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
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中国茶道的精髓 中国茶道的核心理念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怡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博,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们、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一旦论道,就会执著于“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个环节都要求真。 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茶类、茶具、饮茶习俗、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茶文化体系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①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
②茶文化的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
③茶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包括茶政、茶法、礼规、习俗等内容。
茶文化对个体的完善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茶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层次,日益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那茶道精神内涵有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的精神内涵,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的精神内涵 所谓茶道,是以通过饮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终证道的一种生活艺术,是饮茶健体与修身证道的统一。无茶,道则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而无道,用茶则不啻蛙吞牛饮,了无情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日茶艺、茶礼、茶境、修道。所谓茶艺是指各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整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
?道?源于道家,其概念飘忽不定,语焉不详,可意会,而难以确言之。后又衍生出儒家之道、佛教之道等等。因理念不同,信条各异,致使各家之道又不尽一致。随着近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展,道这一古老的概念又获得了新生,最终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的同义语,所指可阐释为?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万物本质?、?世界本源?、?运动规律?等诸多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儒道互补?,唐宋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佛法、道藏,而道士、比丘也大都旁通儒典。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禅宗一派,便是在对孔孟老庄的诸多理念加以改造并吸收融合而形成。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曾有?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之名言。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标,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尽精微而致广大?,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不生?。
茶道的泡茶步骤 室内基本陈设:茶师位置一般在室内北面,对面随意摆放几张绣墩作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随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围(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内的左右两边,皆严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关键,品茶时将杯子传递每人只品一口,有点类似先秦时朝会的感觉,氛围庄严肃穆)茶师用一长条方桌,背后设一屏风,中间一坐墩,桌左边设茶洗、水,桌右边摆设一插花花瓶。茶师坐着事茶,侍女捧案于旁边。
准备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带格为漏水装置);一茶煲(盛开水用);一茶炉(煮茶用,旁最好带有小挡风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叶罐(装茶叶用);一茶罐(捣茶叶用)、茶勺(盛茶叶用)、茶漏(盛茶汤用)、茶捣(捣碎茶叶用)、茶竹(夹茶杯用的夹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炉,茶座上摆放一套闻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壶。
对主客要求:做到安静,有礼有序,正装出席,不说话私语,主人礼让客人。
对茶师要求:动作有序不紧不慢,庄重,行动优雅(注重)有礼。人员一般为一茶师,两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风左右斜向捧案而立,无案时应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师与侍者行礼时都应合手而鞠躬。
仪式:
待客赏境(茶境)茶艺前,主客聚齐,主人与客人依次行礼问安,一般是客人行礼,主人答礼。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谈话,顺便请客人参观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请客人点评,作为话题。
品初礼茶茶艺开始前,主客落座,这时都不再讲话,茶师率其侍女进,到桌前,横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礼,然后皆落座。茶会便正式开始。
净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进,茶师净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净手。古代人认为茶事是心诚庄重的,同时亦要保持清洁,净手无疑已等于净心)然后茶师点燃香炉,一放于自己桌上,一让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间的矮案上。静气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还利于调节气氛,增添平和的气息,更利于在座人们心灵之间的联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后茶师将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将茶具(主要是茶杯)分发给客人供其观赏点评。
