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禅故事一则:祥和镇的怪事儿

小小茶农 2023-11-20 09:13:50

禅故事一则:祥和镇的怪事儿


恶是引爆恶的导火索,善是激发善的催化剂。祥和镇并不祥和,祥和镇里的人天生脾气暴躁,沾火就着。

祥和镇出了一件怪事儿,百余户人家的小镇上,每天都会有人发现自己家丢了一样东西,而同时也会发现多出一件东西。最先发现这怪事儿的人是镇东卖肉的王屠户。

王屠户一天早晨起来,习惯地去案板上拿刀,发现刀不见了,在原来放刀的地方多了一个壶。他拿起茶壶仔细看,发现壶底有四个字:刘记茶馆。

王屠户一拳砸在案板上,心想,好你个刘茶水啊,半夜来偷走我的刀,摆明了不让我做生意。留下一把破茶壶,明摆着向我示威嘛,我王屠户如果怕了你,我就不姓王。

刘记茶馆的掌柜,小镇上的人都叫他刘茶水,之前是个摆茶水摊子的,后来才开了茶馆。他刚起来,就听到门口王屠户杀猪般的叫声:“茶水刘,刘茶水,你给我滚出来,欺负到老子的头上了!”

刘茶水出门,看到王屠户一脸凶相,就问:“你一大早闲得难受吧?”

王屠户没说话,上来就给了刘茶水一拳,刘茶水倒在地上,脸肿了起来。王屠户说:“你再装,你自己干的好事,拿了我的刀,还留一个你店里的破茶壶,明摆着欺负我呢。你是嫌我在你茶馆旁边做生意了吧,今儿给你个教训,我王屠户不是好惹的。”说完走了。留下捂着脸的刘茶水在那发愣。

被打了的刘茶水回到茶馆里,心想,怎么会有我茶馆里的茶壶呢。他忍着脸上的疼,清点了一下他的茶壶,的确是少了一个,他又发现,集中放茶壶的地方多了一个大碗。拿起碗细看,觉得眼熟,猛地想起,这不是馄饨张家特制的大碗吗。他咬着牙气愤地想,好啊你个馄饨张,你让我挨了打,我和你没完。

刘茶水小跑着去了馄饨张的面馆,发现面馆里只有伙计在,一问,才知道,馄饨张去了李铁匠家。刘茶水刚来到李铁匠家门口不远处,就看到李铁匠和馄饨张抱在一起,在地上扭打得火热。他摸摸自己的脸,心里终于舒服了些,转身回茶馆去了。

就这样,小小的祥和镇每天都有人丢东西,每天都有人打架,每天都有人受伤,这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在祥和镇人的眼里,习惯就是习惯,没有人去问原因。

终于有一天,赵裁缝早上起来,发现家多了一个水桶。找来找去,竟然什么东西也没丢。赵裁缝围着水桶转了两圈,这一转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爹。他打开一个柜子,拿出一双布鞋。在他小的时候,爹曾经和这布鞋的主人去外地,回来时,身上能用的东西都进了路边的当铺。在一个破房子里过夜,醒来时,鞋的主人不见了,就留下了这双布鞋。爹走回祥和镇时,脚是光着的,脚底磨破了,他也没动这双鞋。爹说,这是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咱再需要也不能动。后来一直没有打听到鞋主人的消息。爹上天享福的那天,把鞋传给了他。赵裁缝看着布鞋,长出了一口气。他拎起水桶放在自家大门外的街道上。

这一反常的行为,改变了小镇已有的习惯。

药铺的孙掌柜发现自己丢了水桶,多了一盏油灯,就去街上想找小偷算账。他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家的水桶在街道上好好地放着呢。一高兴,拎回去了。回到药铺的孙掌柜看着那盏油灯发愣,他一拍脑袋,拎起油灯走到门外,左看右看,最后把油灯挂在街边树丫上。

第二天,树丫上的油灯不见了。

祥和镇又出了一件怪事儿。如果谁家发现丢了东西,不用着急,在小镇上转一圈,总能在谁家门口找到。自己多了的东西也被习惯地放在自家门口,第二天放在门口的东西也就不见了。小镇上再也看不到有人打架了。

