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画珐琅,即珐琅彩瓷,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
雍正朝时间不长,但在彩绘瓷器上,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粉彩瓷绘和珐琅彩瓷绘,以淡雅柔和的色彩和极强的立体感,逐渐取代了康熙时期一度取得迅猛发展的五彩瓷,成为彩绘瓷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品种。随着国产珐琅彩料的成功配制,突破了进口珐琅彩绘料的色彩花色品种少的局限,使珐琅器具的彩绘色调更具中国民族特色,达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历史高峰。历史上,名贵珐琅彩器物,均出于雍正朝,足以说明雍正朝在彩绘瓷上的成就不同寻常。
这件清雍正珐琅彩瓷茶壶,制作工艺之精,是其他几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茶壶的造型,一改清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秀美而端庄,给人以高雅之感。此壶纹饰绘画的内容是时时报喜,画面由山石、梅树、牡丹、喜鹊等构成,大面积利用瓷胎色之美,构图疏朗,简洁清晰,设色浅淡,用笔细腻、苍润、稚拙、意态清新俊逸。雍正珐琅彩瓷绘,揉合了纸本工笔绘画技法,注重意境美,此康熙珐琅彩瓷绘壶清秀典雅。此壶上的山石错落,梅树枝叶相生,梅朵清香四溢,喜鹊笔墨酣畅,耐人寻味,充满活力。
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通高13cm,口径17.3cm,足径8.7cm。
盘敞口,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状中空高足。
盘内及高足内均施松石绿釉,盘外壁为珊瑚红釉地描金彩绘圈点及勾莲纹。
盘内摆放与盘连烧在一起的粉彩绘雕塑果品,中间为一蜜柑式盒,周围有核桃仁、桑椹、樱桃、荸荠、石榴、桔子、枣、白果等。
蜜柑式盒内亦施松石绿釉。
足内沿一长方形留白内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边六字款。
清代乾隆时期,我国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
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种工艺品和动植物、果品的瓷器,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时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别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此盘内的象生果品形态逼肖,质感真实,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乾隆时御窑象生瓷尚有海螺、蚌、虾、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均造型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粉彩镂空转心瓶,高40.2cm,口径19.2cm,足径21cm。
瓶口外撇,短粗颈,颈两侧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
瓶内套一直腹小瓶,与外瓶颈部相接,可以转动。
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
瓶颈与肩两部位,各绘12个开光,上下相对。
颈部开光中,有楷书“万年”、“甲子”及篆书天干名;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童子们或骑马、或打太极旗、或持伞盖、或击鼓、或打灯笼,千姿百态。
瓶之象耳、口沿及镂空景窗边缘部位均施金彩。
瓶内施松石绿釉。
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的口、颈部位皆能转动,尤其是颈、肩部开光对合组成一部万年历。
瓶体须三部分分别烧绘,在工艺过程中,各部位的收缩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组装、粘接、补彩后出现纰漏。
这件陈设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后特制的新式品种。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清乾隆,高24.6cm,口径12.6cm,足径11.9cm。
瓶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微撇。
颈部两侧各置一垂带形耳。
瓶内施松石绿釉,外部通体以粉彩及蓝料彩装饰。
腹部四面圆形白地开光内绘四季山水图。
春夏二图内各题七言诗两句,春曰:“春到心间饶富丽,柳烟苍雨总宜人。”夏曰:“风邹谷纹圆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秋冬二图内各题五言诗两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轻风罗解香。”冬曰:“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诗后皆有阳文“乾隆宸翰”及阴文“惟妙精进”两枚方形印章。
