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张岱与茶的情结

品茶 2023-11-20 21:31:48

张岱与茶的情结

张岱, 晚明散文家,出身官宦世家,而无意仕途;关心社会,对人间世态,洞悉入微。为文题材广泛多样,笔调清新率真;明理,识茶趣,为品茶鉴水的能手。明亡后,避迹山居,展现文人高贵的气节;

一生以读书着述为乐,为晚明小品文大家。

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般的一波一波的不断往前推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体裁,将中国文学推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明代初期,文坛上弥漫着拟古之风,先后出现「前七子」、「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汉唐」,然其诗歌成就并不如唐宋。明代晚期在学术界产生了反抗传统、追求个性自由的哲学思想,在文学上则形成一股对拟古主义的反动风潮,相继出现主张「独抒性灵,不拘俗套」的公安派与「幽深孤峭,奇理别趣」的竟陵派。晚明新兴的散文是公安、竟陵文学运动的产物,其题材多样,形式自由,谈情说理、信笔直书,毫无滞碍,其中有幽默也有讽刺。而张岱更是晚明散文家的代表,其诗文,初学公安、竟陵,进而融合二体,汲长弃短,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在明代的小品文作家中,堪称第一。

避迹入山林 自为墓志铭

张岱(1597~约1689),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却不曾作官,性好山水,早年曾漫游苏、浙、鲁、皖等省,他的生平可从他《自为墓志铭》中知其梗概:「……少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师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三十年前,真如隔世。……好着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列传、琅环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古道、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明年,年跻七十有五,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

文中张岱叙述自己前半生生活优渥、富裕,喜好锦衣玉食,纵情声色犬马之中,是个十足的「纨裤子弟」;然而当明朝亡国后,身历国破家亡之痛的他,性情大变,表现出中国文人的高尚品格与民族气节。他避居山林,箪食瓢饮,虽屡遭断炊之苦,却仍甘之如饴。他不忧生畏死,看透世事无常,他事先为自己看墓地,作墓志,在安排好后事之后,仍继续读书着书。张岱一生的着作很多(如其《自为墓志铭》中所述),然流传至今的,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环文集》及《石匮书后集》几种。其中《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张岱的代表作品,书中蕴含其对故国之思,文字清新率真、描绘生动,是明末小品文的佳作,书中对西湖等地的民情风俗多所记载,有助于明末社会之研究,深具史料价值。

世态细观察 诙谐笔端生

张岱平素兴趣广博,对世态观察入微,文章题材俯拾即是,描述山水景致、社会生活……各方面,无所不写;传记、序跋、像赞、碑铭等各种体裁,在他的笔下,都写得诙谐百出,情趣跃然。其中《西湖七月半》一文,为其中之佳作: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类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枭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避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拂如撼,如魔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颖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妙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扑人,清梦甚惬。

张岱运用鲜活的文字,将百姓的生活情调与西湖的湖光月色,作了生动地描写,文中更将游客赏月的心态,大分为五类,足见其观察力之敏锐,笔调戏谑诙谐,让人会心一笑。

张岱不仅是一位散文家,更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自谓「茶淫橘虐」,可见其对茶之痴,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对茶事、茶理、茶人有颇多记载。

鉴识茶水味 无出其右者

明代时期,品茶已成时尚,而茶品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各地茶馆林立,成为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对爱茶的张岱而言,上茶馆似乎也是他生活上的一种休闲。崇祯年间有家名为「露兄」的茶馆,店名乃取自米芾「茶甘露有兄」句,因其「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故深得张岱喜爱。