离小镇不远的一个破庙里,有两个乞丐在喝酒。其中一个说:“师兄,我没说错吧,祥和镇的人虽然平时脾气暴躁,性格刚烈,但他们本性并不坏。”

另一个乞丐喝了口酒说:“师弟,这次,你赢了,我输得高兴。之前的祥和镇像撒了火药,沾火就着,如今的祥和镇真的祥和了。”

“是啊,我们可以回去和师父交差了,他老人家以后不用经常念叨他那双布鞋了吧……”两人相视而笑。

《禅的故事》一本书读懂禅的前世今生

易中天先生的新作《禅的故事》,这本书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禅、禅的历史、如何参禅等系列问题。

你是否对未知的未来感到恐惧?你是否对当下感到焦虑?觉得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如果答案为“是”,那么禅可以教你专注空明觉察的心灵,在日常一呼一吸的修行中获得解脱的、自由的、美好的生活体验。

当你观赏艺术作品、古诗词与画作,是否察觉到了禅意?士大夫文人雅士为什么推崇禅?因为禅宗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杜甫、白居易、苏轼、王维、曹雪芹的诗文总暗藏玄机,充满禅意。

禅是中国文化中最玄妙的一个部分,且无处不在。王菲、李连杰、乔布斯、马云、李嘉诚等明星大佬也都会禅修。禅的最终目的是觉悟,禅宗精髓的精髓是“破执”:你的敌人就是你。

易中天教授告诉我们:" 读禅越多,就越聪明。禅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它其实是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对抗孤独,缓解焦虑。 "但你知道禅背后的历史演变吗?真真假假的禅宗概念,你能分辨清楚吗?

对禅的悟性要靠天赋,但禅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学习。易中天老师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配合国画大师黄永厚的精彩画作,引据神话传说与真实史料,灵活运用古代文豪与禅师的对话,解释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识及俗语的出处,它们都与禅拥有着密切的关系。让我们了解禅是什么,理解禅文化和禅意,感悟禅的美妙。

一、什么是禅?

禅有用吗?没用。它不能教会职场小白的你走向财富自由,它不能让怦然心动的你追姑娘到手。但 禅是一种智慧 ,看起来没用的智慧。就像公司的董事长,乍一看什么具体的活儿都不干。但公司不能没有董事长,就像我们的知识结构里不能没有智慧。

要想获得智慧,建议懂一点禅。

禅有三个特点: 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 。

是所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说的真理,就不是永恒真理;可以说的智慧,便不是终极智慧。此乃 不可说 。

禅宗的特点是: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衣钵相传靠的是心心相印,心花怒放,我就是佛,又何必说?此乃 不必说 。

禅的最终要义是“ 破执 ”,说是一种“执”,不说也是一种“执”。如作家三毛说,爱就像禅,不能说,一说就错。此乃 不能说 。

那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听起来仿佛“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禅宗又凭什么传世?佛法又谈何普度众生?其实,禅宗不是不说话,而是爱讲故事。

比如最有名的这则禅宗故事:“当时有风吹幡动。一波僧人说风在动,一波僧人说幡在动,争论不已。惠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啊!’众僧听了,大为震惊。”

作为众生的我们,想必听了多少会有点感悟吧?这样的小故事,称为 公案 ,也就是禅宗典型的传世方式。而故事中的惠能,则是禅宗当中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史称 禅宗六祖 。

正是因为禅的不说,使得参禅称为了一项高深的智力游戏,尤其被高智商的人青睐,比如苏东坡,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而凡是高深的智力游戏,又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增长,如此看来,禅又是极其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

认识自己。

对抗孤独。

缓解焦虑。

变得聪明。

二、禅的缘起

众所周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先后衍化出八个宗派: 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而每一宗都需要循着历史给自己正名。属于禅宗的故事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在灵山开坛讲法,精彩到落下漫天 花雨 ,是所谓 天花乱坠 。这天,佛祖讲法之余,随手拿起一朵花,是所谓 拈花示众 。众弟子面面相觑,只有一人绽放出笑容,此人就是如来十大弟子之一,叫 摩诃迦叶 。于是佛祖说,我已经把最高智慧涅槃妙心通过特殊途径传给摩诃迦叶了。

