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以台湾茶界代表的身份,首次将“茶艺”一词引入大陆,成为首位在大陆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的特使。而他大陆之行的首站便是上海,那里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因此,当他见到赴台参加学术交流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主任陆留弟教授时,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在近7个小时的品茗恳谈过程中,陆教授流露出了他对当前茶界关于“茶艺”、“茶道”与“茶文化”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现象的担忧之情,范老师则旁征博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历史、哲学的视角对这三个概念的含义以及来龙去脉进行了全新解读。
志同道合的两位学者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睿智,也体现出了他们对中华茶文化的独到见地。
陆:您认为茶艺与茶道有区别吗?
范:茶道与茶艺是“体”和“用”的关系,可以用方法论来清楚区别。“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是形而上的;“艺”是有形的,表现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现出来的就是艺。只有艺才能真正表演,道是无法表演的。茶艺偏向科学,茶道偏向哲学。
我把茶艺的界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属于科学,是一种技艺。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种。但要泡好一壶茶一定有个公式,一个最好的方法。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有一条是最省时、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适合您走的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茶艺学要寻找、探讨的目的。
我常举例说“以茶道为圆心,茶艺为半径,画一个圆即茶文化。”圆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点。有立足点才能决定方向,才能选择目标。有了方向、目标,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之道。学茶艺的目的,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圆心定位在此,半径愈长,画出的范围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围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艺,其中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为、有物态、有思想、有制度,必须是物质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与形下以茶艺来贯穿,茶道与茶艺的总和才是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因没有做科学的整理,用词不准确、规范不明确,所以不够有深度和高度,无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国人向来喜欢以茶会友,在品茶之余,谈天说道,意兴遄飞,人人自以为离“道”不远,但曲终人散后,则依然故我。似这般的清谈聊天,哪能把“道”聊出来?“道”可以自由地表达,但需要“悟”,没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传达给别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载体和过程。茶艺即是这个部分。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茶文化中的一种典型,那是因为他们的茶中有规矩、有礼法。中国人则一向不喜欢守规矩,所以我认为现阶段如果要提升中国茶文化,应该先强调“艺”,以艺来自我约束,规范自己,当艺表现得炉火纯青了,就自然入道了。就是孔子也要到七十岁以后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一般人在初学阶段更应遵循规矩而行。所以,学习茶艺是为了修习茶道。艺是助人进入道的工具、载体,是过程,同时艺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现。《庄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的刀法是艺,但解牛于无形是道,运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艺中有道。
陆:现在的茶艺表演,表演者年纪很轻,应该没有太深的茶道修养,但他“艺”的表现非常完美。这中间的“道”和“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范:艺的表现需要有道,才会有深度的美;而道的体会是需要悟。悟。是积累起来的。人的聪明智能是修行来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习实践的功德来,累积得越多,聪明智慧就越高。年纪虽然轻,有悟性,聪明智慧高,表现出来的艺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为它是有道的艺。
陆:“茶艺”这名词,古人为何没有想到?
范:茶文化发展已经几千年了,过去的人,或说古人,并没有把应用茶和对茶体会的哲学、思想,清楚地、系统地以科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思想的表达或表现是需要方法的训练和学习。现代人提出“茶艺”,是领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能表现出来才能传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艺可以说是实践、务实的茶文化表现。针对事物用准确的语词来表达。这代表我们现代人的进步吧!
