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宁德市茶叶历史悠久

小小茶农 2023-11-21 05:53:05

宁德市茶叶历史悠久

宁德市茶叶历史悠久,但由于史料记载少,有关专家、学者仅能根据唐代史书考证,认为闽东叶源于唐朝。不过,随着上世纪80年代霞浦县多个文化遗址相继出土晋代时期茶具,充分证实了宁德市早在东晋代就开始产制饮用茶叶。

说起产茶史,还得先从宁德市历史说起。据史料记载,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人在此劳动生息。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三国时代为温麻船屯的滨海城镇,设置温麻县治,为闽东最早县邑。温麻县治沿用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在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三百多年时间里,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个闽东最早的县邑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产制饮用茶叶呢?这一疑问随着晋代时期文物的出土得到了解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古学家在离温麻县治址两公里的龙泉山、眉头山古墓发掘,发现晋代、南朝时期茶具青釉小盅、青釉盅等文物。1984年至1993年,福建省考古队四次挖掘,共发现霞浦沙江镇古县村(古温麻县治址)古墓葬19处,发掘地下文物87件。其中1990年6月,古县村民林庆和在西北坡段砍田塍时,发现一处古墓,经发掘共出土有古代茶具托杯、五盅盘、三足炉等12件文物。经省考古专家鉴定为南朝墓,三足炉、托杯、五盅盘等茶具为当时煮、烹器皿。

与此同时,1987年全省文物普查时,有关专家又在霞浦县南部海湾东吾洋岸边的黄瓜山遗址(现隶属沙江镇小马村)发现宁德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贝丘遗址。1989年,福建省博物馆组织人员进行发掘,出土遗物有石器516件、骨器44件、陶器376件,其中包括一批彩绘茶具。经省文物考古专家鉴定为晋代彩绘兔毫盏饮茶用具。

