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茶是国饮,喝茶是人世间的常态。喝了茶,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感悟。而近现代的名门大家们,几乎都写过关于喝茶的文章,如周作人、梁实秋、杨绛、黄裳、汪曾祺、陆文夫等人。当然还有老舍,老舍先生一个《茶馆》便展示出一个时代的诞生,名满世界,在下才薄就从略不谈了。
杨绛先生(1911~2016)是大学者钱锺书的夫人,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现代作家。世界文学名著《堂吉诃德》和《吉尔.布拉斯》就是她翻译的,还著有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俩仨》,都是传世经典。先生嗜茶,是上述名家中最高寿的一位茶人。她留学英法多年,回国后写了篇《喝茶》的散文,对中外喝茶之习作了比较,说:中国的茶初传至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就光吃煮熟的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在面包上同吃;以后又把茶当药,冶伤风,清肠胃。直到十六世纪,东印度公司作茶叶广告,告之饮茶之法,云:“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于是喝茶之风在英国大行。又说: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喝茶,加白兰地同饮,茶中加酒,有“和美之态”。文章最后还讲了个小故事: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年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因赐名茶五十斤。并在文尾呼吁:爱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先生自己呢,喝茶也真地喝到了105岁,才驾鹤西去。喝茶高寿,可引此为证。
京派作家代表汪曾祺(1920~1997),也是一位高寿茶人,活了95岁。能写会画,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联大的校友。所作散文娓娓而谈,恬淡雍容,亲切隽永,如话家常,是当代中国散文中的上品。他有一篇很有名的散文,题为《寻常茶话》,喜欢他的读者,多能背诵。文章开篇便说:“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每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可见是个老茶客。他回忆在西南联大时喝茶,说:“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馆,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泡者长时间地沉溺其中也,与泡穷,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语源。联大学生在茶馆里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都有。聊天、看书、写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馆里读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称泡茶馆的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这是当时昆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抗战胜利后,又去上海巴金先生家和杭州喝茶,他回忆道:“一九四六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邨请客。饭后,我们到巴金先生家喝功夫茶。几个人围着浅黄色的老式圆桌,看陈蕴珍(萧珊,巴金夫人)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印象深刻。这茶太酽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坐的除巴金先生夫妇,还有靳以、黄裳。”其中的黄裳是著名的藏书家和版本学家,也是老茶人,他后来写过一篇《品茶》,极力推崇大观园里妙玉的那一杯茶,并建议以后重写《茶经》的作家,不要忘记把《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拢翠庵”的文字写进去。一晃七十七年过去,茶席中的主客都已仙去。这样的茶,我等凡夫俗子只能在他们的文章里品一品,看一眼过过瘾。汪曾祺又回忆在杭州虎跑喝龙井茶,他说:“我在杭州喝过一杯好茶。一九四七年春,我和几个在一个中学教书的同事到杭州去玩”“在虎跑喝了一杯龙井。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泡在玻璃杯里,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脏腑,真是好茶!”“狮峰茶名不虚传,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这样的味道。我自此方知道,喝茶,水是至关重要的。”他又说了一则老舍先生喝茶的佚事,“老舍先生一天离不开茶。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倒是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壶。可是,他刚沏了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脸,服务员就给倒了。老舍先生很愤慨地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我也因此晃然大悟,老舍先生能写出名剧《茶馆》,原来是一天到晚喝茶喝出来的。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梁实秋(1903~1987),中国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是胡适、徐志摩、闻一多、周作人的老朋友。美国留学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教授;1949年去台湾,任台师大文学院院长。1987年在台湾逝世,一生为中国文坛留下两千多万字著作,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脍炙人口,译作《莎士比亚全集》为中译最善本。他不但是大作家,也是美食家,在台湾时写了不少关于美食的小品,以寄托他对大陆的思念。他写西湖醋溜鱼、杨州狮子头、金华的火腿、北京的豆汁儿和菜包、北方的烙饼和饺子、南方的鱼丸和莲子,当然也写茶。有一篇同题的《喝茶》写道:“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槚,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末?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他回忆在北京家居时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买茶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称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梭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以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作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其实梁实秋本人最喜清茶,他说:“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他在杭州平湖秋月品尝龙井,说:“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他喝过六安瓜片和君山茶,说:“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有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又说:“我曾经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到台湾后,这些好茶和美景都享受不到了,故只好一声叹息:“往事如烟!”
