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园地选择时,应着重衡量气候、土壤、地形是否适宜茶树栽培。
气候条件,着重应考虑三个方面: 一是茶树要求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生长季节月平均气温在摄氏15度以上,灌木型茶树越冬期绝对最低气温不低于-18℃,乔木型茶树不低于-5℃。 二是茶树要求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生长季节月平均降水量在100mm以上; 三是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好80%以上。
茶树对土壤要求适应较广,只要土层深度在60cm以上;又呈酸性反应,土壤酸度在4.0—6.5之间;且不渍水的,一般都可以种茶。要了解当地土壤是否适宜种茶,除了实地测定外,也可通过实地调查指示植物来判断。 凡地貌映山红(杜鹃)、 铁芒箕(狼箕)、马尾松、油茶、杉树、杨梅生长良好的土壤,也是适宜种茶的好土壤。
至于地形,它直接影响到茶园小气候,同时对茶树生长、机械耕作、水利设施等都有密切关系。茶园应建立在坡度25°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相对高度不超过500m。坡度在15°以下,比较集中连片且有规则的缓坡较为理想。
园地开垦
茶园开垦前,应清理地面杂草、树木、树桩、乱石、坟墩等。为防止水土流失,开垦时期以秋、冬少雨季节进行为宜。开垦深度应在50cm左右。如果是生荒地,种植前还需进行复垦,深度一般在25cm上下。
平地的开垦比较简单,经过深翻平整,即可划行种茶。缓坡地开垦应由下而上,按横坡等高进行。至于陡坡地,应修筑梯田,梯田尽可能做到等高等宽,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
园地规划
选择好适宜种茶的土壤、地形,在开垦前,还应做好茶园规划设计。设计方案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重点在规划好道路及排灌系统。千亩以上茶园,一般规划如下。
道路分干道、支道和园道。干道常与附近公路相接,与场部、茶厂相连,至少能供农用车通行。支道与干道相接,应考虑茶园作业机运行。园道,又称地头道,以便于作业为原则。
排灌系统包括横水沟、纵水沟、隔离沟、蓄水池等,其目的在于排除积水,防止冲刷,利于灌溉和蓄水抗旱。
茶树的分布与生长发育,取决于一系列生态因素,其中热量、水分、光照以及土壤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树种植区域地形,一起来看看。
茶树种植区域地形 1、准北茶区
这是我国解放后(六十年代)新发展的一个茶区。虽然试种的地区很广泛,但因自然条件比较严酷,目前具有生产意义的,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中南部和江苏省东北部的各县。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13℃,>10℃的积温在四月中、下旬开始,年达3400-4500℃之间;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为0-10℃,极端最低气温达-14--21℃;入冬后常有冻土,冻土深度一般在10厘米以上,最大冻土度可达30厘米以上。全年平均降水量650-98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左右,雨势急,常有暴雨;冬春比较干旱。年干燥度沿海地区小于1.00,内陆多在1.00以上。
全年日照时数超过2400小时。
植物类型是夏绿阔叶林,以栎树占优势。土壤多为棕壤,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露多,不但淋溶作用不断进行,盐基含量低,而且有强烈的粘化作用,土壤比较粘重,微酸性反应。目前种茶的土壤,多为已耕种的熟化棕壤;或者是生长灌木杂草,主要是山地薄层棕壤和山地棕壤和山地棕壤型粗骨土,土壤有机质贫乏。
本区种茶历史虽短,但分布范围较广,不少单位仍处在试种阶段。从种茶历史较久已获成功的单位来看,六到八年生的直播茶园可以获得平均亩产干茶200-300斤的高产。目前主要问题是冬春易遭冻、旱等自然灾害,产量还不稳定,因此强调提出选择茶地时要注意避风、向阳,微酸性土壤,有草源,有水源。并且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要结合种茶搞好四个茶园基本建设工作。一是在种茶前进行深翻改土,松土层达到1米左右;二是要在种茶的同时,在冬季寒风南下的风口及茶园周围,搞好防护林的建设;三是为了抗御冬、春干旱,要在规划的范围内开渠打井,兴修水利,加强茶园灌溉;四是强调要搞好茶牧结合,为茶园多积有机肥。
本区群众对茶中的消费习惯是爱好黄大茶和花茶。多年来从外地引种试验的结果,认为安徽黄山大中种和祁门槠叶种抗寒能力较强,成茶品质较优,适宜本区种植。茶季一般是从五月开始,九月以前结束,由于当地夏、秋高温多雨,故全年以夏、秋茶比重较大。