张岱是位识茶辨水的能手,《陶庵梦忆》记载他拜访老茶人闵汶水的经过,过程十分有趣:一次他慕名前往拜访一位煎茶高手闵汶水,正好闵老外出,他静心等待,闵老回来后,知道有人来访,才招呼一下,就借故离开,想测试张岱的诚意,张岱虽几经等待,非但未打退堂鼓,反而更下定决心非喝到闵老煮的茶不可。闵老回来时,见客人还在,知道来者是个有心人。于是才开始煮茶招待他,闵老「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的娴熟技巧,让张岱惊叹不已。之后闵老将张岱引至一室,室内「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瓷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瓷瓯无别而香气逼人。」着时让张岱大开眼界,不禁问闵老:「此茶何产?」闵老想考考他说:「阆苑茶也。」然张岱觉得有异,说:「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闵老暗笑并反问:「何地所产?」张岱又喝了一口说:「何其似罗岕甚也。」闵老啧啧称奇。张岱又问:「水何水?」闵老说:「惠泉。」张岱又说:「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闵老知道眼前这位是个品茶高手,遂不敢再欺骗他,过了一会儿,就持一壶满斟的茶给张岱品尝,张岱说:「香朴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闵汶水对于张岱神之又神的辨茶功力,不禁赞叹道:「余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于是和张岱结成好友。(《陶庵梦忆。闵老子茶》)

名噪一时的禊泉,乃绍兴名泉之一,禊泉曾一度被掩没,后因张岱的发现才又重显威名,《陶庵梦忆》记:「甲寅夏,过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噀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余仓卒见井口有字画,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似右军,益异之。试茶,茶香发,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挢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文中提到张岱无意间发现禊泉的经,同时点出禊泉水质的特点,更以其专业的品茶知识,说明辨识禊泉的诀窍。(《陶庵梦忆。禊泉》)

除了品茶鉴水之外,张岱还改良家乡的「日铸茶」,研制初一种新茶,张岱名之为「兰雪茶」。《兰雪茶》中提到兰雪茶的研制过程:「……募歙人入日铸。杓法、掏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择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四、五年之后,兰雪茶在茶市中风行一时。(《陶庵梦忆。雪兰茶》)

若非家国变 茶界献其功

由以上所述,张岱不仅嗜茶,而且识茶,从饮茶到品茶、评茶,无一不精。他一生兴趣广泛,对各类事物多所涉猎,堪称为博物学家,他爱茶成痴,尝谓:「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彭天锡串戏》)把观看到一出好戏,犹如观赏一轮好月、啜饮一杯好茶般的令人愉悦。若非因身遭家国之变,而改变其人生态度,相信以其读书研究的精神及对茶学的了解,必能为我国的茶学文化留下更多的宝贵资料。

说茶的文言文

1. 模仿爱莲说写一篇关于爱茶说的文言文 亦瀹茶而非煎茶。

余少好攻杂艺,而性尤嗜茶,每阅《茶经》,未尝不三复求之,久之若有所悟。时正伺先君于维扬,因精茶所集也,乃购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煎茶,为得茶之正味,后人之瀹茗,何异带皮食哀家梨者乎。

闲居多暇,撰为一编,用贻同嗜。 一择器 器之要者,以铫居首,然最难得佳者。

古人用石铫,今不可得,且亦不适用。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今粤东白泥铫,小口瓮腹极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铫为茶之上佐。

凡用新铫,以饭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气,愈久愈佳。次则风炉,京师之石灰木小炉,三角,如画上者,最佳。

然不可过巨,以烧炭足以供一铫之用者为合宜。次则茗盏,以质厚为良,厚则难冷,今江西有仿郎窑及青田窑者佳。

次茶匙,用以量水,瓷者不经久,以椰瓢为之,竹与铜皆不宜。次水罂,约受水二三升者,贮永置炉旁,备酌取,宜有盖。

次风扇,以蒲葵为佳,或羽扇,取其多风。

2. 模仿爱莲说写一篇关于爱茶说的文言文 亦瀹茶而非煎茶。

余少好攻杂艺,而性尤嗜茶,每阅《茶经》,未尝不三复求之,久之若有所悟。时正伺先君于维扬,因精茶所集也,乃购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煎茶,为得茶之正味,后人之瀹茗,何异带皮食哀家梨者乎。

闲居多暇,撰为一编,用贻同嗜。 一择器 器之要者,以铫居首,然最难得佳者。

古人用石铫,今不可得,且亦不适用。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今粤东白泥铫,小口瓮腹极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铫为茶之上佐。

凡用新铫,以饭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气,愈久愈佳。次则风炉,京师之石灰木小炉,三角,如画上者,最佳。