陆:当年娄子匡先生提出的“茶艺”是何意义?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体的一面,也就是说要把茶道让人实践,务实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艺是茶道的具体实践,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过程,就是“艺”,就是“茶艺”。茶道和茶艺,可以说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语词的一种表达。但是,在表达一种事物时必须具体,表示一种技能、一种职业时。更应该具体清楚。“茶艺”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应用,是一种技艺。可以拿来表演,让人欣赏的技艺,那就应该是“艺”了;“道”是无形无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艺”这个名词才是较准确的,“茶艺师”的称呼才是较正确的。“茶艺师”这名词是我提出来的,是经官方认定的,这就是正统。如果说“茶道师”或“泡茶师”,那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还要懂得茶性,懂得与之相关艺术的运用;泡茶师只是泡茶,那是不够的。
陆:您所阐释的“茶艺”和陆羽当年提出的“茶法”有没有区别?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的理论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个开拓者,提出一个方向,可能要经过弟子、再传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学理、一个坚实的理论架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茶能彰显道时,道就寄托在茶中;当茶不能彰显道时,道又会寄托在别物中,或许寄托在咖啡为咖啡道,或许寄托在餐饮为餐饮道……而茶为何能彰显道,适合道寄托?因人类发现和应用茶已有数千年,经过数千年来前贤、大德不断的从各个方面探讨研究应用茶,建设茶的技艺、礼法,使茶中有艺,而艺可入道。
“茶艺”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茶法”、“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例如黄种人中有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而中国人中有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技、艺、道、法,古圣先贤早已诠释清楚,为什么到了茶,就含糊不清呢?这是商业的结果。中国的茶商业是很落伍的行业,茶文化、茶学术没有尽到责任,一直让茶商业在含糊中取得利益。
陆: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时,把欧洲的艺学引进,并与中国的道成功结合后有了今日的茶道。台湾看起来已走了一半,应该会走向成功。
范:在这一点上,台湾领悟到了修道要有方法,大陆现在也有些领悟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茶艺将进入艺道的领域,将是世界人类的幸福。
陆:中国文化元素很多,但还没有整合,需要有人来做整合的工作。
范: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日本人的一切生活面都受茶道的影响,他们生活的规矩是从茶道中来的。学茶并不是学大道理,就是学习注意生活小节、注意细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误少,累积的成就自然就比较大,从茶艺的规矩中学习成就大事的能量。
陆: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发展经济。虽然经济起来了,但也失去了很多东西,例如文明礼仪、道德规范的缺失,我也是因此才进入茶文化圈的。
范:我认为依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看,未来应该是要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会上的君子,有一点使命感、有一点作为、有一点绅士风度,像一个人的样子。而人能成为一个人的特质,就是有个“礼”在,而礼就是规矩。喝茶有规矩,把规矩表现出来即“茶艺”。如果不提茶艺。喝茶用塑料杯、纸杯就好了。为什么大家会不满足于塑料杯、纸杯?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汤姆士·德昆西说:“茶永远是最聪慧人的饮料”。我们茶人对建立社会规范这件事,是可以有贡献的。
陆:我认为中国茶中,道家的成分是不是占得比较重?
范:道家讲修道,非常讲究阴阳调和。现在中国人讲泡茶是“道”,近年来又流行起茶席设计,但却没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论阴阳五行的元素考虑进去,那么茶中所谓的道就没有了根据。现在许多人讲茶道,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
陆: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识型态左右,客观、科学地评论观念性的东西,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导人改变。我们大陆现在也在改变,人们的观念逐渐往客观方面走。
范:大陆现在是改变的好时机,尤其是茶文化方面。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也是饮茶人口最多的国家,茶是中国的国饮。过去我不敢说,现在我要大声说,中国现在是“有茶无道”。要提升茶文化,才能离开庸俗、低俗、媚俗的风气,才能是有品味的人,才能是文明的社会。在这方面需要有一批人出来引导,引导往富而好礼的方向走,建设“有茶有道”的社会、有品味的社会,成为现代文明的社会。
陆:从文化角度谈,弄什么都要有民意基础。以后不只要以人为本,还要以法为本。所以要在此时赶快建立规矩。向人民倡导时要平民化地讲,不要都用政治口号。
范:台湾建筑大师汉宝德曾说过:“美要从茶杯开始”。茶文化就是从细节开始、从日常生活的实践开始,不能只落在空谈上,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养成生活的规矩,提升人民的素质,建立富而好礼的社会。
范增平
【出生】:1945年
【籍贯】:台湾新竹县人
【学校】:毕业于东吴大学
历任教师、讲师、教授。
现任台湾明新科技大学专家级教授。
大学生时代研习宗教、哲学,因“哧茶去”公案得到启示。
1979年丛林馥泉先生习茶,
1982年发起组织“中华茶艺协会”并任秘书长,1984年赴韩国、日本、亲近韩国茶文化泰斗韩洪斌先生,
日本煎茶道学会会长西山泰生先生,
1985年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
1987年设“良心茶艺馆”
1988年任“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
是第一位把茶艺带近中国大陆的使者,深入参访大陆18各省市产茶区及台湾的茶园,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推动并参与中华茶艺专业教育的设立和茶艺师认证考试制度的完成。
