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陆廷灿茶着《续茶经》

小小茶农 2023-11-20 08:32:44

陆廷灿茶着《续茶经》

陆廷灿在崇安任知县六年,还与王草堂共同修撰成《武夷山九曲志》,这也是留给武夷山的珍贵遗产。

大凡茶文化爱好者,都阅读过一部清代着《续茶经》,其编辑者就是清初在崇安县(1989年改置武夷山市)任过知县的陆廷灿。

陆廷灿,字秩昭(有的说是扶照),浙江嘉定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授知崇安县,时达六年。陆为官洁身爱民,颇有廉政声名。史载他常“抱琴携鸽”有仙家风度。

陆廷灿常自言为茶圣陆羽之后,为“家传旧有经”而自豪。这位富有学识的县令,在知崇安县期间,遍览前人赞颂、载记的武夷茶诗文,因而对茶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广泛接触当代茶事后,他认为:“《茶经》着自桑苎翁(陆羽之号)迄今已千有余载,不独制作各异,而烹饮回异,即出产之处亦多不同。”这是自然之事,近千年中哪有不变之事。陆羽所在世之唐代时,茶多以蒸青团饼制法,品饮则多要炙、搥、碾、罗,然后煮饮。到陆廷灿清代时,大多已发展为炒青绿茶,武夷山已出现了岩茶(即乌龙茶)。由于制茶方法的大改进,茶品就不同,品茶之法也大有进步,多以冲泡品尝茶之真味为目的。

本来就“性嗜茶”的陆廷灿,在“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后,他“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同时在“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但是由于公务繁冗,无法静心审录。六年后,陆知县任满,便借以“多病家居”,才得以闲暇“翻阅旧稿”,并请教他人,终在雍正十二年(1734)将《续茶经》编就,刊印于世。

《续茶经》按唐陆羽《茶经》体例,分栏目为: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即茶书目录)、图十个方面,并附有历代“茶法”。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录了此着,并予以很高评价。编者在其“全书总目提要”中写到:“自唐以来阅数百载,凡茶之产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另则,书中还辑录了一些已经亡佚的古代茶事资料。该书众采博引,内容丰富,不愧为一部研究中国茶业的珍贵文献。

该书多处辑了武夷茶事,就此略举几例。如在“一、茶之源”中摘录的《武夷茶考》写到:“苏文忠(苏轼)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则北苑贡时,武夷已为二公赏识”。此段文字说明,北宋时武夷茶已贡于朝中。又如在“三、茶之造”中,摘录了清王草堂(名复礼)的《茶说》一文写到清初武夷茶采摘、制作、干茶色泽等,这是此后至今的武夷岩茶(即乌龙茶)手工制法的最早记载。时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据此可以肯定乌龙茶“至迟”在此间已经有之。中国茶界也基本公认此文所即乌龙茶制作工艺。

此外,书中还摘录了前人评说武夷山虎啸岩语儿泉、天柱三高泉、小桃源等处之泉水“纯远而逸、致韵双发”。

书中还摘录了前人载记朱熹在武夷山中植茶、采茶、煮茗、吟茶诗的文赋、诗词。

值得一提的是:陆廷灿对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说的“建茶(含武夷茶)皆乔木”说法,提出异议。他说:“余所见武夷茶树,俱系丛茇,初无乔木。此存中(沈括之字)未至建安欤?抑当时北苑与此日武夷有不同欤?”笔者认为陆廷灿所疑是对的,按古书所言,建州、武夷之“菜茶”原生种均为丛生,即今之灌木也。或许沈括未到建州,或许当时对乔木概念还未确定。其实按科学而言,乔木当是有明显主干,灌木则系丛生,不能单以高矮论定。

若要说《续茶经》有所欠缺,则是该书中很少有陆廷灿自己的记叙和论说,所以对当时的茶事缺乏较全面的记载,给后人考证留下一些空白点。另则《续茶经》有的摘录之文句,只有书名或文名没有作者,使今人不知是何人之作。

陆廷灿还在县衙后辟有花园一处,勒名“小郁林”和武夷茶诗一首。如今所题园名之石头仍在,为爱茶玩石者所欣赏。其诗云:“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春雷催出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诗中流露出这位桑苎翁后裔在武夷山品茗赏景,处事作文的优雅从容心态。

历史名人评点武夷茶

历史名人评点武夷茶

  导语: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武夷山碧水丹山,飞翠流霞,峰峦竞秀,溪涧争流。山中峰、岩皆由砂砾石层叠而成,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后,砂砾泥壤散布在岩趾、峰间、山坑、水涧。这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阳光散射,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所以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都产茶,无峰不长茶?,有的茶树就奇迹般地生长在峰巅悬崖绝壁的石隙间。武夷山岩茶品种繁多,世代留传,演变出许多优良名丛。有了得天独厚的生长自然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再加上独特的'制作工艺,武夷茶历史以来都品质优异无以伦比。历代茶人品之,论之,推崇至备,厚爱有加。

  唐?陆羽在《茶经》中称:?上者生烂石?,建州茶(当时武夷山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宋?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称武夷茶的滋味:?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武夷茶的价值使:?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喝武夷茶吧!?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宋?陆游称赞武夷茶:?建溪(注:含武夷山)官茶天下绝?。

  明?许次纾在《茶疏》中称赞?于今贡茶惟有武夷雨前最胜。?

