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紫砂壶收藏结合茶文化

品茶 2023-11-21 05:39:44

紫砂壶收藏结合茶文化

说到紫砂壶必然想到宜兴,现代的宜兴紫砂壶名声很大,但实际上,宜兴紫砂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开始进入宫廷供奉御用。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和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长久以来,紫砂壶由于其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而广受欢迎,成为工艺品类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藏家争相集的艺术珍品。

紫砂博物馆亮相

近几年,国内的收藏界一直热度不减,这也直接带动了紫砂壶的收藏。紫砂壶与一般的艺术品不同,既有收藏价值,还有使用价值,但因紫砂壶的收藏并非如字画等收藏成熟,因此品类及藏家相对较少。

而近日落户深圳的全球唯一专业紫砂博物馆——紫金城博物馆则让人大开眼界。该博物馆馆藏有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紫砂古壶及紫砂雅玩2000余件,其中明代紫砂器80多件,清早期紫砂器200多件,时大彬、陈用卿、孟臣、陈鸣远、邵大亨等大家作品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样专业的紫砂博物馆以及其丰富的馆藏让收藏者欣喜不已。

拍场表现值得期待

紫砂在拍卖上的表现不容小觑,去年下半年,尽管在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拍场上各类艺术品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但紫砂壶对藏家的影响力仍然令人吃惊。因此,在即将开拍的嘉德春拍,又出现了紫砂的身影。此次春拍,嘉德将奉上从清代古壶到当代名家壶共77把紫砂精品,汇集了35件清代至民国的紫砂壶以及10余件茶叶罐及文房具,均为各个时期的宜陶精品。

此外,嘉德此次春拍上还有晚清紫砂中的风云精品——“外销壶”,“文人壶”,其中“文人壶”的典范即有“曼生壶”、“子冶壶”等。“子冶石瓢”原属曼生手绘壶式之一,因瞿子冶在石瓢造形的壶上创作书画而名。传世所见实物考证,目前存世量估计约20几把,因此市场流通的“子冶石瓢”寥若晨星。

现代紫砂后继有人

前不久,由当代紫砂泰斗、壶艺魔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联手当今最年轻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新生代紫砂领军人物之一吕俊杰亲手设计督造的《吕氏阴阳太极壶》面世。据了解,《吕氏阴阳太极壶》含两把壶,合二为一,高约5.7cm,直径约12.3cm。作品以“阴阳太极图”为元素,将金、木、水、火、土五形以抽象方式表达,同时借鉴明代家具“榫卯”结构,采用“壶中藏壶”的形式将阴壶(红)、阳壶(黑)合二为一,寓意阴阳相合相生,生生不息的“和谐、生福(壶)”理念。

而在此次中国嘉德即将推出的“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中,也有20余位现当代制壶名家的42件重量级“新壶”作品登场。其中,既包括如蒋蓉、周桂珍、何道洪、吕尧臣等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也包括如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等老艺人的经典之作。顾景舟与韩美林合作的“此乐提梁壶”、蒋蓉的“青蛙荷花茶具”均将同台竞技,争奇斗妍。

