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在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的地区,包括黔、川、滇中北和藏东南。
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盆地、高原,土壤类型亦多。在滇中北多为赤红壤、山地红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东南则以黄壤为主,酸碱度一般在5.5~6.5,土壤质地黏重,有机质一般含量较低。
西南茶区各地气候变化大,但总的来说,水热条件较好。四川盆地年平均温度为17℃;云贵高原年均气温为14—15℃。整个茶区冬季较温暖,除个别特殊地区,如四川万源冬季极端最低温曾到-8℃以外,一般仅为-3℃。≥10 aC积温为5500℃左右。年降水较丰富,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地方如四川峨眉,年降水量则达1700毫米。茶区年平均干燥指数小于1.00,部分地区小于0.75。该茶区雾日多,但冬季仍过于干旱,降水量不到全年的10%。
西南茶区茶树资源较多,由于气候条件较好,适宜茶树生长,所以栽培茶树的种类也多,有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部分地区还有乔木型大叶种茶树。该区适制红碎茶、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等。
你知道我国哪里的茶最好吗?说到中国的茶,我们必须谈谈中国的四个茶区。中国有四个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茶叶面积广阔,至少覆盖中国18个省份。中国幅员辽阔,气温适宜茶树生长,已成为世界上茶叶产量和种植量最大的国家。不仅如此,中国还是茶的发源地。据传说,自从神农品尝了数百种草药之后,人们就发现了茶的价值,而茶的功能最初是“药用”的。
后来,通过人们不断的实验,茶从一种疗法变成了一种药,变成了一种美味的饮料。这一转变也确立了茶叶在世界饮料行业中的地位。浙江茶叶的代表应该是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始于唐代,被称为“御茶”。它不是作为“名茶”诞生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进入王室,从普通人的日常饮用变成了中国的名茶。民国时期,它的声誉达到顶峰,成为中国名茶之首,从而赢得了世界声誉。
中国是茶的故乡。普洱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茶。为哈尼族的先民发现,据记载普洱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1700年,元朝初被称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喝茶的习俗,上至大官显贵文人墨客以品饮茶为时尚,下至贫民百姓以喝茶解渴涤烦,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雅趣。
洱茶是一个范筹很广的概念,人对普洱茶的味蕾需求因人而异,有人需要苦涩,有人想喝甘甜。出名的普洱茶不适合我的口感追求,适合我口味的普洱茶又名不经传。再说了,普洱茶有一个转化发酵的空间,新茶好喝但不一定能转化出好的普洱茶,不好喝的新普洱茶经过岁月的转化,口感也会很好。
最有名的普洱不是在某个地方而是在专卖云南普洱茶叶的店里,无论你进入哪一间茶叶专卖店买普洱茶售货者都会说这普洱茶是最有名的。古树茶的话冰岛和老班章,是目前国内最有名气的普洱茶,也是最贵的。冰岛在临沧双江县勐库镇。老班章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如果问的是地名,最有名的普洱是今天的宁洱,自古以来普洱就是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茶叶的集散地和交易地,普洱茶因此而得名。现在的普洱市原来叫思茅市,普洱是思茅市下辖的普洱县。
1、华南茶区。包括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海南省、云南省南部地区等茶区,其中福建省的名茶种类颇多,有乌龙茶、红茶、白茶、绿茶还有花茶等,例如“武夷岩茶”、“大红袍”、“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以及“福州茉莉花茶”等茶叶的盛产地皆是福建。
2、江南茶区。一般包括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以及江西省等地方,其中中国名茶之首“西湖龙井”产自浙江省,浙江省盛产的绿茶例如龙井、碧螺春等,品质优良,口感上佳,茶叶产量是全国之首,在全国茶区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安徽省的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均属于中国的十大名茶,还有其盛产的祁门红茶更是世界四大红茶之一。江西省所产的“庐山云雾”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井冈山的井岗翠绿及上饶的上饶白眉等名茶。
3、西南茶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其中云南省以普洱茶最为盛名,也盛产绿茶、红茶等茶叶。四川省则主要生产红茶、绿茶、黄茶、以及一些边茶。
4、江北茶区。一般包括一些地区的南部和北部,如江苏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等地区,主要生产绿茶,著名的有信阳毛尖、紫阳毛尖、六安瓜片等茶叶。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云南作为最古老的茶区,少数民族是茶文化的初祖,从秦至元初1482年中、滇西南不在中国的时间多达1085年,整个云南不在中国大一统之内为567年。但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加之长期社会动荡,缺乏文献资料,南诏国大理国采用汉文记事,但在明洪武15年傅友德攻克大理时,官方典籍,民间简册,均被付之一炬,以致文献资料更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91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雷沼喷云
下一篇: 清淮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