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机构:中共雷山县委党校
农业生产方式指农业生产方法和形式。
生产方法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主要通过生产工具、动力、水利设施等体现出来,例如:铁犁牛耕。生产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例如生产如何组织起来,是简单协作还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
农业生产指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指其他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养作物和其他农作物) 等农作物的生产。
扩展资料
特点:
1、地域性
含义:在空间的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地域,生产的结构品种和数量都不同。
成因: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形成明显的地域性。
要求:因地制宜。
2、季节性和周期性
含义;生产在时间分配上的特殊规律,即生产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季节顺序进行,并有一定的变化周期。
成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
要求;因时制宜、抢季节、不违农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业生产方式
严格选地。新建茶园应据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 PH4.5—6.5的结构良好的红黄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25度以下,水源充足,交通电力通讯方便的缓坡地带。并按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进行大气、土壤、水质的检测。
2、统一规划。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这个中心,因地制宜,以茶为主,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认真做好道路排灌系统的设计,合理布局茶行及茶园遮荫树配置(一般亩植8—10棵柿、梨为宜)。
3、表土回沟开垦。在规划好的的茶行上挖种植沟,先将表土约10—20cm左右,挖去放在两种植行间或内壁,再将新土挖去 20cm左右放在另一茶行间或在外埂,再把底土心土挖松25cm左右,施人基肥,并充分混拌心土和基肥,再将表土翻人种植沟,拣去石块、树根,做成种植条行以备种茶。利用老茶园开垦条沟进行种植的,须用五氯硝基苯进行消毒处理。
4、施足基肥。要求亩施有机肥500kg以上,磷肥50kg左右。
三、茶树定植有何技术要点?
1、选用良种壮苗。
2、适时栽植。种植时期一般以幼苗休眠期为宜,春栽以立春至惊蛰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移苗时尽量多带土不损伤根部,茶苗太高可于移栽前离地15—20cm处进行修剪作为第一次定剪,应浇足定根水;再覆盖一层松土。其后做好防冻抗旱保苗全苗工作。
四、如何搞好茶园秋冬季管理?
对幼龄茶园和抗寒性较差品种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种植紫云英等冬季绿肥作物,以提高抗寒能力又增加有机肥来源;以波美0.5—1度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施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对多花茶树,在其盛开季节用300ppm乙烯利喷施一次以减少花量;密切注视冬季春初天气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茶园冻害发生。
五、如何搞好茶园施肥?
1、幼龄茶园:一般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结合深耕施人 1.5—3吨厩肥等作基肥;而追肥则根据苗龄不同各有差别,一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5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250—400公斤于春茶前或春茶后一次施人;二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0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400—500公斤,春茶前施60%,春茶后施40%;三、四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5公斤左右,可于春茶前、春茶后、夏茶后分别施50%、30%、20%;NPK三要素比例1—2年生为 1:1:1.3—4年生则为2:1:1;施肥方法应以相对集中的浅沟或穴施为主。
2、生产性茶园:实践上亩产干茶250公斤以内按0.5公斤纯 N生产干茶3.5公斤计算,亩产干茶250—400公斤则以1:6计,若亩产干茶400公斤以上则要以1:5计。NPK三要素比例,绿茶区一般2—4:1:1,乌龙茶区2—3:1:1。推广“一基”、“三追”、“多喷”的施肥方法,即在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进行茶园深耕结合施人全年施肥量40—50%的N肥和全部磷钾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如饼肥、人粪尿、堆沤肥、猪牛栏肥、土杂肥、塘泥等,配合施用磷钾肥、复合肥等,此为“一基”;“三追”是在春茶开采前一个月,春茶采摘后及秋茶采摘前15—20天,结合茶园浅耕除草分别追施速效性化肥,这三次施肥量占全年N肥用量的50—60%,其余夏秋茶各占追肥总量的25%左右;“多喷”是指在茶树生产季节,尤其在夏秋茶季节用化肥及其它叶面营养液等作根外追肥,一般都在晴天早晨露水干后,傍晚或阴天喷施,一定要喷湿叶面叶背以便吸收,喷施时期以茶树一芽一叶初展期效果最好
