导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整体性和谐美一切局部都从属于整体。局部美的魅力从整体中得到显现,同时,局部美在整体美中又保持相对独立。

  茶道的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茶道文化,体现生活的优雅与内涵?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效率和快节奏的生活,却忽略了一种能够带给我们内心平静和优雅的文化——茶道。

我曾经感受到茶道文化的美妙,通过一些经验的积累,我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茶道,体现生活的优雅与内涵。

茶道文化与生活优雅内涵:

融入茶道文化,体现生活的优雅与内涵,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愉快而充实的实践。茶道文化是一种注重细节、尊重自然、追求平和的文化传统,而生活的优雅与内涵则是通过这些价值观的融入,使生活更加美好、充实且有深度。

我在探索融入茶道文化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这种生活方式的美妙。

茶道文化强调的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在茶道中,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都是一种仪式,一种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努力将这种尊重和关注融入进去。

比如,我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出片刻的时间,沏一壶香气扑鼻的茶,坐下来静静地品味,让自己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的一刻,让我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生活的优雅与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仪态,更是一种内心的丰富和深度。茶道文化的精髓就在于通过平凡的日常行为,传递出一种内心的深度和静谧。

我尝试将这种内心的状态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无论是与朋友交流还是独自享受时光,我都会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倾听他人的声音,分享彼此的心情。

我曾经在一个茶道聚会中结识了一个茶友,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畅谈人生、分享心情,那种愉悦和内心的交流,让我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内涵。

尝试不同的茶叶:

茶道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每一种茶叶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故事。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一文化,我开始尝试不同的茶叶,探索其香气、口感和功效。

每次品尝茶叶,我都会静下心来,用心感受茶叶在口中的变化,从中体会茶道的内涵和哲学。这让我渐渐明白,茶道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在一次旅行中,我有幸品尝到了当地的特色茶叶。这种茶叶有着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让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我和当地人一起沏茶、品茶,分享着茶叶背后的故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茶道文化所带来的情感交流和人际联系

我还发现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功效,比如某种茶叶有助于放松身心,另一种茶叶有助于提神醒脑。

因此,我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茶叶来品尝,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种选择和尝试的过程,让我更加了解茶叶的多样性,也让我在品味中体会到生活的变化和丰富。

通过尝试不同的茶叶,我逐渐融入了茶道文化,体现了生活的优雅与内涵。品茶的过程不仅让我感受到茶叶的美味,更让我领略到茶道文化的深刻内涵。

我逐渐学会用心去品味每一杯茶,从中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平静。茶道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愿意在茶叶的香气中,找到心灵的净化和宁静。


准备精致的茶具:

茶具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艺术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通过精心选择和使用茶具,我能够更好地融入茶道文化,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充实。

我曾经花了一些时间去挑选一套适合自己的茶具,我选择了一个简约而精致的茶壶、茶杯和茶盘。

每一件茶具都经过精心设计,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工艺,让人感受到品味与艺术的结合。每次拿起这些茶具,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愉悦和自信,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

我在一个茶道活动中使用了我挑选的茶具。在与其他茶道爱好者交流中,我发现每个人的茶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品味。

大家分享着各自的茶具选择和心得,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茶具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在活动中,我用自己的茶具为大家沏茶,分享着自己的品茗体验,这种交流让我感受到茶道文化的真正内涵,也让我的茶具更加有了故事。

通过准备精致的茶具,我不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茶道文化的优雅与内涵,更能够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艺术。

每次在茶壶中注入清水,置茶叶于杯中,都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我会用心去感受每一步,仿佛自己成为了茶道的一部分,与茶叶和茶具一同舞动。

这种精致的茶具不仅是品茶的工具,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通过它,我能够更好地融入茶道文化,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深刻。

茶具背后蕴含的是设计师的智慧和制作工匠的心血,我愿意在每一次的品茶过程中,用心感受这份美妙。这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美好。


享受宁静的茶余时光:

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我常常感到内心的疲惫和迷茫,渴望找到一种平静的方式来与自己沟通,重新找回生活的优雅与内涵。幸运的是,茶道文化成为了我追求宁静时光的完美方式。

通过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里,细细品味茶香,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心灵愉悦和平静。

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家中的小角落里铺上了一块藤席,摆放了一套精美的茶具。

我选择了一款绿茶,精心为自己泡制起来。首先,我用温水将茶杯和茶壶进行预热,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了细致和耐心的重要性。

接着,我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壶中,感受着茶叶的质地和香气,仿佛与大自然有了一次微妙的交流。

然后,我缓缓注入80℃左右的温水,让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观察着茶叶在水中舞动的样子,就像是在欣赏一场自然的艺术表演。

茶叶舒展开后,我盖上茶壶盖,等待着茶叶与水的融合,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耐心等待背后的美好。

