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日本青年扎根闽东探寻日本茶道历史渊源

茶百科 2023-11-21 15:57:11

日本青年扎根闽东探寻日本茶道历史渊源

在福建霞浦空海纪念堂里,住着一位日本人叫中岛龙太郎,赤岸小学的同学们都称他为“中岛老师”,他说着流利的汉语,喜欢中国、热爱中国文化,他的爱好是喝

二十九日上午,霞浦赤岸阳光明媚、海风徐徐,中岛和几位中国的好朋友正围在一起喝茶。记者也应约前来,沿着茶香很快就找到他们了,红茶绿茶、花茶都摆在桌面上、大家细细的品着,原来大家在讨论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的渊源。

中岛说:“闽东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美丽,这里人民善良,我爱霞浦赤岸。这里的茶文化很有意识,日本的茶道可能是从这里开始的。”中岛对空海法师的历史和典故倒背如流,他和大家一起回忆这段空海法师入唐的故事。

公元八O四年,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法师等二十三人乘船入唐,因遇飓风在海上漂流三十四天。至八月初十始在赤岸海口登陆,当时船破、无水、缺粮,人员伤病,他们得到了赤岸群众的救援,在赤岸逗留四十一天,然后乘船往福州,进长安。

据说,空海在赤岸期间与官员民众往来频仍,还到过建善寺。当时,建善寺周围遍植茶树,闽东人好客,官府民家僧寺均以茶相敬。空海第一次品饮茶汤,领略到烹茶品饮之情趣,更感受到茶之所具祛火或解毒、消食化积的效能和苦寒平和的性味,对于坐禅大有裨益。

空海在赤岸第一次接触到茶饮茶礼,感受到茶之神奇,了解了茶的栽培制作是可信的。美国威廉"乌克思所著的《茶叶全书》记载,僧侣弘法大师(名空海)又从中国研究佛法归去,亦对茶树非常爱好……彼亦携多量茶籽,分植各地,并将制茶常识传布国内。陈椽教授编著的《茶叶通史》亦记载,“平城天皇大同元年(公元八O六年),空海弘法大师又引入茶籽及制茶方法。”

的确,空海入唐时,中国饮茶已盛行朝野,陆羽的《茶经》已问世。距赤岸不过数里的古县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就为温麻县治,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古县出土的晋代茶具和葛洪到葛洪山留下的药炉茶鼎,以及唐时长溪霍童洞天一带已有采造“腊面”供茶等记载,都表明唐时闽东产茶也盛行饮茶。

作为当时“人烟蚁聚”的赤岸,自然更是茶事的中心。而且,唐寺院饮茶已经普及。空海在赤岸和建善寺最早接触到中国茶,接受茶文化的熏陶,为他从长安带回茶籽、种茶制茶技术、了解饮茶之道奠定了基础。

茶叶在唐代从中国传入日本,而茶叶、茶艺、茶礼传入日本后,经过不断提升衍变,成了禅茶一体的茶道。宁德茶叶局局长陈道兴称,茶叶是中日文化交流很好的媒介,闽东是空海法师踏上大唐土地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空海法师接受中国茶文化熏陶的第一块土地。研究日本茶道与闽东的历史渊源,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目前宁德正不断挖掘有关古老茶文化,如古茶艺、古茶礼等。

近年来,宁德有关部门注重对外文化交流。一九九四年,日本佛教真言宗信徒捐资在霞浦赤岸建立了“空海大师纪念堂”,此后每年都有多批日本进香团前来朝拜,从闽东追寻日本茶道的历史渊源。

茶艺师谈日本茶道

茶艺师谈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汤、茶の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

  据日本国家旅游局网站报道,在日本的传统艺术中,有两样是能让人心神安宁、丰富心灵的,这就是日本的茶道和花道。品茶、插花等看似平常的行为,如果深谙传统礼仪,就会成为思索人类在自然中的定位、人生之意义的契机,引领你进入一个从未体验过的、非凡的精神世界。今天,我就带您来了解一下日式茶道的玄妙之处。

  邀请客人,沏茶、请客人品尝简单的点心被称为"茶之汤"."茶之汤"中使用的是抹茶,即将干燥的茶叶碾碎成粉末状。"茶之汤"时,将抹茶放入茶碗,注入热水搅拌。茶道并不单是饮茶的技艺。如果不想拘泥于茶道的规矩,只想轻松地品味"茶之汤"的氛围,只要到茶叶专卖店中购买品茶用的简单茶具就可以了。

  所谓"茶道"乃是通过"茶之汤",修养身心,探究与人交往的礼仪之道。也是一种烧水、沏茶、品茶的艺术之道。茶道思想的根本是主人与客人融为一体。即茶道的目的是在茶室这一寂静的空间中,通过与他人进行心平气和的心灵交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精神。因此,茶碗、茶壶等品茶道具、茶室中装饰的"挂轴"(日式房间里挂于墙上的字画或画卷)、插花、与茶一起品尝的点心、怀石料理等,各自富有艺术性的同时又不相互冲突,而只是构成整体的一分子,彼此和谐共存。