李联标
李联标,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在国内他首先发现野生乔木型大茶树,对研究茶树起源与原产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研究旧茶园改造、新茶园养成技术、探索茶树高产优质规律和茶树品种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中文名:李联标
别名:李子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六合县
出生日期:1911年7月14日
逝世日期:1985年1月29日
职业:农学家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主要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对研究茶树起源与原产地作出贡献
代表作品:十年来的茶叶科学,改造旧茶园的技术经验,论建设大面积高产茶园
生平概况
李联标,原名李子丰,1911年7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六合县。1917~1923年就读于私塾,6年的学习使他
熟练地掌握了古汉语。1923年考入南京金陵中学,1930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农学系,193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起步
大学毕业后,在福建省福安茶叶改良场从事茶叶研究工作。1936年间到中央农业实验所河南开封工作站,从事小麦推广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迁往四川成都。1939年转赴贵州湄潭,筹办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任技士并负责技术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茶叶科研生涯。
他一向勤奋好学,在湄潭期间,白天工作繁重,晚上还经常学习到深夜。194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部进修,从事茶叶中酶性质的研究,与勃纳博士联名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1947年)发表了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论文。他是中国早期从事茶叶酶化学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研究成果受到茶学界的关注。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正值帝国主义对我实行海上封锁,影响了茶叶的出口。那时,李联标在南京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茶叶技术研究工作,为适应茶叶出口前苏联的需要,他率队赴浙江平水茶区,领导
绿茶改制红茶成功,推动了各地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扩大了茶叶的出口贸易。
治学思想
李联标治学严谨,敢于坚持真理,经常教育学生在学术上不要随风倒,他自己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1952年,中国遗传学界出现了背离“双百”方针的一些做法,在孟德尔遗传学说遭到批判的情况下,他毅然参加了由华东农林水利局主办的米丘林农业植物选种及良种繁育研讨会,他身为学习小组长,承受着压力,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学派之争,他不轻率下断语,也不附和任何权威,而是力主分析判断。
取得成绩
1951~1958年,他在浙江茶叶改进所和浙江省农业厅任工程师与茶叶科科长期间,当时浙江省重点产茶县的荒芜茶园达60%~70%,个别的竟达80%~90%,生产基础薄弱,技术推广任务繁重。他学有专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待生产技术问题从不孤立侧重某一方面,而是正确贯彻方针政策,从资金、物资、技术上扶持茶农恢复与发展茶叶生产,因而在垦复荒芜茶园、改造老茶园和发展新茶园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1957年全省产茶46万担,比1949年增长2.3倍,对浙江省茶叶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李联标一向注重实践,每年由他编写茶叶技术指导纲要和主编茶叶训练班教材,主讲生产技术,深受茶叶生产第一线同志的欢迎。
贡献
早期的贡献
1939年,李联标担任湄潭实验茶场技术室主任,建场当年就拟订了“全国茶树品种征集与鉴定”研究项目,先后在全国13个省征集了270个地方品种。50年代末和70年代中,他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又在杭州领导建立了大规模的茶树种质标本圃,收集保存了一批茶树种质资源,为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941年,整理出黔北四县(湄潭、风冈、务川、德江)地方茶树品种10个,有的在农家推广后受到好评。
