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澳大利亚及其茶文化

茶百科 2023-11-20 08:05:32

澳大利亚及其茶文化

1澳大利亚概况

1.1澳大利亚社会简况

澳大利亚( Australia)国名全称为澳大利亚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澳大利亚既是国名又是洲名。它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南方的”。得名最早源于希腊天文学家的推测,认为南半球也有一块与北半球相对应的大陆。19世纪初,马林·费德林在澳大利亚南海岸发现,从“新荷兰”(西海岸)到南威尔士(东海岸)之间有条连续不断的“南海岸”,从而发现了澳大利亚这块大陆。面积762.2万平方公里。人口2020万。首都堪培拉。 澳大利亚人大都是外来移民,95%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其中来自欧洲,特别是来自英国的最多,土着人拥有500多个部落37.5万人(2003年2月)。此外,还有华人、印度人、土耳其人等。华人55.6万人。

1.2澳大利亚自然地理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和最小的陆地。四周环海,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其它三面临印度洋及其边缘海--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太平洋的一些小岛组成。澳大利亚大陆的绝对地理位置可用“4个点”来说明:最北的约克角(南纬10。41 ),最南的威尔逊角(南纬39。08 ),最西的斯提普角(东经113。09 ),最东的拜论角(东经153。39 )。东西最大距离400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3680公里,面积相当于南亚次大陆的两倍,居世界第六位。 澳大利亚根据地形分为3部分: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台地。

澳大利亚存在热带、亚热带两种气候,炎热干燥,雨量较少,呈带状分布。由于澳大利亚基本上处于低纬度、中纬度地带,位于南纬10。41 ~39。08之间,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稍北的位置,致使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常常出现高温。澳大利亚

是干旱少雨、降水量极不均衡的大陆,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地区约占大陆面积的35%,年平均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区约占大陆面积的60%以上。1.3澳大利亚历史发展

澳大利亚这块土地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作为国家的历史却很短,故被称为“古老土地上的年青国家”。原来只有土着人居住,1770年4月英国人詹姆斯·库克率航船在澳大利亚东南沿岸登陆,宣布澳大利亚为英殖民地。1788年1月英国的第一批流放犯在澳大利亚上岸,并于当年建立了第一个流刑殖民地--悉尼。1842年废止流放制度,正式向自由移民开放,使澳大利亚从英国的流刑殖民区迅速发展为近代殖民地。

19世纪澳大利亚开始由殖民地向独立国家转化。1856年产生第一部宪法并实行自治。1891年在悉尼召开各殖民地联合会议。1901年1月1日正式公布宪法,澳大利亚联邦诞生,成为英国的自治领。1908年定堪培拉为首都。1931年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1999年11月6日全民公决,54%的投票者同意继续

拥戴英国女王为他们的国家元首。2澳大利亚史与茶俗

2.1澳大利亚茶史

澳大利亚第一个茶叶种植园于18世纪80年代后期建于昆士兰,但这个种植园在1918年被一场旋风所毁。1959年澳大利亚的茶叶工业伴随着同尼斯费尔附近的内拉达种植园、昆士兰巴特尔·弗里尔山上的种植园以及新南威尔士北部的克劳西尔斯·克雷克地区的种植园的建立而重建起来。

澳大利亚的茶叶生产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末,但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直到80年代产量才有较大的增加。澳大利亚的主要茶叶产区在东部的昆士兰州北部,该地区气候、土壤非常适合茶叶种植,所产茶叶质量也较高,90

年代,新南威尔士经过茶叶试种也已获成功,成为茶树栽植的新区。

澳大利亚茶叶产销一体,有三大茶叶公司--布歇尔士、兰曲和奈拉达公司,都已实行机械采茶,单位面积产量较高,鉴于澳大利亚庞大的茶叶消费市场,许多国外投资商纷纷而至。80年代就有英国的芬莱公司和马亚西亚的卢塞尔公司。他们在澳大利亚开辟了一些茶园,但产量并不高。1995年,日本三大茶叶集团之一--伊藤园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设立企业生产绿茶,占地80公顷左右,并具超前意识生产优质、无农残、高附加值的有机茶,主要运销本国,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澳大利亚的茶叶生产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产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澳大利亚是以牧业为主的发达国家,虽然具备茶叶生产的优良环境,却因技术等原因没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若能将中国先进的栽培技术引进澳大利亚,加之澳大利亚的土地成本低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大规模开发茶叶生产和发展有机茶,不仅顺应了21世纪健康意识的确立,且又拓展了一个传统而又具有新生命力的市场,其利益是可以触摸的。

澳大利亚进口茶叶迄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曾是世界上五大茶叶进口国之一,平均年进口量在2万吨左右,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进口数量的辐度一直比较稳定。进口茶中98%是红茶,主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余则是肯尼亚、乌干达、孟加拉,中国茶叶仅占总进口量的8%。

每年,澳大利亚人要喝1.70万吨的红茶,其中只有0.17万吨是本地生产的。也就是说900"/0多的茶叶依赖进口。澳大利亚是茶叶进口国,实际上95%的茶叶靠进口,1996年进口1.70万吨,人均年消费量0.95千克。主要饮用红茶。二次世界大战前,茶叶主要自印度尼西亚进口;战争期间,茶叶主要来自斯里兰卡;战后又恢复为主要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现在茶叶主要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