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因为瓶颈部设计成双层,外层可转动,所以称为“转颈瓶”。
乾隆时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圆形开光进行装饰,使纹样主次分明,并增强立体感。
此瓶在欣赏四季不同的开光画面时,可通过转动瓶颈使双耳始终处于正面两侧位置,用心巧妙,别具情趣。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清乾隆,通高19.2cm,口径7cm,足径7cm。
罐口内敛,丰肩,肩以下收敛,圈足。
罐附二节塔式镂空描金盖。
罐体淡粉红色地上满绘缠枝莲纹,腹部四面设圆形开光,内绘四季山水人物景观。
圈足内施豆瓣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代瓷器图案中开光法运用较多,在粉彩瓷器中非常常见。
乾隆朝大多使用4个圆形开光,且灵活多变,主题突出。
此罐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尤其是镂空罐盖,玲珑剔透,将罐体衬托得格外精致。
开光内所绘山水景物意境深远,景色宜人,笔意老道精练,显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瓷器绘画水平。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敞口,束颈,垂腹,圈足。
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首为瓶耳。
瓶外颈部饰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饰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四面圆形开光内镂雕绿色蟠螭纹,足部饰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
全器在颈、腹处分为外套和内瓶两部分。
瓶颈与内套瓶相连,可以旋转,套瓶白地粉彩绘婴戏社火图。
瓶内壁施松石绿釉。
底足内施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利用镂空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转心瓶和转颈瓶上。
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
粉彩镂空云龙纹夔凤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0cm,口径6.5cm,足径9.8cm。
瓶身修长,敞口,溜肩,自肩处分成两截。
口、颈、肩呈八棱花瓣形,饰蓝地粉彩花卉纹,颈部两侧贴塑金彩夔凤耳。
瓶腹中部施松石绿釉饰镂空云龙纹,上下饰紫地粉彩勾莲纹。
通过镂空处可以窥见内套瓶中所绘的红蝠纹。
足部饰仰莲瓣纹,连接仿黑漆描金底座。
足底署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瓶连座烧制,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装饰手法奇巧别致,匠心独运。
粉彩婴戏天球瓶,清乾隆,高51cm,口径11.3cm,足径18cm。
瓶直口微撇,直颈,球圆腹,卧足。
以粉彩描绘纹饰。
瓶身绘两棵青松下嬉戏的婴孩,或放鞭炮,或敲锣鼓,或吹喇叭,或骑木马,或举旗,或提灯笼,场面十分热闹。
旁边衬以梅花山石,点出“闹新春”的主题。
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器高大稳重,婴戏图中人数多,场面大,远胜于清康熙、雍正朝同种装饰题材的瓷器。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清乾隆,高12.6cm,口径5.5cm,足径6.3cm。
此壶圆鼓腹,柄呈耳状,壶盖为覆钵式,上有莲纹装饰钮。
壶身以米红色凤尾锦粉彩团花为地,正、背面各有一开光。
正面开光内以“雨中烹茶”为纹饰主题,用清淡的粉彩描绘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开光内题墨书御制诗一首,诗曰:“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坐杨柳风。
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
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
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堤转。” 壶盖与底均有描金。
壶底中心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壶造型丰腴,线条圆熟,粉彩淡雅。
纹饰取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意,画面构图疏朗,描绘细腻,题诗书法精妙。
乾隆是一位崇尚风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诗稿丰富,从这件官窑茶壶中可见其文人情趣。
