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一种饮料,起源于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的古字)而解之。”
由于茶树鲜叶有较强的灭菌和解毒功用,所以茶叶最初是直接食用新鲜叶子,作为药用,后来发展为熟吃,烹煮饮用,冲泡饮用,直到今天,成为与咖啡、可可并行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写出了品茶之境。当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妙玉向众人献茶之后,请宝钗、黛玉去吃体己茶,宝玉也跟着去了,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极能说明中国茶文化的境界。
妙玉先拿出七种非同寻常的茶具,茶具的精美可见茶在当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已经成为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命活动。
其后,妙玉煎茶,其用的水也非同小可。黛玉不知,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不由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的清淳?如何吃得?”
妙玉用的茶叶如何,书中没有明言,但她奉与贾母的老君眉都那般清淡醇香,她自己所用之茶自不待言。仅在一个小小的修道庵中,随意品一次茶,就如此考究精致,不仅茶具、茶叶精妙绝伦,连煎茶之水也费尽心机,可见茶与境连。
至于吃茶之法,妙玉更有高论:“一杯为品,两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驴了。”尽管这话有些夸张,但也说明饮茶是人生的一件雅事。
饮茶最重要的是一种心境。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说:“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茶味在于“淡”,饮茶时需要神清气闲,心态平和,在静默中细细品味,喧闹污浊是与茶境不符的。一人独饮,或有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浅斟细酌,清言雄辩,在一杯清茶中静静享受人生,韵味至深。此情此景,何等情爽宜人,于是千般忧虑都悠然忘怀,心绪清明,神驰物外。面对挚友,体会一种人生淡然的心境,才能不腻不烦而持久。所以说,在洁净无染的气氛中,一杯淡茶能涤去忧愁烦恼,能带来静穆和善。这种通过荣为中介,把我们引进一个闲静清高的人生境界,就是达到茶中极境了。
只有当眼前心中没有了富丽奢华的景象和蝇营狗苟的私念时,才能感受茶那淡远的幽香。因此,饮茶时环境和心境都极其重要。据《茶疏》所载,适宜饮茶的环境为:心手闲适,杜门避事,荷亭避署,小院焚香,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等。而作事、观剧、发书柬、长筵大席、人事忙迫时则不宜饮茶。烹茶时不能用恶水、敝器、铜匙、木桶、柴薪、鼓炭等,也不宜靠近阴屋、厨房、市喧、酷热斋舍等。茶之一物,因包含着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世界,而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茶之道是一种高洁醇美的象征,是中国艺术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节。茶的各道工序,不管是采茶、制作、还是烹煮、斟茶,洁净是其第一准则。采茶时必须是天气清明的早晨,空气清新,茶树上露水芬芳犹存,所采的茶才是上品,阴雨天采的就差了;制作时杀青、揉捻、干燥等等诸道工序更要洁净无垢。
茶讲求和谐,因此好茶要配好水,择水是极为重要的。山上的水为最好,山水中又以乳泉细流者为上。唐代茶圣陆羽曾经品评天下名泉,第一是庐山康王谷帘泉,第二是无锡惠泉寺石泉(着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即源于此),第三是蕲州蕲水(今浠水县)兰溪石下水,好茶名泉,相映生辉。
烹茶更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在山麓水涯,随意设一草屋,即可作茶室,茶室氛围庄重和谐。烹茶需用小壶,以宜兴紫砂陶壶最为适宜。待水壶中水一滚二滚三滚之后,斟茶人提起水壶,将小陶壶内外一浇,使陶壶内外同时加热,放入茶叶,利用温壶的热量将干茶的香气烘托出来,让饮者闻香,称为“汤前香”。然后注水冲泡,饮者先要欣赏茶汤的“杯面香”,其次欣赏色泽,再次啜饮滋味,最后欣赏留在杯内的“杯底香”。在这小小的空间中点茶待客,香生茶室,境出尘表,举止轻缓而优雅,饮茶已不是其目的所在,而礼仪、道德,以及主客之间心灵的交流才是其主旨。
那新鲜神秘、清中带微黄的琼浆,浸人心脾,似乎犹带着清晨露水的芳香。人也因秉持诗意、温爱、幻想、祥和、宁静而将有限的生命带入出神状态之中,使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虔诚的迷醉般的安宁与和平。在这种状态中,整个灵魂沉浸在寂静清和的氛围,而导向幽玄超脱之美。
佛门弟子也好茶,认为“茶禅一味”,将饮茶功夫与宗教中的参禅悟道融合在一起。
曾有一个禅师的弟子问禅师道:“何为佛法?”禅师道:“饮茶去。”又一弟子来问:“何为佛法?”禅师道:“饮茶去。”最后小弟子来问“何为佛法?”禅师依旧道:“饮茶去。”小弟子不明白,问道:“为何对三人都说饮茶去?”禅以手指心,小弟子突然开悟。