2.2茶文化研究会

澳大利亚茶文化研究会(英文名:Australia Tea Cul- ture Institute,缩写:ATCI)是一个由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等18个国家的澳大利亚籍爱茶

人士和澳洲本土茶叶公司联合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汇聚了来自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民族的各异文化。同时,澳洲也是一个民主国家,鼓励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其中,东方各国茶文化内涵丰富,而茶叶本身是纯天然的最佳保健品,在澳洲各个社区融合和推广各国茶文化并建立澳洲本土的茶文化氛围,培养澳洲人喝茶,爱茶的习惯,将改善澳洲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比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大大提高澳洲百姓健康状况。

澳大利亚茶文化研究会宗旨:在澳大利亚各个社区建立爱茶人士俱乐部,向各国移民推广茶文化,宣传茶叶养生以及茶叶相关产品的养生和保健知识;研究和融合各国茶文化,使之融入澳洲本土文化,奠定澳洲本土茶文化根基。

2.3澳大利亚茶俗

澳大利亚人饮茶深受英国风气影响,唯习惯强调一次性冲泡,饮用时还须滤去茶渣,并喜欢以糖、牛奶、柠檬或其它果汁调味,他们还特别钟爱茶味浓厚,刺激性强,汤色鲜艳的红碎茶。也就是说讲究红茶的质量。 澳大利亚研究新发现,好茶的关键是茶叶的采摘时间,昆士兰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最好的红茶来自夏季探摘的茶叶。研究人员品尝了店里买的56种不同品牌的袋泡茶,并仔细研究其质量,包括茶黄素( theaflavin)的含量。

茶黄素是决定红茶质量的三种茶多酚之一。茶多酚的含量越高,茶叶的质量越好。研究人员发现,澳大利亚茶叶的茶多酚含量一般比国外生长的茶叶低很多。

后来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在北昆士兰生长的茶叶,于是在那里发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采摘的茶叶,才能冲泡出上乘的茶。他们发现,“夏季收获的茶叶在加工以后,茶黄素的含量最高,也相应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红茶”。 除了采摘时间以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袋泡茶所用的过滤纸,也会影响茶汤的质量。他们注意到茶多酚的溶解度从82%到92010不等,说明劣质茶袋可能会阻挡茶叶中最有味道的物质的溢出。因此,专家们建议,茶叶生产者可以通过一个系统来确定最佳的采摘时间,以便获得最

好的口感,。

在澳大利亚,并没有如同东方的茶艺,但是沿袭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澳大利亚保留了一些英式的饮茶传统。以前澳大利亚每个政府部门、工作单位都有“茶伺”( tealady),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召集、备茶是他们全部的工作内容。每天早上10: 30和下午3:30左右,茶伺就会推着装有点心、茶、咖啡的推车,召集大家聚在一起,谈谈天。这个时候,茶伺起的作用就非同小可。据悉,澳大利亚外交部曾经有一位非常着名的茶伺。一天,外交部长给大家开会,但是下午茶时间到了,于是这位茶伺敲门进去打断了会议,告诉部长茶已经准备好了,不能等太久。过了一会儿,会还没有开完,茶伺强制中止了会议。当然,这是个例外,但说明那时那地,即便是部长也不可以破坏大家的下午茶时光。但是现在,这样的茶聚机会变得很少了,因为大家觉得这样工作效率太低,因此,下午茶的悠闲似乎不再需要了。逐渐的,十几年前,下午茶在澳大利亚就基本消失了。

在澳大利亚的偏僻农村,迄今还流行着一种奇特的“茶壶舞”。当茶壶中的水烧沸时,就放人茶叶,然后将茶壶提起,并绕着身子舞动,而且越舞越快。但不见壶中的

茶汤溢出或溅出来,因此博得了在场人的钦佩。然后速度渐漫,最后停止舞动。这时壶中的茶叶和沸水已充分搅匀,茶汤滋味己香浓,主人便开始向宾客顺序敬茶。3澳大利亚茶饮茶文化

3.1红茶文化

红茶是澳大利亚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澳大利亚欧洲移民居住区。这些欧洲移民及其后裔,饮用红茶与同欧洲习惯相同,须滤去茶渣,并喜欢加以糖、牛奶、柠檬或其它果汁调味,他们特别钟爱茶味浓厚,刺激性强,汤色鲜艳的红碎茶。也就是说澳大利亚人讲究红茶的质量。3.2绿茶文化

绿茶是澳大利亚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澳大利亚亚洲移民居住区,尤其是华人居住区。这些人保持了家乡饮用绿茶的习俗,在异国他乡仍然喜爱饮用绿茶。

煮茶与客早归去落日前山路更多 --读宋元泉州诗人蒲寿晟的茶诗

蒲寿晟,中国宋元时期泉州诗人。亦作寿成,讳颐嗯畹,(今泽作“伊斯哈格”),字镜泉,号心泉。蒲寿庚之兄。约生于宋朝嘉泰至元朝至元年间(1201~1294年)。其先祖是阿拉伯人,世奉伊斯兰教,先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贸易,南宋初迁至广州,经营香料、丝绸,富甲两广。随着泉州贸易的发展,其父蒲开宗全家从广州迁到泉州,定居在城东南郊的法石乡云麓村。蒲开宗富有资财,在地方上兴办一些公益事业。淳祜三年至六年间(1243~1246年),蒲开宗为便利行旅,在洛阳溪上兴建龙津桥和长溪桥,又为已故太守倪思建祠奉祀,因此朝廷授予承节郎的官衔。蒲开宗死后,其基业由蒲寿晟兄弟继承。咸淳七年(1271),南宋朝廷因蒲寿晟兄弟协助地方官府击退海盗,立有战功。任蒲寿晟为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县)知州,以蒲寿庚为闽广招抚使,兼领泉州提举市舶司使。

