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到上海“朵云轩”一游,偶遇好友海上书画篆刻家王闻阳(王斌)兄,品茗叙谈间,看到一只紫砂井栏壶,这是王闻阳的壶刻作品:用刀大胆,芭蕉一片,横斜纷披,寥寥数笔“写”出了 “一叶一世界,一花一如来”之禅意的画境,右上方刻“我佛无说”四字,布局明快、简约,把壶玩赏,正可养目清心!
旧时,沪上大画家唐云与雕刻名家沈觉初等先生一同开垦出海派紫砂壶刻艺术新天地,唐云、谢稚柳、程十发等先生的一幅幅佳作经过名家奏刀和窑火的洗礼永久凝固在茶文化的紫砂壶上,趣味盎然!
王闻阳刻壶手法自创,别出心裁,他用秦汉急就章法刻壶,不施墨稿,以刀代笔,画在心中,刃落之处,泥飞画现!吾观其刻壶之刀工、章法、细部处理等技法大有鲜头。他的诸多作品,壶上刻着的枝叶,桠杈、山石、藤蔓,祥云、流水,用刀如一骑绝尘,入无人之境地,一气呵成,意境自高,尤其是树之分枝节斑块面处,刻划出墨色渗化天然之趣,线条的张力法度,收、缩、开、合全在手腕运刀的掌控中。
王闻阳赠我一册他的刻印新作由吴子建先生题签的《武文堂印存》印谱,所刻鸟虫篆印数十方,朱白相间,煌煌熠熠,颇有吴子建印风,原来王闻阳治印师从名印家陈茗屋、唐炼百先生,但他喜欢吴子建的印,就学着仿刻了。令我惊奇的是,他说他刻印是不写印稿直接刻石。我想起沪上名印家陆康先生曾说,篆刻大家吴子建作印与众不同,无论朱白,以刀代笔,从不写印稿,他与你品茶闲聊间轻轻松松抄刀耕石,嘎、嘎、嘎,片刻,一印佳作刻就。王闻阳拿出一方他刻了一半的鸟篆朱文印给我看,果然未刻处石上一片空白,绝活!
现在刻壶者有先请名书画家在壶坯上落墨布局,或是自己先用笔墨在壶上创作后再刻,其实,在紫砂壶泥坯上镌刻之术并非易事,用刀稍重,线条爆裂甚至凿破壶壁,用刀过轻,墨线会陷于纤细乏力之境地,用刀滞涩,则有损书画笔墨流畅之审美观。故刻壶者要有深厚的书画基础与篆刻刀工,方能在紫泥上刻出金石气、书卷气、浑厚度及中国绘画的神韵之美,水墨之逸。刀耕紫泥现笔意,壶上丹青墨生辉,王闻阳运用手中的弧刃薄刀披削法刻来全不费工夫,一切顺其自然,在紫砂壶上呈现干、湿、浓、淡的水墨淋漓之效果一如陈白阳、徐青藤大写意再现,与篆刻大家吴让之印风有同工异曲之妙,闻阳兄对书画艺术语言的解读与深厚的篆刻功底可见一斑。
(一)明朝时期的主要壶艺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邵盖、蒋伯?。
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仲美、陈光甫、沈君用、周后、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沈子澈、陈辰、徐令音、项真、陈六如、陈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郑宁候。
(二)?清代主要壶艺家:?
陈鸣远、许晋候、陈隐龙、项圣思、陈汉文、徐飞龙、华风翔、蔡乾元、惠逸公、锦春、邵元祥、彭君实、蒋志雯、史万全、史继长、邵兰孙、周候祥、杨友兰。
杨继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杨怀仁、陈文居、陈文柏、葛子厚、潘虔荣、于廷、潘大和、杨季初、张怀仁、陈滋伟、陈殷尚、邵裕亭、范章恩。
邵旭茂、邵友兰、邵友廷、潘缄雄、陈曼生、杨彭年、杨葆年、杨风年、邵二泉、邵恒昌、钱弘文、徐温庭、蒋良玉、杨履曾、陈绶馥、薛怀、邵景南、陈寿福。
蒋德休、吴月亭、陈觐候、朱石梅、陈荫千、瞿应绍、邓奎、申锡、邵大亨、邵形龙、何心舟、梅调鼎、华祯祥、华君德、许升候、潘沂宝、邵正来、潘仕成。
史维高、魏孟民、王元美、吴芷来、陈用乡、胡耀庭、邵柏原、路衮补、陈文叙、蕉雪子、吴阿昆、周永福、于子良、冯彩霞、黄玉麟、余生、赵松亭、金士恒、吴阿根。
蒋裕泰、陈光明、程寿珍、陈懋生、潘志茂、王东石、王胜长、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云甫、沈瑞田、陈伯亭、陈研卿、卢兰芳、邵维新、俞国良、邵云如、韩泰、江案清、蒋万丰、王玉林、范鼎甫。
(三)?民国时期的壶艺家:?