他俩怎么传的?佛说我拈花示众,他会心一笑。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举个例子,青年男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千言万语化作沉默”。这时候需要语言吗?不需要。可见,有些心意,比如爱,是不需要语言表达就能相通的。最高智慧就像“我爱你”一样,可以默默传达。佛教主张的也是爱,不过不是爱一个人,是爱所有人,叫:

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

三、禅宗来到中国

在讲述禅宗来到中国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的,是它怎么传承的问题。

在 拈花一笑 之后,禅宗自此诞生。禅宗怎么向后世传递?八个字:“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不立文字好理解,教外别传呢?就是另一个新的学派、流派、门派或宗派,也就是禅宗。但凡修行,就要有结果,结果也有正邪之分。按照邪门歪道修行,就会走火入魔;按照正道修行,就会 修成正果 。那么对于传法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的禅宗,如何证得最后修成的是邪门还是正果?

禅宗的说法是: 以心印心 。也就是说,一个人已经开悟了,他用自己开悟的经验,去检验另外一个人是开悟。从此留下成语: 心心相印 。

有门派自然有掌门,佛祖把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交给了摩诃迦叶,他就成了禅宗初祖,第一代掌门。有第一就有第二,如此代代相传的掌门,在佛教就叫 法嗣 。传掌门自然要先心心相印,但只是心心相印可不行。于是佛祖又给了两件东西,一是 木绵袈裟 ,二是 紫金钵盂 ,作为心证之外的物证。

于是历代掌门都要传衣钵,是所谓 衣钵相传 。这衣钵第二次传承,便是给了阿难陀,称为禅宗二祖。《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到了西天之后,第一次拿到的无字真经,便是禅宗初祖和二祖给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他们拿出的经书当然是一片空白。

既然唐僧师徒没能把禅宗的无字真经取回来,那么禅宗何时来到中国呢?传说是公元526年。这一年,西土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菩提达摩登陆广州,还带来了木绵袈裟和紫金钵盂,他就成了 中国的禅宗初祖 。

是时,正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南梁北魏。达摩先是见了梁武帝,梁武帝毫无慧根,几句鸡同鸭讲之后,达摩来到长江边, 一苇渡江 来到河南少林寺背后的山洞,在山洞里对着墙壁坐下, 面壁九年 。之后被人下毒致死,但三年后有人看到他飘然西去。

这当然都是传说,看来外来宗派要在本土立足,皇帝不开悟,靠不住,就只能靠创造民间传说。传说自不必理会,但有个人却不得不说。在达摩面壁的时候,僧人慧可前来拜师,得到真传。于是慧可成为了中国禅宗二祖。

禅的风靡华夏,是在五祖之后。禅宗五祖,法名弘忍。这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弘忍之后,衣钵实体不再代代相传,禅宗也分为南宗、北宗。这两派创始人都是弘忍弟子,却天南地北、分道扬镳。

弘忍七十一岁那年,决定竞争上岗,选择衣钵传人。考卷是弟子们每人写一则示法偈,大弟子神秀成为了众望所归,他的偈如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以菩提树比喻身体,以明镜台比喻心灵,表达了要保持内心的洁净的修行态度。

此诗一出,众僧钦佩不已。但,弘忍的评价却是:“尚未入门啊”!

而被弘忍看中并称为六祖的,是惠能。当时惠能是火房的帮厨,一个都没有剃度的临时工,而且还目不识丁。在听到神秀的偈后,惠能自己也创作了一偈,正好遇到一位识字的官员,就请求这名官员替他写到墙上,也想必大家都听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用多说,高下立判。弘忍甚感欣慰,当夜为其讲《金刚金》、传衣钵,并且度其过江南行,嘱托其不再传实体衣钵。惠能一路到了广东,自知称为衣钵传人不能服众,十五年后才亮明身份。

惠能亮明身份的那天是在广州法性寺,也就是前文的那个故事,众僧因为风动、幡动争执不休,惠能站出来一声断喝“什么风动,什么幡动,都不过是你们心动!”

