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文人笔下的茶典故

小小茶农 2023-11-20 12:10:21

文人笔下的茶典故

有些的典故可能不全来自民间,而是出于文人之手或经过文人加工,但听起来仍是饶有趣味。如“看人上茶”的故事便很有意思。

相传清代大书画家、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镇江读书。一天他来到金山寺,到方丈室看别人字画,老方丈势力眼,见郑板桥衣着简朴,不屑一顾,仅勉强地招呼“坐。”又对小和尚说:“茶!”交谈中得知郑是同乡,于是又说:“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而当老方丈得知来者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大喜,于是忙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茶罢,郑板桥起身,老和尚请求赐书联墨宝,郑板桥乃挥手而书,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这副对联对得极妙,不仅文字对仗甚工,而且讽刺味道极浓。

还有一则朱元璋赐茶博士冠带的故事,说明太祖朱元璋一次晚宴后视察国子监,厨人献上一杯香茶,朱正在口渴,愈喝愈觉香甜,心血来潮,乘兴赐给这厨人一付冠带。院里有位贡生不服气,乃高吟道:“十年寒窗下,不如一盏茶”。众人看这贡生敢忤皇上,大惊,朱元璋却笑着对了个下联:“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这个故事,一方面是说明朱元璋好茶,同时也较符合历史,朱氏出身低微,比较能体谅劳动者,自己又没读过多少书,重实务而轻书生,或许是真有的。

至于众说周知的敦煌变文“茶酒论”的故事,其本身很明显自民间故事脱胎而来。这个故事以赋的形式出现,说明已经过文人加工整理,有人考证其为五代到宋初的作品,那么在民间流传则应更早。而到明代又出现同样母题的“茶酒争高”的故事。同时,在藏族俗文学中也发现这个题材的作品。由此说明,民间故事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而在中国人心目中,向来把茶看得比酒要重一些。

茶墨俱香的典故与哪位文人有关

北宋文学家、诗人、书画家苏东坡(苏轼),在一次斗茶比赛中得“白茶”。史学家司马光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爱此二物?”东坡笑而答曰:“奇茶妙墨俱香”。“茶墨俱香”遂被后人传为美谈。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书画)从而结下不解之缘。茶道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修养,以此融入艺术作品、赏画与品茗,相济相伴。
?历来画家如赵孟 、唐寅、文征明等人以茶为题材,以茶道为意境,留下不少书画佳作。近年上海国画教育家黄若舟,曾经假上海豫园湖心亭茶楼举行“茶画缘”,展出国画作品。江西画家胡定元,以《黑池飘茶香》为题,创作128幅大型茶文化组画,盖“茶”字由“艹”、“八十”、“八”所数组成。此组画在’’94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展出。

南有嘉茗赋文言文主旨

1. 找出文言文和古诗主旨句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望洞庭湖增长城乡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九万里风鹏正举。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岳阳楼记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醉翁亭记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 古文全篇的主旨,翻译,字的翻译,说的道理急需 【原文】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译文】 南方能潜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打交道.七岁能趟着水走,十岁能在水面浮游,十五岁就能 潜水了.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做到这样的吗?必定是懂得水性的.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岁就能掌握水性了.生来就不认识水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见船也害怕.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打听他们能够潜水的道理,按照他们的话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3. 中国茶文化:茶在古代史料中称为什么 茶在千百年中,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出现了茶文化,在文人的笔下,更成了不同凡响的灵草异物,于是在赞许赞美赞叹之中,为它取了种种别名,以表达人们喜欢喜爱喜悦之情。

茶的别名大约可分五类: (一)以茶的产地为借代。如不称茶而称日铸、石笕、后山等,正如不称酒而直呼“绍兴”一样。

茶亦如此,茶客进茶楼,点茶也常称“石笕”、“日铸”,不系“茶”字。如欧阳修《归田录》:“两浙之品,日注第一。”

徐渭《谢钏君惠石埭茶》中即以地名为茶名:“杭客矜龙井,苏人伐虎丘,小筐来石埭,太守赏池州。”四个地名代四种茶。

陆游诗“囊中日铸传天下。”亦为一例。

(二)古代茶之别名:陆游《茶经·一之源》说得很清楚:“其名,一曰茶,二曰贾,三曰,四曰茗,五曰舛。”古称“荼”。

自陆羽著《茶经》后,才统一称“茶字”。晋杜毓有《舛赋》,为我国最早茶赋。

宋梅尧臣有《南有嘉茗赋》为茶赋名篇。内述:“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

(三)专有代名:叶嘉:这是苏轼所取的茶之专名、昵称。《苏轼文集》载此文,因《茶经》首句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又因茶之用于世者主要在叶,故取茶别名为“叶嘉”并作《叶嘉传》。此传为古来颂茶散文名篇,用拟人手法,刻画了一位貌如削铁,志图挺立的清白自守之士,一心为民,一尘不染,如文中所言:“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盛名。