曾应邀前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等地讲学,开班授徒。接受中外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专访,不计其数。也数次担任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报告人兼主持人。20多年来,专业从事茶文化研究发展不遗余力。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天定年间(741-756)进士封演所著《封氏见记》。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但此处所指“茶道”一词茶内涵并无明确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领悟之道。主要是指技术层面,在宋朝则主要是指斗茶,而不谈茶道。明朝张源《茶录》中有:“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当茶道传入日本以后经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以及其后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形成了具有深远的哲理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一大综合文化体系,但其概念也并非十分确定,在“和、敬、清、寂”具有深远的哲理的精神层面,但在“煎茶道”“未茶道”“茶道表演”中则指泡茶方法的技术层面。
在台湾由范增平先生提出“茶艺”一词时具有两方面原因:
A、 以区别于日本“茶道”的误会;
B、 避去“道”的严肃性。但在其实际的含义上与“茶道”却没有明显的区别。
综上所可以得出“茶道”也好,“茶艺”也可,在其初始的命名中本身都是以物质为基础进而上升到精神的领悟和感受,从而形成了文化体系,并成为文明的相征和中外文化沟通的一个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华茶文化的复兴,茶事活动中,技术物质与精神领悟有了新的提高,从而将茶艺、茶道作出了进一步的界定和分析,使茶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必要和合理的分析。
“茶艺”重在物质和行为,而“茶道”则是以精神领悟为主体也可以说“茶道”是茶艺的物质行为上产生,反而对其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而茶艺的物质行为产生了茶道,并在其指导和规范下日益完善和兴盛,进而演变为一种专门的艺术。“茶艺”是茶文化的重心,茶道则是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活动,它包括了茶艺的技能、品茗的艺术,以及茶人在茶事过程中以茶为媒体去沟通自然内省身性,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其中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茶艺这一概念的内涵。
文化可以使一个社会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同一文化的氛围中得到相同的教化。从而产生相近的思维方式。相近的价值观念,相似的行为习惯和相同的民风民俗。这样的群体就具有心灵相通的亲切感,情感上的新和力,容易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茶文化即为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和民族的茶道大行及演变也正因为它成了大和文化的主体。中化民族五千年的风雨并没有改变炎黄的亲和力和团结。
文化可以使人明是非,辨善恶,形成全社会认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所以具有调控功能,茶文化以“和”为哲学思想核心,以“精行俭德”为人文思想基础,在茶事活动中重礼仪,讲雅静,倡内省,求怡真,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最能促进人民的互敬和团结。同时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培养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有位哲人增说过:“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征服我们,我们只受美的支配。”美可以说是茶文化的主体展示。
茶是自然的产物,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可以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真实感受自然所赐予人类的精神财富。茶及由草、人、木组合而成。以很好地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必不可分,只有深入自然中才可以真实感受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苏东坡之:“从来佳茗似佳人”。郑板桥云:“只和高人入茗杯”。从茶艺、品茶、评茶中入忘我境界而至净化身心。
首先了解一下中国茶史!
悠悠千截起神农,源远流长至如今
—中国茶史
神农时代—茶叶的开始
茶叶起源于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
西周—茶叶作为贡品
据《华阳国志》记截: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代位时,巴蜀一带元把茶叶作为纳贡珍品.
东周—茶叶作为菜肴汤料
春秋时期婴相公竟公时有"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西汉—茶叶进行商贸
公元前59年,《僮约》已有"烹茶尽具","武明买茶"的记载
东汉—茶叶药理功效的记述
华佗在《食伦》中提出"苦茶久食,益意思"
隋—由药用饮料变成社交饮料
当时茶的饮用已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烹茗草服之见效,于是人们竟相彩.
唐—饮茶风俗渐及人文
茶在唐朝已扩大普及,开始平民化.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首次把"荼"变成"茶",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且茶叶传入日本,成通年出现专用茶具
宋—茶文化的弘扬
明—请
茶叶开始在各国销售,传播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中国茶艺
了解了四五千年的茶史后,是否对茶有了一番新认识,原来自己所喝的茶,在四千多年前已有了,也可算是种文物吧
若茶史的悠久使你感叹,那么中国茶艺的博大精深则更让你惊叹了.
首先"茶艺"一词的来源就有一个发展过程.
起码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陆羽《茶经.一之一源》载:"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茶"与"艺"同时出现的情况.这里的"艺"是指种植而言.
宋代之际,"艺"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陶谷《茗茶茚录.乳妖》载吴僧文了善烹茶,高保勉"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陈师道撰《茶经.序》,复有"茶为之艺"说.这两处的意义均为"烹茶"之意,"饮茶"之意,可以说开启了后世称品饮程式为"茶艺"的先河.
在这之后,"艺茶"之说频频出现.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的《茶谱》就有"艺茶"条:"艺茶欲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阳崖阴林,紫者为上,绿者次之."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任果,檀萃编《番禺县志》记叙"河南茶"时载:"谓茶产珠江之南,故名,其北土沃而人勤,多艺茶."