  "珍惜一生仅一次的相遇"

  茶道作为一种涉及广泛领域的"综合艺术",其宗旨由诞生于室町时代(1338-1573)的是茶人千利休(1522-1591)集大成而形成的。利休将禅的精神引入"茶之汤",排斥奢华的道具和日常器皿,重视追求纯净的精神境界。茶道中最重要的教诲是"珍惜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即日语的"一期一会").茶道中最尊崇的是珍惜此时此刻,给予对方最高的款待。茶道的精神穿越时空,为后人所传承。通过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及其分支的各派流传至今。

  茶室"躙口"所表现的"平等精神"

  举办茶会的茶室中,有个被称为"躙口"的、供客人使用的.狭小出入口。高66厘米、宽63厘米,就连身材矮小的人,要进入茶室也必须弯腰屈膝。也就是说任何人进入茶室,都必须低头。

  茶室中,人们对彼此充满了感激之情,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彼此真诚相待,品尝一碗清茶。茶室的"躙口"诉说了一种"平等精神"进入茶室之前,抛去身份的高低贵贱,回归本色。

  "茶之汤"与怀石料理

  "茶之汤"中,喝茶之前品尝的简单料理被称为"怀石".怀石原本是指宛如怀着温热的石头般,温暖腹部以此抵抗饥饿感的粗茶淡饭。但是如今其意思已经完全脱离了"款待客人"的本意,而是指用于品茶的零食。分别放入盘上的少许饭菜称为"点心",人们经常将其误认为是中国菜的"点心",这里是指附盖套盒中盛放的少许米饭和配菜。

  轻盈、透明、纯白的廊空间,厚重、沧桑、灰暗的旧建筑,一场雪后,这家由传统四合院改建,名为水墨轩的茶空间里,一群爱茶人在制菓人张学梅的带领下,正在学做和菓子。

  ?和菓子是日本茶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本茶道的仪轨里,是先吃和菓子再品茶。?张学梅一边拿出制作和菓子的家什,一边介绍说,日本茶道里的抹茶采用的是蒸青绿茶,先吃点和菓子,可以维持身体糖分的平衡,有养生的功能。另外,日本茶道,以里千家为例,茶器多以大漆器等为主,颜色偏暗,和菓子颜色鲜艳,又有季节特点,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宜。?比如现在,符合节令特点的和菓子,能给冬天带来温暖的感觉。?

  荏苒间已是冬日。?季节更替,和菓子是这四季人生幻变的生活物语,最重要的就是反映节气。?说着,张学梅打开糯米粉,称重,再加入相应比例的水调匀,糊状之后裹布上锅蒸。等待间隙,她讲起了和菓子的前世今生。

  菓子是日本传统糖果糕点的统称,主要使用糖、米、糯米、小麦粉等食材作为原料,再添加不同口味加工而成。和菓子是相对于明治时代后期,由欧洲新引进的洋菓子而言区分的。在日本,和菓子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喜悦、悲伤都可以从和菓子里寻求愉悦和慰藉。在日本,人们从出生、入学、毕业、就职等关键时刻,都会吃相应的和菓子。

  茶道中的和菓子也有独特之处。?在仪式感很强的日本茶道里,和菓子只是配角,不能喧宾夺主。?张学梅说,符合时节是首选标准,二是要适宜茶会环境,三是摆放要美观,从菓子的尺寸、克数,到菓子器的颜色,都要与茶会和谐统一。?另外,茶道菓子不宜太甜腻,以免影响口腔对茶的感受。?

  在张学梅看来,和菓子是五感的艺术,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身心皆享受。不仅取材时令,命名也是如此,且造型多取材大自然中的花卉。?菓子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节令息息相关,比如秋末冬始,我们要做的和菓子就是着锦菊和霜染金团。?说着,她取出红豆沙,指导大家搓成汤圆大小作馅儿。然后取来蒸熟的糯米粉,加上相应比例的粘米粉来做外皮,再取从植物中提取的色素上色。

  菓子的五感艺术,全凭职人手工制作,在菓子业界有着专有名词?手形物?来形容。果然,张学梅仅凭一根三角木,用手上的技巧功夫,片刻,一朵栩栩如生的菊花就诞生了,是为着锦菊。水墨轩主人孙小雁也在张雪梅的指导下,制作了一个着锦菊。?虽然成品有点拙,但自己亲手来做,在初冬时节,一朵盛开在手上的菊花,还是让人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孙小雁说。

  古朴的茶台上,五彩缤纷的和菓子,和着茶香,让这方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茶空间充满着浓浓的冬日暖意。

;