然不可过巨,以烧炭足以供一铫之用者为合宜。次则茗盏,以质厚为良,厚则难冷,今江西有仿郎窑及青田窑者佳。

次茶匙,用以量水,瓷者不经久,以椰瓢为之,竹与铜皆不宜。次水罂,约受水二三升者,贮永置炉旁,备酌取,宜有盖。

次风扇,以蒲葵为佳,或羽扇,取其多风。

3. 关于茶的一个古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

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

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

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

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

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

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 *** 。 饮茶的 ***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

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

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4. 需要 课文的原文 茶发源于中国,明朝中后期,因为欧洲航海业的兴起,他们发现了业已存在的非洲南端,到达了业已存在的印度,看到了业已存在的中国,找到了业已存在的日本,登上了业已存在的美洲大陆。

此番壮举却引发了不少的海战,不外乎一个目的,为了占有和抢夺势力范围。战斗以后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许可以算是“经济全球化”的初始吧。

中国的茶就是在那个时候被船载运到欧洲的,很幸运的是一下子受到了欧洲上流社会的青睐,成了餐桌上的上品,到中国来贩茶也成了当时一些西洋人的生财之道。再往后,印度成了欧洲的殖民地,一些精明者把茶引到印度去种,因为纬度相同土质相同气候相同等等原因,竟大获成功。

从印度到欧洲,航程大大变短了,节约了运输成本,缩短了运输周期,同时,也避开了当时盘踞在东南亚一带装备精良作战凶猛的海盗,规避了经营上的风险。于是,最终欧洲餐桌上的茶大都成了印度产的。

其实对于茶,关键的不在于经营,而在于饮。茶在中国是神圣的,已经被赋予了一种思想和文化,茶也被很多人崇拜。

对于茶,就好像中国画,旨在于写意不在于写实,只寥寥几笔,黑黑的一团,但大家都明了这是在画山水或画人物或画景致。茶亦如此,淡淡的颜色,比不上咖啡的浓酽;淡淡的香气,比不上碳酸饮料的“荡气回肠”。

但茶的源远流长却是任何饮料比不上的,更多的是一种意境在里面,颇有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味道。西洋人饮茶,虽然能饮出茶自身的味道,但却饮不出茶的文化,是因为他们把茶当作了饮料来饮而没有当作文化来体会的缘故吧。

再者说,茶还有一定的地域因素在起着作用。饮龙井,必然要想到西湖水的清澈和上面飘着的秀船的美;饮云雾,必然要想到黄山的云海缭绕和神秘之气;饮茉莉,必然要想到福建的流水小桥和那一树树的白色的小花;饮乌龙,必然要想到自己的神魂能在武夷山上游荡… …西洋人饮茶再多,也可能饮不出西湖泛舟小桥流水黄山云海武夷神韵的感觉,倒显得是一种浪费。

其实在中国,可能绝大多数人也饮不出茶的文化来,我就是其中一个。平时都是白开水伺候,偶尔心血来潮,也抓一把茶叶投进杯子里,注入开水,然后把盖子捂得紧紧的,也不知道是怕温度不够茶泡不开还是怕跑了香气,等过了一会儿抚摸杯体不烫了,拧开盖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就是大半杯。

倘若此时被《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看到,一定谓之“牛饮”,而且是“狂牛饮”,呵呵。小的时候也没见过茶树,不知道茶是怎么长出来的。

直到十多年前的一次去杭州游玩,到灵隐寺去参佛,因为去的过早寺院还没有开门纳客,只好站在寺门口等,百无聊赖之时一位当地的老妇人经过对我说“不远的上面有更好的”,接着就是一通我听不懂的像日语般几哩咕噜的杭州话语。看到时间尚早,就跟她去了。

经过一个山岗,看到满山坡的一排排的绿油油的灌木,不识为何植物,就问她,答曰“茶树”。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茶树的模样,似我们这里公园里的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冬青,但叶子要小一些。

因为我的孤陋寡闻,只晓得北方的山西省有部分地区也种植茶叶。这还是因了那里出来打工的民工才知道的。

他们把茶叶叫“清茶”,有的叫“叶子”,还有的叫“大叶茶”。不知道是茶本身质量不高还是加工不好,泡茶的时候杯子里的茶叶总是比水还要多,喝上一口,很苦,冲泡第二杯,却已经没有什么味道了。