2、江北茶区
本区北起秦岭、淮河以南,南到长江中下游,东起沿海,西到大巴山以东。包括甘东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各省区。这一地区的大多数茶区是我国的老茶区,在唐宋时就已著名。近年来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与延伸。使全区茶叶生产连接成片。
本区处于我国亚热带的北缘,全年平均气温14-18℃,>10℃的积温4000-5000℃,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有1-1.5个月,极端最低气温-10--19℃,愈北愈低;大陆性气候显著,夏季特别炎热,极端最高温在40℃以上;无霜期180-250天。全年降水量大部在700-1000毫米之间,局部地区可达1400毫米,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干燥度<1.00,部分地区达1.00以上。
全年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
植物类型以落叶为主,混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栎树、枫杨、黄檀、榉树、山槐等。土壤主要是黄棕壤和山地棕壤。黄棕壤发育于酸性岩石上,是棕壤和黄壤之间的过渡土壤类型,土体中盐基已大部淋失,是弱酸性至酸性反应。黄褐土发育于石灰性母质上,剖面上部呈微酸性反应,下部呈中性和微碱性反应。
本区栽培的茶树品种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群体种,也有少数灌木型大叶种,所制茶类均以绿茶为主,著名的茶叶品种有皖北的六安瓜片茶、舒城兰花茶、霍山黄大茶,豫南的信阳毛尖茶,陕南的陕青茶等,均为内销名茶。
本区茶叶的集中产区分布在大别山区及其东西山麓,伏牛山和武当山的南麓各县,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的低山丘陵。海拔高度大部都在800米以下。由于种茶历史较外,老茶园所占比重较大,茶园中缺株较多,土壤冲蚀比较严重,土壤比较瘠薄,冬季常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故在栽培上必须注意茶园的水土保持,增施有机肥料,改造衰老苏园与加强防冻抗旱工作。发展新茶园要注意选择背风向阳,酸性和土层深厚的坡地,必须因地制宜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这样的新茶园一般成园后亩产可达100斤以上干茶的产量,单产较高的可达亩产干茶三百多斤。
3、江南茶区
这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地区,也是我国亚热带的主体地带。本区北起长江南岸,南到南岭以北,东邻东海,西与贵州高原为界。包括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湖北南部和西部、浙江、江西、湖南全境及福建北部。
本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无霜期及生长期都较长,对于喜温湿的茶树植物尤为适宜。
全区年平均温度都在16℃以上,南部最高可达20℃;最热月气温28-30℃,最冷月气温2-6℃,南部可达10℃;主要茶区的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极端最高气温以本区为最高,一般都在40℃以上,甚至有高达44℃以上的。最冷候气温一般在4℃以上,但由于地势平坦,冬季寒潮南下的常波及本区,因此极端最低气温有达-12℃甚至更低的,这是造成本区气温年较差大的主要原因。>10℃的积温5000-6000℃,初霜日期在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终霜日期在三月上旬至一月下旬,无霜期长达九至十一个月。全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以春季降水稍多,春末夏初多梅雨,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在三至七月份,入秋后有时有秋旱。本区同盱降水量较多,空气比较湿润,干燥度不中0.75,相对湿度普遍在80%以上。
全年日照时数1800-1900小时,秋季日照最多,春季最少。
本区的生物气候特征是温热湿润,常绿阔叶林占优势,植物种类甚多,以各种槠栲、石栎为主,木荷、樟、楠、山茶、木兰、杉、竹等也很多,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红壤在自然植被下通常有厚约20-30厘米的腐殖质层,全剖面呈酸性,PH5.0-5.5;红壤矿质部分的养分较砖红壤为好,其粘粒部分具有较高的吸收代换性能。黄壤主要受大气和土壤湿度的影响,和红壤比较,腐殖质含量较高,而粘粒部分的硅铝率则和红壤相近或稍高。山地土壤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外,还有发育于针叶林下的山地灰棕壤,全剖面呈强酸性,腐殖质层下有淡灰棕色的灰化层,最下为黄棕色淀积层。