最后,我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杯中,茶汤的香气扑鼻而来,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平和。我端起茶杯,轻轻地品味着每一口,让茶香在口中回荡,感受着茶汤的韵味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再被外界的嘈杂所干扰,我与茶汤、与内心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这样的茶余时光,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内涵。通过细致的动作和耐心的等待,我不仅仅品尝到了茶的香味,更品味到了生活的真谛。

茶道文化教会了我如何从内心寻找平静,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一份优雅。

无论是繁忙的工作还是纷杂的琐事,我都可以通过享受这份宁静的茶余时光,让内心重新找回平衡与宁静,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与朋友分享茶道文化:

通过与朋友共同体验茶道,我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了茶道的优雅,还一起品味了人情味与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我邀请了几位好友来我家,共同品味茶道的魅力。我提前准备了一些不同种类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我们围坐在一起,茶具摆放整齐,空气中弥漫着宁静的氛围。

首先,我为大家演示了茶道的基本动作,包括如何预热茶杯、如何注水冲泡茶叶等。我感受到了自己在分享过程中的责任感和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大家对茶道的好奇心。

接着,轮到每个人亲手参与了。每位朋友都仔细地观察着茶叶的形状、颜色,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品尝的过程中,大家交流着对茶香的感受,分享着自己的心得。这种共同的体验让我们更加亲近,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在茶道的氛围中,我们不仅品味了茶的香气,更品味了友情的深厚。通过与朋友分享茶道文化,我们在平凡的日常中注入了一份优雅与内涵。

在那个下午,茶叶的香气伴随着笑语和谈笑声弥漫在空气中,成为了一段珍贵的回忆。


贝贝有话说:

通过这些方法,我成功地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了茶道文化,体现了生活的优雅与内涵。

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了我如何慢下来,品味生活中的美好。

我希望这些经验和分享能够帮助更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关于茶道的作文_关于茶道的作文素材3篇

  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道的作文素材,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道的作文素材1   人淡如茶

  平时养成喝茶的习惯,茶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还在纠结于茶道是什么东东的时候,我想茶道已经把你跟喝茶的乐趣变成一种跟自己斗争的过程。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请大家注意,茶道是道家的化身,我们如果受困于茶道的玄妙的概念而对喝茶产生敬畏感是大可不必的,喝茶就像吃饭,当吃也变成研究吃相和人生有关的时候,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从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时代,当茶从药用的概念,再到喝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成为茶道是一部分的追求的结果,而不是每个喝茶人的必需品。研究吃相跟人生的关系的人,我不知道是否吃相好了,就可以象鲤鱼跳龙门,而一辈子把喝茶成为自己精神愉悦的一部分的人最起码可以享受一人一己在享受内心的丰富。我很喜欢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喝到这个境界是真正的茶人,茶道是否重要,待我们自己慢慢的品味!再看卢仝的这首诗的前半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文章阅读网: )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全部是写喝茶与人生、与名利无关的事情,只是喝茶在喝茶,茶的外观美,喝茶的环境,喝茶人的怡然自得。?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我常常脑海中浮现这四句诗,让我对喝茶的认识就是为了喝茶而喝茶。如果没有把喝茶当成一种习惯,就不会有七碗茶诗了!

  可是喝茶诗人的境界毕竟不是我碌碌无为之辈,我想我们喝茶就是喝茶的时候,他却发出感叹和对受苦的老百姓改善生活的期待:?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改善黎民百姓物质生活,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喝茶之余写一点文字,让自己的精神稍微对和自己一样迷茫的人生里有几朵涟漪,不至于到了喝茶就会想到不会喝的境地,能勤于内省,是淡名薄利之始,而求成淡薄者,往往饮茶。试想,静坐品茗时,意无所系,心是泰然,看茶叶水中醒转,如醒己身,洁与净,淡与雅,心中的这方清明透亮无逐利处,不必精心刻意求索,只是看茶,也就忘乎所以,也就油然而生。是以诸般名利纠葛心起,不妨一杯淡茶入口,想必人淡如茶。

  关于茶道的作文素材2   再论茶道

  老朽一生无它嗜好。

  看见xx就躲,一来囊中羞涩,二来祖训难违。

  烟自然不沾。

  年轻的时候,气血方刚,喝酒控制不住自己,有那么一次,酒醉口出狂言,自比酒仙。

  酒后愧疚良久,再也不敢多喝。

  唯喜喝茶。

  身居茅屋,一杯苦茶,把人世间的烦恼全部抛到九霄云外。

  神仙般自饮自乐。

  清淡也好,苦涩也罢,喝茶立刻就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清香之气,陶冶情操,世俗疲惫的心灵得以安慰。