这些文物的出土,都充分证明了宁德市早在东晋时期就开始产制饮用茶叶,而饮茶已成为当时上层人物的日常习惯。

临海蟠毫详细资料大全

临海蟠毫茶产自浙江省临海市,因其蟠曲显毫而得名。临海位于海拔1382米的浙东第一高峰括苍山西南面,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形成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天然屏障,构成温暖、湿润的良好气候条件,极适宜于茶树生长。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临海蟠毫 产自 :浙江省临海市 位于 :浙东第一高峰括苍山西南面 海拔 :1382米 简介,历史,花色品类,主要特色,原料选择,制作工艺,品饮鉴赏,历史渊源,产地环境,保健功能, 简介 临海蟠毫茶产于浙江省临海市灵江南岸的云峰山,属绿茶类。被列为农牧渔业部在浙江建立的七大名茶基地之一,有茶园面积200多公顷, 年产量1500公斤左右,远销京、津、沪、杭、宁等地,并参加日本茶道展,深得好评。 历史 临海蟠毫是浙江新开发的名茶,1979年开始试制,经过不断改进提高,于1982年定型。蟠毫茶外形蟠曲,芽叶肥嫩,满披银毫,叶色隐翠, 茶香浓郁,汤色嫩绿,叶底 明亮 ,色、香、味、形俱佳。 花色品类 千年茶史的制作功夫,形成了临海蟠毫繁多的花色品类。按采制季节迟早可分为“雷鸣”、“明前”、“清明”、“谷雨”等茶,按形状分为“雀舌”、“凤眉”(或凤眼)、“珍眉”、“秀眉”、“蛾眉”等,按标号分为“天上丁”、“一生春”、“七杯茶”(或碗茶)等。其中,“雷鸣”、“雀舌”、“珍眉”等最为名贵。如“雷鸣”茶是用早春响雷时节采的芽茶制成,冲泡后芽尖向上,竖直悬浮于杯中,犹如破土春笋,景趣可人。“雀舌”则一枪一旗形似鸟雀之舌。近段时间来,蕉城区研制开发的临海蟠毫有扁、针、螺、条形状各异的系列产品,有临海毛尖、四季春、清水绿、迎春绿、白玉螺、毫芽、翠芽、银针、银芽、松针、雀舌、螺茗、松子茶、龙珠、绣球等20个产品,畅销京、津、沪、浙、皖等地,还有以“临海蟠毫”为原料研制的“临海银毫”等特种茉莉花茶。 制作 主要特色 临海蟠毫具有“三绿”特色,即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且外形条索嫩匀、锋苗挺秀、茸毫显露,香似珠兰花香,芬芳鲜爽,滋味浓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汤色清澈明亮,经泡耐饮,冲泡3~4次,茶味犹存。饮之幽香四溢,齿颊留芳,令人心旷神怡。 原料选择 临海蟠毫采用的原料因花色品种不同而异。如雀舌和凤眉等传统珍品,选用叶质肥厚、持嫩性强的临海菜茶品种的芽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制500克干茶约需3万个左右芽叶。新创制的名茶如清水绿等,则选取大、中叶种的芽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制500克干茶需7000个左右芽叶。 制作工艺 炒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做形初干(揉摩理条),烘干三道工序。成品的临海蟠毫卷曲披毫,色泽银白隐翠,滋味鲜浓栗香,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肥嫩成朵。 制作 临海蟠毫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主要设备有连续滚筒电热恒温杀青机,40型或45型揉捻机,自动百叶烘干机等。加工工艺有凉青、杀青、揉捻、烘干(毛火和足火)四道工序。杀青掌握“高温、控热、少量、短时”的方法。筒温240~260℃,电热控制,前高后低。起锅摊凉散热后再行揉捻。揉捻时采用“小机、适量、轻压、短揉”的技术措施,达到条索紧结、色泽翠绿、香味清鲜的目的。40型揉捻机投叶量7.5~10公斤,45型揉捻机投叶量10~12.5公斤。转速55转C分。烘干毛火掌握“薄摊、高温、快烘”的原则。足火掌握低温慢烘,达到干度内外均匀一致,香高而鲜爽的目的。毛火烘温115℃左右,含水量15~20%。足火烘湿90~95℃,含水量6%左右。 品饮鉴赏 瓷杯品临海蟠毫 瓷杯品绿茶适于泡饮中高档绿茶,如一、二级炒青绿茶、珠茶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之类,重在适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观察茶叶的色、香、形后,入杯冲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开沸水冲泡,盖上杯盖,以防香气散逸,保持水温,以利茶身开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钟后开盖,嗅茶香,尝茶味,视茶汤浓淡程度,饮至三开即可。这种泡饮法用于客来敬茶和办公时间饮茶较为方便。杯泡法,茶叶与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水泡3克茶为适中。喜浓饮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饮者可略少加茶。 临海蟠毫 玻璃杯品临海蟠毫 便于充分欣赏名茶的外形、内质。泡饮之前,先欣赏干绿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茶叶,置于无异味的洁白纸上,观看茶叶形态。名茶的造型,因品种不同,或条、或扁、或螺、或针……欣赏绿茶制作工艺,察看绿茶茶叶色泽,或碧绿,或深绿,或黄绿,或多毫……,再干嗅绿茶中香气,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锅炒香,或不可名状的清鲜茶香……充分领略各种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风韵,称为“赏茶”。然后进入冲泡。 临海蟠毫 采用透明玻璃杯泡饮细嫩名,便于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人们称其为“绿茶舞”。泡绿茶的具体操作,可视绿茶条的松紧不同,分别采用两种冲泡法,一是冲泡外形紧结重实的名茶,如龙并绿茶、碧螺春绿茶、都匀毛尖绿茶、蒙顶甘露绿茶、庐山云雾绿茶、福建莲芯绿茶、凌云白毫绿茶、涌溪火青绿茶、高桥银峰绿茶、苍山雪绿绿茶等,可用“绿茶上投法”。