蒲寿晟读书有文名,且知识渊博,精于诗文。他熟悉汉族的历史、传说,擅长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多种诗文词赋和书法,尤精于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着有《心泉学诗稿》6卷,288首,见载于《永乐大典》。从《心泉学诗稿》诗中可看出,蒲寿晟擅长中国诗赋,是一位深受汉族儒、道、释文化熏陶的回族诗人。他推崇儒家以礼教化,以德治政的思想。由此,南宋诗人刘克庄对蒲寿晟习汉诗词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称他的四灵体诗“变现光怪,脱换骚雅,使退之见之,必引而进之卢、孟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今观其诗,颇有冲淡闲适之致,在宋元之际犹属雅音。可以说,蒲寿晟的诗赋成就在中国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陈垣《西域人华化考》(上、下)曾列举元代大量回回人学习汉文化的事例,其中也包括蒲寿晟的诗赋成就。

蒲寿晟人元后隐居不仕,醉心吟唱。其咏清源山诗达9首,诗的题目如下:《登北山真武观试泉》、《纯阳洞读书和中山陈礼郎韵》、《题纯阳洞》(1)、《题纯阳洞》(2)、《又题纯阳洞》、《约赵委顺北山试泉》、《仲冬下沅会同僚游东

岩》、《游西岩》、《西岩》等,其中,咏茶赞泉水的有以下几首,如《登北山真武观试泉》一诗,对清源泉与清源茶极尽赞美之辞。全诗如下:

登北山真武观试泉 莫夸阳羡茗,在彼山之巅。 莫夸惠山溜,试此山之泉。 不生陆鸿渐,渴死庐玉川。 且共春风里,不斗社雨前。 雀舌最嫩弱植耳,嘉树一发如针然。

灵苗合让武夷负,清香不与罗浮专。 北山古丘神所授,以泉名郡天下传。 置邮纵可走千里,不如一掬清且鲜。 人生适意在所便,物各有产尽随天。 蹇驴破帽jl}{近郭,裹茶汲井手自煎。 泉鲜水活别无法,瓯中沸m酥雪妍。 山中道士不识此,哆口咋舌称神仙。 从今决意修茗事,典衣买树莳井边。 道士且莫颠,古人作善戒所先。

山中种茶一百顷,不如山下数亩田。 饥餐渴饮无长物,何患敲f]惊昼眠。 蒲寿晟还写有《西岩》和《约赵委顺北山试泉》二

首,都是描写在清源山煎茶品茗的诗作。抄录如下:

西岩

石路层层碧藓花,矮窗低户足烟霞。 愁闻独鹤悲寒角,静阅群蜂凑晚衙。 野菜旋挑奚待糁,石泉新汲自煎茶。 炉熏销尽抛书卷,同倚阑干看日斜。 约赵委顺北山试泉

拟寻青竹杖,同访白云龛。 野茗春深苦,山泉雨后甘。 鸟声尘梦醒,花事午风酣。 静趣期心会,逢人勿费谈。

此外,在蒲寿晟其他诗作中,也不乏优雅茶诗,如《赠老溪孚上人》

赠老溪孚上人

玉涧双盘略杓过, 对人扪虱坐鸡窠。 煮茶与客早归去, 落日前山路更多。 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下面,就蒲寿晟的诗词及以上

咏茶诗的内容作些解读,并分析其为官作人的一些特点。一、赞名山名茶

蒲寿晟对中国茶文化非常了解,茶文化知识异常丰富。单就《登北山真武观试泉》一诗就提到:阳羡茗茶、惠山泉水、清源山之泉,茶圣陆羽、茶仙卢仝,又相继提到社前茶、雨前茶、雀舌茶、武夷茶、罗浮茶及斗茶、煎茶等等。

诗的大意是:不要赞叹阳羡的茶叶好,虽好远在那边的山巅;不要夸耀惠山的泉水清溜,来试一试这清源山的虎乳泉……

北山,就是泉州名山清源山。清源山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永嘉之乱“,士族南迁,沿晋江而居起。到了唐代,清源茶就随着释道昆在龟岩洞静修,作为苦口清心的参禅妙品。唐封演《封氏见闻录》也记载了山岩学禅,餐饮茶汤的事。而宋元时期,清源茶就与德化瓷一起远销西欧。故”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茶瓷之路“。

清源山上现存一方石刻《重建清源纯阳洞记》及另一同名石碑,与宋元兴替之际风云人物蒲寿晟兄弟有关。记云:”我朝至元十有八载(1281年),四松僧法昙抚迹吁悼而谋兴复。适心泉蒲公同其弟海云平章,协力捐财以资之,规制比于曩时无虑千百……“摩崖撰刻于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长逾千字,面积2.42平方米。虽风蚀雨洗600余年,文字大部可以辨读。

另据《泉州府志·山川》载,法石(云麓)山原有诗刻(今无存):