1979年,年近古稀的李联标依然主持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茶树品种资源保存利用研究,他一直认为我国茶树品种的种质资源是世界基因库的一部分,应尽力保存,提供利用。在他指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1年共同组成茶树资源调查组,对我国茶属植物分布最集中的西双版纳等16个地区(州)60个县进行了普查,征集茶树资源材料410份,丰富了我国茶树种质资源宝库。该项目获1987年农业部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受到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关于“农作物品种资源征集工作成绩优异”的表彰。
他发表的《不同生态型茶树引种研究》(1983年)论文,以引种15年以上的13个省87个品种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得出了茶树在跨多纬度引种后,只要有自然驯化其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都能保持相对稳定,以及一些外部形态虽易变化,但具有恢复性的论点,这就为异地换种提供了依据。此外,还对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种质特性以及形成品种的各种因素,他还作了探索性研究,旨在着力开辟我国茶树生态学研究。
理论贡献
李联标的茶学理论基础深厚,对茶叶科技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掌握国内外茶树栽培和茶树选种发展动态,从而提出过不少带有方向性的研究课题,如“旧茶园改造技术研究”、“茶树播种方式与密度试验”、“茶树高产规律与技术指标的研究”、“茶树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等。20多年的实践证明,他提出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既促进了全国茶叶产销的发展,又促进了茶叶科学研究逐步向纵深发展。
根据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1981年由他牵头编写出版了《茶树栽培技术》一书,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和介绍先进的实用技术,受到读者的欢迎。1984年,农牧渔业部委托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中国茶树栽培学》。他深知这是一部反映中国茶树栽培科学技术水平的论著。他独具匠心地起草了编写提纲,知人善任地组织全国科研、教学、生产等方面学者30余人共同完成。在他古稀之年,虽经常病魔缠身,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和独到的见解完成了他所分担的写作任务。李联标终因积劳成疾,于1985年1月29日于杭州逝世。
野生茶树
1941年,李联标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茶场工作期间,虽然当时贵州的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极端困难,但
他却自带行李步行,对湄潭、风冈、务川、德江四县的茶树地方品种作调查时,在务川县老鹰山岩上首次发现中国野生乔木型大茶树,把驻印英军勃鲁士少校宣布的在印度阿萨姆皮珊新福区发现的野生茶树所引起的原产地争论,又掀起辩论高潮。
李联标列举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和继他之后中国茶叶工作者与茶农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原始森林中发现许多乔木型野生大茶树,根据植物演化历史与古地理、古气候的研究成果以及茶树原始型形态、生化、细胞学特征,进一步指出勃鲁士(英)、司徒博士(荷兰)、威廉乌克斯(美)等所谓“茶叶非中国原产”的根本性错误;并以印度阿萨姆的地理位置和物种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论证茶树应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强调茶树野生资源不可能由印度阿萨姆逆流而上分布到中国境内,从而否认了原产印度和其他的二元论、多元论的论点,进一步确证了茶树原产地为中国。
独到见解
李联标是一位面向实际的茶树栽培专家,他认为茶叶科学属于应用科学,目的是为发展茶叶生产服务。长
期以来,他的研究选题都和茶叶生产紧密关联。
50年代初,中国旧茶园面积很大,牵制了茶叶生产的迅速提高,1962年在他的亲自主持下,派科技人员到全国重点产茶地之一的浙江嵊县和富阳建立基点。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旧茶园改造技术之所以推不开,一是低产原因不清,技术没有因地制宜地得到推广、应用;二是长远利益与眼前收入有矛盾,群众不敢轻易接受新技术。他提出“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全面规划,分期分批改造”的建议,使长短期的利益得到统一,从而推动了旧茶园的改造。
茶树密植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热点,李联标在搜集研究国外主要产茶国种植密度和调查国内不同种植密度生产效应的基础上,于1963年亲自主持各种密植试验,探明了密植增产的科学规律,提出了株数、覆盖度、芽密度的种植密度概念及茶树丰产的动态概念。这对密植增产原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实践证明,他的这些论点和技术措施基本上是正确的。