即洗净茶杯后,先将85—90℃开水冲入杯中,然后取绿茶投入,一般不须加盖,绿茶茶叶便会自动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后,有的直线下沉,有的则徘徊缓下,有的上下沉浮后降至杯底;干绿茶吸收水分,逐渐展开叶片,现出一芽一叶、二叶,单芽、单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剑,叶如旗;汤面水气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趁热嗅闻茶汤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观察茶汤颜色,或黄绿碧清,或乳白微绿,或淡绿微黄……隔杯对着阳光透视,还可见到汤中有细细茸毫沉浮游动,闪闪发光,星斑点点。绿茶茶叶细嫩多毫,汤中散毫就多,此乃绿茶嫩茶特色。这个过程称为湿看欣赏。 待绿茶茶汤凉至适口,品尝茶汤滋味,宜小口品啜,缓慢吞咽,让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细细领略名绿茶的风韵。此时舌与鼻并用,可从茶汤中品出绿茶嫩茶香气,顿觉沁人心脾。此谓一开茶,着重品尝茶的头开鲜味与绿茶茶香,饮至杯中绿茶汤尚余三分之一水量时(不宜一开全部饮干),再续加开水,谓之二开绿茶。如若泡饮茶叶肥壮的名绿茶,二开绿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余味无穷,齿颊留香,身心舒畅。饮至三开,一般茶味已淡,续水再饮就显得淡薄无味了。 二是泡饮茶条松展的临海蟠毫,用“上投法”,临海蟠毫浮于汤面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干绿茶欣赏以后,取绿茶入杯,冲入90℃开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时,稍停二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后再冲水至满,此时绿茶茶叶或徘徊飘舞下沉,或游移于沉浮之间,观其茶形动态,别具茶趣。其他各项欣赏、品饮如前。 泡饮细嫩茶叶,如用不透明的白瓷杯,当然亦可,但不能透视茶叶在杯中变化全貌,不能充分领略绿茶汤中茶趣,是一不足。 茶具 茶壶泡临海蟠毫 一般不宜泡饮细嫩临海蟠毫,因水多,不易降温,会闷熟茶叶,使茶叶失去清鲜香味。壶泡法适于冲泡中低档茶叶,这类茶叶中多纤维素,耐冲泡,茶味也浓。泡茶时,先洗净壶具,取临海蟠毫入壶,用100℃初开沸水冲泡至满,3—5分钟后即可酌入杯中品饮。饮茶人多时,用壶泡法较好,因不在欣赏茶趣,而在解渴,或饮茶谈心,或佐食点心,畅叙茶谊。 客来敬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礼节,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较为隆重。壶泡临海蟠毫茶法,相对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区,为表达敬客心意,还在中临海蟠毫放糖调饮,以示甜甜蜜蜜。 历史渊源 临海产茶,地理优越,历史悠久。《唐书·地理》称:公元940945年,现宁德市蕉城区已是“蜡面”贡茶的产地。据南宋嘉泰(公元1201至1204年)名士张按记载,“于今西乡(即临海),其地山坡泊附近居民旷地遍植茶树,高冈之上多培修竹,计茶所收有夏春二季,年获息不让桑麻。”可见,800多年前,茶叶就成为临海百姓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那时临海产团茶、饼茶,还制乳茶、龙团茶。元明生产的茶叶,供作礼品和祭祀品。清后期由于三都海上交通发达,临海茶区采制的大量绿茶和以临海蟠毫为原料窨制的茉莉花茶输出国内外,供不应求。从此“临海蟠毫”蜚声海内外。临海蟠毫为福建烘青绿茶中的极品名茶,原产于西乡临海冈下章后的中临海、铁坪坑和际头的梨坪村。主产地是从无坪山的“中心葫”延伸,东接章后,西连际头,南达留田,北至芹屿,分布在里、中、外临海,方圆约10千米,近百个村落。 茶园 据载,远在唐代,中临海一带已有栽茶。所产茶叶的品种、花色,几经变革,遂形成现今的“临海蟠毫”。1781年前后,临海“芽茶”曾被列为贡品。历史上临海蟠毫的花色品名繁多。按采制季节分为雷鸣、明前、清明、谷雨等;按形状分为雀舌、凤眉、凤眼、珍眉、秀目、蛾眉等;按标号分为岩茶、天上丁、一生春、七杯茶、七碗茶等。其中以雷鸣、雀舌、珍眉、岩茶最为名贵。 临海蟠毫 雷鸣茶是用早春“一声雷”时节采摘的茶芽制成,冲泡后芽尖向上,竖直悬浮于杯中,犹如破土春笋,颇有情趣;雀舌系“一旗一枪”初展芽叶制成,十分细嫩,形似雀舌;珍眉采制精细,成茶形状如弯眉,颇为秀丽;岩茶采自石隙岩缝所长茶树之嫩叶制成,馨香深远,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这些产品花色,有的业已失传,有的如临海雀舌、凤眉、明前、清明等都已恢复生产,并创出不少新品种,如清水绿、天毛峰、临海银毫、四季春、毛尖等。这些绿茶品质远胜于传统名茶,其品质上的共同特点是:苗锋挺秀,香高,味浓,色翠,耐泡。自从恢复生产以来,曾多次在地、省及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奖。宁德茶厂以“临海一路银毫”为原料窨制的“临海银毫”茉莉花茶,在1979年全国内销花茶评比会上名列前茅。 临海蟠毫 产地环境 临海位于东海之滨,是临海蟠毫的原产地。这里山峰险峻,海拔1300米左右,林木参天,云海翻滚,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9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湿润,树壮芽肥,主峰宝顶海拔1143米,坡谷延绵,双溪萦回,宛如玉带,河岸多危崖陡壁。茶园多辟于岩上、溪边或山坡谷地。土壤以砂质壤土为主,腐殖物较多,有利于茶树生长。是适制临海蟠毫的理想原料。无怪乎诗人要称这里是“深山奇石嵯峨立,峡谷悬岩茶味香”了。 临海产茶,地理优越,历史悠久 保健功能 临海蟠毫在所有茶类中居首位,这是国内及国际医学专家研究的一致结果。茶的神奇妙用来自其所含的茶多酚。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抑制促癌物质,杀伤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生长。在国际市场上,一克茶多酚的价值相当于一克黄金,而在各种茶类中,绿茶的茶多酚含量为最高。除茶多酚之外,茶叶中还有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等。