佛教最看重的就是心,认为万法皆由心生,所以管它叫 心地 。这样看,风动幡动,岂非都是心动?惠能在众人的请求下,拿出衣钵。住持印宗法师先为其剃度,后拜其为师。惠能便在岭南升坛说法,开宗立派。

衣钵不见了,禅宗便从此分为两支。惠能创立 南宗 ,神秀代表的则成为 北宗 。而最终风行中华的大地的,是南宗。

四、禅宗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条重要的论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放在古代禅宗的中国化上,也可以得到印。

我们先从佛教的传入说起。作为一个外来教,难免会水土不服。不信你看,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创立法相宗,长安城万人空巷去膜拜,可很快就被人忘了,为什么呢?

太专业,太难懂了。

佛教要如何立足华夏,站稳脚跟呢? 一 要简单,二要实用,三要中国化 。因此而兴旺起来的,就是净土宗和禅宗。

净土宗是最受普通民众欢迎的,因为道理通俗易懂,方法简单易行。简单来说,净土宗求的是来世和往生。为什么?因为此生太苦。大家耳熟能详,佛说人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释迦牟尼当初就是看到了这些苦,决定寻找出路才创立了佛教。

第一个问题是,怎么才能摆脱苦海?佛说,要去 西方极乐 世界。第二个问题是,凡夫俗子去得了吗?佛说,去得了,我佛慈悲,普度众生。皈依佛门,就是签证。第三个问题是,现在就去行吗?佛说,不好意思,只能下辈子。第四个问题,手续怎么办呢?佛说,很简单,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就行。

这么简单,还有问题吗?有。既然下辈子才能脱离苦海,眼前的坎过不去,怎么办?佛说,虔诚地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的使命是救苦救难,特点是大慈大悲,法力是千手千眼。有这么强大的菩萨在面前,你还有什么问题?

有。皇帝不喜欢了。西方极乐世界有皇帝的位置吗?没有。佛说,众生平等。皇帝火了,这成何体统,岂不是要颠覆君君臣臣的纲常伦理?

更何况五胡十六国后,僧尼不入编户,不纳赋税,不敬王者,许多寺院甚至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叫僧兵。统治者能放心的下?

士大夫也不喜欢了。僧尼见皇帝不磕头,不随父姓而姓释,外加不生孩子,求往生净土而不敬天地。天地君亲师是谓五伦,五伦否定了四伦,那还了得?

所以净土宗的简单实用,但并没有中国化。而禅宗做到了,靠的是十二字法门:“ 以人为本、回到人间、立地成佛 ”。

以人为本: 这世界上的宗教,无论是印度教等多神教,还是犹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先知,是高高在上的,受到神启的人。而佛教,没有神,只有佛。

释迦摩尼八十岁去世,但在生前就已成佛。禅宗就因此而坚持这一点,佛也是人。佛能成佛,我们也能。

这是思想解放,让佛教与华夏文明有了契合点。在传统神话里,我们有鬼、神、仙。前两个是死去的人,第三个是飞升的活人,都是以人为本的。如今佛定义为顿悟的活人。是不是毫无违和感?

回到人间:

河北赵州观音院来了六祖惠能的四世法孙从谂,给新人上“开学第一课”。他都是问:同学,来过我们寺院吗?回答来过或者没来过,他都说“好好好,吃茶去”。或者又问,吃粥了吗?吃了。洗碗了吗?还没有。洗碗去!

聪慧者顿悟: 佛法就在世间,修行就是生活 。

如此一来,中国人高兴了,我们不再期盼遥遥无期的来世和往生。统治者也放心了,因为肯定现世就是承认君君臣臣。

更何况惠能三世法孙百丈怀海进行了一些列改革,让僧尼更耕种,控制自我数量、不吃荤腥减少财政负担。

立地成佛:

佛是什么?佛不是佛像,那叫色身,不是法身。色身是色相,就是表面现象。法身是实相,是内在本质。佛的本质是: 觉悟 。

觉悟到什么呢? 无上正等正觉 。成佛就是一种思想转变,转变了,人还是人,但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叫: 众生 。

对于转变的方式,北宗讲究 渐悟 ,南宗强调 顿悟 。佛教的愿望是,普度众生。也就是说,无论好坏,无关美丑,就看觉悟不觉悟。而且,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成佛变得好简单,士大夫们好喜欢。

皆大欢喜。

禅宗自此彻底中国化。

五、如何参禅?