黄地粉彩勾莲纹大尊,清乾隆,高56.3cm,口径20.7cm,足径29.3cm。
尊撇口,短颈,溜肩,腹部下垂丰满,圈足外撇。
尊内施松石绿釉。
外壁通体以黄釉为地,以粉彩描绘勾莲纹。
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尊形体硕大,色彩华丽,显示出乾隆朝瓷器典型的侈华和绮艳之风气。
其腹部的勾莲纹俯仰、向背、聚散、飘逸,姿态各异。
勾莲纹源自西方,在佛教文化中运用颇多,后来逐渐演变为寓意美满幸福的吉祥纹饰,是清代乾隆朝瓷器上的典型纹样之一。
粉彩九桃瓶,清乾隆,高64.7cm,口径22.2cm,足径20.4cm。
瓶直口微撇,直颈,腹部丰满 *** ,圈足。
通体绘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上结蟠桃9个,桃树旁衬一簇月季。
底足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祥瑞题材的装饰,这类题材大都借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
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繁缛是其时代特点。
此瓶运用渲染手法绘画桃实,桃实饰彩浓厚,成功地表现出成熟桃实的娇艳色彩,构图疏密有致,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
以九桃纹装饰瓷器是雍正以来官式瓷器的题材和样式,至光绪朝仍有仿造。
雍正朝的九桃图样或见于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榄瓶,或见于过枝纹粉彩盘。
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光绪时期的粉彩九桃纹瓷器上,以雍正时期的纹样着色最为鲜艳且最多样化,绘画水准最高。
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清康熙,高73cm,口径31cm,足径28cm。
瓶撇口,长颈,颈部两侧各有一金蟠螭耳,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外撇,瓶底有5个圆孔。
瓶由颈、腹、底座三部分组成,用铜铆钉固定。
通体以天蓝釉为地,上绘青花蟠螭纹。
腹部四面开光,镂空粉彩窗栏,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体以粉彩绘西洋人物风景。
瓶底座呈莲瓣状,莲瓣内绘折枝花。
外底十字交叉署“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瓶天蓝釉与金彩、青花相映,色彩华贵典雅,瓶体结构巧妙,镂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业的颠峰水平。
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径17.5cm,足径8.5cm。
花觚仿铜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
器身施古铜彩,局部纹饰描绘金彩,器体模印蕉叶纹,束腰处模印夔龙纹。
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古铜彩的烧制较为复杂,首先要在高温下烧成茶叶末色釉,再于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然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才能达到古旧斑驳的效果。
乾隆时期的瓷器仿制出类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铜器最为成功。
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朴,纹路清晰,令人叫绝。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
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
外底署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
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胤禛即位,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
国家储蓄关系民生,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胤祥领户部,管理三库事。他以“国家休养生息,民康物阜”为务,针对前朝财政积弊,清理天下赋税,稽核出纳,量入为出,致府库充盈,国用日裕。因官吏征求、苛索,两淮盐政一直不振,自总理户部,便力加整饰,取消一切浮费,由此商力日苏,盐务渐见起色。天下浮粮,害民甚剧,胤祥请免之。仅江南之苏、松,浙江之嘉、湖,江西之南昌,通计每年减除60多万两,直省正供蠲免多达数百万两。
三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将直隶分作四区,区设专官,负责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亩,经划沟腾,千里之内,沮洳污菜,都化作良田。江南水道,多致浅塞,因其倡导兴修,数十州县,河流畅通,几千顷良田,悉获灌溉之利。
