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圣贤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茶圣陆羽便是那个伟大时代造就的旷世奇才。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人,《唐诗纪事》中记载:“太子文学陆鸿渐,名羽,其先不知何许人。”正是这位“其先不知何许人”的弃婴,怀着执着的追求,通过不懈的奋斗,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开创了中国茶道。陆羽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中国茶道“精行俭德”的人文追求,被后人尊为茶圣。如今陆羽辞世一千两百多年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诗词中领略到茶圣的高洁情怀,并且感悟出“茶道即人道”的深刻哲理。
陆羽生活在安禄山、史思明作乱的时代。面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陆羽悲愤地写出了《四悲诗》,他“行哭涕泗”,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云:
欲悲天失纲,胡尘蔽上苍;欲悲地失常,烽烟纵虎狼;欲悲民失所,被驱若犬羊;悲盈五湖山失色,梦魂和泪绕西江。
对于养育他长大的智积禅师,陆羽终怀感恩之心,当他得知智积禅师圆寂的消息后失声痛哭,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六羡歌》。诗云: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者,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首诗既表明了陆羽对茶道的执着追求,又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陆羽的《茶经》付梓后名满朝野,皇帝封他为“太子文学”,他婉辞圣命,又封他为“太常寺太祝”,他又拒不上任。他用一首《戏作》充分表达了自己视荣华富贵如浮云的清高。他写道:
乞我白万金,封我异姓王;不如独悟时,大笑任轻狂。
陆羽不仅是茶圣,而且是情圣。当他的红颜知己李季兰沦落风尘并且姿容早衰,体弱多病时,陆羽仍然对她一往情深,经常起早贪黑去嘘寒问暖。对此,李季兰写有《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做了详细记载:“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李季兰去世后,陆羽写了一首声情并茂的《会稽东小山》纪念她: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
对于友情,陆羽更是我们的榜样,据唐书记载:“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即当时全国有一半的贤达士子都和陆羽交朋友。其中陆羽与着名诗僧皎然和尚“生相知,死相随”结为缁素忘年交,更是传颂千古的美谈。陆羽终身视皎然为良师益友,皎然圆寂后,陆羽写了一首诗追忆他们的友情:
万木萧疏春节深,野照浸寒瑟瑟身;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溢助茶馨;十载别离成永诀,归来黄叶蔽师坟。
公元804年陆羽去世后,朋友们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埋葬在皎然的墓塔附近。一代茶圣入土为安了,但是陆羽的《茶经》和诗词永远流传在人间,在如今红尘滚滚的社会中,我们读一读陆羽的诗,不仅有利于了解茶圣的情怀和茶道的精神,而且可以了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茶人。
茶圣陆羽隐居过的顾渚山,位于浙江省长兴县西北四十五里,东滨太湖,三面山峦连绵,树影婆娑,环境分外幽静。
据史书记载,唐代《茶经》作者陆羽,漫游东南,结庐顾渚,观茶色紫而形似笋,命名紫笋茶。也许是有好茶就有好水的缘故,顾渚山上的金沙泉与紫笋茶相媲美,名闻遐迩,源远流长。
我有一位朋友,就住在顾渚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里。他在电话里对我说:“欢迎你来作客,请你到陆羽茶庄品尝金沙泉水冲泡的紫笋香茶,那才叫地地道道的贡泉、贡茶呢!”
我从大丰经无锡、环太湖、过长兴,于当日下午傍晚时抵达这位朋友家。晚间,他为我接风洗尘,娓娓而谈:顾渚紫笋茶是中国名茶中产制历史最悠久的品种之一。唐人陆羽的《茶经》中已有所记载——唐代宗广德年间湖州长兴的紫笋茶被列为贡茶第二品……
翌晨,细雨霏霏,春意融融,远处起伏的山峦影影绰绰,近处摇曳的翠叶墨绿欲滴。吃过早饭,沿着那“步步高”的沥青路面行走,一会儿就到了顾渚山腹地。一块高大醒目的'广告牌屹立在交叉路口,上书苏东坡《金沙泉》诗句:“金沙泉涌雪涛香,仙瓢留待羽仙尝。”我双眼一亮,顿时来了浓郁的茶兴,对朋友说:“我也要做一次羽仙,当一下皇上,品尝这原汁、原味的贡茶、贡水!”