青霞道士老无齿,松下煎茶手自分。 话到夜阑山月谷,又归白鹿人深云。 诗中提到宋代流行的分茶艺术,鉴于蒲寿晟长期居

住在法石(云麓)别墅,乐于游山玩水,与和尚清修谈禅,善于品茶吟诗,所以这首诗很有可能是蒲寿晟所作的。 因此可以说,蒲寿晟的清源山咏茶诗不仅记录了宋

元时期清源山的产茶历史,同时又提供了宋元时期”茶瓷之路“的重要佐证。

二、善品茶品泉

清源山的”泉山“之名因山上泉水多、水质好而得名。而在众多泉眼中,要数”虎乳泉“最负盛名。虎乳泉泉眼位于天湖旁的一块大岩石上,原名”孑L泉“,因一段传说而得名”虎乳泉“。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贴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相传曾有乳水不足之母老虎,每天带小虎到泉边啜饮,以水代乳,小虎竟壮健长大。虽是传说,但”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冽,以其泉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

大家知道,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嫩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叶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品质。水质不好,就不能正确反映茶叶的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影响更大。杭州的”龙井茶,虎跑水“,俗称杭州”双绝“。”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名扬遐迩。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归纳起来,其要点如下:一是水要甘而洁。宋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诗句。二是水要活而清鲜。宋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m:”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蒲寿晟《登北山真武观试泉》一诗对清源山泉水的极尽赞美之辞,以及其对茶饮的审美愉悦情趣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在当时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欢,而且流传至今。如:

”莫夸惠山溜,试此山之泉。“

古代采茶守时间一古茶书解读之十二

唐·陆羽《茶经·三之造》一开头就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采摘茶叶,一般在农历二月、三月、四月的时候。唐代使用的是农历,换算成阳历大约在3~5月之间,亦即在立夏以前采摘。作为茶圣的陆羽为什么在一年中只提到”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摘茶叶,并一年只采一次。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是清明前后,所采摘制造的茶叶称为春茶。

研究表明,唐代确实一年采摘茶叶只守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并一年只采一次,即只制造春茶。其它时间不采茶。由于产茶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所以时间有的提早些,有的推迟些,但均在”二月、

三月、四月之间“。

陆羽《茶经·七之事》还引《本草·菜部》说:”苦菜,一名荼……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更说明了唐代采摘茶叶的时间是春采。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那么古代何时才开始采制其它季节的茶叶呢?进一步研究还表明,明代已有。

明·许次纾是因为《茶疏》专着享名于世的。许次纾( 1549~ 1604?),字然明,号南华,家在钱塘,是明代的茶人和学者。许次纾的父亲是明-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许次纾因为有残疾没有走上仕途,终其

”北山古丘神所授,以泉名郡天下传。“ ”置邮纵可走千里,不如一掬清且鲜。“ ”泉鲜水活别无法,瓯中沸I叶J酥雪妍。“三、茶品官品齐名

(一)、为官清廉,同情民间疾苦。咸淳七年(1271)任广东梅州知州,理政有方,为政清廉,颇得好评。进士杨圭诗赞日:”曾氏井泉千古洌,蒲侯心地一般清。“《心泉学诗稿·卷1.梅阳壬申劭农偶成书呈同官》诗云:”举酒劝尔农,更为我侬劝。车笠虽不同,所谐此盂饭。或耕在茁畲,或耕在方寸。膏雨足一犁,田头怯呼唤。五百维莠骄,胥徒乃蟊患。与国充耘籽,勿使地篙蔓。幻体饥渴同,世味甘苦半。盘中一粒餐,锄下几滴汗。光阴驶历块,彼此不可玩。岂为许行言,劝课在兹旦。父老倾耳听,童稚绕屏看。相顾持我语,取信如执券。安得佣耕人,从今不言倦。“

(二)、功成身退,隐居乡间。咸淳九年(1273年),蒲寿晟梅州任满,因平定海寇有功,诏为吉州知州,不赴任而回泉州。明《大明舆地名胜志·泉州志胜》记:”寿晟授知吉州,不赴。“乾隆《泉州府志·卷75.拾遗上》亦记:”初,寿晟白宋时仕至知吉州,逆计宋事已去,辞不

赴。“宋朝将倾,蒲寿晟弃官隐居于泉州东郊法石乡云麓别墅老家。引种各种蕃花,如素馨花等,流传至今。 又如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1》有《投后村先生刘尚书》。蒲寿晟慕刘克庄之名气而”贻书陈诗“,进而”请其序“,《投后村先生刘尚书》当即所贻之书、所陈之诗也。其诗日: ”采松北山下,日与樵者亲。寸尺拾遗坠,时以供炊薪。朝跻白云间,暮宿芳草滨。疏泉溉其本,镜心澄尔神。“此诗反映了蒲寿晟因家境衰微和宦途不顺,有心隐居山林、孤芳自赏的心。蒲寿晟也在诗中抒发出”煮茶与客早归去,落日前山路更多。“一样的感慨。

参考资料

[1]《泉州府志》 E2l《晋江县志》[3]《清源山志》 E4l蒲寿晟《心泉学诗稿》

Esl陆羽《茶经》

E6l卢仝《玉川子诗集》[7]福建省情资料库网 E8l《泉州市志》

[9]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

一生,不过作个布衣。他的诗文创作甚富,可惜失传大半,只有《茶疏》传世。 、

许次纾深谙茶理,嗜茶,在《茶疏》中写道:”余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说自己和陆羽的喜好一样。每年春茶新上时,他一定要去浙江长兴、吴兴一带,长兴顾渚有茶园和他的故交,许次纾去那里与故友一道细啜新茗、品议茶事。