七年,准噶尔部策妄阿刺布坦父子叛清,朝廷决定对西北两路用兵,奉命参与帷幄,筹划建立军机处,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全权筹措兵马粮草以及各类军需之转输。以所领度之储备充足,调度得宜,而屡博奖谕。
一心济人利物,为国为民。经其奏准,宽免了雍正三年以前天下“积逋”,恢复了一切“诖误”。存心忠厚,听断公明。曾奉命讯鞫大案,审讯中,不用重刑,坚持以诚感人,以理服人,重证据,不轻信口供,虽涉及人众,而不株连无辜,使数十件大狱,件件处理平允。
精于骑射,每发必中。诗词翰墨,皆工敏清新,可惜遗存甚少。临危不惧,猝变不惊,曾随康熙围猎,猛虎突出林间,直面扑来,面不改色,从容操刀,一击而毙,见者无不称其“神勇”。
如汉侍卫之管理,守卫圆明园八旗禁兵之督领,养心殿用物制作,雍邸事务,诸皇子事务,雍正陵寝,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其一人筹划料理,而且“无不精详妥协”,甚合皇上心意。
莅事八载,精白一心,从不居功,又极谦抑,如此事君,皇上待他也非寻常,死後令享太庙,谥号曰“贤”,以褒众美,并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谥法之上,以示宠褒。还特於奉天、直隶、江南、浙江各建祠宇,以昭崇报。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日,自三十七年七月12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四十七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胤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一难得人材。这应是胤祥为康熙帝所青睐的主要原因.
胤祥能文能诗,书画俱佳。康熙四十一年,玄烨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某日,玄烨在行宫召集大臣和皇子们研习书法。不仅亲书大字对联当场展示,还邀请众人观赏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书写的对联,据说,诸臣环视,“无不欢跃钦服”。如此惊叹的举动,自然有阿谀逢迎的成分,但两位皇子擅长书法确是事实。这一年,胤祥17岁,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烨又怎么会让他同皇兄一起当场献技呢?胤祥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有记载提到,他“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前后,皇八子允禩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的信中,也提到十三殿下为皇帝所钟爱者,前途无量。不足20岁的胤祥受到皇父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一清二楚。但在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祥因“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嫉妒陷害,无辜株连于二阿哥”,失宠于康熙,终康熙之世,既无重用,也没有受封。(注:网上流行的胤祥曾被“十年圈禁”一说,实为文学影视作品的杜撰。有大量史料,如皇子请安折、出席康熙六十大寿、拉拢文士屈复等等,能够证明胤祥在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六十一年的十四年间拥有行动自由)
胤祥和雍正早年的关系,虽然没有太多史料可寻,但可以肯定兄弟俩是亲密无间的。雍正给胤祥的祭文中提到胤祥的算学由他亲自教授“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形相依”。当康熙出巡只带他们其中一个扈从时,即使短暂分别,两兄弟也会诗书往还。雍正还把他和十三弟唱和的诗作收在诗文集中,让胤祥的少数作品得以传世。
怡亲王
任繁任艰,干才卓著
在康熙皇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胤禛便任命胤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亲王。在十几年遭受冷落之后,得到雍正如此厚待,胤祥自然竭全力报效,以偿知遇之恩。
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为雍正的台柱。其理事之才绝非常人能及,识人之明达,手段之老练,完全不像个从未与政的皇子。这也坚定了雍正继续重用他的决心。康熙晚年,经济、军事、浮税、刑狱等均已出现危机,哪一件都极为棘手,并非得到新皇帝倚重信任的人就一定能搞好的。像胤祥能同时治理那么多棘手的国家大事,却均井井有条的,在历代能臣中实属罕见。初年到三年,胤祥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处理康熙、孝恭丧事,总管会考府、造办处、户部三库、户部,参与西北军事的运筹,办理外国传教士事务。三年底,会考府解散、总理大臣卸任,胤祥除了继续以前的各项兼职外,加议政大臣,总理营田水利,领圆明园八旗禁军,办理胤禛藩邸、陵寝事务,密谋筹办军需并对用兵漠北进行战略谋划,还要承担皇帝临时交办的审断案件,代行祭祀等诸多差务,可谓职任繁多,综理万机。雍正帝曾经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间的至诚相托和忠心以报,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是不多见的。