倘若你说不好,他们会瞪着眼睛说“这可是今年的新茶”,仿佛茶的好坏只有新旧之分。原来只听过茶道也没有尝试过。

后来经济发展了,第三产业蓬勃兴起,茶馆也应运而生。开始的时候看着满大街的茶馆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后来一次和几位朋友晚上酒足饭饱之后临时动议决定到茶馆“雅”一会。

茶馆的名字记不起来了,进去以后果然感觉很清幽,放着中国的民乐作背景音乐,各种摆设也很特别,不同于饭馆里的热热闹闹。找了一个房间坐定,竹帘儿一响,一位侍茶的姑娘悄然而至。

“几位喝点什么茶?”她问道。“喝那种有茶艺的茶。”

几个人七嘴八舌说。“那就是乌龙茶了。”

“那就要乌龙茶。”“要那种乌龙茶?”她又问道。

这下几个人有些发懵,不知道乌龙茶还有许多种,就向她要了茶单,点了其中价格适中的一种乌龙茶。不一会儿,茶端了上来,还有一套复杂的茶具。

还是那位侍茶的姑娘,很灵巧地为我们表演着茶艺,还不时进行讲解,并告诉我们正确的饮法。待她走后,我们几个便象模象样地轮流摆弄茶具,演练茶艺,谁做得好一些大家都要鼓励一番。

如此过了好半天,也没觉出有多么好玩了,就要了一副扑克,一直玩到很晚。这是第一次上茶馆。

谁知以后,因着优雅的环境的缘故,茶馆竟成了我们主要的休闲场所。其实我感觉茶艺在北方算是很精细的。

有一次到广州,因着吃不惯粤菜的缘故,就到汇聚着天南地北各色风味的大排档去吃。叫了几个比较适合自己口味的菜后,当地接待的朋友说喝点茶吧,一招手,一位女侍者推着茶车过来,上面是成套的功夫茶具,就在大众广厅之下表演茶艺,动作明显比我们这里的茶馆要娴熟许多,但更显得有些粗放,不像是在表演倒像是在完成规定的动作,不禁有些释然。

5. 帮忙寻几段与茶有关的古文或古诗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1)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2)坐下以后,让人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 (3) 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胜:有名,出名。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原文是“北人初不多饮”,而不是不喝茶。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相继”“山积”“色额”、“教摊”“故事”“鄙”、“诣”“无所”,“而已”。

参考译文:

茶,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本草》说:“茶能止渴,使人不想睡觉。”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之徒,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

楚地人陆鸿渐写了一篇《茶沦》,论说茶的功效以及煮茶的方法,又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用大篮子装着。远近四方的都钦佩、羡慕,喜欢新鲜事的人家里也都收藏了一套这样的茶具。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又根据陆鸿渐的论说作了大量修订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临淮县客舍的时候,有人说常伯熊精通茶道,李季卿就请他表演。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使旁观者刮目相看。茶煮熟了,李季倾喝了两杯才住口。到了江南以后,又有人说陆鸿渐精通茶道,李季倾又请他来表演。陆鸿渐身穿山野居民的服装,带着茶具进门。坐下以后,吩咐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茶事结束后,李季卿让奴仆拿出三十文钱,说是酬答煎茶博士的。陆鸿渐游历长江一带,与名流一向交好,受到这次讥笑后感觉羞愧,又写了一篇《毁茶论》。常伯熊喝茶过度,就患了风气病,晚年也不鼓励人多喝茶。

吴国皇帝孙晧每次宴请群臣,都强近他们喝醉。韦昭酒量不大,孙晧暗中让用茶代酒。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这说明人也喝茶,但不像现在的人这样过分沉迷,从白天喝到夜晚,几乎成了风气。起初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传到塞外。往年回鹘入京朝见,带来大批好马,买了茶叶回去,也真够奇怪的。

《续搜神记》说:“有个人因为生了病,能喝茶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有客人劝茶,他又喝了五升多,就吐出一个东西来,形状像牛的胰脏。放在盘子里,用茶灌下去,正好装十二斗。客人说:“这叫作茶肿瘤。”