因为饮茶就是让你去见到你至淡至纯的本性,本性就是佛,就是佛法。佛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你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性,那么你心中想佛,口中念经,行为上持戒,尽管在功德上可能获得果报,智慧也能够得到增长,但是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没有彻底领会生死的根本,所以也就没有见佛。禅宗认为,佛就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到外界去体认。这与饮茶时悠然自适,不多言语,静静体味自然人生的境界不谋而合。
除中国外,崇尚茶文化的国家很多,日本即其中之一。日本茶道具有传统性、规范性和广泛性。日本并无原生茶,茶及茶文化都传自中国,最早是留唐日僧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种,12世纪,又有留宋日僧荣西将茶种带入日本,并着《吃茶养生记》,经将军源实朝提倡后开始推广,至16世纪千利休居士集大成,提出“四规”(和、敬、清、寂)和“七则”,礼仪与规则要求极为严格,得当时最高权臣丰臣秀吉的扶持参与,形成日本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茶道。日本茶道采用粉茶点服法,反映了我国宋代和日本中世时期的饮茶方式,尽管这种茶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过时,然而氤氲古香却为其增加了一种“艺术隔离感”。
饮茶雅趣强调人应“精行俭德”,追求一种恬静安适、清心畅神的境界,就是要通过至淡至远至纯的茶味,将人从喧闹的尘世解放出来,让人以冷静的心去看忙乱纷繁的世界,回归到清明的理性和悟性上去,这也许是茶使人获得的一种独特的境界吧。
茶道,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一,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知识体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文化知识,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茶道文化之茶境 由于茶树鲜叶有较强的灭菌和解毒功用,所以茶叶最初是直接食用新鲜叶子,作为药用,后来发展为熟吃,烹煮饮用,冲泡饮用,直到今天,成为与咖啡、可可并行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写出了品茶之境。当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妙玉向众人献茶之后,请宝钗、黛玉去吃体己茶,宝玉也跟着去了,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极能说明中国茶文化的境界。
妙玉先拿出七种非同寻常的茶具,茶具的精美可见茶在当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已经成为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命活动。
其后,妙玉煎茶,其用的水也非同小可。黛玉不知,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不由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的清淳?如何吃得
妙玉用的茶叶如何,书中没有明言,但她奉与贾母的老君眉都那般清淡醇香,她自己所用之茶自不待言。仅在一个小小的修道庵中,随意品一次茶,就如此考究精致,不仅茶具、茶叶精妙绝伦,连煎茶之水也费尽心机,可见茶与境连。
至于吃茶之法,妙玉更有高论:?一杯为品,两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驴了。?尽管这话有些夸张,但也说明饮茶是人生的一件雅事。
饮茶最重要的是一种心境。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说:?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茶味在于?淡?,饮茶时需要神清气闲,心态平和,在静默中细细品味,喧闹污浊是与茶境不符的。一人独饮,或有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浅斟细酌,清言雄辩,在一杯清茶中静静享受人生,韵味至深。此情此景,何等情爽宜人,于是千般忧虑都悠然忘怀,心绪清明,神驰物外。面对挚友,体会一种人生淡然的心境,才能不腻不烦而持久。所以说,在洁净无染的气氛中,一杯淡茶能涤去忧愁烦恼,能带来静穆和善。这种通过荣为中介,把我们引进一个闲静清高的人生境界,就是达到茶中极境了。
只有当眼前心中没有了富丽奢华的景象和蝇营狗苟的私念时,才能感受茶那淡远的幽香。因此,饮茶时环境和心境都极其重要。据《茶疏》所载,适宜饮茶的环境为:心手闲适,杜门避事,荷亭避署,小院焚香,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等。而作事、观剧、发书柬、长筵大席、人事忙迫时则不宜饮茶。烹茶时不能用恶水、敝器、铜匙、木桶、柴薪、鼓炭等,也不宜靠近阴屋、厨房、市喧、酷热斋舍等。茶之一物,因包含着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世界,而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茶之道是一种高洁醇美的象征,是中国艺术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节。茶的各道工序,不管是采茶、制作、还是烹煮、斟茶,洁净是其第一准则。采茶时必须是天气清明的早晨,空气清新,茶树上露水芬芳犹存,所采的茶才是上品,阴雨天采的就差了;制作时杀青、揉捻、干燥等等诸道工序更要洁净无垢。
