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茶之地常见寺,禅寺之处种有茶,茶与寺结缘。茶,从品、喝、饮,到禅的“吃”,无限禅机,充满魅力。吃茶,味中意味深长,将天、地、人融为一体,是茶与禅的文化升华。
禅道,修身护体,茶道,养身健体。佛教传承释迦牟尼菩提树下的禅悟精神,注重修身养性,坐禅时,人的异思、昏睡和妄举是禅修的障碍。茶有养胃中和,轻身醒睡,沉稳提神之功.茶成了僧侣禅修中超俗脱尘的灵饮。
唐代禅宗百丈怀海,推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清规,僧人坚持“农禅并举”的修行。炉中添枝香,佛前常供茶。僧人喜茶,尚茶,茶已成为禅学乃至举行法会固定的供品。禅与茶的和谐共进,禅为思想文化,茶是自然科学。
茶养为心养,禅修是心修。禅与茶的用心,是心与心的印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宁静之时,清净之处,端正跌坐,身心放松,静心思维,悠然神往,和谐世间万事万物。禅宗初祖达摩在五乳峰下,聚精会神,面壁十年,等来了求师的慧可,传其《楞伽经》:“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慧可承受达摩大师法灯心印,成为禅宗第二代祖师。
一壶禅茶.放以心闲,宽松心情,涤荡心境,释然心怀,细啜慢品,是性灵的享受。禅与茶一体,茶凝神,禅存真,人“心性无染,心佛众生”。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禅茶居有对联:“含山气,品禅茶,方无愧味中岁月;擢冷泉,洗物我,才见得壶里冰心。”茶与禅,相离而相近,性同而神合,茶,入禅新鲜活力,禅,注茶神穷意境。
禅修,导养神气,增力添勇;喝茶,陶冶神情,益人神智。东林寺禅师慧远以茶修文,曾用自制的茗茶款待陶渊明,一起品茶吟诗,飘然欲仙。慧能拜师东山寺五祖弘忍,平日虽做桑茶杂事,但觉神智敏锐.奕奕神采,与主张渐悟的师兄神秀论法时留下千古诗偈:“菩提本无树,明境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把“坐修”与“行修”结合起来,提出自强自立,命运自主的思想,创新禅门的顿悟新思维,开辟了人间化、本土化的南禅宗。
朱熹,一生以茶修学,曾与武夷的大慧禅师彻夜品茶论禅,人为茶醉,心不醉。茶,助他神思若泉,酝酿神力,使他从茶理中悟出佛理.豁然通达.转知成智,创立了集儒、释、道为一体的理学。
敬畏自然.崇尚文明是禅与茶之德。禅,赋予茶的神明,茶,渗透着禅的品性。僧人的心识,遵循缘起.对大干世界持着本来如是,必然如是.普遍如是而又确实如是的法则。僧人的道行,遵守“八戒”之律,维护“好生之德”。济公和尚,虽好酒嗜茶,却以救贫济困,劝善扶弱.治恶除霸,安乐向上为禅修功德,百姓赞他“神僧活沸”。
禅的净心,悟然,茶的风雅,神悦,人们赞其美,歌其德。唐刘贞亮《饮茶十德》中有茶利礼仁、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之德。范仲淹重清茶,但更重官德:“众人之浊我独清,千人之醉我独醒。”苏东坡对香、清、甘、活的武夷岩茶品出:“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禅钟,声声警醒人们勿忘心的真善美.清茶,奉献百姓的生活价值。
茶的韵美,却饱含着茶农鲜明的人格,清明的神志。一首《制茶谣》道:“人说粮如银,我说茶如金。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九复十筛分,道道功夫精。”禅,有禅德,茶,也有茶德,有道德之人,方能种植和烤制出功德之茶。
佛学以慈悲为福音,普度众生为福行.要求出家人和俗家弟子,都要除去贪念、色念、恶念等,要有善心、善行、善举,做到持小乘,觉我,持大乘,觉他。茶与禅交融,善与福的互动。一篇《饮茶歌》,对禅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勿如飞雨洒轻尘;三饮可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南来北往,人生匆匆,“喝三杯,往事放怀一笑,品几味,浮生朝前再走。”
初进课堂,看见如此多的人在听课,我以为自己进错了教室,一门选修课怎么会引来这么多的同学,而且在没有座位的情况下,他们居然可以站着听完两个小时的讲课……种种的疑问在我将要结束这门课的时候都得到了回答。几节课上下来,我对佛教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茶禅一味”那节课。所以下面我就“茶与对联”之一个小的方面进行一下分析。
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唐内,往往可以看多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淡,顺便说了声“坐”!有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与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巨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如“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联中巧妙的嵌如“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兼谈经商的诀窍,故深得店主人的赞赏。于是将这副对联语用良木雕刻,悬挂于店门。据说此联挂出后,大同茶楼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传说一百多年前,四川华阳县有个中兴镇,是个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镇上有一家“兴盛居”茶馆,对面是一家“望月楼”酒楼。某年春节,茶馆老板请本家秀才撰写一联,贴于店门。联曰:“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此联写得很雅致,顾客争相围观,啧啧称赞。酒楼老板见状亦请一秀才给酒楼撰联:“开坛千里醉,上桌十里香。”