向东走了约400米,从沥青路面转弯向北,顺着卵石子小道,走进一座琉璃瓦盖的拱门,上有“紫笋院”三个金色大字。我们“尾随”那条弓形溪流,踏上了古色古香的“忘归亭”。穿亭而过,以卵石路为向导,听友人作解说,向“陆羽茶庄”走来。
茶庄前有座小石桥。一条川流不息清澈见底的溪水从桥下流过,环绕着茶庄向西流淌;茶庄东侧墙外,石块垒成一个小小花园,种植了金丝竹和许多奇花异草;茶庄后院是一片高挺而茂密的竹林,形成了茶庄的天然屏障。我左顾也惊艳,右盼也叹绝,便脱口赞道:“小桥流水茶庄,翠竹花草山岗,真是那世外桃源!”
跨进茶庄门槛,迎面是陆羽紫铜色的半身塑像,神采奕奕,仙风道骨,可亲可敬。一位茶博士小姐在柜内站起来礼貌地打招呼,主动介绍道:“1986年,在全国花茶、乌龙茶优质产品评选会上,顾渚紫笋茶被评为全国名茶。欢迎品尝!”
茶厅里放着十几张小木桌子、竹椅子,自然纯朴,雅致幽静,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我们选择了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茶小姐泡好两杯茶,轻轻盖上杯盖。
凭窗而望:那错落有致的楼亭琼阁,显现在青松翠竹绿树丛中,有白云群山为背景;那绵延曲折的卵石子路,将游人引进风景这边独好,有鸟语花香作陪伴。那“峰外还有峰,峦上更多峦”的巍峨壮美,让我领略到高山仰止的威严;那“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的别出心裁,令人观赏到巧夺天工的神奇。
侧耳细听:溪水从窗前潺潺流过,流向那远方的稻田,也像流进自己浮躁的心田。我一边品茗,一边遐想,完全沉浸于“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的意境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忘却了世间的狂热与冷酷,忘却了人间的红尘扰攘与物欲横流,而让杂乱的心灵在这原始生态的清新空气里得到净化与梳理。
喝茶在中国叫茶艺,在日本称茶道,在朝鲜与南韩谓之茶礼。古今中外对茶有很多研究,研究越深,茶的魅力越大。
我的目光从室外移到了室内,移到了陆羽塑像的上方墙壁上的那几行文字,仿佛那羽仙在向茶客讲茶经:“品茶水之道,在乎意,在乎境,在乎山林美乐之间。”
我有点儿陶醉了:窗外那潺潺的溪流,啾啾的鸟鸣,沙沙的竹叶声,还有那甜甜的采茶歌声,交相呼应,如同婉转悠扬的交响乐。如此得天独厚的意境,如此悠悠山川的风景,如此休闲宁静的心境,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了。难怪文人墨客,临泉品茗,倚茶歌啸,乐而忘归也。
顾渚山,灵山秀水,清新幽静,那金沙泉浸泡的紫笋茶,谁喝了都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令人难以忘怀。
陆羽(1043年-1102年),字东篱,号茶山,山东人,生于后周,死于北宋。他是我国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茶圣”。
陆羽的著作《茶经》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书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书中介绍了茶树的种植、制作和品尝的方法,以及如何选购茶叶和保存茶具等内容。
在《茶经》中,陆羽对茶的品质、细节和花费做了精细的分类,将茶分成“贡茶”、“冠茶”、“禅茶”、“顾茶”、“扶安茶”等七类,并详细地描述了其特点和适宜的喝法。
陆羽对茶的描述不仅有助于保护和提高茶的品质,而且对茶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贡献不仅限于茶文化领域,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以前,“茶”字还没有出现。《诗经》中,称茶为“荼”,《尔雅》中称茶为“槚”,《晏子春秋》中称茶为“茗”,《凡将篇》中称茶为“荈”。
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之后,茶字得以统一和流传。
《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著作,迄今,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在《茶经》中陆羽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后世茶叶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陆羽也被后人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如此不凡的人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呢?陆羽曾应好朋友诗僧皎然约请,为浙西诗会作了一份自传,在自传中说明了自己的身世经历,陆羽的一生,就像那起浮回旋的茶叶,虽然一路冲荡,却终得芳香。
陆羽在三岁时,被遗弃。在自传中,他用一句“不知何许人”交代了自己的身世。他自嘲自己貌丑如王粲、张载,口吃如司马相如和扬雄。但缺憾之下,又庆幸自己多才机智。
1、智积禅师
陆羽是被龙盖寺的智积师父捡回养大,在二人的师徒情分之外似乎还有一份父子情谊。唐朝寺院里的高僧修行,常常有饮茶的习惯,智积师父也不例外,陆羽从小就学习为师父煎茶。