紫砂器的紫砂器与茶文化

作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产和发展,同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有关。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很早就开始了茶的种植和利用。西汉王褒《僮约》,东汉末年华佗《食论》,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陆羽《茶经》,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卖茶、饮茶的许多史料和论述。人们认识到茶有止渴、提神之功;商人或肩挑担子、或乘船到几百里以外去买茶叶;市面上有人设铺卖茶,提瓶卖茶,顾客可投钱取饮;饮茶的方式有"烹茶"、"煎茶"、"点茶";饮茶的普及程度是"比屋饮"、"穷日尽夜"、"俗遍天下"。与饮茶有关的器皿,有茶盏、汤盏、茶筅、茶碾、茶瓶、茶瓶、汲水瓶和花瓶等等。至于茗壶,民间传说苏轼设计过"东坡壶",是一咱大型提梁壶。到了明代,在汉族地区,散茶、芽茶取代了膏茶、饼茶,方式改为泡茶,茗壶成为主要茶具。茗壶在明初仍然较大,以后逐渐变小。福建、广东一带饮用乌龙茶之"功夫茶",茗壶更是小得出奇。《阳羡名陶录》卷下引周澍《台阳百咏注》,说台湾人品茶"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鼻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壶"。
饮茶之风在上层社会的盛行,影响尤其巨大。从《三国志》卷六十五、魏张揖《广雅》,唐杨华《膳夫经手录》、冯贽《云仙杂记》、宋《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可见吴主孙皓、宋徽宗赵佶、宋代文人苏轼、陆游等,都好饮茶。早在唐代,讲究饮茶已经形成理论,以后持续不断,当然关涉到茶具。宋人喜"斗茶",对茶具的制法和色泽有特殊的要求。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至于体验到"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以及"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云云,这就是"茶道"的真谛了。品茶理论的发展,必然影响和促进茶具的生产。而茶具之中,紫砂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清朝宫廷中,紫砂茶具成为皇家贡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康熙年"年款的画珐琅四时花卉紫砂壶,造型有方有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二十日"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五日的档案,记录苏州织造送到"宜兴壶四件"。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有带"乾隆年制"底款的紫砂壶和乾隆帝处出时携带的状在藤编提盒里的成组饮茶用具,包括本集所收镌刻乾隆帝御制诗的紫砂壶和茶叶罐等。
紫砂茶具之作,还与国外市场的需求有关。
明末,葡萄牙东印度公司大量贩运中国茶叶到西欧的同时,紫砂器传到了荷兰,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时称"红色瓷器"、"朱泥器"或"朱砂?quot;。大约在1680年,荷兰匠师米尔德(Ary de Milde)曾加以仿造。
1690年,英国匠师埃勒尔(Elers)弟兄用红色粘土仿制紫砂器,适应了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饮茶的风尚,满足了他们对茶具的需要。美国纽约莫塔赫德(Mottahedeh)藏有郑宁侯制透雕树枝、梅花方壶和双流壶。后者为一件提梁壶,壶内分隔为两小室,可分装两种茶;两个壶嘴镶银,边上分别刻上英文"Green"(绿茶)"Bohea"(武夷)。在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传入紫砂茶具,镌有"惠孟臣"和"陈鸣远"名款的茗壶特别为人所宝爱。十九世纪中叶,在医生平野忠司倡导下,陶工们在常滑试烧紫砂器。明治年间,常滑陶工鲤江高须,聘请苏州籍紫砂艺人金士恒去日本传授技艺。中国紫砂茶具有专供外销的产品,存?quot;贡局"砂壶,是专为泰国烧制的,有"天启贡局"、"顺治贡局"等铭款。这种出口茗壶,直到十九世纪还在继续烧制。清光绪年间,紫砂器大量销往日本、墨西哥和南美各国。
基于紫砂器特有的性质,它在历史上多作茶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紫砂器发展史的基本部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分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开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 ,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过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如何收藏紫砂壶?