对于70年代后期提出的“密植免耕”栽培法,他认为实际上是在条栽密植的基础上采用多条植的方式来增加茶园密度,与条栽密植比较,该法既能缩短投产年限,又能速成高产。但是,他在研究后认为,不同密度茶园随着树龄的增长,高密度的产量变异呈渐近曲线变化,生育状况亦趋下降。他以实验资料为依据,实事求是,从不违心说话。这一富有成效的见解,对提高科学种茶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卓越成果
李联标一贯强调,要发展茶叶生产,必须坚持科研导向。60年代起由他主持“茶树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研
究”直到80年代他仍担任重点科研项目,即“茶树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几乎是组织全研究室的力量,分几个子课题协作攻关。他从中提出了茶叶产量的形成特点;茶园最适种植密度范围;最佳定型高度;高产茶园的主要土壤理化指标;最适田间持水量和灌溉技术参数以及如何提高技术经济效益等问题。可见,这个大项目虽是集体完成的,而李联标作为组织者和主持人,以他渊博而扎实的专业功底作了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才能使这项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晚年,他对丰产研究更加重视向纵深发展,指导研究生用15N同位素示踪法研究茶树在秋冬季对氮的吸收、运转和分配规律,得出了秋肥的作用和适宜的供氮期。在不同茶园水分的条件下,研究了茶树活性、碳氮代谢及吸收功能,得出适宜的供水条件可以提高体内氧化还原酶促反应及碳氮合成代谢的结论,并引出今后应加强灌溉的自动监测控制研究。
作出贡献
1964、1965和1976年,他先后参加了甘肃、西藏和山东发展新茶区的考察工作,以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为祖国新茶区的扩展与延伸做了许多工作。西北地区和山东省原是中国茶叶的主要集散地,那里荒地多,但气候高寒、雨量稀少,土壤偏碱。为了科学地论证上述地区是否可以发展茶叶生产,农业部、对外贸易部和国家民族委员会组织多专业科学家作实地考察。李联标作为首席茶叶专家,根据收集到的气象、土壤和社会经济资料,取得了在若干地区发展茶叶生产的依据,并提出了初步规划。甘、藏部分地区的茶叶生产已发展了起来,且产量亦逐年有所增加,不仅弥补了上述地区茶叶需要量的不足,而且还降低了运输成本,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李联标为开创新区所付出的劳动,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976年山东新区遇到一次特大冻害,灾情之重、范围之广是试种以来未曾有过的。他闻讯后,立即组织力量去那里调查茶树冻害情况,提出了许多加强茶树越冬管理的技术措施,并亲自调查了日照、莒南、蒙阴、胶南、荣成、乳山、太安、新太等县的茶树冻害,总结了茶园地形、方位的选择、有效抗寒防护措施,以及引种抗寒品种,采用增强茶树抗寒力等栽培技术措施。这些对该区茶树受害后的救护与培育都起了重要作用。
培养人才
李联标在湄潭实验茶场工作期间,正值日本侵略军侵华之际,半壁山河沦陷。他深知,为挽救国家的命运,必须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因此,他决心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教育学生“应当立大志做大事,不要当大官,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提倡机关学文化,倡导职业教育,他担任了湄潭职业学校第一期茶科班主任,深受学生敬爱,师生感情甚笃。后来,这些学生成了贵州茶叶事业的骨干力量。
筹建茶叶研究所
1958年,中央农业部决定在杭州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李联标是筹建人之一,从所址选择、土地征用、基本建设、人才培训、学科设置与课题确立等,他无不亲自参与。建所初期,许多研究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科研业务不熟,他凭着多年从事试验研究的经验,组织讨论、座谈、报告会、参观交流等,想方设法提高试验研究水平。他要求科研人员既要着重研究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重要技术问题,重视总结茶农技术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当年的同事都把他当做良师益友,无不乐于聆听他的教诲与指导。
辅导留学生
1960~1966年间,李联标先后为前苏联、尼泊尔、喀麦隆、越南等国的留学生和进修生讲授茶树栽培学,并进行实习和辅导。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了这些国家茶叶生产或科研部门的主管。晚年,他仍不辞劳苦招收研究生,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继续奉献。
李联标为人正派,品德高尚。他一人的工资收入要负担夫人和5个子女的生活、教育费用,家庭经济拮据,但他从不伸手要组织补助。身为名专家,他不搞特殊化,住的是古老破旧的木板平房。他身患胃病,吃不下硬饭,常常是一碗面条就算是一顿午餐。
“文化大革命”中,李联标身心受到摧残。但他相信蔽日乌云总有一天会被一扫而尽。1982年落实政策后,他精神振奋,不顾年迈有病,加倍努力工作,一心想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生病期间,领导上要他在家休养,但他仍坚持去外省考察、讲学,他那忘我的工作作风,令人敬佩。
李联标的一生,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尊敬,曾被选为浙江省第三、五、六届人民代表。人们将永远缅怀这位为中国茶叶事业奋斗一生的茶学专家!