智积师父希望自己的徒弟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然而陆羽却不爱研究佛理,反而很喜欢儒家孔子的学问。师父为了矫正徒弟,伤透脑筋,不惜重罚陆羽。
十三岁那年,或许是对不理解的愤懑和对挣脱束缚的执着,陆羽“离家出走”了。
2、竟陵太守李齐物
李齐物原为河南府尹,那时被贬官至此做竟陵的太守。在一次活动中,陆羽与李齐物结识,李太守非常欣赏陆羽的才学和抱负。赠书于他,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陆羽在那里学习了五年,19岁学成下山。
3、竟陵司马崔国辅
崔国辅原为礼部郎中,因受株连被贬此地。他爱好诗文,而陆羽当时已是少有诗名,崔国辅与陆羽结为好友。崔老喜爱这个青年,将自己珍爱的白驴、乌犎牛、文槐书套送给他。相交三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
在陆羽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儒释道交融的时代,或许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陆羽也曾想在年轻时博取功名。但处于动荡的年代,自己凄苦的身世及无法一展抱负的郁闷,让他常常在山林间做出发狂的举动,有时也会嚎啕大哭。他的这种充满着孤独、凄苦、彷徨的复杂情绪,常人很难理解。
或许看淡了功名利禄,陆羽选择了另一种人生,他决定为一生嗜爱的茶做出些成就。那时很多人南渡长江避难,此时陆羽也随之渡江,开始跋山涉水、亲身考察茶事。常常粗麻草履,独行于山野或农家,品茶鉴水。5年的考察,陆羽走遍了32州,收集了很多资料,后辗转到浙江湖州定居。
4、诗僧皎然
皎然,俗姓谢,是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皎然比陆羽大29岁,二人志趣相投,结为忘年之交。他是陆羽的长辈、老师,也是陆羽后半生40年多年的生死之交。他们的交情一直笃深、情谊始终不渝。
公元760年,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开始了他“闭门著书”,以及“细写《茶经》煮香雪,为留清香驻人间”的隐居生活。
在他隐居期间,一方面继续游历名山大川、访泉问茶、广泛搜集资料;一方面同名僧高士保持交往,寻求知音,共研茶道,其中颜真卿和皎然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参考。
陆羽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煮茶技艺在湖州仕宦僧俗各界赢得了声望,他用毕生精力,撰写完成的世界第一部茶叶研究专著《茶经》,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时间。
陆羽在茶学上的功绩,名扬全球。被后人称为“茶圣”。
陆羽之于后世,更多的是以茶闻名,人们说起陆羽,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茶经、茶圣,但陆羽亦工于诗,可惜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
在陆羽的一生当中,有两个人的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一位是他的生死之交,皎然上人;另一位是赋予了他生命特殊意义的智积禅师。
一生的漂泊,一生的情结,在听到养育自己的师父离逝的消息,陆羽写了一首《六羡歌》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茶圣一生,命运给了他一个最不明亮的开始,而他创造出了留香千古的传说。生活中苦涩甘甜,沉静、清苦,正如这茶的原味,亦是生命的滋味。
附:
《陆羽自传》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噪,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嗔。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羽盖今之接舆也。
始三岁,惸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予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抚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翦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予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犎牛一头,文槐书函一枚。云:“白驴、乌犎,襄阳太守李憕见遗;文槐书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
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72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雨花茶的贮存方法
下一篇: 雨花茶常用保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