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以“陶陶”二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楼外是五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因来。”
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欢。联云:“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广东的潮阳海潮古刹有一幅独脚联,联云:“吾乡陆羽茶不列名次之泉”,下联至今未有人对上,堪称一绝。海潮古刹位于城郊西岩山上,唐代兴建,倚山而立,是粤东地区的名刹。寺中有一泉井,名叫“问潮井”。独脚茶联就刻在井台边的一块石碑上。据说这独脚联出自清代,兴许是某一日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游兴正浓时,喝了用井水冲泡的香茗,乘兴而作的。此后慕名前来应对着不少,都没有一人对上。
我国许多旅游胜地,也常常以茶联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郑燮题焦山自然庵的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仅仅十四个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风光,使人吟一联而揽焦山风光之感。
成都望江楼有一联,为清代何绍基书写,取材于楼,镶嵌得体。真把一个望江楼写活了。联云:“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一联:“扫来竹叶烹茶汤,劈碎松根煮菜根。”
欣赏一副副巧妙的茶联,就想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无形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
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人们常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竹被视为刚直谦恭的君子。同样诗人们也说“茶有君子性”,茶总是和精行俭德之人相模拟。正因为如此,茶竹结缘。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约书声。”此联为清代名士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是一副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将此联与任何一副山川著名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凉风夏时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为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时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音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园中置几案,扶摇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日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古今茶联层出不穷,细读品位,却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列茶联就是如此: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春共山中茶,香宜竹里煎。”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龙井茶香飘宇高,虎跑水溢满寰瀛。”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玉盏霞生液,金雪泛花。”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
“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日在天。”
“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山静无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
“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客尝。”
“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
“天下几人闲,问杯茗待谁,消磨半日?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
“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杯茶泛碧,庵前过客停车。”
“鹿鸣饮宴,迎我佳客,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随手煮茗化白鹤,绿地垂柳钓青钱。”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识得此中滋味,觅得无止清凉。”
“忙什么,吃我这雀舌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盏。”
茶联发展到了今天,就层出新意,予以新的内容。比如: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以上这些知识有的是吴言生老师上课时给我们介绍的,有的是我下来自己从书上,网上查的,最后我想说,通过“佛教文化导论”这门课,让我重新了解了佛学,虽然现在我懂得还不多,但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它,尊敬它!
