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年),宋代著名儒家理学家,婺源(今江西)人,也是一位嗜茶爱茶之人。
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聚友著作,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论道,他写的《咏武夷茶》、《茶坂》等诗后,使武夷茶名声大振。
据说,朱熹在寓居武夷山时,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并引之为乐事。有诗云:
茶 坂
朱 熹
携赢北岭西,
采撷供名饮。
一啜夜心寒,
羝跌谢蠹影。
咏 武 夷 茶
朱 熹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
芳菲镇长在,谷寒蝶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全句意思:(守敬之人,在他治学的时候,)能够推究义理,从而获得知识学问。而后亲历亲为,用实际行动去验证学到的理论。(这就是)守敬的人能够善始善终,获得成功的原因。
穷:推究,研究。
理:事理,义理。
致:获得,得到。
知:学问,知识。
反躬:亲历亲为。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是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集注》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把《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列入学官,作为法定的教科书。理宗于宝庆三年(1227年)下诏盛赞《四书集注》“有补治道”。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朱熹几乎用了毕生精力研究“四书”。他在34岁时写成了《论语要义》,10年后又写成《论语正义》,之后又写《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论语或问》、《孟子或问》。60岁时,他撰写《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之后还写了《大学或问》、《中庸或问》。
他在临死前三日还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释。“四书”经过他的反复研究,颇为完整,条理贯通,无所不备。“四书”在南宋以后之所以能代替“五经”的权威,与朱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注释方式上,朱熹不同于汉唐学者的作风。汉唐学者注释,注重经书的原本,文字的训诂和名物的考证分量很重,做法繁琐。朱熹注释则注重阐发“四书”中的义理,并往往加以引申和发挥,其意已超出“四书”之外。
总之,朱熹注释“四书”,目的不仅仅是整理和规范儒家思想,宣扬和贯彻儒家精神,其更主要的目的是把“四书”纳入到自己的理学轨道,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大成,而且是朱熹儒学体系的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书章句集注
《春日》是朱熹宋代理学家所作。
全诗为: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这既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美好春天的景致;也是一首哲理诗,寓理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二者相辅相成,不愧是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好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78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徐渭《煎茶七类》
下一篇: 什么才是勐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