  在茶碗里,翻滚的是天然的情趣。

  古人品茶,独坐书房,泡一壶淡茶,伴一卷诗书,去消磨孤寂的日子。

  我常常一个人一壶淡茶,无限思念,都在氤氲升腾的茶香里泛起思想的浪花,变成扭扭曲曲的文字,在稿纸上记录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日子和生命,被淡淡浓浓的茶水滋润得丰富多彩。

  记得幼年,河套地区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糠菜半年粮,可是饮茶的习惯不减。

  那黝黑发亮的川字牌老砖茶,放入大铁锅中熬,几经翻滚,茶汤暗红,晶莹透亮。泡一把炒米,加一点酥油,那就是绝世佳品。

  喊朋呼邻,几十口人围坐在一起,每人几碗下肚,一天不吃饭也不饿。

  品茶时,觉得自己离蓝天草原很近很近,乡亲们的感情越喝越深。

  能听见蓝天百灵鸟在歌唱,能听见草原骏马在奔腾,能听见山泉的灿灿流水声,能听见脉搏的跳动。

  我如今爱喝茶,随心性。

  儿女们见我有此爱好,各种品牌茶都有。

  但是,我只能够说是喝茶,不敢称品茶。

  喝得多了,慢慢体味茶的清香。

  一小口茶,先在舌间流淌,再满口入喉,余香透入肺腑,茶香满室。

  看杯中的茶由浓变淡,就像人世间浮浮沉沉,聚聚散散。

  看清了,看淡了,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呀。

  人生如茶,令你回味无穷。

  平平常常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社会舞台很大,但属于我们的生活空间有限。

  珍惜眼前,活好现在。

  普通人,粗茶淡饭更养人。贪钱恋权,锦衣玉食,一旦变故,苦不堪言。

  物欲横流的如今,不攀比,难得糊涂。

  闲来无事,喝点茶,保持清醒。

  关于茶道的作文素材3   茶与道

  茶,喝的人可着实不少,但能品味的人却实在不多。道,说的人可多如牛毛,但能领悟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茶道绝不是曲高和寡,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反倒是贴近生活,惠及大众的!茶道的雅俗共赏,便如苏轼所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中国人与茶的情结,早已深入灵魂,化入骨髓。故老相传,神农氏日尝百草,遇七十二毒,皆饮茶而解。故事的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也不需深究。但是能够和中华民族始祖扯上渊源,甚至能被中国人神话的话,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了!

  茶道贵简

  只需一个素杯,放上几片茶叶,然后注入沸腾的开水。看着茶叶如鱼虾遨游,茶水如碧玉晶莹。正是?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刹那间,满屋子清香四溢,令人沁透心脾。那一股股热气袅袅上升,仿佛飘衣舞带的少女。要是在这时,你闭上眼睛冥思,竟也觉得身轻如雾,意欲乘风归去。

  朋友!请切记,喝茶的最忌是一口而尽,似鲸吞牛饮一般。不仅看相有伤大雅,也难以品味茶的神髓。它就仿佛牛嚼牡丹,食而不知其味也。

  假如,你坐在一张小藤椅上,最好是在一个梧桐树旁,小抿一口,让汁液在喉咙里流淌,甘香在你脑海中回味。之后,随着茶杯见底,茶水也由淡转浓,愈发味醇韵雅。待到饮毕之后,顿时觉得神清气爽,一洗颓气。( 文章阅读网: )

  在这神奇的过程中,不必有种类繁多的茶具,也无需价值不菲的名茶,更不要高贵清幽的雅室,只需你慢慢静下心来,细细地的品味。当然还需要对饮的茶友,但是并非附庸风雅的茶友。正如佛家所言,不倚外物,不假形式。茶在口里品,道从心中求。古人说大道至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茶道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之道,始出孔子之言,历来为诸贤鸿胪所称道。它的要旨在于凡事知止,过犹不及也。而茶,便是中庸之道最好的诠释!

  泡茶时,茶叶不可放置过多,否则便会反失本味。闻茶时,茶香不可过浓,不然便会烈而不纯。看茶时,茶水不可过深,否则便无清亮之色。饮茶时,水不可过热,不然便会烫舌炙口。

  茶苦中藏甘,涩中有醇。香气若有若无,甘甜且浓且淡,方是茶之上品。茶可提神,却不使人亢奋;不似烈酒那般,令人酩酊大醉。茶可安神,却不让人迷糊,不似安眠药物,令人酣睡不起。

  茶道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寻觅万里皆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人无法抗拒它的自然之美。犹如?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让人穷追不舍它的无限魅力。

  我平生没有什么癖好,唯独喜爱饮茶,写了这么久,也累了,不知不觉中,我又捧起了茶杯,浅尝慢饮。一口热腾腾的香茶,似乎又让我体会了?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妙境。在茶与道的漫漫长路,我犹如万里黄沙中苦行僧,犹如无边汪洋里的独行客,在矢志不渝的追寻,在循序渐进的感悟。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71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