周作人(1885~1967).号知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弟弟,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之一。其人不足为训,其文化建树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他读书写作的书斋名“苦茶庵”,有《吃茶》一文历来为人称道。文章写道:“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又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他又谈佐茶的茶食,说: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食。“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而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当时绍兴著名的茶干为昌安门外周德和豆腐店所产。如知堂所言“吾乡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名三脚桥,其地有豆腐店曰周德和者,制茶干最有名。寻常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可三分,值钱二文,周德和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才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每天有人挑担设炉鑊,沿街叫卖,其词是:辣酱辣,麻油煠,红酱搽,辣酱搨:周德和格五香油煠豆腐干。”此为当时茶食中佳妙之品,今日读来犹使人垂涎三尺。
陆文夫(1928~2005)是尽人皆知的中国当代作家,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曾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名作《美食家》荣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饮誉文坛,风靡全球,深受中外读者和观众喜爱。他一生做到了“行万里路,尝百口鲜”,懂吃会吃是他人生的另一面。犹好饮茶,他认为“喝茶不是单纯为了消渴,滋味深长的闲饮,可以助谈,又有雅意。”又说:“茶有和、清、静三味,如芝兰蕙萱、松菊竹梅,可喻人品,亦可言心志,令人神融心醉。”朋友们知他爱茶心切,每有好茶,总会给他留一份。对茶道有不解之处,也总会向他请教,如有一回汪曾祺在苏州东山喝新采碧螺春,不解为何用大碗。就去问陆文夫,陆文夫给他解惑,说这是苏州人的讲究,大碗泡出来的茶,香气外溢,汤清味爽,茶客们喝得过瘾。他有二篇著名茶文,一篇题为《门前的茶馆》,另一篇题为《人走与茶凉》。前一篇,我们似乎可以从中找出陆文夫好茶的来由,是回忆苏州过去的茶馆的。文章开篇就说:早在四十年代,老家苏州山塘街对门就有一爿茶馆,“我每天坐在窗前读书,每日也就看着那爿茶馆店,那里有人生百图,十分有趣。”入篇后就谈过往茶馆的职能,“小茶馆是个大世界,各种小贩都来兜生意,卖香烟、瓜子、花生的终日不断;卖大饼、油条、麻团的人是来供应早点。然后是各种小吃担都要在茶馆的门口停一歇。有卖油炸臭豆腐干的、卖鸡血粉丝汤的、卖糖粥的、卖小馄饨的……间或还有卖唱的,一个姑娘搀着一个戴墨镜的瞎子,走到茶馆中央,瞎子坐着,姑娘站着,姑娘尖着嗓子唱,瞎子拉着二胡伴奏。”这情景极似我们兰溪过去的茶馆店,也不由得使人想起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又说:“茶馆店不仅是个卖茶的地方,孵在那里不动身的人也不仅是为了喝茶的。这里是个信息中心,交易埸所,从天下大事到个人隐私,老茶客们没有不知道的,尽管那些消息有时是空穴来风,有的是七折八扣。这里还是个交易市埸,许多买卖人就在茶馆店里谈生意;这里也是个聚会埸所,许多人都相约几时几刻到茶馆店里碰头。最奇怪的还有一种所谓的吃讲茶,把某些民事纠纷拿到茶馆店评理。双方摆开阵势,各自陈述理由,让茶客们评论,最后由一位较有权势的人裁判。此种裁判具有很大的社会约束力,失败者即使再上诉法庭,转败为胜,社会舆论也不承认,说他是买通了衙门。对门有人吃讲茶时,我都要去听,那俨然是个法庭,双方都请了能说会道的人申述理由,和现在的律师差不多。那位有权势的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坐在正中的一张茶桌上,像个法官,那些孵茶馆的老茶客就是陪审团。不过,茶馆到底不是法庭,缺少威严,动不动就大骂山门,大打出手,打得茶壶茶杯乱飞,板凳桌子断腿。这时候,茶馆店的老板在旁边不动声色,反正一切损失都有人赔,败诉一方承担一切费用,包括那些老茶客一天茶钱。”把上世纪四十年代苏州茶馆里的故事写得绘声绘色,像黑白电影那样放映在读者的眼前。陆文夫自己对此类茶馆的消失,是深感惋惜的,称之为“无可奈何花落去”。黄裳先生早年入川,写四川的茶馆,也有差不多的塲景,可以使人看见热闹的茶馆里,几十把开水茶壶飞来飞去,也是挺生动的。而陆文夫的另一篇茶文《人走与茶凉》,一看题目就富有哲理性。他用幽默的文字里针砭时弊,很有醒世作用。他说:“人走了如果茶不凉的话,谁来向茶杯里续水?每个走了的人都要保留一杯茶,而且是杯热茶,这茶馆店就只能关门大吉了,新来的茶客坐在哪里?老年间,茶馆店里倒是有个规矩,茶客临时离开,可以把茶壶盖翻过来,表示临时出去一下,等歇还要回来。茶博士照样向壶里加水,那茶倒是不会凉的。不过,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走了还得回来,如果你走了就不回来,那茶杯当然要收掉。洗净收好,恭候新客,这是事物的规律,老茶客们又何必闷闷不乐,怨张怪李。”又说:“人走茶凉还是一种比较客气的说法,实际上是人一走,茶就没了,连杯子都收掉了。洗净过后,被别人捧在手里了。”唯一的办法是自备保健杯一只,临了“泡上一杯浓浓的香茗,慢慢地喝,细细地品,把那人生的三味从头品尝,那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读了陆文夫的茶话,叹息“人走茶凉”的诸位定然会幡然醒悟,赶紧去捧自备的那只保健杯去了。
2022.7.5施福山于黄龙洞寓
1. 关于茶的描述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2. 求一篇原创的写茶的古文 大白茶赋 世之茶,洋洋大观,普洱茶为茶中奇葩。
普洱茶上品乃大白茶。 “南夷出白茶,亮如银。
春掇悉数以贡”。 大白茶始祖何方何夕焉,于猛倮牛肩秧塔。
重峦叠嶂,泉水鸣蝉,金乌玉兔,云雾弥漫。传武侯南征,孟获三战,军士劳顿多疾患。
日虑稍酣,凉风习,觉醒手中鹅扇一翎去,旋落似一牛肩山。将士寻之,落翎处一白木见。
嘱取叶煮汤饮洗,病愈强健。奉之神灵兮葫芦后裔世代护持与衣禄,献之猪羊兮岁二月八吐蕊笙歌又祭奠。
君勿忘,嘉庆元年护茶事。天子一啜好,茶农万滴泪。
反暴敛,抗贡赋,扎那兄弟举义旗,乡邻父老振臂呼。皇家军队凶,普洱府兵恶,犹有土司酷。
八年血腥千山恸,英雄战死万壑哭。 庇后世,癸酉年春志士谋。
夫牛肩秧塔古白茶幸哉,籽秧而扦插。大白茶繁滋蓊郁连绵,远播江外临沧版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昔之帝王贡品,今之百姓共享。
呜呼,武侯精髓得彰,万民同乐矣。
3. 求跟茶有关的古诗,古文,需要表达品茶的乐趣或深意的诗句~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4. 关于茶的一个古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
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
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
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
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
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
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 *** 。 饮茶的 ***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
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