首先来介绍基本知识。

关于苏东坡与佛印的很多佳话,广为流传。

有次东坡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见和尚跟鸟是一对儿。

佛印回答:正是,就像贫僧跟学士您。

广为流传是因为内容好玩,在禅宗那里,这叫: 机锋 。

使出机锋的目的是,使人开窍。是禅宗用来开悟的手段,所以也叫: 禅机 。

就像北派禅宗创始人神秀,惠能说他还没入门是因为什么?禅宗对此的解释是一个字: 执 。

执则迷,迷则不悟。

所以,觉悟的关键是两个字: 破执 。

破执,就要化机为锋,一刀刺过去,因为破执极难,它有 我执、法执、空执 三关。

分别要破的是,执着于我、执着于法、执着于空。

苏东坡写示法偈给佛印,最后两句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说八种影响情绪的原因。

佛印看完,批两个字:放屁!

东坡大怒,过江去找佛印理论。

佛印呵呵一笑: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也没有破执,可见这真的很难,但难也要想办法。

所以,我们其次来看看破执的三种手段: 常规、非常规、超常规。

常规是明白道理,或者师父启发、或者自己觉悟。

马祖道一在禅房打坐。

其师父南岳怀让问:你在这里坐禅,图什么?答曰:成佛。

南岳怀让让人找了块砖头,在墙上磨。道一问:磨砖干什么?答曰:做镜子。

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

怀让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禅非坐卧,佛无定相,道一顿悟。

非常规手段之一是 打哑谜 :

问:什么是上古佛心?

答:三个婆子排班拜。

手段之二是 呵斥和吼叫 ,代表人物临济义玄。也叫临济喝。

手段之三是 痛打 。打人的一是黄檗,打了师父打皇帝;二是德山宣鉴,他的问题不管答不答的上来,都是三十棒。因此留下成语: 当头棒喝 。

超常规手段是 喝骂佛祖 。

是所谓:逢佛杀佛,遇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因为众生执迷,修佛则死认佛家三宝:佛、法、僧。死认则执着,执着则不开窍。为了破执,只好壮士断腕以身试法,拿佛和祖师开刀。

最后,我们重新审视一遍禅的哲学。

禅是一种否定的哲学 。

比如说 涅槃 。

涅槃是死亡吗?不是。僧人死亡叫圆寂,涅槃是不死吗?也不是。肉体成仙是道教的概念。

不是死,也非不死,那时什么?超越生死。

同理,脱离苦海不是告别轮回,而是超越轮回。居士去打鱼没有打到,写道:“满船载得月明归”。没有就是有,一无所获,就是满载而归。这就是禅宗的辩证法。

否定之后的肯定,才是真肯定。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述什么是觉悟。觉悟是思想吗?不是,最高觉悟不是可以想出来的。觉悟是不要思想吗?也不是,想都想不明白,不想岂非更糊涂?

那是什么?是: 非想非非想 。是 超越思想 。

所以,禅宗是否定的哲学。否定以后又怎么样呢?

就自由了。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求两首禅宗故事或公案及其禅旨

神光大师(二祖慧可大师)被梦魇所扰,初见达摩大师,请大师为其安心。达摩大师说: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神光大师遍寻身体内外,找不到这颗不安的心,便对达摩大师说:我发现我这颗心,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我找不到它。达摩大师说:我已经替你安好了心!神光大师言下大悟。悟什么呢?悟我们所执的这颗心,本来就是妄生。因执色、受、想、行、识五蕴为我心,看破虚妄,则无不安。
老和尚是大悟之人,逢人讲法,便伸出一只手指。大家都夸老和尚禅法精深,道行高妙。有一次,老和尚出游,小和尚在家,逢人来请法,小和尚不解佛心禅意,也模仿老和尚伸出一只手指。大家都夸小和尚厉害,是开悟之人。老和尚回来后,听说此事,把小和尚叫到身边,问小和尚,什么是佛法?小和尚迟疑地伸出一只手指,说时迟那时快,老和尚抽出一把刀,将小和尚的这只手指砍了下来。小和尚疼得嗷地一声,就往外跑。老和尚大喊一声:什么是佛法?小和尚言下大悟。悟什么呢?悟佛法万法一心,但却连一心都不可立。