人物简历
1911年7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六合县。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获学士学位。
1935—1936年任福建省福安茶叶改良场副技师。
1936—1938年任全国稻麦改进所驻开封工作站技佐。
1939—1945年筹建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湄潭实验茶场,任技士、技术室主任、代理场长。
1945—1946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生物部进修。
1946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中央大学农学院兼职副教授。
1947—1948年在福建崇安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实验茶场技正。
1949—1951年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正。
1951—1958年任浙江省茶叶改进所工程师,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茶叶科农技师、第一副科长。
1958—1985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栽培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顾问。
1980—1985年任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站顾问。
1982—1985年任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1984年任浙江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1956—1985年任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顾问。
1964—1985年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
1978—1981年任浙江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常委。
1979—198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79—1985年任浙江省农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名誉理事。
1985年1月29日在杭州逝世。
2011年7月20日,“纪念李联标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召开。来自浙江省农业厅、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贵州茶叶研究所、福建茶叶研究所等多个单位离退休专家、在职中青年科技人员近百人,和李联标先生的儿女们一起回忆李老的生平点滴、缅怀李老的踏实、艰苦奋斗、不遗余力扶持后辈的精神!与会同志们表示要继续发扬李联标先生等老一辈留下的“和敬信廉”茶叶所精神!
主要论著
1李联标.《十年来的茶叶科学》.茶叶,1959(4).
2李联标.改造旧茶园的技术经验.中国农业科学,1963(8).
3李联标,汪莘野,孟庆恩.茶树播种方式与密度试验.科学研究年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63:7—14.
4李联标.葛铁钧,陈绰文等.茶树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科学研究年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63.
5李联标,胡海波.论菜园深耕.浙江农业科学,1964(1).
6李联标.论建设大面积高产稳产茶园.江苏省农业厅,学习论文资料汇编,1964.
7李联标.国外农业概况(茶叶部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5.
8李联标,虞富莲.山东冻害与防冻技术的调查报告.茶叶科学年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76.
9李联标.国际茶叶生产与茶叶科学的进展情况.国外茶叶动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78(3).
10李联标等.茶树栽培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1李联标等.不同生态型茶树引种研究.茶叶科学研究年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83.