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5. 描写茶的古诗 宋代苏轼nbsp;《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nbsp;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nbsp;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nbsp;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nbsp;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nbsp;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nbsp;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nbsp;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nbsp;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nbsp;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nbsp;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nbsp;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nbsp;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nbsp;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nbsp;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nbsp;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nbsp;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nbsp;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nbsp;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nbsp;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nbsp;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nbsp;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nbsp;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nbsp;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nbsp;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nbsp;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nbsp;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nbsp;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nbsp;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nbsp;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nbsp;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nbsp;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nbsp;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nbsp;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nbsp;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nbsp;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
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特别是“唯有两nbsp;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nbsp;,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nbsp;《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nbsp;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nbsp;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nbsp;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nbsp;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nbsp;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nbsp;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nbsp;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nbsp;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nbsp;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nbsp;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nbsp;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nbsp;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nbsp;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nbsp;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nbsp;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
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nbsp;故人寄茶nbsp;【唐】曹邺nbsp;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nbsp;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nbsp;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nbsp;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nbsp;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nbsp;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nbsp;煎茶nbsp;【唐】成彦雄nbsp;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nbsp;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nbsp;焙茶坞nbsp;【唐】顾况nbsp;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nbsp;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nbsp;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nbsp;【唐】皎然nbsp;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nbsp;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nbsp;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nbsp;【唐】李郢nbsp;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nbsp;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nbsp;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nbsp;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nbsp;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nbsp;【唐】灵一nbsp;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nbsp;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nbsp;从弟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7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龙马茶
下一篇: 龙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