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南宋士民苦中寻乐在喝茶习俗上留下许多趣事

茶百科 2023-11-21 15:25:29

南宋士民苦中寻乐在喝茶习俗上留下许多趣事

宋代官府实行“榷”,即对茶叶施行专卖制度。宋室南迁之后,出于“养兵”故,“榷茶”更为严厉,茶课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如高宗末年国家财政收入为5940余万贯,茶利占6.4%,孝宗时为6530余万贯,茶利占12%,由此可见茶课之丰厚,而士民负担却重得惊人。尽管如此,南宋士民依然苦中寻乐,在喝茶的习俗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谁说南人不煎茶?

孝宗乾道年间,有人讥讽说“南人未知煮茶”,还写了小品文刊登在临安的“小报”上,估计作者是北方人。老百姓不认字,倒还不怎么样,读书人坐不住了,纷纷拿起笔杆子造舆论进行反驳。陆游写诗称“汲水自煎茗”,“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言下之意,我陆游就是南方人,我一直就是煎茶喝的。果然不愧文人大家,一出手就力道惊人!

岳家吃茶还悔婚。

现在的南方人,未来女婿或媳妇上门,要给准岳父母或准公婆敬茶,喝了茶,亲事就算定了。

可南宋人不是,他们喝了茶仍然不算数。如“东村定昏(婚)来送茶”,而田舍女的“翁媪”却“吃茶不肯嫁”。也就是说,邻村有个小伙子托媒人来送茶求婚,而女方家长则大耍赖皮,茶照喝,嫁女嘛,免谈。见过耍赖的,没见过这么耍赖的。

不请喝茶要理论。

客人光临寒舍,请喝茶是起码的礼节,这是现在。在南宋可不一样,由于茶叶是官府在专卖,和盐一样金贵,“不可一日无”。那个时候,来客敬茶的礼节在民间尚未形成,当然,上层社会是有此礼节的。有趣的是,赵炎在宋人笔记中居然发现一个农民也对此礼节很较真:“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吃茶”。即有个种田的人去别家做客,就因为人家没有请他喝茶,他就找主人理论,责问主人为何不请他喝茶?

租牛耕地也送茶。

一般农民家庭养不起耕牛,到了春耕时节,得去地主家租牛。那么,南宋人租牛需要多少钱呢?答案是不花钱,“裹茶买饼去租牛”,裹点茶叶,再买一些饼子,送给地主,就可以把牛牵回家了。知道为什么吗?很简单,因为土地本来就是地主家的。

南宋土地兼并严重,所谓农民,其实自耕农极少,而雇农、佃农居多,本来就是给地主家干活,自然无需花钱租牛。送茶送饼,则是地主盘剥农民的又一种伎俩罢了。

为了茶香费思量。

南宋时的花茶已经很普及了,南宋人赵希鹄说:“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但是,由于官府专卖,花茶作为稀罕消费品,老百姓根本喝不到,也喝不起。

为了能喝到香茶,民间老百姓颇费了一些脑筋,“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一方面,茶叶本来就有香味,如果加入自制的香料,怕损了茶叶原有的香味;另一方面,又羡慕富贵人家喝花茶,有人就在煮茶的时候,放入珍果香草,结果呢,煮出来的茶反而不像茶了。

元宵节又称之为上元节、灯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哪个年代?

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代。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就是汤圆的前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98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