那该如何定义"茶艺"呢
对于"茶艺"的理解,历来就是诸说并起,尘埃未定.但是,大体说来不过是广义说,狭义说和两者并存说.
当茶艺在台湾开始广泛使用之时,对其理解就有不同的看法.吴振铎先生是持广义之说者.他在《中华茶艺杂志创刊词》中说:"'茶艺'是茶叶产,制,销的技艺与饮茶生活艺术之溶化与升华的总称;是广义的'茶道',与农业,艺术,文学等有密切的关联.'茶艺'与我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载《中华茶艺协会专刊》第一集,1987年10月初版)此说把茶学,茶业经贸学和茶文化的各种因子组合在一起,未免流于宽泛.
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则提出:"茶艺学".他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入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茶艺信箱》,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1988年出版)此说把茶艺独立出来,又强调其人文内核,但将生活与茶割裂开来,似又不可取.
一千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认为最合理定义的是《中国茶叶大辞典》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中茶艺的解释:"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这句话其实有三方面含义:
一是把茶艺的范围仅仅界定在泡茶和饮茶范畴,种茶,卖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内.
二是指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技"有多方面的含义,《汉语大词典》解释其中之一为"才能,技巧".
三是指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
其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茶艺的内涵,应该是泡茶,饮茶直接相关的技巧与艺术方面的内容.
和茶艺意义一样,茶艺的分类也是各执一词.
童启庆教授在《习茶》(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中把茶艺分为清饮茶冲泡法,添加茶冲泡法,配料茶制作法和冰茶制作法.
范增平先生在《中华茶艺学》(台海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中认为:从时间上看,茶艺可分为古代茶艺与现代茶艺;从形式上看,茶艺则可分为表演茶艺与生活茶艺;从地域上来看,茶艺则可分为民俗茶艺与民族茶艺;若从社会阶层上来看,茶艺又可非为宫廷茶艺,民间茶艺,寺庙茶艺等.
综合起各个专家的说法,以及茶艺各层面的属性,我们认为茶艺的分类由以下10点来分.
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
以茶叶种类来分:一般是按照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再来细分,如红茶茶艺,乌龙茶艺.还有再加工茶类的茶艺,如花茶也有茶艺表演.
以茶叶种类来分:主要有壶泡法(包括紫砂壶小壶冲泡,瓷器大壶冲泡),还有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
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冷饮法等.
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等.
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茶艺,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少儿茶艺,伤残人员群体的茶艺等.
以民族来分: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当中又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白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傣族,裕固族,纳西族,基诺族,布朗族,彝族,景颇族,佤族茶艺等.如大家所熟知的蒙古族咸奶茶,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基诺族凉拌茶,都曾有茶艺表演.
以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
以地域来分:如北京盖碗茶,西湖龙井茶艺,婺源文土茶,修水礼宾茶等.
10)以时期来分:一是古代茶艺,二是当代茶艺.古代茶艺又根据历史时期分为唐代茶艺,宋代茶艺,明代茶艺,清代茶艺等.
但无论茶艺如何分,分成多少个派别,它们都体现了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
统一.这主要为:
一是哲理为先.中国茶艺最重要的是道法自然,崇沿简净.道法自然,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性.崇尚简净是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朴归真.
二是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所以,中国茶艺虽然有规划要求,但不僵化,不凝滞,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三是个性为要.中国茶艺表现出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妙与禅机逼人,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
四是实用为佳.茶是用来喝的,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国茶艺不伏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都很好地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
探幽揽胜,吾道吾适
——中国茶道
谈到茶艺,就不得不说到茶道,很多人都认为茶艺和茶道是同一概念,但实质不然,茶艺和茶道都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注重于喝茶的技巧,艺术享受,而茶道更注重于喝茶过程中对一种哲理性的领悟.有道无艺,那只是空洞的理论,有艺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下面我们从茶道一词的来源来认识它.
茶道来源在学术界有2种争议,第一种是持"皎然说"的.
持"皎然说"的,以皎然的诗作为据.皎然,本姓谢,字清昼.他曾作劝慰好友崔使君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持"封演说"的,以封演的著作为证.今存《封氏闻见记》十卷.其中云: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道一词来源的已是悠悠千载的事了,争论亦无益,倒不如把精力转移到茶道的意义上来.
于"茶道"一词的定义,当代的专家,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当代茶圣"之誉的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云: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作家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种茶道体现的也是人们在品茗过程中的心灵感受,仍属精神范畴.