12李联标等.中国茶树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分认识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著。
中国国 *** 跨有8个温度带,各地带温度条件不同,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
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区温度条件均较优越。
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
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
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作物均可复种(见中国的气候、中国土地资源)。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来重大影响。
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占国土面积的一半。
东南部地区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
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必须依靠灌溉。
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为天然的牧业地区。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82.4%,而耕地仅占全国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6.6%。
③山地显著多于平地。
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2/3,平地只占1/3。
山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潜力。
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潜力(见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尤大。
旱涝威胁交替出现。
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
春秋低温也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
此外,外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见中国的寒潮、中国的台风、中国的干热风、中国的冰雹)。
⑤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各有利弊。
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气候不甚干旱,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
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
南方地区温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
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
青藏地区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农业特点。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3000年,而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则不过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著。
藏、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 *** 尔、 *** 等则长期习惯以农为主。
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
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
人口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作物布局。
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处热带、人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口最稠密地区。
这同劳力充裕、精耕细作有关。
但粮食商品率的高低,则不仅同粮食单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人均耕地面积、当地粮食自给需要量的大小有关。
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也最高。
至于一些不便长途运输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园艺、奶牛饲养等的分布,则和加工工业、交通条件、城市分布发生直接联系。
土地的农业利用与改善
据粗略估算,中国土地资源中,约有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于农林牧渔生产。
①耕地。
全国耕地约0.9567亿公顷,垦殖指数为9.97%,耕地分布极为不均,90%以上分布于大兴安岭经长城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线以东地区。
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垦殖指数可达50~60%,四川盆地40%,东北平原20~30%,长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区一般约10~20%。
西部地区耕地少,主要集中于山麓平原的小块沃洲,广大高原山区耕地很少。
宜农荒地资源估计共0.3535亿公顷,其中质量较好的仅0.1亿公顷左右,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及新疆等地区,其余多为质量较差、开垦需要投资较大的土地,且大多又属于宜牧或宜林地,处置不当易引起农林牧业之间的矛盾。
从北到南,不同熟制之间耕地生产水平差别很大。
东北、内蒙古、甘新、青藏及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约占全国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实行轮歇撂荒,复种指数低于100%。
华北地区大部实行二年三熟,复种指数为120~150%。
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复种指数为180~250%。
有些地区人口较稀、劳力不足,水利灌溉保证程度不高,虽位于生长期很长的亚热带或热带,复种指数并不高,甚至仍有一年一熟地。
因此,无论南方和北方,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潜力都较大。
但也有一些地区,人多地少,有机肥不足,片面强调提高复种指数,势必导致土壤肥力减退,或出现次生潜育化,实际是掠夺地力,这一情况亟需改善。
在中国水田较旱地、冰浇地较无灌溉地,单位面积产量往往高出50%,乃至200%以上。
因之,兴修水利,解除旱涝威胁,是提高耕地生产力、实际稳产高产的关键。
20世纪50年代以来,灌溉面积已从0.153亿公顷发展到1990年的0.474亿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49.5%,抗旱能力大大增强。
旱涝保收面积约占耕地1/6。
全部旱地中,还有70%无灌溉设施(其中一般无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约占19%)。
水田面积占耕地26.67%,约有90%分布于淮河泰岭以南地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无水利设施或水利保证程度不高。
现有耕地中,约有1/3以上为各种低产耕地,其中约50%是易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约20%是涝洼、盐碱地,约23%是风沙、干旱耕地,约7%为低产水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城乡居民点、交通、水利等的发展,占用耕地现象相当严重。
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83.3万公顷,多年累计达0.31亿公顷,而同期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约0.32多亿公顷,二者大致相抵,全国耕地总面积略略超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水平。
②草地。
宜牧草地占国土面积1/3以上。
草场面积虽广,但类型很多,产草量和质量差别很大。
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为中国主要放牧业基地。
但长期以来,利用多而建设少,全国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的1.5%,绝大部分还是靠天养畜,草场产草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牧业生产,使牧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状态。
由于多年来牲畜头数增加远远超过草场载畜能力,大部分牧场出现超载过牧,局部地区草场兼受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的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估计北部、西部牧区退化草场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且质量变坏,可食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杂草增多。
因此,必须大力改善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和加强草原建设。
中国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产草量高而质量较差,粗纤维含量多,草场又大多分布零散,坡陡土薄,利用不当易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见中国草场资源)。
③林地。
中国森林面积124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与世界平均数22%比差距很大。