读书、写诗、喝酒、浪迹天涯,张岱的繁华过往和毁坏世界

古代文人,我最爱的是张岱。如果你能读一读张岱,你肯定也会爱上他和他的文字。

张岱出生于山阴即如今浙江绍兴的一家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祖上有过好几个进士,家境丰裕,在晚明奢靡成风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年轻时代的张岱便被打上了“纨绔子弟”的印记。

因为家里有钱,享受生活成了张岱的信条。但是,张岱不仅会玩,还会一本正经地搞出一点名堂来。

张岱的三叔张炳芳饱历人间世故,品味相当之高,所以张岱和他志趣相投,成为了忘年之交。叔侄二人喜欢在一起切磋茶艺,最后两人得出结论:取斑竹庵的泉水,放上三夜,再放入白瓷杯中用来泡茶,茶的味道举世无双。这款茶被他俩戏称为“兰雪茶”。

之后,张岱不断对这种茶的配方和饮用方法进行改进,他甚至开玩笑说他把茶的烹调配方封锁在一个秘密的房间里,“以纸固封”,即便是亲生儿子也不轻易传给他。雪兰茶风靡全城后,张岱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

作为一名纨绔子弟,张岱的癖好经常变来变去。比如,在发明了兰雪茶过后的两年,时年十九岁的张岱又迷上了弹琴。接着,他就成立了“丝社”,也就是学习弹琴的社团,带着他的一帮小弟兄们一起练琴。

二十五岁时,张岱又迷上了斗鸡,和一些朋友一起创立了斗鸡社。张岱的二叔张联芳也喜欢斗鸡,自然就参加了斗鸡社。叔侄二人经常在一起斗鸡,张联芳斗不过自己的侄子,十赌九输。张联芳越想越生气,为了赢张岱一次,他竟然把铁刺绑在斗鸡的爪子上,还在鸡的翅膀上洒芥末粉。

后来,张岱听说唐玄宗喜欢斗鸡,因为斗鸡亡了国,于是便以斗鸡不详为由,戒掉了斗鸡。戒掉了斗鸡之后,叔侄两人终于重归于好。

刚戒完了鸡,总得做点什么才好,于是,张岱又迷上了蹴鞠,没事干就去踢球。此外,他还和亲友创办了诗社,定期聚会吟诗或者欣赏古玩。

成年后在张岱的游历记忆中,最难忘的可能就是去钱塘江观潮和湖心亭看雪。他写道:“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篇叫做《湖心亭看雪》的著名文章,后来被选进咱们的中学课本里。

张岱也爱听人说书,还爱听戏,有时候还亲自调教戏班。他调教的戏班远近闻名,受到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赞誉。

虽然喜欢玩,但是日常的学习也没有落下。张岱很小的时候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酷爱读书。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张岱可能会皓首穷经,在私人藏书馆里消磨一生。又或者把大好的青春用来做两件事,第一件是游玩,第二件自然是考科举。

无论是他的祖父张汝霖还是他的老师黄贞父,亦或是同时代的江南文人,都不会怀疑张岱的天才身份。

然而,也许是兴趣爱好太广泛心太散,或者是因为性格的关系,写文章别具一格不适合科举,所以即便是天赋异禀,张岱最终还是“科举功名一场空”。说得直白点,就是没考上。

此时的张岱,和同时代的其他江南文人一样,也完全没有预感到,国家的危机近在眼前,好日子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张岱第一次见到军队操演的场面是在崇祯四年,那一年他去山东鲁王府探望父亲,见到三千骑兵、七千步兵正在参加演练。对当时的张岱来说,只是觉得心醉神迷,很好玩,却不知道真正残酷的场面在不久之后就要登陆神州大地。

终于,在一阵骚乱之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和他领导的农民叛军攻进了北京,占领了紫禁城,崇祯皇帝自缢而死。同年夏天,清军在吴三桂的协助下,直捣北京,驱逐农民军,宣布改朝换代,建立大清。

随着崇祯皇帝宾天,清军控制紫禁城,明朝势力溃散,政局愈来愈瞬息万变。

同样是这一年,南京成为了抗清的中心,备受张岱推崇的文人戏曲家阮大铖崛起。但是各地藩王貌合神离,彼此较劲,匡复明朝的希望微乎其微。江南的文人们此时都知道,如果再不同心协力,南方的小朝廷恐怕也保不住了。