本区由于气候土壤条件宜于茶树生长发育,最早在隋唐以前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产茶地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茶园分布广,面积大,总产既多,单产也高,目前我国的重点产茶县、市,特别是年产干茶五万担以上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市,大都分布在本区范围以内。本区栽培的茶树品种,有灌木型的大、中、小叶种,也有小乔木型和乔木型的大叶种,在本区的南部地区,还发现了不少处于野生状态的乔木型大茶树。本区茶树品种既多,其生产与适制性能也各有千秋,全区大面积平均亩产干茶300斤以上的国营和社、队茶场,各地都有;小面积平均亩产干茶1000斤以上的也有好几个;已有不少县、市平均亩产达到干茶100斤以上,有的达到200斤以上。所产茶类,不仅种类多,品种花色齐全,而且名茶辈出,不胜枚举。所有外销、内销与边销茶类,本区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茶叶在本区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大,经济价值高,本区内又多丘陵山地,到处都可种植茶树。全国茶叶的科研与教育单位,也以本区最为集中,因此群众中的茶树选种与栽培技术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为茶叶的高产优质创造了条件。
4、岭南地区
这是我国最南一个茶区,包括福建省的南半部,广东、广西和台湾三省区的全部。
这一地区的广东、广西南部沿海及海南岛,台湾省的南半部,均属热带气候。
我国热带茶区的气候盘点是高温多雨,长夏无冬。以海南岛为例,全年平均气温22-24℃,日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个别地区(岭头茶场)虽降至2.9℃但时间不长;最热月平均气温26-28℃,极端最高气温36.8℃,>10℃的积温在8400-9300℃之羊。全年平均降水量1100-2700毫米,岛的西部最少,东南部最多。由于降水较多,岛东部的干燥度在1.00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00-2000小时。
岭南茶区中的北部地区,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10℃积温均在6000℃以上,桂西最多达7600℃。由于有南岭为北部屏障,极端最低气温很少降到0℃以下,雨季长,雨量多,全年平均降水量均在1500毫米以上,最多超过3000毫米(台北),降水集中在五至十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0-80%。本区因热量丰富,蒸发量也大,故实际有效水分与江南茶区相同。四季气候中,冬季比较干燥,干燥度均在1.00以上;春季多雨,夏季热而长,台风暴雨多,秋季雨水较少,干燥度在1.5以上。
我国热带茶区的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在山地土壤中,除山地黄壤分布最广,后者多分布在海拔900-1000米以上的地方。夸红壤在森林植被覆盖下,有机质比较丰富,但当森林砍伐后,有机质分解很快,含量迅速降低,土壤侵蚀加强,水分物理性质也相应变坏。顺此在砖红壤上开辟茶园,要合理地规划和使用已垦土地。
岭南茶区中北部地区的土壤特性,介于红壤和砖红壤之间,可称之为砖红壤化红壤。它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土壤矿物部分的强度分解以及这些化合物在剖面中和移动,其结果是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含量极少,它与土壤矿物部分富铝化及强烈淋溶有关。在600-800米以上的地方,存在有山地黄壤,山地黄壤中的粘粒部分代换量较高,富含有机质。
岭南茶区的种茶历史也很悠久,在该区的大山区中,经常可以发现处在野生状态的乔木型大茶树与其它常绿阔叶树种混生,它是我国最有希望的外销红碎茶主产区之一,大叶种茶树在该区范围内到处都可种到。由于自然条件的优异在该种植的茶树,不仅可以获得速生高产,而且成品茶品质优良,能够与国际市场上的高档红茶媲美。
该区茶叶生产的分布,目前仍以地处亚热带的各县较广,所制茶类,除红碎茶外,以乌龙茶最为著名,福建安溪所产的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稀有珍品。此外,尚产有压制茶中的六堡茶,散茶中的绿茶与青茶。