(一)精于理财
雍正元年,胤祥受命总理户部。该部所司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事务繁多,头绪复杂,康熙末年以来积存的许多弊端都亟待解决,胤祥自上任伊始,便勤奋理事,不稍懈怠。首次清理过去遗留的旧案,由于数量颇大,胤祥打破以往常规.采取规定限期和奖励勤勉相结合的办法,将几千宗旧案都理出头绪。当时中央新设会考府,专门负责审核财政出纳,办理清查亏空、收缴积欠的事务。胤祥深知此事至关重要,遂尽职尽责,认真办理。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稽核、驳回不符合规定的奏销项目近百起,有效地防止了滥支舞弊的浪费现象。同时,又查出户部亏空银250万两,经奏请皇帝,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采取诸如直接查抄;把亏空官员的职位全部冻结,“如限内交完,伊等应升之缺听其升转”;以类似于分期付款的方法逐年减扣官员奖金等方式分别加以解决。对一些与造成财政亏空有直接关系的王公亲贵也毫不容情,连履郡王胤裪等人都被勒令变卖家产清还亏欠。有人因此责怪胤祥过于苛刻无情,然而也正是凭着这种不徇情姑息的认真态度,他才较好地贯彻了雍正皇帝旨意,使亏补欠还,整顿财政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胤祥在蠲免诸省不合理赋税、整顿两淮盐务等许多方面也都有不凡的建树,为了制止各地官员在税收赋敛中任意加派,中饱私囊,胤祥疏请取消加色、加平等积弊,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也限制了官吏贪污受贿之风。成为雍正初年治理经济方针最得力的支持者和执行者,为财政状况的好转和国库日渐充盈做出了重要贡献。胤祥善于理财,总理户部短短几年,减了不少省份的浮税,国库却翻了倍,不但解决了康熙留下国库空乏的危机,并且为雍正筹措调度西北用兵的庞大军费。很多人只知道康、乾盛世,其实康熙晚年政务和国库都成了烂摊子。雍正接位时,国库只存银八百万两,到雍正八年却高达六千两百多万两。胤祥死后雍正九年打了西北大仗,最后留给乾隆的还有三千四百多万两库银。
(二)水利营田
治河患、兴水利,是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的国家大计之一。营田一事,与水利相辅相成,但是更为艰难,历经宋元明,屡举屡废。怡亲王认为“水害不去,则田非吾田,尚何营?”因而对此事抱有毅然必行的态度。雍正三年冬,胤祥总理水利营田事务,他不避风寒,经过一冬春的实地勘查,从疏通河道,筑堤置闸,开引河,开挖入海直河,到区域田土疆界,开挖沟渠,他都详细规划,制成水利图进呈。经奏准,设立了营田水利府,将直隶诸河分为四局管辖。胤祥数次亲临指导,修河造田,辟荒地数千里,募民耕种。还聘请南方农民教种水稻。一年初见成效,数年之后,使京畿灾荒洼涝地区,变成了千里良田。水灾相对减少。雍正五年(1727),直隶水稻丰收,北方民间不习惯吃稻米,胤祥奏请政府拨款按价收买,以鼓励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胤祥还注意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当他得知“江南水道,自河淮而外,多致浅塞。”每到雨季,河水泛滥成灾,他又奏请修复江南水利,虽未能亲自前往,他依据属下水利人员提供的资料,指导规划,也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东南数十州县河流疏畅,获灌溉之利。
雍正赠胤祥的诗中有这样一句:“经理度支需赞画,畴咨水土奏丰穰。”写的确实是实情。雍正朝前期,胤祥以主要精力整顿财政和发展生产,成效显著。为雍正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重视武备
雍正朝时期,怡亲王主管的内务府全面包揽了武器的制作事项,产品包罗万象,从打钉到铸造大炮一应俱全。五年正月初一日,怡亲王命造“威远将军”铁炮十尊,先话样,“我府内有威远将军炮一位,尔要来将尺寸作法记明,照样造十位。再查废炮内,有此样炮无有?富宁安说过有子母炮架样子,尔向他问明,何样作法?与造办处所做炮架样式同否?尔做一炮架样并炮样,俟我回来时看。遵此。”然后不厌其烦地指示:“此样甚好,着照样做。其圈与挺子比此样要纯厚,楞子亦要浑实些。”最后还要拉去卢沟桥试炮。又同年正月二十二日,西安进竹营炮,怡亲王着照样,但须减轻,郎中海望启奏:“此炮皮薄,若再轻些,惟恐不能保重。今欲将炮膛做径一寸八分。”怡亲王即虚心接纳建议。雍正六年正月三十日怡亲王谕:“着将子母炮续造一百位。”铁炮需配炮车,七年闰七月初三日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造车处已造成炮车三千四百辆,……尔再造六百辆。”又如七年闰七月,怡亲王着做腰刀一万把,赏出征军人用。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命制作鸟枪一千枝,腰刀二千把,大小刀二千把。等等