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评也。”为社稷黎民,“虽粉身碎骨”亦不辞也。

这是茶别名最佳名号 (四)茶的外形特征作为茶的雅号。如: (1)雀舌、麦颗、麦粒。

《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沈括诗:《尝茶》:“谁把嫩香名雀舌。”

又曾巩:《尝新茶》:“麦粒收来品绝伦。” (2)香叶、嫩芽。

元稹:《一言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 (3)雀舌露、鸟喙长、枪旗耸,嫩茎茂。

梅尧臣《南有嘉茗赋》称茶之形状曰:“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已吐乎纤萌。一之曰雀舌露……二之曰鸟喙长……三之曰枪旗耸……四之曰嫩茎茂……。”

(4)旗枪、枪旗:苏轼:《叶嘉传》:“吾当一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袁枚,《赠南浦太守……》:“谷雨旗枪最有名。” (5)鹰爪、苍鹰爪: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

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 新茶蟹眼汤。” (6)龙团凤饼:唐宋时蒸青法,把茶艺术化。

有专门模型,刻有龙凤图案,压入模型制成饼,过黄焙干,色泽光莹。龙团供皇帝、亲王,凤饼供学士、将帅。

宋徽宗《大观茶论》:“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又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贮以小饼,蜡纸丹印封之。”

陆游诗《饭罢碾茶戏书》:“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 (五)以茶的灵异品性为茶的雅号,此项在文人的诗文化比比皆是,择要者述如下: (1)灵芽、灵草、灵物、灵味: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诗:“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

不知灵划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顾况《茶赋》:“皇天既孕此灵物兮。”

又,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逗晓灵芽发翠茎。”韦应物《喜园中茶生》:“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2)瑞草:古代称绍兴卧龙山茶为“龙山瑞草”,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日铸雪芽,龙山瑞草。”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瑞草魁”,茶为瑞草之首领。 (3)雪芽、金芽:古代称日铸茶为“雪芽”。

相传日铸岭资寿寺旁有茶树十数株,其芽长至二三寸,绒毛纤白,故名。陆游艺机《东丁院汲泉煮茶》诗:“雪芽近于峨嵋得。”

明人韩铣《后山茶诗》称上虞茶:“金芽带露摘来新。” (4)凌宵芽:高山云雾茶。

杨维桢:《煮茶梦记》:“拟以凌霄芽为饮供。”“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5)兰雪:张岱改良之绍兴名茶品种。

称“兰”者,因其茶色泽素兰,“雪”者,因滚汤冲之,状如雪涛。故名兰雪。

张岱《露兄》文:“茗战争来兰雪。”他又有,《兰雪茶》一文。

(6)玉食、玉华:古代称供给皇帝的名茶为玉食。陆游:《喜得建茶》:“玉食何由到草莱。”

玉华:沫渤。陆游:《试茶》:“得汤已见玉华浮。”

泛指茶汤。 (7)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与陆羽号竟陵子一样,被人称为茶的别名,其典故就是“七碗茶诗”,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

杨万里诗《谢木韫之舍人……》:“故人分送玉川子。” (8)嘉木英:《茶经》谓茶“南方之嘉木也。”

秦观《咏茶》:“茶实嘉木英,其香在天育。” (9)琼蕊浆:似宝玉一般的仙花花蕊制成的浆汤。

皎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何似诸仙琼蕊浆。”。

4. 求《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整理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也;虽③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④也。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⑦曰:教学相长也。

1、古今异义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至,古义:最好。今义:到。

2、文言虚词

其,代词,它的。

是故,连词,因此。

也,语气词,表判断。

3、特殊句式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其中的“是故”,介词宾语前置句。

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4、译文

即使有最好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理解得不透彻。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欠缺,然后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教学感到了困惑,才能进行再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5. 帮忙寻几段与茶有关的古文或古诗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茶墨俱香与哪位文人有关?

茶墨俱香与苏轼有关。

苏东坡有一天与人斗茶取乐,最后,苏东坡以白茶取胜,高兴异常。此时茶汤尚白,在一旁的司马光有意难为他,笑着说:“茶最好是白色的,墨最好是黑色的。茶最好是份量重的,墨最好是轻的。茶最好的是新茶,而墨最好的是陈的。你怎么能够同时喜欢这两种如此不同的东西呢?”

苏东坡想了想,从容回答说:“奇茶妙墨都是香的,香,两者是共同的,你难道不这样认为么?”

司马光无言以对,只得点头称善。

轶事典故

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75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