想要找一些禅理小故事。

1、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2、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3、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4、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5、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6、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一天,禅师对众人说:“‘绵绵阴雨二人行,奈知天不淋一人’你们能知其中的道理吗?”
有人说:“因为有一个人穿了雨衣,一个没有穿雨衣。”
又有人说:“因为一个在屋檐下走,一个在路中间走。”
还有人说:“因为是局部小雨,一人被淋,一人未被淋。”
这些人都执着于“不淋一人”这个文句,从而不能发现真理。
其实,不淋一人,不正是说明二人都被淋了吗!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谁在动?
六祖慧能和两个和尚一块在院子里打扫落叶,忽然吹来一阵风,院子里的树叶随风飘动。看到这一现象,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马上反驳说:“是叶在动.”两个人找六祖评理,六祖听了,笑说:“我看是你们两个心动.”

?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前世因缘?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

?禅理?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
“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份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禅语故事

禅语故事

  看禅语故事,领悟人生大道理。我和大家分享的几则禅语,愿大家能有所感悟。
?

  人生短暂亦苦难

  累了自我累别人

  欲如行云流水意

  入禅悟道佛蒲参
?

  ?胡杨月

  1、还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2、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3、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4、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5、磨砖作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6、人生咸淡两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7、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8、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9、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10、无

  从前有一个僧人问赵州和尚:?门前那只狗是否有佛性?,发问的僧人心里想,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狗自然有佛性,师父回答一定是?有?。可赵州和尚回答却是?无?!赵州和尚是有道高僧,他不会不懂得?众生皆有佛性?。可见赵州和尚所说的?无?不是世俗所说?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这正是佛的世界观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及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要传授衣钵之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的最好就把衣钵传给他。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矣,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有一个烧水的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钵传给了慧能,后来慧能变成了禅宗六祖。他参透了佛的三法印,明白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到?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真境。

  11、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路上走着,突然天下大雨。某人就躲到屋沿下躲雨,看见观音打着雨伞在前面雨中走着。某人对着打着雨伞的观音说:?观音度我一度。?意思是要观音手中的雨伞。观音说:?你在屋沿下,我在雨中,谁度谁呀!? 某人听观音这样一说,就从屋沿下走入雨中.。某人对观音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请观音度我一度?。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只不过我手中有伞,你手中没伞.。你应该要伞度你,而不是叫我度你。?某人听后郁闷,回家去了。

  某人有次碰到难题,于是想到庙里去求观音。正在想磕头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个女人也在拜观音。看这个女人很像观音,越看越像,越看越像,于是某人上前问:?你是不是观音观音说:?我是观音。? 某人问::?你为什么要拜自己? ?观音说:?人有难事,我也有难事,我现在也遇到难事.。我该求谁呀.,我该去求佛是吧?可是我一想,求人不如求己。于是我在这里要拜自己。

  某人听后恍然大悟。

  12、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省。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学僧见风即雨,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岂容你说粗说细,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13、月亮偷不去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芦,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和悦的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的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美丽的月亮?,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个人,自性中都有无限的宝藏,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何用偷窃他物?禅师的惋惜,不能将美丽的月亮送人,正是告诉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佛性至宝,何必沦为窃盗?

  14、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15、凡圣两忘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光涌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

  ?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16、诗偈论道

  苏东坡住在卢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气势博大,确是惊人。

  一天,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为然,批评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那里说到了目的地呢

  证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元:?是门外汉而已。?

  证悟:?和尚慈悲,可为指破

  庵元:?且从这里用心参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

  证悟听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忽闻钟声,恍然一悟,去其疑云,说道: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说:?向你说是门外汉嘛!?

  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师的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敲开了心扉,他和东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17、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18、不信是真谛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

  ?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

  ?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19、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20、百年一梦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

  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

  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

  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

  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

  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

  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

  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

  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

  不问可知了。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72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