地区分布极为不均。
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一带为全国最大林区,次为西南地区的川西、藏东南、滇西北等山区。
内蒙古东部,东北3省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森林覆盖率在25~30%以上,广大农区和牧区少林甚至无林。
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率不及10%,西北地区不及1%。
林地面积中,用材林占73.2%,次为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竹林等。
现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区,普遍存在重采轻造、超采过伐、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现象,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交通不便的边远林区,得不到开发利用,成过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损失多;森林火灾也较严重。
人工造林则一般质量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积小。
除已有林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种宜林荒山荒地,约占国土面积15.8%(见中国森林资源)。
④内陆水域。
全国内陆水域约有0.266亿余公顷,占国土面积2.8%,是发展淡水水产的主要场所。
其中江河0.126亿公顷,湖泊0.08亿公顷,池塘水库0.066亿公顷。
约有92%分布于爱辉―兰州―腾冲一线的东南部,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淡水水产业。
但多年来重捕捞、轻养殖,人工养殖面积占可养面积的比例,池塘占73%,湖泊仅占25%。
加以不合理的围垦,使湖泊池塘面积大为缩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设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鱼类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依中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现状,宜牧地、宜林地远较宜农地(耕地及可垦荒地)广阔得多。
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上往往只重视对耕地的利用与改善;反之,对于广阔的宜牧地、宜林地和内陆水域,却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设少,或进行掠夺式的滥牧、滥伐、滥捕,或者任其荒芜,或进行毁林开荒、毁草原开荒、围垦水面,从而破坏林牧渔业的资源基础。
发展中国农业,必须着眼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合理利用,从而发掘巨大的土地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结构
199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7662.09亿元,其中种植业占58.49%,林业占4.31%,畜牧业占25.63%,副业占6.21%,渔业占5.36%,除 *** 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青海、内蒙古牧业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区种植业均占绝对优势。
这是长期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同中国人口多、粮食需要量特别大有关,也是多年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的结果。
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
①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自然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
②经济效益低,农业费用高,纯收入比例小。
③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经不起天灾(尤其水旱灾害)的考验,具有较大的脆弱性。
1978年以后,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经济正转向多部门综合经营,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2037.5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6619.21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68.6%下降为46.1%,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业总产值则由1978年的31.4%,上升到53.9%,全国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农业生产布局可分为下列5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
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
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
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
第三,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高粱、谷子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米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
第四,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糜子、高粱、大豆等为主。
第五,西北灌溉沃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子等。
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
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9倍。
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长2.7%,而1981~1990年则平均增长3.4%,但年际很不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93吨,各地产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393.1千克,粮食商品率为36.6%。
为保证国家商品粮的需要,提高粮食商品率应在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有重点地选建若干片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②经济作物布局。
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长,1990年达14.4%,主要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26%)和油料作物(占经济作物面积50.90%,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烟叶(烤烟为主)、麻类(黄红麻为主)、药材等。
此外还包括未计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远小于粮食,但产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轻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
大多数经济作物各有一定较集中的分布区。
20世纪50年代初期,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量稳定增长。
50年代后期起,经济作物面积缩减,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降低,商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给。
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纠正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现象,经济作物面积又有所扩大,大多数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等的产量均已创历史最高水平(见中国经济作物地理)。
③畜牧业生产布局。
1949年以来,全国畜牧业有很大发展,至1990年大牲畜达13021万头;猪36240.8万头;羊21002.1万只;大小牲畜总计达到70264.9万头(只),为1949年的3.39倍。
但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产值比重低,人均畜产品很少。
1990年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5.63%,人均年产肉量22.1千克,年产蛋量6.95千克,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产奶量只有3.64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牲畜头数多而产品率很低。
1990年猪出栏率只有87.84%,牛的出栏率更低。
第三,牲畜增长很不稳定,广大牧区基本上“靠天养畜”,抗灾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过5%。
为加速畜牧业发展,农区要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和发展饲料工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和出肉率,改善畜禽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半农半牧区要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牧区要大力加强草场的管理和建设,改善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
