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上,除中国的茶文化之外,最有名的为东方的日本茶道文化及西方的英国红茶文化。而茶之所以能扩展成为世界性的饮料,与中国的隋唐帝国及大英帝国的扩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向外传播有着讲不完的故事。而英国对茶的贡献,也有不少的传说,是英国凭借它雄厚的国力以及积极的贸易手段,将饮茶推广成为国际性的饮料并在全世界大约50多个国家种植。
远在公元五世纪时,中国的茶叶就运输至土耳其,而在隋唐以后又与西边国家通商互市不绝。虽然茶贸易早已有之,但当时在我国只出口茶叶,不出口茶种。
传说是,1793年,英国女王的使臣马戛尔尼对中国进行过一次不成功的访问,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提出的通商要求,但英国使团还是利用在中国内地游历的机会,暗地里将采集到的中国名贵茶树种带去印度。
中国是最早发明和应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长久、博大高深。而英国本土并不生产茶叶,却是世界上人均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奈确实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体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切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良多人以为饮茶就是中国人开创的,世界上其余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据我国饮茶的发祥时间,分为三个时期。神农时期、西周时期、秦汉时期。在神农时期,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动物相干的事物起源终极都归纳于神农氏。西周时期,已经有人工栽培,而在秦汉时期,有著述表明当时在湖南地区已经"饮茶颇广"。
而我国事怎么发现饮茶习惯的?这在茶文化探讨中是属于一个基础问题。在祭品说里:起初茶叶是用来做祭品,用来当蔬菜,在后来是入药,最后成为茶饮料。 药物学说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食品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合乎人类社会的进化法则。
中国的茶叶与英国相逢。英国虽然是世界上人均消费茶叶量最大的国家,但是英国本土并不出产茶叶。英国的学者西格蒙曾说因为中国的茶叶传入英国,才使英国茶文化得以发生,形本钱土化的繁华发展。
如要追溯茶叶适合传入英国,据史料记载是大概在1652年左右从荷兰传入到英国。史料中并没有精准的时间,也没有恰当的先后次序,但荷兰人吧茶叶输入英国的大抵时期定在17世纪初期到中期的某一年。如按年代分则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615年至1673年是"茶叶资讯"传布到英国。而在1657年到1660年为"茶叶什物"进入英国,实则为第二时期。
在1660年英国的一个商人为了将茶叶卖出去,制造了一份广告单。广告单中大肆宣传了茶叶特殊的利益,茶能够强筋壮骨,治头痛头晕,可明目,健胃,助消化,提神,打消疲劳等功能。此广告开启了多数英国人多茶的懂得,加深了茶的药用功效。在英国人看来这不是一般的东方饮料,而是一种医治百病的"万能药"。所以在茶在英国的初期发展,与中国有殊途同归之妙,即是初期,中英两国都以茶作为药来饮用,而不是作为普通的茶饮料。虽然茶进入英国比起中国作为起源地而言,晚了好些年,但是却都不影响茶首先作为药用价值进入中英两国庶民们的生活。
中英茶文化的历史
茶的发现和使用并不等同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而言,我国早在神农时代就发现了茶,但直到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样,虽然茶从16世纪开始就已经向西传播,但到18世纪才为英国社会所接受,逐渐从宫廷贵族的专享演化为社会各阶层的饮品。
在中国,茶叶在发现之初本是作为药用的;后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至秦汉时,茶成为饮品;再至两晋南北朝时,茶成为寻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东晋时,茶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现出了自身价值之外的文化功能,进入了精神领域,中国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逐渐超过其自然实用功能。但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也只是寒光微露,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学问。直至唐代,我国的茶文化才正式形成。唐朝时,农业进步、商贸活跃,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销售:佛教兴旺、科举初成、诗风繁盛、流行贡茶、令行禁酒。等时代因素更是掀起了一股社会饮茶风尚。唐人陆羽所著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更是极大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书中不仅对有关茶的各种知识进行了详尽介绍,而且首次将饮茶过程看作一种艺术,还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内涵融入其中,创造出了一整套强调意境的中国茶艺。
英国从未种植过茶叶,16世纪前更是只喝咖啡和酒。茶叶在刚传入英国的时候也是作为药草使用的,真正把饮茶之风带到英国的是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凯瑟琳。由于皇后的表率作用,虽然当时英国的红茶价值黄金,但贵族们依旧争相效仿,饮茶之风遂在英国宫廷流行起来,随后进入贵族世家。中国茶由此转为时尚奢华生活的标志。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英国政治安宁、经济繁荣,很快确立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进口大量的茶叶,茶叶因此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消费品。英国人的早餐丰富、午餐简单,而晚餐一般要到八点钟左右。一些无所事事的贵妇人觉得午餐过于简单,且与晚餐间隔太久,便轮流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举行餐会,吃吃甜点,喝喝红茶。这种风尚逐渐流行,转而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必不可少的用餐环节和正式的社交活动。19世纪40年代,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对下午茶更是进行了奢华设计和积极推广,下午茶逐渐成为几乎所有英国人的生活习惯。至20世纪初的爱德华时期,单纯的家庭式下午茶难以满足人们高涨的消费需求,外出饮茶成为风尚。富于本土特色的英国茶文化由此确立。
中英茶文化的品饮方式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圆、红枣。加桔皮、薄荷的方式源自于中唐以前的煮茶法:从食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通常加盐调味;从药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往往佐以姜、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而现在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在熬好的砖茶浓汤中加入盐、酥油、奶等制成; *** 以茶叶、龙眼乾和冰糖混合冲泡成的盖碗茶,俗称为“三香茶”,再加上葡萄乾和杏干,通称为“五香茶”,如果再加上枸杞、花生仁和芝麻冲泡,则称为“八宝茶”。另一类是汉族的“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沿袭着明清时的茶饮传统,以清饮雅赏的冲泡茶为主。