张岱的好友祁彪佳正是这群忧国忧民的抗清义士中的先锋。年轻时,张岱经常和祁彪佳一起游山玩水,谈论诗艺,此时两人又决定同心协力,共赴国难。

顺治二年五月二十日,督师扬州的史可法被俘,就地处决,扬州遭受屠城。六月八日,清军兵不血刃攻克南京,收服这个汉人给予众望的反清重镇。七月二十六日,清朝颁布剃发令,要求所有汉人依照满人的发式剃头蓄发,以示效忠,十日内不遵守即刻处决。

听到这些噩耗后,祁彪佳和妻子料理完个人事务,把家中的大片田产布施给佛寺,留下绝命书,在和友人小聚告别之后,投水自尽。

张岱的堂弟张燕客曾经是个比张岱更为恶劣、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但是,明朝灭亡后,他性情大改,重新设定了人生目标,决心参军为国家卖命。

顺治三年夏天,清军长驱直入,进入江南,鲁王带着大批臣民仓皇出逃。张燕客此时身负重伤,仍然坚守岗位,不肯撤退,最后死在了前线。临死前,他告诉仆人,死后将他投入钱塘江。他说,只恨自己不能马革裹尸,不过要是能用江中的鸟儿皮革裹尸,这一生也就知足了。

张岱过完了他在动荡之中的奔波生涯,接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摆在他眼前:清朝统治江山已经成为定局,难以改变。

顺治三年,张岱隐居在山里的寺庙中已经好几个月了,此时陪伴在他身边的仅有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他隐姓埋名,决心完成他的明史。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身份曝光,短暂的宁静被打破了,他被迫再度藏身。

齐佳彪是他好友中的榜样,同大明朝的江山一道陨落;甚至张燕客也值得尊敬,一个纨绔子弟,最后为了国家而亡。不管怎么个“死”法,对一个文人来说,也许“死”才是保住名节的最恰当方法。

张岱不愿意打扮成满人的模样,所以披着头发进入了深山老林隐居了。他时常想和他的朋友一样选择自杀,单最后他却想通了:他深知自己不能死,因为他的明史大业还没有完成。那一刻他明白,他今后后半辈子的任务,就是要重塑、撑起毁坏前的繁华世界。

顺治三年,四十九岁的张岱保守颠沛流离之苦,昔日点点滴滴的奢华回忆涌入脑海,他提笔写道:“繁华奢靡,过眼皆空”。

对张岱而言,记录自己的繁华过往,其实也就是记录了明朝。千百年后,当别人想起自己年轻时代所度过的奢华生活,人们也许就会想起明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所以,《陶庵梦忆》中的张岱也许既幸福、又充满悔恨:纨绔的生活是繁荣的象征,但是如今的局面难道不是往日挥金如土的报应吗?

顺治六年,张岱重返绍兴,此番还乡,早已人事全非。清朝新上任的官员威胁他要为自己曾经反清复明而付出代价,张岱是如何解决这些事情早已无法得知了。只知道在十月份,他在绍兴龙山后面租了一块地,这里曾经是他卜居、读书、赏灯、观雪的,有他全部美好的回忆。

接下来的生活,除了完成《陶庵梦忆》,最重要的事就是继续完成他的明史。

他把他的这部作品命名为《石匮书》。这部史书他早有写作的打算,原本只准备写道崇祯皇帝登基,但是现在国破家亡,境况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不知道明朝如何灭亡,就无法理解明朝,所以他决定加入篇幅解释崇祯皇帝自缢,叙述南京的福王和绍兴的鲁王政权。

大约是顺治十二年,也就是返回绍兴之后的第六年,张岱完成了《石匮书》。在《石匮书》中张岱得出结论: 不能把乱世归咎于李自成那样的叛乱身上,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分担亡国的责任。他说,像李自成和张献忠那样的毒蜂和毒蝎看似有致命的剧毒,但是苍蝇和蛆虫同样为祸人间。