在天津建立海军一事,雍正也交与怡亲王负责。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六日,和硕怡亲王胤祥等议覆:“查天津之海,东接盛京、朝鲜边界,南通福建、浙江等省,实海路之要口,京师之重镇。陆路虽设绿营汛兵,而海防更属紧要。(略)将此所派兵丁,令八旗满洲、蒙古都统等,于各该旗余丁内挑选堪学习操练者,每满洲旗分各派两百名,设立三佐领。蒙古旗分,每旗挑选五十名,设立一佐领。照依左、右两翼,立左、右两营。至水师兵丁,火器最为紧要,应将此兵丁俱设为炝手。再,天津附近京城,其管辖官兵,应设副都统一员。此所设副都统,应于现任副都统内钦点一员。铸给信印,令其总管。(略)仰请皇上于汉侍卫绿营官内,拣选熟练水师者,多赏数员,分拨八旗教习。此所派出教习官员,俱令各食现任俸禄。俟教习三年后,特遣大臣查验。如果学习熟练,即将教习官员交部议叙,以应升之缺即用。(下略)”
除此之外,选武官本来是兵部最重要的权力,然而事实上,雍正七年以前全国中低级官吏(三品以下)的铨选权却不在兵部,而在怡亲王。
(四)参赞军机
雍正为了对准噶尔用兵,于雍正七年(1729)六月(另有说雍正四年),设立军需房(即军机处的前身),命胤祥主其事,胤祥参予了作战规划,他对路程得远近,山川得险易了如指掌。更重要得是他及时有效地保证了转运军事供应,不仅理财有方,而且调度得宜。数以千万计地军需,概出于国库,没有向民间另行摊派。胤祥经常采取让晋商秘密购办军需的方式,和雍正及地方政府配合默契,从没出过差错“挽输数年,海内未尝知有用兵之事”。
西北用兵一事,从雍正四年开始就在秘密筹划,看往来奏折,非常有趣。雍正四年想入兵西藏,当时怡亲王去办水利,没在北京,雍正也没商量,就在给岳钟琪的朱批里吐露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意思,于是岳钟琪进呈了一份入兵计划,雍正还廷议讨论通过了,结果怡亲王一回京就给否了,雍正又赶紧给岳发旨纠正。
怡亲王在北京,雍正突然想到一个用兵的办法,和众大臣商量,大家齐声称赞,只有怡王说说:“此言不足恃...”雍正说:“朕深以王言为是...”然后发文岳钟琪讨论,岳钟琪说根据当地情况,皇帝的看法是有问题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多看法和怡亲王相同,于是雍正朱批:“朕偶有此意,廷臣皆以为然,唯怡亲王与卿论同,所以谕问,所议甚是。”
雍正六年七月十三日,岳钟琪就军需问题上折雍正。
朱批:交部议奏,本上有旨,所奏军需、造枪二折,暂留中。今日怡亲王家中有点私事,待王行走时,将事情交与王后,下回奏折来批。
雍正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岳钟琪上折。折子到北京时怡亲王已亡故。
朱批:怡亲王仙逝,朕之痛惜苦衷实非墨之能谕,朕方寸既乱而兼乏枢机运筹之助……(于是召岳钟琪回京面谕,从此大军暂停进剿)
(五)外交事宜
胤祥管理理藩院和四译馆事务,负责例如欧洲传教士、朝鲜属国的外交事宜。
葡萄牙大使来京,即住在怡王府交辉园。捷克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严嘉乐从北京寄给兹维克尔的信(1727年11月28日)中这样写道 “1726年10月16日皇帝的十三弟和硕亲王告知在京的欧洲人:为葡萄牙专使来华,皇帝命令从我们中派几个人出城恭迎专使进京,皇帝同时让我们带给专使御赐的食品……10月19日和21日这位十三王爷召德里格先生和我进王府,在深夜领我们进他的房间,表现了对我们特殊的恩崇。他谈起音乐,给我们提了很多问题,像是认真想向我们请教。但由于他国务十分繁忙,再加上这一地区的防治水灾问题,他这异常亲切的学习、谈心,也不得不早早结束了”。朝鲜《承政院日志》中记载“上曰,雍正初既诬辱,后复除减岁币者,何意耶?樘曰,闻去年七月,十三王(怡亲王胤祥),请于雍正,自使臣以下,至于驿卒辈,皆给粮饍,特为优”。
雍正四年冬, 闽浙总督高其倬奏请撤销南洋贸易禁令。次年春天,怡亲王胤祥会同大学士、九卿讨论了高其倬的建议, 认为继续禁止往贩南洋已无必要, 于是下令弛禁, 历史十年的南洋贸易禁令从而撤销。
(六)公正慎刑
胤祥审案,堪称善辨真伪。他主持审理大案数十次,每次审理,疑犯口供都会牵连到许多人,胤祥总是慎重从事,不轻下断语。他总结审狱的经验说:“审案的原则,先观察其(疑犯的)言语表情以洞悉真伪,假设用诚心去打动他,用合理的推断去折服他,没有得不到实情的。如果一概刑讯逼供,刑杖之下,何求不得?但这又使冤案难以平反啊”。雍正称赞他的话是“仁人之言”,命各省有司将此言科成木榜堂署,时时省览。
比如宗扎布原为安王王府长史,康熙五十八年任副督统,安王托八阿哥让十四阿哥照顾他,继而时任大将军王的胤禵保举宗扎布为将军,对他格外宠信。后来宗扎布被他的笔帖士石成告发,列举他贪图安逸、玷污职守、违背事理、贻误公务、肆意妄为、扰害蒙古、损毁公事等种种罪行,其中还有说他酒后妄言一条,曾经说”怡王尚为孩子,无知”。此案后交由怡亲王审理,虽然宗扎布被指控说了十三爷的坏话,但是仍然得到了申辩的权利,怡亲王奏报审讯宗扎布案折中提到“宗扎布供石成欲买喇嘛和硕齐之马匹、索取巴保之骡子车故,曾经斥责石成,因而石成挟仇捏报”,“查得,石成所讼宗扎布言十三王年幼无知,办事者皆为汉大臣,蒙古时运已尽,何以能得兴盛一事,宗扎布并不承认,且当日只有石成、巴特玛在场,并无其他听闻之干证。……石成、宗扎布、巴特玛三人,互相诋毁,各执原供,并不供吐实情。倘若刑讯伊等,必将忍刑者为是,不能忍者为非,以致无辜而罹于罪。”
(七)事无巨细