我国热带茶区茶叶生产的特点是:茶树可以全年生长,采茶期长达300天左右;茶籽播种后,一个月可出土,四个月的平均生产高度达34厘米左右;新梢年生产最140-160厘米,展叶35-40片,有4-5个分枝;一般采摘茶园年萌发七轮,多的达八轮芽梢;茶籽直播或育苗移栽后的新茶园,2-3年可以投产,平均亩产干茶可达100斤以上,为了充分利用甸热带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目前这一茶区茶树栽培管理方面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根据植物群落学的原理,推广胶、茶间作。初步经验认为,选择有利的地形条件,如在20度左右的坡地上,种植橡胶时实行密株,把胶行距离拉宽到10-12米左右,然后在橡胶树行间,适当密植茶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橡胶产量,且能充分利用土地和提高光能的利用率,茶叶平均亩产可以达到以二、三百斤干茶。
5、西南茶我
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茶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以及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
本地区内部地形复杂,各省区也有各自的特点。如四川省茶区分布在周围环山,中为盆地的丘陵地带,冬季寒潮不易入侵,气候特点是:春早、冬暖夏热,秋雨,多雾,生产期长。贵州省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山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日照少,阴雨多。云南全省虽是一个高原,但受横断山脉影响,地势北高南低,山水均呈南北向或西北东南向流出国境,水汽来源同受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影响,而以西南气流为主,云南省的北部茶区是热带季风高度气候,南部茶区山高谷深,则为滇南间山谷地热带气候,在同一地区,垂直的气候分布可有寒、温、热三带;大致700米以下属热带气候,而茶树多分布在1000米以上2000米能上以下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至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因处于西藏高原的东南倾斜面上,种茶地区的海拔较低,一般均在2000米以下,最高不超过2300米,水汽来源同受西南气流影响,温暖潮湿。
综合全区的气候情况,所有种茶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5℃以上,>10℃的积温在4000℃以上,云南南部可达6000-8000℃,极端最低气温除四川部分地区外,都不超过40℃。霜期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年雨量一般在900毫米以上,降水较多的可达1600毫米,夏季较多,冬季较少,滇南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五至十月份为雨季,但即使在旱季,由于夜间的辐射冷却,雾露较大,故不显干燥;干燥度贵州省在0.7以下,云南、四川省各地差异较大,四川省一般在1.00以下,云南省则西部小于东部,约从0.50-1.20,年平均相对湿度一般在80%左右,全年日照时数以贵州最少,不足1500小时,其余均在1500小时以上。
本区的地带性土壤在四川、贵州及西藏东南部都是黄壤为主。四川的低山、丘陵则以黄壤型紫色土的分布面最广;山地都为山地黄壤。而在云南省则以砖红壤化红壤和红壤为主,滇西则有山地黄壤的分布。
本地区的茶叶生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我国和世界茶树原产地。本世纪的三十年代以来,在云南、贵州及四川等省,先后发现了许多野生的大茶树,其中1961年在勐海巴达公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发现的最大一株,发现时测得树高32.12米,胸径1.03米。有人从植物深化的眼光认为热带雨林是常绿阔叶树的老家。全都和大部分有花植物的种类都是从热带类型发展出来的。我国云南南部的气候是优越的。虽然严格说来是季雨林气候,而不是雨林气候,但因冬季雾露较多,弥补了干季雨水不足。有人把它形容为:有海洋气候的优点(湿度大,雨量也比较多),没有海洋气候的缺点(无台风、常风、盐风、梅雨等的危害);有大陆气候的优点(日温差较大,日光充分),没有大陆气候的缺点(无寒潮、平流霜、空气也不过分干燥)。这一气候条件正好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的需要。云南大叶茶在云、贵、川三省都能生长,解放初期引种到西藏察隅后,也能正常生长发育。本区生产的茶类,除适合外销的红碎茶外,还有各种类型的紧压茶,供应内销、边销与侨销。在云南下关和四川重庆生产的沱茶,更是驰名西南地区。