清·厉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着诗文藏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着《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

明·许次纾《茶疏》载:“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稍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涩苦,止堪作下食,且伤秋摘,佳产戒之。”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以前没有在秋天的时候采摘茶叶的,近来也有了。秋天七八月的时候再采摘一次,被称为“早春”,它的品种很好,而不怕产的少。有的山上为了谋利,多摘梅雨时节的茶叶,“梅茶”涩苦,只能作为下等饮食。而且会影响到秋天采摘,好的产品一般都忌讳这样做。

从唐代茶诗中也可以证明,唐代确实一年采摘茶叶只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并一年只采一次,只在春季,即只制造春茶。其它时间不采茶。例如,唐·李郢在《茶山贡焙歌》中唱道:“春风三月贡茶时……到时须及清明宴。”“春风三月”显然是在清明节以前。又如,唐·白居易在《谢李六郎中寄蜀茶诗》中咏道:“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千片火前春。”古代寒食节禁火,寒食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二天,所以“火前春”也就是在清明节以前。再如,唐·李德裕在《忆茗芽》中咏道:“谷中春日暖,渐忆啜茶英,欲及清明火,能消醉客酲。”唐·李咸用在《谢僧寄茶》诗中咏道:“倾筐短甑蒸新鲜,白苎眼细匀于研。砖排古砌春苔干,殷勤寄我清明前。”两诗所说的“清明火”和“清明前”都是清明节以前。

按照中国历史情况和茶叶科学技术,唐代茶叶科技不怎么发达,肥料也不充足,一年采茶定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并且一年才采制一次春茶是合理的,是切合实际的。至于明代时,茶园管理科技仍然还有欠缺,所以

才不宜“多摘梅雨时节的茶叶”,否则不但“梅茶”涩苦,还“会影响到秋天采摘”。

社会发展至今天,茶叶种类的多样化和茶叶科学的进步,现在采茶的时间已远不至此,加以我国产茶区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不一,种类品种繁多,茶叶采摘时间,差异范围很大。因此可以说,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并且获得不同的茶。一般说来,惊蛰到立夏为春茶季节;小满到夏至为夏茶季节;大暑到寒露为秋茶季节。在南方温湿茶区,有的在夏茶与秋茶之间还多采一次“暑茶”;在秋茶与春茶之间还多采一次“冬片”。所以说,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陆羽所说的“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已不适用了。

尤溪茶艺一红醇绿翠朱子情

梦远明清古道村,源头活水圣贤乡。 最美梯田谁裁…,此情可待寄云山。 穿过苍莽的群山,蜿蜒的涧壑,青色的田畴,潜入尤

溪五月的花光水气,其品来自闽中明珠尤溪双骄--红醇绿翠朱子情。

尤溪始建县于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南宋着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素有崇文尚学的传统。“尤溪风月无古今,学海扬帆有后人”。尤溪白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种茶历史悠久,是福建名茶的主要产地,尤以绿茶、红茶更为知名。山居竹为邻,客来茶当酒(洗具)

尤溪的山水,既有江南的灵秀,又有南国的明艳。一条美丽的尤溪河,汇聚了干山万壑,满川荡漾的碧水,映衬着阿娜多姿的峰岭,成为尤溪山水千年不改的底色。尤溪山高林茂,盛产云杉、毛竹。其中以九阜山自然保护区最为盛名。保护区内奇峰四起,岩石嵯峨,满目绿荫,山泉溪涧,飞瀑直下,别用洞天,这里拥有独特的山地森林小气候,是避暑胜地,旅游的绝佳去处。

天光开云影,摘茗脱仙岩(赏茶、下茶)

尤溪是福建茶叶生产适宜县,在福建省茶叶优势区域中归为多茶类区,全县茶叶面积8.5万亩,产量8300吨,产值1.88亿元,在全市行业排名第1位,茶区主要分布在台溪、坂面、新阳、西城、梅仙、联合等12个乡镇。全县知名商标有“九阜山”、“全香”、“沈韵”、“蓬莱”、“慈心园”、“云富”等。茶产品主要有金云富、金红螺、朱子红等红茶系列;针螺、碧螺春、万柱香芽等绿茶系列;和铁观音、金观音等乌龙茶系列。

旋然石上灶,源头活水来(冲水)

温暖湿润的季风,给尤溪带来了充沛的雨量,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丰富的山水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在聪慧的尤溪人手中,装点起如诗如面般的美满生活。

轻泛瓯中华,茶烟袅细香。(待汤)

尤溪依山傍水,地灵人杰。理学大师朱熹降生于尤溪城南南溪书院。他常以茶论道传理学,“理而后和”由饮茶得之。“理”乃是自然界严实规律,循理是一种苦修,而只有“行之各得其分”才能领悟到“至和”的甘甜。朱子日“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他把茶叶示为中和清明的象征,以茶修德,以茶论伦,以茶喻理,不重虚华,崇尚简朴,更以茶交友,以茶穷理,赋予茶以更广博鲜明的文化特征。

“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勤处。”朱子这些格言已变为尤溪人的生活指南。在朱子治学精神的感召下,小城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敬惜字纸,尊崇文化,琅琅书声不绝于耳。 山顶烟岗润,亦有灵源一派香。(展示尤溪名茶) 雪芽:苗秀紧直,银绿隐翠,幽幽茶香心中漾,意蕴绵长难以忘。