胤祥还承办了大量繁杂事务。他处事周密,勤勉不怠,雍正对他极其信任,故委任他的事也很多。如管领汉侍卫,督领圆明园八旗守卫禁兵,养心殿监理制造,诸皇子事务,雍正旧邸事务,选择雍正陵址等均交给胤祥经营。胤祥竭尽全力,事必躬亲,克尽臣弟之道。雍正夸他办过的实情:“无不精祥妥协,符合朕心。”研究雍正帝的著名学者杨启樵博士近年从内务府的《活计档》中发现了新的资料,揭开雍正皇帝的宫廷生活面貌。《活计档》是宫内大小工务每天每项的详细纪录,非常零碎但纪录完整,内中显示胤祥不仅负责包括烧彩漆、烧珐琅、交代宫廷画家作画,主持地图出版、镌刻雍正宝玺等等事情,连生活小节也为雍正打理,例如雍正认为灯饰做得不好,眼镜要工匠修改等等,也是胤祥代为张罗的。
胤祥和胤禛兄弟两不仅在政治方向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审美情趣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胤祥本人设计品味一流,珍玩器皿,无一不精,是第一等的设计师和收藏家。朱家溍为《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作序时曾说养心殿造办处最高级管理人员“以怡亲王的管理最为全面、具体,其自身的审美标准也最高”。震钧《天咫偶闻》卷3载,“怡亲王(胤祥)府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略)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世所罕见者甚多,如施注苏诗全本有二,此外可知。”在目前的《红楼梦》早期抄本中,己卯本是过录得最早的一个本子,也是出自怡王府(这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清宫珐琅彩瓷是中国瓷器中的绝世名品,专供皇室御玩,存世极为珍罕,目前所知海内外公私机构收藏的总数仅400余件。珐琅彩烧制起于康熙朝末年,盛于雍正朝,延续至乾隆中期以后遂成绝响。烧珐琅作坊全国仅在紫禁城内、怡亲王府和圆明园三处,且统归大内的造办处管辖,造办处正是由怡亲王负责。
用人行政,多加辅佐
恪守臣道,不仅表现在礼数上,还在于敢于举荐贤能。胤祥待人接物,可谓秉持原则。他从为国举贤的大局出发,向雍正帝推荐优秀人才。尤其是雍正初年,胤祥向雍正推荐了大量年轻位卑的官员,这些人日后大多得到重用,像福建总督刘世明、陕西总督查郎阿、山西巡抚石麟、福建巡抚赵国麟等等,一方面,这是雍正新君,急于政治洗牌,另一方面,这些后来官至督抚的各地方大员,确有其才,他们构成了雍正朝到乾隆初年整个国家官僚系统的中坚力量,有效地贯彻了雍正朝时期各种政策的实施。康熙帝第十七子胤礼,曾被胤禛视为胤禩同党,命他看守陵寝,不予重用。胤祥觉得十七弟“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奏请起用。雍正帝接受他的意见,晋封胤礼为果郡王,后晋亲王。胤礼果然不负众望,成了雍正的又一得力干将,甚至在雍正死前被委以辅政大臣。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李卫,原只是户部郎中,皇帝对他并不了解,胤祥觉得此人“才品俱优,可当大任”,极力保举,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最受胤禛器重的股肱重臣。
雍正帝用年羹尧主持青海军事,隆科多从中作梗,阻挠他成功。胤祥向雍正帝奏言:“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kǔn)之道,方能迅奏肤功。”雍正帝听了他的话,不从中掣肘,青海迅速平定。川陕总督在康熙十九年就定下专为八旗子弟设置的职位,岳钟琪是汉人,得此官职招来很多人妒忌,弹劾岳钟琪的人很多,《上谕档》(手抄本)中写道:“又如岳钟琪乃不世出之名臣,而蔡珽等蓄意排陷,指为年羹尧之党,屡在朕前奏其不可信。而王(指怡亲王)恳切陈奏,谓岳钟琪才识兼备,赤心为国,必无负恩忘义之事,愿以身家性命保之。”
雍正初年很多棘手的家国大事英明策略,如惩治贪污、减免浮税、摊丁入亩、改革盐政、清理狱案、治好京畿河患等等,都是先由胤祥背后默默献策,再由雍正在朝堂上提出,朝臣商议之后交给胤祥负责执行。胤祥从不居功邀名,这样一来,气度见识超凡,运筹帷幄英明的美名都给了雍正,自己担的却是严苛的非议,感动得雍正也站出来帮他,说他不过奉旨行事,要论严苛也轮不到他身上,云云。胤祥死后,雍正更是承认了世人认为的属于他的很多功绩,都应该是属于胤祥的,甚至承认了胤祥在很多方面,都是强出自己很多的。能得这样殊荣的,真乃天潢懿亲振古未有。
雍正最是反对臣子结交过深,却曾降旨给臣下,鼓励支持他们多和怡亲王交往。雍正元年六月,山东巡抚黄炳以丁银不均,穷民“无力输将”为由,上折请求援照浙江一些州县“丁银俱随地办”之例,于山东仿行。七月,直隶巡抚李维钧也上折请求摊丁。对这种变更祖制的请求,雍正帝一开始是持否定态度的,黄炳折即遭到了他的严厉申斥。但到李维钧上折,他的态度有了变化,不再坚决反对,只是说“此事尚可少缓。”这种税赋之事,为户部职权之所在,雍正帝交给户部讨论,胤祥总理户部,表示“应如所请。于雍正二年为始,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造册承收。”但此事关系重大,为获得更大范围内的公信力,雍正帝又命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具奏,怡亲王未参与其间,皇帝此时在部院大臣中又无具有影响力的代言人,因此在议复的奏本中,九卿会议以矜恤“有地穷民”为借口,一定程度上驳斥了摊丁入亩的奏议。招致皇帝大怒,严饬九卿会议“依违瞻顾”,下令“仍照户部议行”。此后李维钧上折对雍正诉苦,表示自己因此事为人所攻讦,雍正谕示他多和怡亲王接近,有事可以同其密商。“怡亲王甚待你好,若有为难不便奏之事,密使人同王商酌,他不肯指你落空的,密之,不可再令一人知之”。
清代珐琅彩瓷有哪些特征?