西南茶区目前担负着全国五分之一茶叶的生产,但是它的宜茶地区很广,潜力很大,而且是甸外销红茶最有希望的主产地区之一。如能加强分离选种与栽培管理技术,不仅能够获得很高的产量,而且能够获得最佳的产品。
茶树
空气:用于空气清净,异味消除,除臭,防虫防尘瞒,可以:负离子扩香器:使用阔香器是最有效而直接的方式,藉由阔香器将茶树精油打成极细微的小分子,自由扩散至空气中,算是最无负担,吸收容易,均匀分布的精油用法。您可以藉由呼吸、体表接触,实际感受到茶树精油的威力,并发生实际的效应。使用时,除了可以单纯的茶树精油加入外,也可以配入如熏衣草、葡萄柚、丝柏、薄荷等精油,强化抗菌效果并提振心灵感受。
香芬袋:使用木屑的香芬袋,是一种相当简便而多用途的方法。滴入茶树精油的香芬袋,可以放在衣物柜、枕边,甚至吊在出风口或通风处,让它自然净化空气品质。
中温熏香:熏香是大众常用的精油应用法之一,但请注意安全,以及控制温度在摄氏八十度以下,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中温的熏香器或是直接用一盆温热水中滴入精油。如果您感到呼吸道不适,可以直接近距离在温水上方深呼吸。
茶树的价值 人体:让皮肤与呼吸道,打造出一道由茶树建构的天然保护膜,可以建议以茶树晶露每10cc加入10滴茶树精油。作为喷雾瓶使用。这种稀释过的茶树,可以喷洒在体表,例如常起红疹或湿疹的部位,让茶树天然的消毒抗菌作用,做好个人清洁。
较严重的部位,例如青春痘或粉刺,可以先将纯茶树精油滴在附近正常部位,观察是否有不适或敏感现象,如无,可将茶树精油滴在红肿部位,做强力消毒。
平时可以用茶树晶露作为清洁使用。
茶树精油5-8滴,滴于浴缸中泡浴至少五分钟,作为身体的一般杀菌。
接触过大众场所之手脚,可以用3滴茶树精油份量的洗手乳清洁消毒杀菌。
感觉喉咙不适,可以滴入2滴茶树精油于400cc水中漱口,尽量让其深入喉部并吐出。
茶学基础。
茶树栽培:茶树繁殖,茶园管理:
1.茶园耕锄。
2.茶园施肥。
3.茶树修剪。
茶树繁殖:茶树繁殖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种方法,有性繁殖是利用茶籽进行播种,也叫种子繁殖。
无性繁殖亦称营养繁殖,是利用茶树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在人工创造的适当条件下,使之形成一株新的茶苗,如扦插、压条。
有性繁殖的方法有两种,即:苗圃育苗和茶园直播。
苗圃育苗便于苗期管理和培育出优良的苗木,茶园直播就是将经催劳处理后的茶籽,采用条式穴播的方法直接播种在新辟茶园内。茶树无性繁殖一般采用扦插繁殖的方法,苗木能保持母树的特征和特性,苗木的性状比较一致,有利于茶园管理,有利于扩大良种的数量。
茶园管理:茶园管理是茶叶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直接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茶叶的品质。
茶园管理包括:耕锄、施肥、茶树修剪等工作。
1.茶园耕锄:茶园耕锄可消除杂草、改良土壤结构、杀虫灭菌等。
茶园耕锄大致分春、夏、秋3次,春夏进行线耕深度约为10cm;秋季进行深耕,深度为20~30cm。
2.茶园施肥:
茶园施肥是茶园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每年要从茶树上多次采摘大批鲜叶,营养消耗多,这就需要不断地给茶树补充养料,否则会导致茶树树势衰退,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茶园施肥的原则是:
以有机肥料为主,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施用;以氨肥为主,磷、钾肥料相配合;在秋末冬初结合深耕施基肥(施有机肥料),在采摘季节施追肥(施用化肥)。
3.茶树修剪:
茶树修剪是培养茶树高产优质树冠的一项重要措施,合理修剪不仅能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而且使得树冠适应极械化采采茶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修剪的方法有:
幼年茶树定型修剪、浅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
延伸: 茶树种植。
茶树种植时期在每年11二3月下旬之间,雨季前后均可种植。不同茶区种植时期稍有不同,如南方,应以1月底为宜,否则2月以后,白天日照强,气温高,幼苗容易枯死。北方或高山茶区,气温较低,为配合雨季,可延至3月底种植。
茶树的种植密度,受土壤、地形、气候及品种影响,不尽相同。目前,我国采用的多丛密植栽种方式,大行距为1.5米:小行距为33厘米,共三小行;丛距为20厘米,每从移苗两三株,每亩约2万株。种植茶苗前应先施基肥,规划好行距,最好选择下雨后或微雨、浓雾、土壤湿润时,尽量避免在烈日下种茶。