(虽然对茶道意义有不少真知灼见,但茶道内涵我们仍未探究到其深处,故不作定论)
,茶道,茶道是否会与道家,道教有关联呢 的确,在茶道发展过程中,道家,道教对其影响是最深远的.
予人之印象,往往都有些浪漫精神与玄静气质,而这种特殊的表征就与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这就是茶道在茶人身上的形象表现.老庄之说,教人以清心寡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这一思想观念进入茶的世界,便自然地与茶"性俭"相和,而为"茶道"之说又充实了内容.当然道家之说中予茶道影响最大的还得说是那种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肯定.正是道家的这些思想主张在中华大地的盛行,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感悟方面有了许多"中国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茶道"才能产生出现于中国.
虚,静在道教徒眼中是长生之本,超越之基:"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道德真经玄德疏》)人们通过收视返听,静心守一之法,使人心处于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
因而道家的"虚静"思想自然而然地会潜移默化地与茶之"静"性相通相连,构成茶道的中"静"之根本."人们一旦发现茶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也就是说,决定了一种文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而"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极其自然需真挚.因而必须发行'入静',法净身必,纯而不杂,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亦即畅达对象之中,不禁'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出茶的精神,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赖功欧
叶嘉飘香存典籍,意蕴内涵得三昧
——茶艺与茶道
所谓茶道,其实是指品茗的方式及意境最早出现"茶道"一说是在〈封氏稳见记〉中的"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就是陆羽)
经陆羽大力提倡,茶道在宋唐时期已十分盛行,日本的留学生把茶的一切带回日本,后日本僧侣最澄来我过研习,归国时带回茶种,此为如今日本最古老茶国,15世纪奈良村田的珠光氏综合了"茶数寄"与"茶寄合"再吹收我国儒家,佛教的文化优点,倡导"奠茶莫汤","一味同心"的精神,创建了日本的茶道."
由于日本的沿袭,"茶道"成为日本人品茗之道的代称,而中国则惯用"茶艺"来称之.
茶艺更偏重于生活艺术上的享受,一般而言,当茶作为解渴饮料时,为"喝茶",如细细品味,则为"品茗"若再探究茶叶品质,冲泡技术,茶具鉴赏,品茶环境及茶在人际间的关系.那就进入"茶艺"的境界了.
国学大师林荆南先生以"美键性论"四字概括我国的茶艺.
美:为美律,治茶时态度必须从容,并且连贯而下,能显示幽雅的旋律美,造良好的气氛.
健:健康是治茶之大本.
性:茶的妙用在于"养性".品茗时,能由情趣中培养灵泉,持之以恒能了悟禅理,实为修身养性之佳法.
论:茶可做为人际关系和睦的桥梁,古代有臣进贡茶以事君,也有君赐茶以爱臣,以今日观点来说,茶能使朋友之间的畅谈更深亲友间的情感交流更浓.
茶道在我国更多的是自由品茗者发挥,除了尊守互尊互敬的原则情趣配合之外,都是随兴而至,人名将茶融入生活中,没有宗教色彩可在茶中加姜,枣,葱,或调以茉莉,薄荷,这其实与我国民族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有关,而日本茶道中,品茗者的一举一动都要依照十分严格的规定.
尾 声
茶叶和水才能溶出恰当的颜色,每一杯,都有难言的意趣,涩是青春的感觉,苦是半身的基调,弥漫的香气是日子溢的欢愉,最后留在齿颊的甜味恰是终了所得.
中国茶文化就像悠悠清茗香一样,它源远流长,从历史的过去一直飘到现代,想必它仍会继续飘,飘过每个人心中.
或许大家都听过,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今天我就讲讲这其中的渊源。
茶,起源于中国,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两年前,韩国茶礼又拟将中国茶文化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韩国端午祭申请成功后,再次引起国人以及茶圈内人士一片轰动。
事实上,不论是韩国茶礼,还是日本茶道,其茶文化、道、与艺都源自中国。日本现在的抹茶道,就是源自宋朝的点茶法。岁月的流逝中他们有了自己的形成和发展,逐渐有了自己的韵味,而且有不同的流派之分,但总体上还是延续着宋朝的技艺和手法。
中国人,对于道 这个字的运用,是慎之又慎。其中可以看出对道的崇拜。日本则不同,他们有很多的道,花道茶道武士道,等等等。
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提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了。(摘自范增平.中华茶艺学.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2)
个人认为日本茶道太过繁琐,严格。而中华茶艺,在岁月中逐步改进,取茶之真味,习茶技艺也趋于简单而优美化,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77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西山茶(2)
下一篇: 大叶种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