七香一品白:采自安吉白茶的嫩芽,朵状舒展,色绿灵动,味鲜纯爽,是我省绿茶中的一朵奇葩。

界顶香针螺:绒毫如雪,鲜醇润口,碧乳留真味,清流惬素心。

清溪扁针:挺直似剑,苍绿润泽,味美如甘露,香起胜兰馨。

蓬莱曲毫:卷曲紧细,毫披隐翠,绿动香长,犹如蓬莱香雾尽沉于这杯底之中。

金云富:金毫跃起,汤红艳鲜亮,味绵醇甘爽,壶沏佳茗伴笑语,杯倾玉液溢甜香。

茗饮瀹甘寒,飘然悦心目,清风已生腑,芳味犹在舌。(品茶)

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愿这来自朱子故里的新茶拂去您的心尘,在喧嚣中享受一份茶理的宁静。 注:本套茶艺程序命名参考朱熹创作的茶诗、茶联,如《武夷精舍杂咏》之《茶灶》诗、《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芽》、《观书有感》、《咏茶宴》等。

[广东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茶文化基本知识

  饮早茶是广东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广东茶文化的基本知识,一起来看看。

  广东茶文化的基本知识:广东茶文化的名茶
  (一)广东韶关保健茶

  广东韶关保健茶-观辣树茶集?营养+保健+养生?三者于一身,既能增强免疫力,排除体内垃圾和毒素,提神醒脑,又有降低血脂、血糖、胆固醇、脂肪肝、抗癌、抗衰老等功效,对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病患者,以及长者、幼童、素食者和体质虚弱、易疲劳者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英德红茶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省英德县。茶区峰峦起伏,江水萦绕,喀斯特地形地貌,构成了洞邃水丰的自然环境。大小茶场即建于地势开阔的丘陵缓坡上。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7℃;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对湿度79%;无霜期长,霜日不足十天;土层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适宜,PH值4.5~5之间。所栽培的茶树以云南大叶与凤凰水仙两优良群体为基础,选取其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适宜萎凋、揉切、发酵、烘干、复制、精选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英红的花色与品质:产品分为叶、碎、片、末4个花色,各花色中文包含了不同等级的多个茶号。成品外形紧结重实,乌润细嫩,金毫显露,香气浓郁,滋味鲜爽浓强,汤色红艳明亮,叶底嫩匀红亮。其茶多酚含量超过35%,较一般品种多10%,对人体有良好的药效作用,如有收敛、杀菌、消炎、抗癌等功效。此外,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含量丰富。该茶可凉热净饮,单独泡饮或加糖、奶调饮。

  英红从1958年问世以来,经国际和国内茶叶专家评定,认为已达到国际红茶高级水平。1980年在全国红碎茶二套样评比中,名列前茅;1984年获商业部红碎茶评比之冠;1985年中国工业食品协会在江西南昌举办全国优质食品评选,英德华侨农场所产金帆牌1号红碎茶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该茶已销往德国、英国、美国、波兰、苏丹、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岭头单丛茶

  岭头单丛茶,又称白叶单丛茶。该茶树品种原由饶平县坪溪镇岭头村茶农从凤凰水仙群体品种中选育而成。2002年4月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岭头单丛茶树属小乔木,中叶型,早芽种,分枝角度中等,叶长椭圆形,叶色黄绿,叶质柔软,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是当今广东省乌龙茶的当家品种,遍及全省各地,目前已扩展到福建、广西、湖南、海南等省。

  岭头单丛茶素以香、醇、韵、甘、耐泡、耐藏六大特色而负盛名,具条索紧结,重实匀净,色泽黄褐光艳;内质香气甘芳四溢,蜜韵深远,附杯性强,汤色蜜黄,清新明亮,滋味醇厚,润滑舒畅,回甘力强而快,饮后有甘美怡神,清心爽口之感。

  (四)凤凰单丛茶

  凤凰单丛茶产于潮州市潮安县的名茶之乡凤凰镇凤凰山区,山内峰峦连绵,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夏无炎热,冬无严寒,无处不宜茶,无处不产茶。凤凰单丛是从国家级良种凤凰水仙群体品种中选育出的优异单株,其成品茶品质优异,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具独特的山韵。凤凰单丛茶有几十个品系与类型。据潮州凤凰茶树资源志介绍,凤凰茶具有自然花香型的79种、天然果味香型12种、其他清香型16种。用这些优异单株鲜叶制成的茶,如黄枝香茶、芝兰香茶、桂花香等乌龙茶,既是茶树品种名称,又是成品茶的茶名。凤凰单丛是我省极其宝贵的品种资源,这些名丛茶是勤劳聪慧的凤凰人民经过几百年的精心培植挑选出来的优良单株,分株采制而成的茶。

  凤凰单丛茶内含物丰富,尤以芳香物质含量高。九五期间,笔者曾对凤凰单丛茶的内质主要化学成分、香气成分及品质特点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是:水浸出物39.07%,醚浸出物11.01%,茶多酚29.03%,儿茶素125.01mg/g,氨基酸2.08%,咖啡碱2.01%;香气成分,共鉴定出104种化学成分,这104种成分中,其中醛类有4种、醇类有22种、碳氢化合物29种、酮类11种、酯类20种、酸类4种、含氮化合物5种、酚类3种、其它6种。这些物质其分子量多数属于高分子量化合物,其香气特征大多数属自然花香及果香型,而在沸点上,以高沸点的居多,低沸点的芳香物质相对少些。因此,感官审评上认为广东单丛茶香气馥郁清长,具独特的山谷香韵,耐冲泡。正由于此,冲泡单丛茶也就特别讲究冲泡方法,通常第一、二气泡香味清纯,三、四泡香馥味浓醇,五泡、六泡茶韵甘美,再泡幽香茶味犹存。此外,潮州单丛茶中尚含具有开发前景的有用物质。