1、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出处:宋代韩元吉的《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释义:在这腊尽春回之际,梅花盛开,梢头已染成一片嫣红;待您到任时,春光明媚,白茶叶也该争先吐出芽叶为您洗尘接风。
2、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出处:唐代张蠙的《夏日题老将林亭》
释义:到井台放下辘轳闲逸中浸凉美酒,开鸟笼鹦鹉学舌提醒人莫忘煎茶。
3、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出处:宋代辛弃疾的《定风波·暮春漫兴》
释义:年老之时一到春天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4、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出处:宋代杜耒的《寒夜》
释义: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
5、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出处:元代张可久的《人月圆·山中书事》
释义: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中国茶文化在整体上是一个综合的集成体,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其中典型的体现即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特别是佛教,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早在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的初期阶段,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庐山志》记载,晋时庐山就有“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的风气,其中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种之佳茗招待大诗人陶渊明,谈诗论佛。到了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更是明确的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寺院日常生活修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茶和佛教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的。
佛教僧人为什么选择茶作为生活中必备的饮料,并将之升华为修行的重要部分呢?应该说,这与茶性本质有着密切的关联。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在长期的坐禅过程中,要求僧人少食少眠,克服昏沉、散乱等无名烦恼,达至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从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说,茶正好可以提供最理想的帮助。茶叶性淡而俭,醒脑提神,即能够防止磕睡和昏沉;又能够清除虚火,涤荡身心,去除疲劳,对于坐禅修行进入“禅定”,睿发精神,敏于悟道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茶汤清淡净洁,即不会违反佛门的各种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抑欲忌荤,提倡素食的人生态度。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教结缘的必然,也是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茶佛一味”的基础。
我们从寺院的日常陈设和佛事活动中可以看出佛教与茶的密切关系。一般寺院都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茗之处;法堂内设有“茶鼓”,是召集僧人饮茶所击之鼓;寺院设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不仅寺院的陈设和僧人的职务与茶有关,就连“寺院茶,’(佛寺里的茶叶)也按照佛教的规则有不少说法:每日佛前、灵前供奉的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龄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众僧喝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可以看出,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饮茶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几乎寺必有茶,僧必善茗。
茶既然渗透到寺院日常生活中,自然与僧人的修行生活发生了关联。佛教认为,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存在佛法,在生活的每一刹那都可以修行悟道,饮茶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可以通过饮茶参禅悟道。据《五灯会元》记载:儒士陆希声曾拜见仰山慧寂禅师,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日:“不持戒”,问“还坐禅否?”师日“不坐禅”。师曰“听老僧一褐: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注:一种刨土的农具)边”。这里把吃茶与悟道直接联系起来,重在了悟,不存芥蒂。甚至以酽茶三两碗来代替持戒和坐禅,其旨是在借饮茶来明示学人“日常生活即是道”,参悟在心,圆通在意,原不必执泥于种种表象。广为流传的著名公案“吃茶去”也无非教导人们不要妄生分别,“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破迷开悟应在当下体验,若心生分别,执泥过分,反而失去了禅的宗旨。
茶道与禅学在精神上有深层的相通,宋代禅僧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赠送来华学佛的日本弟子,即是对茶与禅内理相通的精典概括。禅宗与茶道在精神本质上有着许多同构现象,禅学主张打破分别,于顿悟中得以对世俗尘念乃至佛教理论的超越;饮茶在纯雅清淡之中,通过“隽永平和”完成自我性情的升华。形式上互为依托,精神上潜在沟通。茶可以使僧侣步入理想的禅境,同时禅境也以茶人的胸怀契合,这即是“茶禅一味”的深刻内涵所在。
茶在成为寺院生活一部分的同时,僧人也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推广了茶。首先在茶树的栽培上,僧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常说“高山出好茶,名茶出名山”,而远离尘嚣,高山密林正是佛教建寺庙的地方,“天下名山僧占多”,为僧人种植茶树提供了理想的天然环境,也因此培植出了无数好茶。如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样地,素有“佛天雨露,帝王仙浆“之名的名茶“天台云雾”就首创于僧人之手: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福建武夷山出产的名茶“武夷岩茶”,以寺院的采制最得法,僧人们把很据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风尾龙须“三种名茶;武夷山天观寺所产的大红袍,也是寺院名茶;江苏洞庭东山的水月院山描所植并制的“水月茶”。安徽黄山松谷庵所产的黄山毛峰、安徽九华山的九华毛峰。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等,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佛教僧人对于茶树的培植直接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名茶竟出。更加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茶,早是作为贵族阶层特有的上等饮品,一般民众难以企及,它的广泛普及传播和佛教的僧人有着密切关系。寺院拥有寺产茶田,不用上缴国家税收,不仅可以自产自用,而且经常举行大型的施茶活动。《入唐求法巡札行记》载:“(法会中》设无碍茶饭。十方僧俗尽来吃。”