茶讲求和谐,因此好茶要配好水,择水是极为重要的。山上的水为最好,山水中又以乳泉细流者为上。唐代茶圣陆羽曾经品评天下名泉,第一是庐山康王谷帘泉,第二是无锡惠泉寺石泉(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即源于此),第三是蕲州蕲水(今浠水县)兰溪石下水,好茶名泉,相映生辉。
烹茶更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在山麓水涯,随意设一草屋,即可作茶室,茶室氛围庄重和谐。烹茶需用小壶,以宜兴紫砂陶壶最为适宜。待水壶中水一滚二滚三滚之后,斟茶人提起水壶,将小陶壶内外一浇,使陶壶内外同时加热,放入茶叶,利用温壶的热量将干茶的香气烘托出来,让饮者闻香,称为?汤前香?。然后注水冲泡,饮者先要欣赏茶汤的?杯面香?,其次欣赏色泽,再次啜饮滋味,最后欣赏留在杯内的?杯底香?。在这小小的空间中点茶待客,香生茶室,境出尘表,举止轻缓而优雅,饮茶已不是其目的所在,而礼仪、道德,以及主客之间心灵的交流才是其主旨。
那新鲜神秘、清中带微黄的琼浆,浸人心脾,似乎犹带着清晨露水的芳香。人也因秉持诗意、温爱、幻想、祥和、宁静而将有限的生命带入出神状态之中,使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虔诚的迷醉般的安宁与和平。在这种状态中,整个灵魂沉浸在寂静清和的氛围,而导向幽玄超脱之美。
佛门弟子也好茶,认为?茶禅一味?,将饮茶功夫与宗教中的参禅悟道融合在一起。
曾有一个禅师的弟子问禅师道:?何为佛法禅师道:?饮茶去。?又一弟子来问:?何为佛法禅师道:?饮茶去。?最后小弟子来问?何为佛法禅师依旧道:?饮茶去。?小弟子不明白,问道:?为何对三人都说饮茶去禅以手指心,小弟子突然开悟。
因为饮茶就是让你去见到你至淡至纯的本性,本性就是佛,就是佛法。佛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你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性,那么你心中想佛,口中念经,行为上持戒,尽管在功德上可能获得果报,智慧也能够得到增长,但是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没有彻底领会生死的根本,所以也就没有见佛。禅宗认为,佛就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到外界去体认。这与饮茶时悠然自适,不多言语,静静体味自然人生的境界不谋而合。
除中国外,崇尚茶文化的国家很多,日本即其中之一。日本茶道具有传统性、规范性和广泛性。日本并无原生茶,茶及茶文化都传自中国,最早是留唐日僧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种,12世纪,又有留宋日僧荣西将茶种带入日本,并著《吃茶养生记》,经将军源实朝提倡后开始推广,至16世纪千利休居士集大成,提出?四规?(和、敬、清、寂)和?七则?,礼仪与规则要求极为严格,得当时最高权臣丰臣秀吉的扶持参与,形成日本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茶道。日本茶道采用粉茶点服法,反映了我国宋代和日本中世时期的饮茶方式,尽管这种茶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过时,然而氤氲古香却为其增加了一种?艺术隔离感?。
简述:
写妙玉在栊翠庵请贾母和宝钗、黛玉、宝玉品茶。栊翠庵品茶这一节,以贾母品茶为引子,以妙、宝、钗、黛品茶为主体,概括了高雅茶事的全过程,奇崛委婉,层层展开,令人叹为观止。
妙玉的性格特点:
1、妙玉在贾母、王夫人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
2、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却遭人嫉恨,举世难容;
3、佛家弟子,文学上却大爱庄子,感情上又尘缘未了,不洁不空;
4、才华馥郁,品位高雅,栊翠庵品茶,茶艺精湛,中秋夜联诗,塑造她为“红楼诗仙”。
原题:《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出自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作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扩展资料: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据说由高鹗续写。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
叙述了贾家荣、宁二府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等方面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和矛盾冲突,真实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及人心的衰莠。全书就像一面透视镜似地,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
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红楼梦
百度百科——妙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99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莲峰大毫
下一篇: 雪山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