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增加肉、奶、蛋、禽产品供应。
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条件,逐步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稳定、优质、高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见中国畜牧业地理)。
④林业布局。
1949年以来,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0.28亿公顷,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0.326亿公顷。
木材年产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5000余万立方米,提高9倍多。
林产品产值增长17倍。
但木材和林产品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业仍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十分薄弱的部门,在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见中国森林资源)。
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要把整个林业纳入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要重点建设好东北、西南两大林区;加强广大农区的绿化造林;充分发挥南方亚热带和热带丘陵山地的林业生产潜力;建设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和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在黄土高原和北方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林。
⑤水产业布局。
1990年全国水产总量1237万吨为1949年产量的26.5倍,但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10.8千克。
海洋水产占57.7%,以捕捞产量为主(占77.28%),养殖产量较小,(22.72%)。
淡水水产中,养殖产量占84.92%,捕捞产量占15.08%。
长江及淮河流域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和最密的水网,淡水水产产量占全国60%以上,次为珠江流域。
进一步发展水产生产,主要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重点建设一批海水和淡水养殖基地(见中国水产资源)。
农业区划概述
中国可综合地划分为以下10大农业区:
①东北农林区。
包括辽、吉、黑3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
农垦历史短,可垦荒地广,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木材供应基地,也是重点开荒扩耕地区。
大豆、甜菜、亚麻、温带水果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战胜自然灾害特别是低温寒害的威胁,改变粗放种植习惯,大力提高单产。
同时合理开垦荒地,建设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采育并重,建设永续采伐基地。
②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及从辽宁至宁夏的长城沿线地区。
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在全国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本区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状态;以草定畜,制止草原继续退化、沙化;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逐步实行粮草轮作;营造防风固沙林。
③黄淮海农业区。
包括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的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地区,是中国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的主产区和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
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旱涝碱,实现水利化,改良低产土壤,大大发掘增产潜力,实现稳产高产;因地制宜地建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改变农业结构过分单一状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林果渔业生产。
④黄土高原农牧林区。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及秦岭以北地区,是重要的旱杂粮产区,但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是全国突出的低产、贫困地区。
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结合起来,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设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种草造林,尽快扩大草地林地比重,实行农牧林副综合发展;以流域为单位开展综合性水土保持工作。
⑤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
包括淮可―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是全国稻谷、棉花、油茶籽、麻类、茶叶、蚕丝、木本油料、生猪、淡水水产等的主要商品基地或集中产区,农业经营较集约,复种指数和粮棉单产均为各大区最高。
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强水利建设,战胜洪涝渍害及伏旱威胁,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及淡水水域,大力发展亚热带经济林、用材林、家畜家禽及水产养殖业。
⑥西南农林区。
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四川大部、滇黔地区及陕南、湘鄂西部,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菜籽、烤烟、甘蔗、生猪及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
但大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增产潜力很大。
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丘陵区水利事业,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产;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发展多种经济。
⑦华南农林热作区。
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南、两广大部、滇南及台湾省。
农业经营较集约,大部粮食单产较高,是全国主要的蔗糖、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也是橡胶、椰子、剑麻、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唯一产区。
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是要发挥本区的自然优势,建设以橡胶为主的热作基地,蔗糖基地和热带水果、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大兴水利,战胜洪涝旱渍,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⑧甘新农牧林区。
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
农业基本上完全依靠灌溉,农区小而分散,利用荒漠及山地牧场进行季节性游牧,甜菜、瓜果、长绒棉及畜牧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区内有限水源,改良盐碱地;调整季节牧场,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造林种草,防风固沙。
⑨青藏高原牧林农区。
是国内最大的牧区,大牲畜和绵羊头数均为全国各区之冠,人均牲畜头数也为各区最多,南部和东南部拥有全国第二大林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和南部的河谷低地,主要牲畜、作物和树种均带有高寒地区特点。
地广人稀,农牧业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一般较低。
进一步发展本区生产,必须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加速林业生产建设;提高作物单产,建设区内的粮食基地。
⑩海洋水产区。
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太平洋西部5大海域,各海域鱼、虾、贝、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
发展海洋水产生产,要根据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及变动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调整或减轻沿岸和近海捕捞强度,保护和增殖海洋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和建设海水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外海及远洋渔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82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寒夜客来工夫茶当酒
下一篇: 独具风格的名茶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