买壶以名为贵,以稀为贵。哪把壶好,哪把壶值钱,东西对,价格又合理,就花钱买下。这类壶一般舍不得用,怕磕怕碰,目的在于观赏和增值。选购收藏一把具有实用品和艺术品双重特性的紫砂壶,需要从这六个字着眼去考虑。
泥:宜兴紫砂
“泥”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具有现实的使用、投资、收藏价值。紫砂壶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陈茶不馊,暑天越宿不起腻苔;经得起温度冷热巨变。这些特点都源于紫砂泥具有其他泥没有的双透气孔结构,这种结构使紫砂壶比其他材质的茶壶能泡出更香的茶,同时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茶水而不变质。只有在宜兴的丁山才能开采出这种具有双透气孔结构的紫砂泥。因此在中国,紫砂泥是唯一的,用唯一的泥做出的壶当然也是不可代替的。
有藏家认为,紫砂泥不能过于鲜艳,鲜艳的泥料多是添加了化学原料的。天然的紫砂泥素有“五色土”之称,就是因为紫砂土本身含有大量的金属成分。能用原矿泥料配出诸多花色,如果窑温得当,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形:古拙韵味
紫砂壶的“形”千变万化,因为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紫砂壶皆由手工做成。紫砂壶不仅聚集了手工艺人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结晶,更体现了手工匠人对紫砂壶的理解与期望。作为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壶所追求的意境,应与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相融洽,所以具有“古拙韵味”造型的紫砂壶才能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接纳。根据“越时髦越容易被淘汰,越传统越容易被流传”的规律,古朴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比造型奇特的壶更具收藏意义及升值空间。
工:工序精细
“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一把壶的制成要经过几十上百道工序。只有道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才能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才能使“形”具有考究的基础,才能使不同紫砂壶的“款”和“功”有了相互比较的根本。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一定要清楚、流畅。整体上,紫砂壶形态端正,无别扭感;细节上紫砂壶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当须则须,当毛则毛。做工精良的紫砂壶或给人高昂情绪的激发,或有气质内敛的含蓄,不仅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更具有区别于其他壶的“神”、“气”、“态”。
款:好的镌刻
“款”是指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这些也包含在紫砂壶的价值之内。好的镌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镌刻,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宜兴一位壶商曾请一位知名人士在一壶上刻下“品茶论道”四个字,此壶的价值就非同类壶所能比拟。
功:功能实用
紫砂壶的另一价值体现在紫砂壶的使用“功”能上。紫砂壶功能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功”好的紫砂壶在一定程度上比“功”不好的紫砂壶具有较高的价值。一般来说,精细的做“工”可以使紫砂壶具有较好的使用“功”能。但是有些紫砂艺人自身不喝茶也就缺乏对用紫砂壶泡茶的理解,不清楚不同茶叶要求紫砂壶在做工细节上的区别。因此做出来的茶壶就算做“工”较好、“功”能不错,可壶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茶叶的特点,使得品茶变得乐趣全无。这样的紫砂壶的价值当然也不会很高。
名:制壶者名气
紫砂壶的“名”是指壶的作者,作者的名气构成了紫砂壶的附加价值。名头响亮的人做出的壶当然比一般匠人做出的壶卖价高,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的一款石瓢就被拍出90万元的天价。所以在投资收藏紫砂壶时,非常有必要考虑制壶之人的名气。但这也需要投资者具有“慧眼识真”的本领,名气越大的人所做之壶,被仿冒的几率也会更大。而仿冒的名家壶一旦被拆穿也就变得一文不值。只有在对紫砂壶和制壶人足够熟悉的情况下,投资名家壶才不失为安全之举。
对于资金不太宽裕的紫砂壶爱好者来讲,也可注意和挖掘用料真实,做工精细,有自己独特制壶风格,但现今名气较小的制壶者。这种人就如同“黑马”,他日名气及口碑长足发展的时候,其壶的附加价值的增长定会给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怎样选择一把适合收藏的紫砂壶

选择一把适合收藏的紫砂壶要看以下六个方面:
1、看“泥料”。“泥”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性。所以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在于其用泥的品质。好的紫砂泥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所以,选购紫砂壶应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量。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具有使用、投资和收藏价值。
2、二看“形制”。壶的形制,也就是形状样式。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其间蕴藏了丰富器形,汇集了历代艺人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至于选择何种形状样式的壶为佳,则因各人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而不同。不过,因紫砂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应属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古拙素雅”与茶道文化的意境最是融洽,所以紫砂壶的造型考量应以能表现“古拙”之气的为优选,古朴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比造型奇特的壶更具有收藏意义及升值空间。
3、三看“工艺”。“工”是紫砂壶的灵魂所在。只有每道工序精心制作,才能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和神韵。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流畅,在细节上还要“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当须则须,当毛则毛”,不能有丝毫含糊。
4、四看“款识”。紫砂壶的署款,素来非常讲究。因壶艺的韵致格调和书法绘画艺术同传,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鉴赏紫砂壶款有两个意义: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二是欣赏镌刻的诗词书画及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特点。出自名人之手的镌刻,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5、五看“功能”。紫砂壶功能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
6、六看“名家”。名头响亮的人自然比一般匠人做出的壶卖价更高。不过,只有在对紫砂壶和制壶人足够熟悉的情况下,投资名家壶才是安全之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90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