寺僧以茶结缘的情形还大量的出现在唐人的诗歌中,如诗人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茶熟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玉泉之山,旷古未晓,因持之见遗。兼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诗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芽。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全摘应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彻下金沙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菁彻骨烦襟开。”茶可以说是随着佛法的传播而普及的。人们在接受佛教教义的同时,对于寺院生活的方式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吸收。据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录》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以茶过道闻于世的日本,原来并不产茶。在唐代日本留学僧人才从中国明州广惠禅寺和宁波天童寺把茶籽常回日本梵释寺种植的。日本第一部《茶经》,,也是由宋代日本禅僧传播佛法过程中所作,对推动日本的社会饮茶起了很大的作用。
僧人对茶艺的发展也起过重要作用,他们最早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挂、姜等一起煮饮,并称之为“茶苏”。到了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斗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研成粉未。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这些都有助于当时民间饮茶习俗的普及。
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湖州不仅富甲天下,且具有极好的人文环境,是酝酿茶文化的沃土。湖州曾被称为是“唐代中国东部茶都”,就算是到了现在的经济时代,湖州的茶文化也是文化气息大于商业气息。我带你一起来了解下湖州文化中,湖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湖州茶文化的繁荣有四大历史因缘:
一是诗僧皎然介入茶事,成为著名茶僧,并引禅入茶,体悟“茶禅一味”的境界,率先提出“茶道”的概念,打造了中国茶道的第一块奠基石;
二是陆羽移居湖州,更多地从“形而下”方面研究茶文化,与皎然的悟道互为表里。由于陆羽的建树,使唐代茶道在“道”和“器”两方面法相皆具;
三是大历五年(770)唐代宗“命长兴均贡”,置贡茶院于顾渚山;
四是大历年间颜真卿刺湖州,出现了鼎盛一时的湖州“大历茶风”,将湖州茶文化的气象推向极致。——这是中国茶文化史上最为精彩的一笔。
湖州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太湖南岸,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美誉,又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湖州就产贡茶“温山御舛”,唐代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与流传,加速了茶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促成了世间饮茶之风盛行。同时,也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代也是湖州名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据载:唐代朝廷在顾渚山专设贡茶院,每岁进贡紫笋茶数额达一万八千四百斤。后人赞湖州为中国贡茶之冠,名茶之源。湖州的历史名茶有:温山御舛、湖州紫笋、顾渚贡焙、丹邱仙茗、金字茶、罗茶、洞山茶、太子茶、霞雾茶、碧岘春、梓坊茶、九亩甜茶、莫干山芽茶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湖州茶业更加欣欣向荣。
湖州陆羽茶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开发正在引起茶区各级政府的重视,陆羽墓、三癸亭、陆羽故居--青塘别业、顾渚山贡茶院等一批陆羽茶文化景点已经或正在得到恢复和重建。如白茶谷、白茶园区、顾渚山野生茶基地等一批新的茶区生态旅游项目和景点正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开发。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北部,这里山川隽秀,绿水长流,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安吉白茶,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白茶为六大茶类之一。但安吉白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
动植物的白化历来罕见并作灵物瑞兆看待。佛教中有白雀与白猿听经的故事。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
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县志》),后不知所终。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而不群的安吉白茶,使中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
湖州的安吉白茶有龙凤之分,色泽嫩绿鲜活,光亮油润,香气鲜爽馥郁,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白脉翠,可谓形美、香醇、色明、味鲜,其氨基酸含量为5--10.6%,是普通绿茶的3--4倍,具有较高的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减缓衰老之功效,已故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称赞安吉白茶“集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长兴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在长兴顾渚山茶区多次考察研究,发现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遂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为贡茶,同时把金沙泉水也一并列为贡品。为了贡茶,顾渚山脚建造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叶加工厂--贡茶院,占地约10多亩,房屋分两厢三进,60余间,紫笋茶是我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大、作贡时间最长、茶叶品质最好、贡茶数量最多的名茶。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到顾渚山督造贡茶,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诗“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时役工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自唐至明,连续作贡八百余年。
莫干黄芽产于德清南路乡,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名茶之一。早在晋代佛教盛行时,即有僧侣上莫干结庵种茶。清乾隆《武康县志》载:“莫干山有野茶、山茶、地茶,有雨前茶、梅尖,有头茶、二茶,出西北山者为贵。”西北山即为莫干山主峰塔山。清道光《武康县志》载:“茶产塔山者尤佳,寺僧种植其上,茶吸云雾,其芳烈十倍。”
你可能会喜欢:
品味独特的汕头茶文化
城市美味:徐州特色菜
常州特色菜分别有哪些
不可错过的南昌特色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99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梅兰春
下一篇: 斜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