  (五)、石古坪乌龙茶

  石古坪乌龙茶,产于潮州市潮安县凤凰镇的大质山山腰石古坪畲族村。种植约100多年的历史。石古坪乌龙茶植株属灌木型,枝势披展,分枝密,叶椭圆和卵圆形,锯齿细锐利,叶色深绿,叶薄质硬脆,芽头有茸毛,叶片有大叶、小叶之别,小叶制成的茶叶品质风味稍优于大叶。

  石古坪乌龙茶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商品茶名称。石古坪乌龙茶采制工艺要求严格、精细,制茶原料要求做到三不采(即不采雨水叶、不采露水叶、不采太阳下山叶),鲜叶采摘标准以驻芽梢2、3叶(即中开面)为适。制作过程分为鲜叶、晒青、做青、杀青、揉捻、干燥、贮藏七道。

  石古坪乌龙茶品质具有?三耐?特点。一耐即耐冲泡,冲泡十多次芬芳犹存;二耐即耐烘焙,采用文火慢焙,次数多,时间长;三耐即耐贮藏,成品茶一般贮藏1-2年,色、香、味依然正常。

  小叶石古坪乌龙茶,外形美观细结,匀净,色泽乌绿鲜润;内质香气芬芳馥郁,含自然花香,汤色清澈亮丽,滋味醇厚鲜爽,饮后甘芳长留,山韵明显,叶底匀齐鲜亮,叶缘具一线红。 [茶叶样品由兰学民提供]

  大叶石古坪乌龙茶,外形粗实,完整,色泽尚匀润;内质香气清高尚郁,滋味甘醇,叶底明亮,耐泡性好。石古坪乌龙茶,以其优异的品质,在历届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获得优质产品奖。2002年又荣获广东省第五届名优茶质量评比金奖。

  (六)、西岩乌龙茶

  西岩乌龙茶,创制于70年代,产于大埔县西岩山一带,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山高多云雾,林木茂密,群山环抱,直射光少,多漫射光,相对湿度大,土质肥沃,适宜茶树平衡生长,芽叶肥壮,叶质柔嫩,叶色鲜绿,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芳香物质等,因鲜叶内含物质丰富,为制好名优茶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西岩乌龙茶的茶树品种原为小叶种,抗性强,芽叶多紫色,成茶香气高长。20世纪60年代先后从饶平县、福建省引进岭头单丛、梅占、大叶奇兰和凤凰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为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趋向高香型、中高档茶的需求,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制茶技术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现大埔白叶单丛己占全县茶园面积六成以上,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小叶茶树品种。

  西岩乌龙茶,加工工艺分为,鲜叶、晒青、做青、杀青、揉捻、干燥[分初烘、团袋、复烘]六道工序。高级西岩乌龙茶品质以香、甘、清、滑、醇五大特点,蜚声于世。西岩乌龙茶外形紧结稍卷曲,色泽乌绿匀润;内质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滑,茶汤橙黄明亮,叶底绿腹红镶边,耐冲泡。1994年获广东省名茶评比金奖,1995年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3年获第五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

  (七)、南华大叶奇兰茶

  南华大叶奇兰茶,属乌龙茶类,产于广东兴宁市茶林场。选用灌木型,中叶类,迟芽种奇兰茶树品种的一梢2、3叶为原料,采制要求严格。制作过程分晒青、做青、杀青、揉捻、初烘、复烘,历时约13?14小时左右。

  南华大叶奇兰茶一向以外观紧结匀整,色泽青褐光润;内质香气花香悦鼻,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叶底软亮等特点而受到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好评。1988年、1989年分别荣获广东省、农叶部优质产品奖称号,1991年获全国首颁?绿色食品?称号,2002年又获广东省第五届名优茶评比银奖。

  (八)、三峰黄金桂茶

  三峰黄金桂茶,属半发酵乌龙茶类,产于广东省兴宁市名茶示范场。用早芽种八仙[又名大叶黄旦]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因其成茶花香显现,味浓耐泡,上市早,满足了消费者?尝新?的心理需求,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故誉之为?黄金贵(桂)茶?。

  三峰黄金桂茶,内含物丰富,据分析水浸出物40.58%,茶多酚31.58%,氨基酸2782.91mg/100g,醚浸出物2.09%,儿茶素总量129.31mg/g。制作工艺分鲜叶、晒青、凉青、做青、杀青、机揉、机烘、手工足干。成茶品质外形紧结匀净,色泽青褐光润,香气幽雅,花香显现,汤色金黄亮丽,滋味浓醇尚爽口,叶底黄绿明亮,红边显。