  明?王应山《闵大记?食货考》称赞:?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时制造充贡,延平半岩次之。福、兴、漳、建、汀在皆有之,然茗奴也。?

  清?乾隆在《冬夜煎茶》中称赞武夷茶:?建成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清?袁枚《随园食单?茶》中评赞武夷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味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颜有玉石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固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沦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清?陆廷灿在《续茶经》中称赞:?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

  清?郭柏苍在《茶》中记述:?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凡茶,他郡产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岩产者性独温。?

  晚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记载他游武夷住宿天游观中,与静参羽士夜夜谈茶事,?今之品茶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帽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他把品赏武夷岩茶品质的感受高度概括为?香、清、甘、活?四个字。依次递进。

  晚清台湾?太史公?连横在《雅堂笔记?茗谈》中写到:?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武夷之茗,厥种数十,各以岩名,上者每斤一二十金,中亦五六金。三州之人嗜之。他处之茶,不可饮也。新茶清而无骨,旧茶浓而少芬,必新旧合,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啜之而甘,虽历数时,芳留齿颊,方为上品。?

  现代的蒋希召在《蒋叔南游记》(公元1921年)中记述:?武夷产茶,名闻全球,土杂砂砾,厥脉甚瘠,以其踞于深谷,日光少见,雨露较少见,雨露较多,故茶品佳,且其种亦自有特异者。?

  林馥泉先生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公元1943年)中写道:?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品其泉冽花香之胜,其味甘泽而气馥郁。?

  吴觉农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公元1942年)中:?(武夷山)是以所产茶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味兼红茶绿茶之长。?

;

陆羽隐居稍息传承什么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隐居稍息传承《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陆羽《茶经》全面总结记录了唐及其以前的茶事。全书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共十章。?

唐代(包括五代)茶书除陆羽《茶经》外,还有:裴汶《茶述》。裴汶曾任湖州刺史,《茶述》原书已佚。现仅从清陆廷灿《续茶经》卷上看到一些辑录的文字。从内容看,《茶述》是记载有关顾渚的茶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茶经》

“工夫茶”是什么?新时代工夫茶又是什么?

上世纪80年代之后,饮茶之风自南而来。大茶缸换了小茶壶,大口喝变成了小口品。至于摆了一桌子的各式茶器,一看就透着高级。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喝茶可以这么讲究。一打听,人家这叫“工夫茶”。

那时候,喝工夫茶是一种时尚。谈生意去酒楼已经落伍了,得约在茶艺馆才显得有面子。虽然学着这样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但其实也都是照猫画虎不求甚解。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聊这喝法可是离不开一个地方——潮汕。

潮州工夫茶艺是中国茶文化一绝,它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明伦序、尽礼仪,作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

潮州茶文化学者林宇南在《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总体归纳成中华工夫茶八段21式行茶法。

工夫烹法八段:1、治器 2、纳茶;3、候汤;4、冲茶;5、刮沫;6、淋罐;7、烫杯;8、洒茶;

共有21道程式:备具添置器、榄炭烹清泉、茶师洁玉指、扇风催炭白、佳茗倾素纸、凤凰重修炼、孟臣淋身暖、热盏巧滚杯、朱壶纳乌龙、提铫速高注、甘泉润茶至、移盖拂面沫、高位注龙泉、烫盏杯轮转、关公巡城池、韩信点兵准、恭敬请香茗、先闻寻其香、再啜觅其味、三嗅审其韵、复恭谢嘉宾。

它除了冲泡独特外,以潮州乌龙茶为主要茶料也是其突出特色,能够将乌龙茶醇香的特色充分地展现出来。另外,潮州工夫茶的茶具十分讲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水钵、龙缸、砂姚、茶担、红泥火炉、羽扇等,一般情况下以十二件最为常见。

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可见,是品质,是制茶工夫成就了武夷茶的“工夫茶”之名。

而新时代工夫茶,是洳淉搅拌茶,选用重庆武隆高山原生态野生茶,所用原茶未经人工修剪,未受任何化学肥料、农业污染,泡开时能感觉到它的生命力,在水里舒展,味道慢慢散开。茶包选用纤维环保材质,标准控味道,茶叶形状可见,不漏茶,好品质看得见。

洳淉茶还结合了西式搅拌棒,方便快捷的泡一杯好茶,完美贴合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从而备受关注和喜爱,一杯茶不同的泡法能有淡茶、浓茶两种效果,这样的新时代工夫茶让茶更年轻,让喝茶更简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7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