茶苗移植尽量就近起苗,带土移植、随挖随种。种植后为减少叶片水分蒸发,应于离地面20厘米左右处行水平式剪枝,宜在幼苗两侧覆盖稻草或其他干草,以防止干旱,保护幼苗。
值得一提的是北方茶种植,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对南茶北移进行探索研究,但未突破北纬38°。
经相关技术人员反复试验,目前在北纬38.45°河北太行深山区已有少量茶树种植成功。
太行山区属于种茶的次适宜区,但气候特征也具有优质茶叶生产不可多得的天然优势:
茶叶生产季节气温低,光照较弱,昼夜温差大,茶树新梢生长缓慢,营养物质积累多,鲜叶中氨基酸、叶绿素含量高,这就决定了太行山区茶叶的良好品质,具有南方高山茶特点,河北发展茶叶生产有地理位置上具有南方茶区无可比拟的销售优势,经济效益显著。
因此在太行山区发展茶叶经济可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能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在茶叶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和产业化的同时,可有力地推动区域生态旅游产业、茶文化产业、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议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针对形成低产茶园的不同成因,在改造时要因树、因园、因地制宜。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改树?树冠更新
改树是提高茶园单产的关键,一般用重修剪或台刈的方法进行树冠改造。
重修剪。适用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树。重修剪一般是剪去树冠的l/3?l/2,剪口高度离地面约30?40公分。为了减少当年的损失,可在春茶期间强采,提早结束春茶,于5月l0日左右进行重修剪,重修剪的工具一般采用篱剪。
台刈。台刈的对象一般是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丧失育芽能力。台刈时从根颈处剪去全部枝条,促使抽生新枝,形成新的树冠。台刈的高度一般离地面5?7公分。台刈的时间可在早春的3月份,也可在春茶采收后的5月份进行。台刈工具一般用台刈剪,或用锋利的镰刀自下而上拉割,使切口呈斜面县城光滑,以利不定芽的萌发。切忌吹破桩头,否则伤口难以愈合,影响抽发新枝。
(2)改土?改善茶树生长环境
改土是提高茶园单产的基础。通过深翻、施肥、培土等方法,使死土变活土,活土变熟土,为茶树诱发新根吸收水肥创造良好的条件。
中耕。茶园树冠改造后,旱季到来前,必须进行中耕。深度约l5?20公分,掌握丛边浅、行间深的原则。结合中耕,每亩施入腐熟菜籽饼肥250?350千克,以加强树冠改造后茶树营养的供给。
深翻改土。在茶行间开宽约80公分、深约40公分的深沟,翻出的表土和底土分开堆放,将表土放在下边增加养分,填土近一半时(一般离地面l5公分左右)施入大量有机肥,如土杂肥、塘泥、绿肥等,每亩l00担,并施入磷肥l5?25千克,施肥后再盖心土,让其风化。为了避免过分损伤根系,深翻可隔行进行。深耕时期一般在地上部更新后的9至l0月进行,此时尚有足够的地温,能促使断根愈合及新根生长。
加培客土。对土层浅薄、石砾多、肥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园,必须添加客土,培厚土层。客土应选择森林表土、塘泥等有机质丰富的肥土,每亩约300担左右。土壤粘重的茶园宜用沙壤土,土壤沙性大的茶园宜选用粘土或塘泥等。
(3)改园?改善茶园面貌
改园是提高茶园单产的重要保证。通过畜水保土、补植缺株、更换良种等措施,使茶园面貌改变,树冠整齐,密谋适宜,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光能利用率。坡地茶园应修梯保土,防止水土冲刷。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茶园要疏通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防止茶园积水。本着稀改密、丛改条、劣改优的原则,补植改株,使每亩保持2000丛以上。对于过度衰老,地上部已无改造价值的茶园,可将茶树全部挖掉,重新规划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良种茶园。改树、改土、改园三项虽各有其独立的意义,但相互间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单纯依靠某-项措施效果不明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99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阳买茶茶叶买卖史提前5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