宁德市有几个区几个县

宁德市有1个区、6个县、2个县级市。

2020年,宁德市辖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柘荣县等9个县(市、区),有43个乡(含8个民族乡)、69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207个居委会、2137个村委会。

宁德,别称闽东,福建省辖地级市,中国大黄鱼之乡,国家园林城市。是福建离“长三角”最近的城市。拥有世界级天然深水港三都澳。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沿海为小平原,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宁德市特产

宁德盛产林、茶、果、竹等经济作物,茶叶、食用菌、四季柚、槟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龙眼、油柰、无核柿、板栗等畅销海内外。宁德还盛产大黄鱼、石斑鱼、对虾、二都蚶、剑蛏等,有“中国大黄鱼之乡”之称。

1、芙蓉李:福安市是芙蓉李之乡,芙蓉李面积、产量居全国之冠。福安芙蓉李具有颗粒大、肉厚核小,甜酸适中,不粘核等特点,不仅可以鲜食,更是加工供出口的蜜饯原料。以芙蓉李为坯制作的加应子、玫瑰李、芙蓉李干等系列蜜饯,口味独特、具有原果鲜味。

2、宁德茶叶:宁德各县普遍栽培,历史悠久。红茶、绿茶、白茶、花茶,质地优良,名茶甚多。“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占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二。福安“坦洋工夫”生产的红茶,香味浓,以“条索紧细,略有白毫,叶色油润,叶底明亮,汤色棕红,滋味清醇”著称。

3、绿竹笋:又称马蹄笋、绿笋,主产地福安、赛岐,产于夏季,质嫩味美,甜脆可口,清暑解渴,是盛夏酒筵的八闽山珍之一。已有400多年栽培历史,独创“清水白玉笋”罐头,销往国内外市场。

历史悠久的福建茶文化介绍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相继而来,进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成了中国茶的代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 乌龙茶 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乌龙东渡创奇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之乡。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90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