洗茶
岩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末即可。(唐宋时期的煎茶法则是将茶饼直接煮成茶汤,因此第一步需要?捣茶-煮茶-调茶?,用茶勺取茶叶放入茶罐中,用茶捣将茶叶捣碎,捣时要慢,细,雅;再将茶叶放入茶炉中,注入开水煮茶;煮好后,用茶拌轻调茶汤,盛起复放回,调法很有技艺)。
洗茶 孟臣三沐水开(茶汤煮好)后,用茶漏盛开水轻轻淋洗于茶壶上(谓之温壶);再打开茶炉,用茶漏盛茶汤注入茶壶中,尽量注过多量的水,然后用壶盖轻轻一扫,茶汤顺流淋满壶身(冲泡);然后盖上壶盖,再盛茶汤淋壶身(使茶壶里外皆有茗香)。(在没兴用茶壶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将煮好得茶汤淋于茶杯上,也为三淋,第一步用开水轻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汤,第三步复用茶汤整个淋之,淋法有技艺,或冲或滴,或紧或慢)后来有了茶壶,不同茶器质料泡茶时能更加有利于保存味道,例如紫砂,还有一种茶壶,顶盖处有孔,这样是使茗香能散发出来,同时又利于蒸发味佳,明茶艺爱用露孔散气,称之为?茗香壶?。
洗杯-温杯-熏杯与料理茶壶是一样的,茶杯也需要温-洗-薰,这边用精致的茶壶还须泡上一些时间,先取出手帕(最好为绸巾)放于桌上叠成小方,逐个擦拭茶杯,再用茶夹夹杯依次放入茶洗中过水清洗,再夹茶杯于茗气前滚热温烫,最后将茶杯放于香炉前熏香静气。
盛汤倒茶茶泡好后,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壶,如果茶壶是?茗香壶?的话,还可将茶杯里的水重新浇回茶壶中。 茶香合壁、递手传香回壶后,再次注入茶水,这回将闻香杯盖于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于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为茶茗之香与茶气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后取下闻香杯,双手端于鼻前,捻转而嗅,然后侍女再将闻香杯奉与客人,客人依次如状品嗅。
奉茶将所有茶杯注上茶水后,取闻香杯覆于其上,再取丝帕覆茗香上反复静气,然后将丝帕放于左手,用右手折叠,将茶杯放于丝帕上,然后双手放茶杯于案上(用丝帕垫茶杯主要是怕烫手,而且一些好质的丝料隔热,至于动作,则是为了好看,同时亦要讲究奉茶时的幽雅礼仪),然后侍女捧案依次奉于客人,先客后主。侍女奉茶时,应举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礼,方可接过案。
品茶品茶时,先合香;茶师示意,众人左手托杯,右手覆于杯上,一起端于胸前晃动三次,谓之茗气合香。再闻香;右手取下闻香杯,左手托于鼻前,捻转而嗅,然后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连带丝帕),端至嘴前,右手将茶杯于丝帕上转三圈,谓之观汤色,然后遮注杯前部而饮(其实不只茶道时这样,古人无论喝酒还是品茶,都要将手遮于杯前部,防御品饮时的不雅观)然后放下。(对于品茶时动作最为注意,也算是整个茶艺中唯一要求行仪,规矩得体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动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观而已,因此,品茶时左手右手等动作,是为注意的)品饮一共举三次。
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细细抿之,一品苦涩,二品甜腻,三细细回味。
品道品完三口茶后,将茶杯放于自己桌上,众人静肃一段时间,不仅回味刚才喝过的茶,也默默感受这一切。
礼尽谢茶最后宾主起立,茶师及侍女横列一排行礼,主客回礼,一同谢茶。茶师走后,主客留下来细细赏香品茶,或听琴悦耳,或高谈阔论,或安静思考,静静感悟这茶境,感受这宁静致远的氛围,客散后,主人相送至门外,也算是品茶会圆满成功的举行了吧。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其内容包括:各茶品饮之道和思想内涵(即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将精神升华到具有哲理的境界),陆羽的《茶经》第一次提出茶道的概念,并将茶道的两个基本点充分体现出来。 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茶具、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中国茶道起源 中国茶道起源于八世纪的中唐时期,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创始人。唐代煎茶道代表人物有陆羽、皎然、卢全、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唐代茶人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品茶修道的思想。 点茶道形成于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赵佶、蔡襄、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等。宋代茶人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 泡茶道形成于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许次纾、冯可宾、陈继儒、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壶泡、撮泡、工夫茶泡三种形式。并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 坚实的思想核心——“和” “和”是儒家、佛家、道家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是指世间万物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气以利万物。 茶道中的“和”表现在:泡茶时,体现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待客时,表现明礼之伦;饮茶时,表现谦和之礼;品茶时心境表现俭德之礼。 无所不利的修习之路——“静” 儒、释、道三教都以“静”作为修行方法。中国茶道为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延伸出“茶须静品”的理论。通过茶事活动创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雅士、高僧、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要途径。 愉悦的心灵享受——“怡” “怡”字含义深广,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 中国茶道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讲形式,不拘一格。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人对茶道有着不同的追求。 茶道的终极追求——“真” 包括真茶、真香、真味;环境要真山真水:字画要真迹;器具要真木、真竹、真陶、真瓷;还要对人真心真诚;茶事活动要认真,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81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石门银峰
下一篇: 龙凤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