李宝珍、吴虎根、杨莲生、蒋燕亭、范大生、程金寿、光裕、冯桂林、汪宝根、陈少亭、王玉仙、吴纯耿、沈孝鹿、邵陆大、范勤芬、刘福兆、江祖臣、金阿寿、汪生义、范臣甫、裴石民、顾景舟。
(四)?当代著名壶艺家:?
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顺、王福君、王振国、王生娣、王秀芝、毛国强、叶惠毓、许燕春、刘惠大、刘风英、刘建平、吕尧臣、朱复、任淦庭、朱可心、汪寅仙、沈遽华、沈汉生、李昌鸿、李碧芳、李美金、李正华、李慧芳、束风英、吴云根。
吴亚亦、吴群祥、吴鸣、陈珍庆、陈福渊、陈钢、陈国良、陈进海、陆巧英、?陆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新和、张红华、张锁坤、张守智、房玉兰、范永良。
范若君、范其华、范早大、周桂珍、周尊严、周定芳、季益顺、施福生、施小马、?施秀春、赵洪生、胡永成、咸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高建芳、高振宇。
凌锡苟、夏俊伟、顾绍培、顾惠君、徐汉棠、徐达明、徐建国、徐维明、徐元明、徐雪娟、?徐瑞平、曹婉芬、曹亚麟、谢曼伦、蒋蓉、蒋小彦、储立文、潭泉海、潘持平、潘春芳、鲍志强、鲍仲梅。
并无姓许的紫砂名家。
拓展资料: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紫砂壶起源
创始人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供春传时大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后期紫砂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
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近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建国后七老艺人: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
当代紫砂大师
当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汉棠、鲍志强、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吕尧臣、周桂珍、李昌鸿、顾绍培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制作与设计皆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紫砂名家
黄玉麟、程寿珍、汪宝根、范大生、汪宝洲、严光芝、葛宝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诸葛伯勋、沈孝鹿、鲍六芝、邵全章、陈少亭、胡耀庭、李宝珍、陈经耕、范锦甫、谈尧坤、耿春福、范泽林、邵宝琴、范建军、倪顺生、凌锡苟、顾治培、高丽君、高建芳、储集泉、程辉、惠祥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紫砂壶
紫泥是宜兴茶具的主流派,蕴于甲泥之中,又称「岩中岩」,其胎骨坚致,可独自成大器;朱泥则属非主流派,深藏于嫩泥矿中,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拣,古谓「未触风日之石骨」,通常用作器表化妆土。
在玩赏宜兴紫砂壶的过程中,常有一种感觉:紫泥壶是「他」,是He;朱泥壶是「她」,是She。就色泽而言:紫泥色相沉郁稳重,庄严凝练,宛如玄铁重刀;朱泥色泽红艳活泼,娇妍多姿,犹如柳叶软剑。紫泥图片就泥性而言:紫泥成型较易,坯体烧成率较高,窑温宽容度亦大;朱泥成型工艺难度较高,成品率约仅七成,泥性甚娇甚挑。
就触感而言:紫泥胎身气孔结构较疏松,器表触感较明显;朱泥颗粒细腻,器表透明度佳,触感平滑。就声音而言:弹指扣之,紫泥音频较沉郁,共振性稍低,彷若男音;朱泥音频相对较高,共振性佳,犹似女声。朱泥壶图片就器形而言:紫泥制壶器形貌多变,或方或圆,或光或花,体多大方,容量较大;朱泥器形制较少,多为光素几何形,造形趋于纤秀,容量较小。
参考资料:紫泥和朱泥 | 余人陶艺
http://yurenty.com/zi-he-zhu.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00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式与欧式的瓷器茶具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