第一,
就绘画风格而言,康熙珐琅彩瓷的外壁全部涂满色彩,不露白底,不题诗。
内容上改变了康熙朝有花无鸟的单调画法,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和蓝料印,成为瓷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第二,
底款方面,康熙朝的底款多为 康熙御制 宋体双排料款,料有蓝、红、黄三种,多数为蓝料款,黄款主要建于紫砂器。
雍正朝的底款多为 雍正年制 宋体双排蓝料款,少数为 大清雍正年制 楷体双排清华款。
乾隆朝的底款多为 乾隆年制 双排蓝料款,字体多数为宋体,少数为四字或六字篆体,未见红、黄料款。
◆器型
康熙珐琅彩传世品无大器,立件瓶类器物高不超过25厘米。多以盒、碗、盘、杯、壶为多,其中碗所占比重最大。
◆胎釉
康熙珐琅彩主要采用景德镇烧制的素白瓷为胎,为了达到铜胎画珐琅器施彩的效果,以里壁施釉,外壁无釉的反瓷为胎,在胎的外壁上施珐琅彩料然后再入窑烘烧成反瓷,再进行描绘。瓷胎较铜胎质地更为细腻洁白,将彩料映衬得更为艳丽润泽,其彩绘的效果较铜胎画珐琅彩更胜一筹。
◆彩绘
传世康熙珐琅彩有紫地珐琅彩、红地珐琅彩、绿地珐琅彩、黄地珐琅彩、蓝地珐琅彩等。此时珐琅彩与铜胎珐琅彩一样具有色彩浓重艳丽的特点。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陈老师,《壹伍陆》? 《壹七七零》? 《肆三伍叁》彩料为进口料,其中以玫瑰红和胭脂红色料最为突出。
◆纹饰
康熙珐琅瓷正处于初创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纹饰主要模仿铜胎珐琅器。纹饰多为花卉,有牡丹、莲花、菊花、月季、芍药、牵牛花以及绣球、石竹等。并有在珐琅彩绘花卉内篆书“万”、“寿”、“长”、“春”等吉祥语句的。
◆款识
康熙珐琅彩器底款识有书款与刻款,用蓝料或胭脂红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方框楷款;用黄色珐琅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方框楷款则为紫砂壶与盖碗的底款;另有用红料书“康熙御制”双圈楷款在永乐白胎画珐琅器物上。仅见一件四字刻款的器物,即在涩胎底足内刻“康熙御制”楷款,是康熙烧制的紫地珐琅彩瓶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
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1.收藏景泰蓝,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伪造者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伪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铜胎,并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使其生锈。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细观察,便能分辨真伪。
2.景泰蓝以明代的制品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质料都是透亮而不发磁,而大绿一色,其透亮则更比他色更为厉害。它的性能与玻璃略同,它的颜色象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紫色犹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腚,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发蓝,黄色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略掺黄米相同,其丝胎皆是黄铜,镀金为大镀,它的器物上均有砂眼。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发磁,乾隆的白色也最难仿制,其中原故有二点:一因其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仿者须用六品顶珠制成,然而顶珠不易得到,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后之作料家虽亦发明一种干料,但烧时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别厉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器物极易受伤。
1)老货是纯手工制作;新货是半手工制作,胎体均为机器批量生产。
2) 老货的铜胎为紫(红)铜;新货的铜质量不是太好,比较软。
3)老货为正宗珐琅粉烧制 颜色总体来说比较暗;新货的釉料中多添加别的染料等颜色较艳丽
4) 老货泰蓝中砂眼较多;新货砂眼较少 甚至无砂眼
5)老货有种说不出来的韵味 ;新货一般做的有型无神 但年轻人喜欢
6) 老货镀金为真金 ;新货镀金为合金(北京的新货为镀合金;河北的货为镀镛)
7)老货无磨具一般量较少;新货一般开模 批量生产
8)老货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磨损;新货几乎没有磨损
总的来说:老货是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工序纯手工生产 正真的体现了古人传统的手工艺和智慧,适合收藏和懂得欣赏景泰蓝的人;但对于追求美观 喜欢色彩艳丽 或送年的朋友,,新货充分的利用了科学技术,使其外观上大大得到改善 因此砂眼和烧制的痕迹几乎没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85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石榴茶
下一篇: DIY丝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