说这句话时,张岱也许是痛苦的。因为蚕食国家的不仅是是叛军,还有江南那些生活在奢侈之中,挥金如土、处于醉生梦死中的腐化之人。张岱明白,自己也被囊括其中,难辞其咎。

自为墓志铭张岱原文及翻译

原文: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茛,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争利夺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摴蒱,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嬛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母曰陶宜人。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曾营生圹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友人李研斋题其圹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高士,冢近要离,余故有取于项里也,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铭曰: 穷石崇,斗金谷。盲卞和,献荆玉。老廉颇,战涿鹿。赝龙门,开史局。馋东坡,饿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学陶潜,枉希梅福。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

翻译:

蜀人张岱,号陶庵。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美丽的婢女和美少年,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装饰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莳花养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象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泡影成了梦幻。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明朝),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缺角的砚一块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经常断粮。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样。

经常自言自语的说,我有七个问题是解不开的:以往都是从平民而上拟为公侯,而如今却是从世家贬为同乞丐一般,如此的贵贱移易,不可理解之一;产业还不如中等人家,心中却向往奢华的生活,世上有很多发达的捷径,而甘心独自的隐居于山野,如此身贫心富,不可理解之二;做书生时却上了战场,做将军却是做写文章之类的事情,这样的使文武错乱,不可理解之三;从上时就算陪玉帝喝酒也不卑下,自下时和乞丐同住也不骄傲,如此混乱尊卑上下,不可理解之四;软弱时别人唾面可以让它自干,强锐时可以单枪匹马赴敌营,如此的强弱差异,不可理解之五;争利夺名时,可以甘居人后,观场玩游戏时,肯让别人先,如此不合情理行事;不可理解之六;赌钱掷骰子,不在意胜负,一煮水品茶,能尝出是用的渑河水还是淄河水;如此把智与愚用错地方,不可理解之七。这七件事,自己都不能理解,还希望别人能理解吗?所以称为富贵之人也可以,称为贫贱之人也行;称为聪明人可以,称为愚蠢人也行;称为刚正的人可以,称为柔弱的人也行;称为勤劳人可以,称为懒散的人也行。学习文科,学习武功,学礼节,学写文章,求仙向佛,学农活学种花全都没有成功,任随旁人说是个败家子,是废物,是顽民,是蠢秀才,是瞌睡汉,是老鬼物等已经成为了过去了。

张岱起初字宗子,人们称他为石公,就字石公了。他喜欢撰写著作,所写成的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嬛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流行于世。生于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年),鲁藩王国相大涤公正妻所生的儿子,母亲是陶宜人。幼时多次患有痰疾,被外祖母马太夫人养育了十年。外曾祖父云谷公在两广做官,有藏地产的牛黄丸数量极多(至数万),从我刚开始学会在地上爬到岁,吃光了这药我的病才痊愈。六岁时,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杭州,遇到眉公先生骑着一只驯鹿,他是钱塘游客,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当然)是我的小友了。”他希望我能努力多写文章,哪里料到我一事无成。

甲申年(年)之后,我悠闲懒散,神志恍惚,既不能寻死,又不能维持生活,白发盘绕,仍然在人世间苟全活命。只怕有朝一日突然去逝,象草木一样腐烂,因为想到古人如王绩、陶潜、徐渭都自己写作墓志铭,我也仿效他们写一篇。刚想提笔构思,又觉得自己为人与文笔都不是很好,于是再三的拿起放下笔(思考)。即使如此,只是说一下我的癖好习惯,则是可以记载的。曾经在项王里的鸡头山营造自己的墓穴,朋友李研斋题为这一穴墓书写道:“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这志趣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墓在要离的坟墓附近,我因此在项里选择墓地,我的年纪进入七十岁了,去世与下葬的日期还不知道,因此暂不记载。墓志铭上写道:“ 晋代的巨富石崇,曾在王恺、羊琇等人斗富。不明事理的卞和向楚王献荆玉。年老的廉颇,在涿鹿于秦作战。假托司马迁开设史局。苏东坡好吃,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五羖大夫百里奚,怎能自售其才能呢?空泛地学习陶潜,徒然地仰慕梅福。只得寻找三外野人郑思肖那样的隐士,才能知晓我难以吐露的情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83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