日本茶道文化的开题报告

题目:日本茶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研究背景
日本茶道(茶道)是一种源自唐朝的中国茶文化,由日本僧侣宗室秀吉于16世纪引进日本,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复杂而又充满礼仪的文化艺术。茶道的入门门槛很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茶道理论知识和技术,并熟悉其礼仪、装束等方面的要领。这种文化艺术向来以其庄重、优雅、高妙的气质吸引着许多人们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推移,“茶道”不仅是一门文化艺术,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标志。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茶道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对于茶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日本茶道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化特点、传承与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建议。
具体目标如下:
1.系统性分析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特点、艺术价值和意义。
2.探讨茶道文化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并对其传承方式和场景进行分析。
3.分析茶道文化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探讨传承和发展的可能途径。
4.提出对于茶道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主要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角度收集和整理与茶道文化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专著、文献档案等相关数据。
2.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以积累有关茶道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实证信息和数据。
3.访谈法:通过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以获取有关茶道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相关信息。
四、预期成果
通过对日本茶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我们期望可以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1.系统性评价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文化特点、艺术价值及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2.分析茶道文化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寻找传承和发展的可能途径。
3.提出对于茶道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建议,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
4.促进茶道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和推广,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茶道是日本传过来的吗?

茶道,个人拙见,一般意义上说的茶道算是日本茶道我们国内一般不会说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为客人奉茶之事。请注意,是一种仪式化的产物,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步骤相当繁琐,具体自己百度一下就知道。
在我们国内可以理解为茶文化以及饮茶流程的集合。
其实不该称之为茶道,

更确切点我觉得应该说是文化,例如工夫茶文化,佛道茶文化等等,
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道”乃世界的最高的本源,无处不在,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能被冠以”道“字的文化或者形式,都是非常高深或者神圣的。
我们知道《道德经》分为道论篇和德论篇,在道论篇中,老子重点阐述了道,他甚至把道上升为是世界诞生的本源这么一个高度,是道创造了一切。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儒家也讲道,但儒家更多讲的是社会人伦之道。
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为了求道与弘道,从他的言论中就可以看出,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
算了就说这么多,打字好累。

日本茶道的起源居然是这里

一个茶叶小知识

径山茶

茶由饮而艺而道|日本茶道的起源

径山茶基本信息

别名:径山毛峰茶。

分类:绿茶。

产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外形:细嫩有毫。

色泽:翠绿。

汤色:嫩绿莹亮。

香气:馥郁。

滋味:鲜嫩鲜甜。

径山茶文化

唐天宝年间,行僧法钦在径山建寺,井亲手种下几棵茶树,第二年茶树便蔓延至整片山野。径山茶是浙江历史最为悠久的茶之一。

径山茶与山齐名,源于自然、崇尚自然,讲究真色、真香、真味的独特品质和风味。叶清臣、吴自牧、欧阳修、田汝成等名人对径山茶的独特品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径山寺与径山茶在唐代闻名以后,由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奉为“茶圣”的陆羽(733年-804年)慕名而至。陆羽一度隐居双溪将军山麓,并在径山植茶、制茶、研茶。唐上元元年(760年),陆羽写成了传世名著--《茶经》,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于一味。

说说径山茶宴(1)

径山茶宴,诞生于余杭区径山镇径山万寿禅寺,始于唐,盛于宋,一直流传。

唐代,万寿禅寺对于饮茶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仪式,既是“由僧人、施主、香客共同参加的茶宴”,又是“品赏鉴评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

宋代,径山茶宴随佛教东传至日本,尔后逐渐发展为日本茶道,径山茶宴更是日本茶道之源,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茶界的有识之士试图恢复,举办了多次仿效径山茶宴的仪式。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径山茶宴为重要组成部分。

说说径山茶宴(2)

按照万寿禅寺里传统,每当贵客光临,住持就在明月堂举办茶宴招待客人。

径山茶宴堂设古雅,程式规范,主躬客庄。礼仪备至。依时如法,和洽圆融,蕴涌丰富。体现了禅院清规和礼仪、茶艺的完美结合,具有品格高古、清雅绝伦的独特风格,堪称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茶宴礼仪:

壹.张茶榜。

贰.击茶鼓。

叁.恭请入堂。

肆.上香礼佛。

伍.煎茶点汤。

陆.行盏分茶。

柒.说偈吃茶。

捌.谢茶退堂。

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僧人多次到径山参学,开展文化交流。据史料记载,“径山茶宴”是南宋时期从径山传入日本的,日本至今流行的“茶道”就是源于宋代径山寺内盛行的“茶宴”。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赴径山拜师的日僧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回国,“径山茶宴”也随之传入日本,他还将从径山带去的茶籽进行播种,又仿径山茶制作方法生产了日本的碾茶”。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入宋到径山求法的日本高僧南浦昭明(1235-1380年)返乡,把在径山期间学到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宴礼仪在日本广为传播。径山茶从起初来客招待、品茶论佛,发展到宋代的“径山茶宴”。继而茶宴东渡扶桑“作客”,流传到了东瀛,演变发展为今天之“日本茶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99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