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沏茶的艺术
沏茶、观赏茶色、呷饮茶汤是一种由技术而艺术,由艺术而晋至一种境界的奇妙历程。《红楼梦》里栊翠庵女尼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明人许次纾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都强调清啜慢抿,细细品尝。深得品饮之道,广泛见诸龙井茶、乌龙茶以及巴蜀地区盖碗茶的品饮之中。
龙井茶的品饮一般用无色透明玻璃杯或白瓷茶杯,汲溪水或矿泉水冲泡。冲泡时要提壶高举,让80度的开水自上而下冲泻入杯,使茶叶冲散浮立水面,立即可见杯中清汤绿叶,鲜明有致,茶叶一旗一枪,亭亭玉立,又如游鱼徜徉于澄水之中。而杯口水汽如白鹤飞起,茶香四溢,暖气熏人。这时捧杯初呷,略见甘醇;再饮,顿觉淡然中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似乎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散全身。方知“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乌龙茶的冲泡品饮另具一格,讲究“高冲、低斟、刮沫、淋盖、烫罐、热杯、澄清、滤尽”等艺术。即先提起开水壶,将茶壶、茶杯一一烫过。然后在小茶壶内放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滚沸的开水至壶口,并用壶盖刮去表层白沫,当即加盖保香。再用开水遍淋壶外,以加热保温。略等片刻后,按“低、快、匀、尽”四字诀进行斟饮。“低”指壶嘴紧贴杯沿,切勿过高;“快”指迅即泻茶入杯,以便保温;“匀”指对着并排置放的杯盏采取一二三四、四三二一的方式巡回倒茶,人称“关公巡城”,以使每只茶杯内的茶汤浓度均匀;“尽”指不留积茶于茶壶中,要一滴滴分斟杯中,人称“韩信点兵”。此时仍不急于捧喝,而是以中指托杯底,送至鼻端,看色闻香;然后才举杯轻啜,让第一口茶汤在嘴中回旋,以舌品味;一旦茶汤入喉,口中“啧啧”作响,又辨其回味,品其神韵。
巴蜀地区的盖碗茶以其茶具的独特,冲茶技艺的高超,以及茶馆的别有风味,而自立于茶饮之林。盖碗茶的茶具是用瓷盖、瓷碗、铜托盏(或瓷茶托)组成的三件头。茶盖可控制敞口茶碗中的水温;可用来翻转茶叶,使其浸泡充分、均匀;可用以刮去茶碗表面漂浮的茶末与泡沫;还可以再呷饮时挡住茶叶,勿使喝进嘴里。托盏也自有妙用,既可托住茶碗,不烫着桌面,水溢不湿桌;又便于茶客端茶不会烫手。冲泡盖碗茶的“茶博士”更有一手绝活,他们能一手提长嘴大铜壶,一手拎数十套茶碗;摆放茶碗快捷利落,如彩蝶飞舞;冲茶能隔座添水,让水柱凌空而降,翻腾有声;而一当茶水与碗沿相齐,就戛然而止,碗外不留一滴。巴蜀的茶馆多构建于竹畔、林间、水边,通行大靠背竹椅,雅致、舒适、安稳,便于半躺聊天,闭目养神,可享恬静悠然之趣,甚至达到融融和和,浑浑冥冥、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不很讲究的话,只需3样:杯子 茶叶 80度以上的滚水或沸水 把茶叶放入杯子,加入80度以上的滚水或沸水,这是比较大众化的沏茶的步骤.
讲究的话,那就得讲点茶道了,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茶道用具
[1]1、置茶器 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涤洁器 ①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1.水与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应就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赏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的 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没人去理会这一指标的,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大致上说,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重量比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叶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两克。 2.泡茶的水温 对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温,应视不同类茶的级别而定。但是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一点,总喜欢用很烫的水来冲泡。一般说来,红茶、绿茶、乌龙茶用沸水冲泡还是较好的,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绿茶,如龙井茶,应用80℃~85℃的开水冲泡,使茶水绿翠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时间长短 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钟左右,不宜久泡。红茶要比普通的茶泡得更短一点。 4.杯子的用法 红茶一般有玻璃杯,其他常用白瓷杯。
具体按茶道的沏茶的步骤根据茶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方面我也并非专家,
请参阅>http://baike.baidu.com/view/47991.htm
茶经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到了融入饮茶当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唐代的茶文化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喝茶的由来: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81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龙凤毛尖
下一篇: 白石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