英国人最初饮用的也是绿茶,后来大都喝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据说因为绿茶不易储存,而红茶是发酵程度为80% 以上的全发酵茶,不易霉变。不过另一个更可信的原因则是绿茶性寒,红茶性暖,英伦三岛四面环海,终年阴冷潮溼,于是气候决定了人们的选择。他们从印度、锡兰、肯亚等地进口红茶,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就象他们把来自赤道国家的苦咖啡改造成充满奶香味的甜咖啡一样,这与中国的口味已是南辕北辙。此外,他们还在茶里加蜂蜜、肉桂、胡椒、威士忌、黄油、鸡蛋,以及一切他们想加入的东西,随心所欲的创造了许多口味。用佛手柑油调制的格雷伯爵茶、阿萨姆红茶等少数品种,成为经典而独特的民族茶产品,享誉世界。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的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称为速溶茶。连袋一起放进热水杯里,一小袋只泡一杯茶。家用茶壶还有过滤杯,用开水冲下,过滤而出。这与中国人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在氤氲的热气中欣赏盛开的茶叶花,已是大相径庭。
红茶的历史文化
导语: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2013年湖南东江楚云仙红茶喜获?中茶杯?特等奖。
常常,手握一杯温热的红茶时,杯中流溢的甜香,在充分调动嗅觉神经的同时,更牵惹着蠢蠢欲动的味蕾。当唇舌触碰到温润的茶汤时,胸臆间便生发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闭目凝神,静静享受它的芳香甜醇,时空仿佛也发生了转换,袅袅茶烟升起,飘飘荡荡朦胧迷离中,心开始穿越,好像回到4个多世纪前的武夷山,静谧的山村里飘来一阵熟悉的香气,沁人心脾。这是一种曾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的芳香,它曾书写了历史,也曾改写了历史,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这一枚小小的香叶,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传说,它的诞生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武夷山民把它从茶树上采下,原本是要做成绿茶的,可是因故没有及时付制,芽叶全都发热变红,?变质?了!这可愁煞了山民,无奈只好将错就错,并砍来松柴熏焙。这些?变质?的青叶做成茶后,乌黑的茶色看起来不甚美观,甚至还有些丑陋,与鲜翠的绿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却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松香,而且尝起来隐约间有类似于桂圆汤的味道。这便是世界上的第一泡红茶正山小种。山民们顾不上多想,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将茶拿到茶行去卖。他们原以为茶商在试过这种怪茶之后会拒绝收购,可万万没有想到,茶商竟奇迹般地照单全收。殊不知,在人们惊喜与讶异的背后,属于它的辉煌时代正在无声无息地酝酿着。
果不其然,在17世纪头十年的某一天,风鼓满帆的荷兰商船第一次带着它从中国漂洋过海,在欧洲大陆上了岸,欧罗巴人都称它为?武夷茶(Bohea)?。后来,它被装入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的妆奁中走进了白金汉宫,以它与生俱来的非凡魅力征服了正在用铁蹄征服世界的英国人。当英国人正迷恋于扩张殖民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种来自东方的琥珀色液体,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布衣草民,几乎每天都在期待着大本钟在下午4点准时敲响,然后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沏好一壶茶,拈起一枚点心,揉入一缕阳光,消遣午后时光。此外,?武夷茶?还通过万里茶路运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彼得堡,让俄国人也钟情于它的芳泽。很快,喝武夷茶就成为欧洲大陆的一种流行风尚。
在中国,源于正山小种的红茶制作技术日臻成熟后,就像一根接力棒一样,在福建的闽北、闽东以及江西、安徽、湖北、云南、浙江等茶区进行了?接力?,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味特色与文化韵味,而它们在欧洲人心目中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Black Tea?。同时,由于英国人对红茶的嗜好越来越强烈,导致了大量白银流向中国。
19世纪中叶,武夷山茶籽被英国一个所谓的植物学家偷偷带到印度播种,并从中国引进了制茶工人,印度从此出现并活跃在世界茶叶的舞台上。随后,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等新兴红茶产茶国也相继走上了这个大舞台,中国红茶渐渐式微。
近一个世纪的动荡、战乱,红茶也未幸免。传统几大红茶茶区生灵涂炭,茶园荒芜,产业凋敝。山河破碎,茶业衰败,让一批满怀报国之志的茶学家,不辞辛劳地在西南大后方建基地,做科研,将中国红茶的'魂脉延续,创制了滇红、黔红等新红茶。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茶学家依然兢兢业业,为红茶产业的复苏与发展而奔忙,并在四川、浙江、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开发了不少红茶新品,外销到苏联、东欧等国。即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红茶曾有过曲折的发展经历,但它还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跨入新时代,并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引发了新一场的?红茶热?,至今方兴未艾,甚至一些绿茶产区也纷纷?红变?,掀起了一场?红改绿?的运动。不仅如此,兴起于19世纪的?红茶风?,吹拂了100多年,还仍未停歇。英国?下午茶?、俄国的?茶炊?已成为世界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等国的红茶也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输出,以红茶为代表的茶,与可可、咖啡三足鼎立,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这就是一枚小香叶与一个大世界之间的故事。
就这样,400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手中的红茶即将饮尽时,心又回归了现实,而杯底依然香如故。"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76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春节喝茶有诀窍不同茶性功效不一样
下一篇: 古树茶专家认为可信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