  (九)、鸿雁金萱乌龙茶

  鸿雁金萱乌龙茶,是省级名茶,产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用台湾省茶叶改良场选育的优良新品种金萱(原名台茶12号)茶树鲜叶为原料,由科研人员精心研制而成。品质特点:外形紧结圆浑,似?绿色珍珠?,完整匀净,色泽绿润,香气具清柔的花香,微带奶香,汤色清澈亮丽,滋味鲜醇甘美,饮之幽香泌齿,清快爽适,叶底柔软,略显红边。该茶因其形美、质优、风味特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2年广东省第五届名优茶评比荣获金奖。

  (十)、龙星水仙香茶

  龙星水仙香茶,产于广东省丰顺县谭山乡海拔1400多米高的鸡冠山区。水仙香茶,选用谭山水仙茶树品种一梢2、3叶为制茶原料,经过晒青、做青、杀青、揉捻、初烘、足干、拣剔、包装等工序精制而成。

  茶叶外形紧结沉重,完整匀净,色泽青润,香气清高,花香细锐,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爽,口感甘鲜,叶底柔软匀亮,经多次泡饮,香味犹存。99年广东省名优茶评比获名优产品奖称号。2001年被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专用产品。2002年广东省名优茶评比又获得银奖。
  广东茶文化的基本知识:广东茶文化的内涵
  广东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 、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有关于茶文化公司的介绍

  陆羽《茶经》的问世,把茶文化与禅文化结合融汇成禅茶文化,是中国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荣宝斋茶文化公司
  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始创于1672年,1894年开设分号荣宝斋,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1950年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1952年转为国有企业,并以郭沫若题写的“荣宝斋”墨迹为商号。6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荣宝斋在市场经济磨砺中不断发展壮大,“荣宝斋”被商评委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商务部评为“中国老字号”;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荣宝斋逐渐形成以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收藏、出版、拍卖、典当、展览、印刷、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成为民族文化企业的品牌。

  荣宝斋茶文化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荣宝斋“固本求新、弘文致远”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公司着力传承千年普洱古茶制茶经验,甄选著名书画家经典作品与顶级普洱臻品搭配,打造荣宝斋专属系列普洱茶,将荣宝斋传统书画强项与顶级古老普洱品种巧妙揉融、互为诠释,成为百年荣宝斋新的战略增长点。

  荣宝斋茶文化全部普洱毛茶均取自云南西双版纳茶区古乔木大叶种,经最传统手工制茶之道,整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经中国茶科所严格检验,品质醇厚,韵味悠长。

  茶见画语,画韵茶香。作为百年荣宝斋多元化经营之代表,荣宝斋茶文化未来将融画于茶、以茶入画,蕴聚翰墨情缘,确保每饼荣宝之茶均呈现出写意与自然、传统与收藏等高度一致的价值取向,使得茶与画相得益彰。
  :广东茶客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茶客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6日在广州工商局登记注册,业务是李俊德,公司注册资本未提供,我公司的办公地址位于中国的南大门羊城广州,广州市天河区黄村西路81号三楼308室,我们有最好的产品和专业的销售和技术团队,在公司发展壮大的2年里,我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良好的技术支援、健全的售后服务,广东茶客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广州文化艺术业行业知名企业,如果您对我公司的产品服务有兴趣,请线上留言或者来电咨询。
  :浙江汉唐茶文化公司
  茶;举国之饮,起源于上古时期;最早记载为"神农氏"种植,汉唐时期大量普及成为众多文人雅士、民间百姓的主要饮品。陆羽《茶经》的问世,把茶文化与禅文化结合融汇成禅茶文化,是中国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从此茶成为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追求。古有"唐煮宋点明清泡"的饮茶记载;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茶道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内涵。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汉唐茶文化有限公司秉承汉、唐文化精神,传承古代茶具精髓,深挖汉、唐"制器"技艺,从"器"入"道"来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汉唐人从传统炮制茶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把中国"禅""茶"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茶器之中,将博大、艺术的设计理念融入产品当中,以"器"为载体,通过"以器载道"的思想,引导茶人在饮茶中领悟"精行俭德"的茶文化精神,体悟"清、静、寂"的禅意生活。给现代茶人带来全新的饮茶体验,同当代人一起体悟茶、器、人的精彩!

  汉唐人崇尚"尚象制器""和美廉敬"的精神,专注于茶器具研发;深入挖掘研究"木"的文化特质,经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处理的种类丰富的、富有文化内涵。不断开发出花梨木、红檀木、绿檀木、黑檀木、鸡翅木等高档进口材质的各类茶器具;同时引入电子技术研制出"博翰电器"等多功能的智慧电子泡茶机产品,获得众多茶友的喜爱。汉唐高阶私人定制为你量身打造专属产品、茶舍空间等,满足客户的个性人文情怀。

  1996年,陈林魁先生建立了浙江黄岩时新茶艺厂汉唐茶文化品牌前身,公司经历5年转型升级,于2001年,整体改制变更为浙江汉唐茶文化有限公司。汉唐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木器茶具专业制造商,集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下辖二个生产型工厂。公司员工500多人,其中管理与技术人员达118人,公司设计研发能力强大,管理和技术力量雄厚,集茶具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是国内茶具生产的龙头企业,产品拥有木器、瓷器、电器以及家居4大系列、150余种款式的产品,年产能达30余万件,产值过亿。公司在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一线城市均建有直营分店和体验中心,2000多家分销商辐射全国,以"深厚的内涵、卓越的品质、满意的服务"赢得了国内外客商及消费者的青睐。汉唐将一贯坚持"茶文化国际化"战略,开辟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将中国茶文化发扬到世界各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71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