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中华茶文化与禅

小小茶农 2023-11-21 22:46:17

中华茶文化与禅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由禅兴,由禅赋于茶无比深邃的精神内涵,遂使世出世间的饮茶活动升华为茶道。超佛越祖的禅,出现于东方的中国,而禅文化的研究则成为今日国际性的课题,由禅道催生的茶道源出于中国,尔后舶入日本,蔚成茶禅一体的日本茶道,流风所及,演变成今日韩国的茶礼和我国台湾的茶艺

追本溯源,饮茶之风的出现与盛行,原本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在一定的程度上,茶道文化由佛教催生和推广,而茶与佛教禅定发生关联,则是禅定借助于茶的物质属性中有益于禅定的一面。至于茶与宗门禅的接轨,并进而演绎为“茶禅一味”的理念,则源自宗门禅提倡的“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的宗旨和禅者会道之后,巧施机锋,妙传心印的自性流露。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茶禅一味,原本如斯。

禅茶一味什么意思

禅茶一味的意思是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

“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茶道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茶道传入日本,茶禅一味成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

茶文化介绍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六安的六安瓜片等。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什么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一般指禅茶,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

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相关内容介绍:

禅茶一味:茶禅中的意境。

茶在中国的历史记载,自神农尝百草开始就广为中国人知晓,佛教东传后,修行的僧人更发现茶可提神,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便有僧人开始将茶道与佛道结合。

唐、宋以后饮茶的习惯在各个大、小寺庙里风行,古书记载唐宋的寺院里设有“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在此讨论佛理、禅道及饮茶,并在茶堂外悬挂“茶鼓”,击鼓以招僧众饮茶论佛理。

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从茶文化的发展经历,看茶道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特异的文化,这些文化产生的差异性,使得每个国家地区的人的生活习惯、饮食风格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是在这种大相径庭的情况下,有一种饮料却能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青睐,不论是口味独特的西方人,亦或者是口味清淡的东方人,都对它喜爱有加,它就是——茶。 茶的外在是一种养生的饮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它所具备很好的保健功能,既能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又能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所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七八岁的年轻人都喜欢喝茶。 但是大家对茶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外在上,殊不知茶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饮料,在内在上竟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在如今的东方各国尤其是中国和日本,越来越多人被茶文化吸引,以茶修行,在一种宁静清幽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境界,而这种境界又与佛教推崇的精神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探索这传承了千百年的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关系。 茶文化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饮茶之道的兴起,最初发现于我国的僧侣群体中,泡茶时的那种平静,内敛和谦逊的精神正是佛家所推崇的,能够使人更好的学习和理解禅宗思想,也正是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使得中国茶道具备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所以想要学习关于茶的文化,同样也需要了解它与佛家文化的一些联系。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两汉时期,并在后来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快速发展并达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与此同时茶道文化也悄然而生。 第一个开创中国茶道的人是谁?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陆羽,他是中国的茶圣,而他编写的书籍以及对茶的研究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陆羽本人的身世与佛教又大有联系,从小就生活在寺庙的他,广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后来又与著名诗僧皎然和尚成为了至交,因而后来他在对茶文化的记载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在他的书中都有对僧人饮茶的相关记载。 所以说既然是陆羽开创了茶道,那么自茶道的形成开始就与佛教有些不可分割的联系。 茶与佛的渊源自陆羽开始,那么后来的佛教与茶道是怎么产生实际的联系的呢? 对中国史学及宗教文化相对有些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的中国很多的清净高山都是僧人的修行之地,因为大山之中被认为是最清幽,最远离尘世的绝佳之地,因而僧人都选择在这种地方修行。 而深山之中树木高大,云雾缭绕,阳光照射充足,加上土地肥沃等等都是茶叶生长的必要条件,所以僧人常在寺院附近开垦茶园。久而久之,茶树得到了佛教人士的栽培,而内心平静的僧人们又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究和宣传茶文化,所以慢慢的饮茶也就成了寺庙生活的一部分。 在僧人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茶的身影,在寺庙,茶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供佛,二是待客,三是自饮,茶叶不仅用来供奉佛祖,同时也是最好的待客之礼。在寺院中也都设有专门的茶堂,僧人们每天礼佛过后,都会在此论述佛教的禅宗之道。 如有慕名而来的施主们,僧人们也会在此以茶待客,让他们在茶道的境界之中感受佛教禅宗的魅力,如此可见在寺院之中,饮茶是怎么一个重要的角色。 后来茶叶的流传也与佛教有些很大的渊源,正是佛教的影响才使得中国的茶道得以向外流传开来。 第一个从国外来到中国学习我国茶文化的人名叫最澄,他是日本的一个僧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爱上了中国茶道,并在回国以后将茶的种植技术以及文化在当地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而后,又有一位叫做荣西的日本禅师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禅宗茶理,并写下了与中国茶功效有关的书,又将我国宋朝的制茶与泡茶技术带回了国内,这种种经历都在向我们讲述着我国的茶道有佛教之间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茶与佛之间相辅相成 大家也知道僧人每天必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坐禅,每日都需要长时间的 *** 冥想,寺庙中对坐禅又有极高的要求,不仅要节制饮食,还要时刻保持身体端正,不委不倚,长此以往免不了会疲乏劳累,因而就需要外在的因素来提高他们的精神和注意力,以示他们对佛的尊敬。 而茶就是上上之选,因为茶叶具有提神醒脑,防止睡眠的功能,而且饮茶过后又能保持一种静心凝神的状态,能够让僧人们更好的参悟佛家之道,所以每日饮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习惯。 茶在僧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佛教对茶道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觑的。茶叶的产生是茶道发展的基础,而僧人们的居住环境使茶叶有了良好生存的空间,正是僧人们的悉心培育和照看才使得茶叶得以蓬勃生长,所以不是僧人的照料就不会有如今这些优质的茶叶,更不用说茶道的广泛流传。 除此之外佛教对茶道文化内涵也有极高的作为,因为佛教僧人普遍喜爱写诗作画,茶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平时的文化活动中少不了融入茶文化,这些文化的流传为后世的茶文化研究留下了重要的依据。 更重要的是茶道的精神也是由佛教精神引申而来的,上文中提到茶道的精神是清净内敛和谦逊,正是僧人平时所推崇的,因此佛教思想对茶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佛教的禅宗文化与饮茶的茶道文化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相同之处,关于这一现象最著名的说法就是「 ”茶禅一味”。 最早提出茶禅一味的人就是皎然和尚,由于对茶的喜爱与研究使得他与著名的茶圣成了至交好友,也正是通过与陆羽的交往,使得他对茶文化的理解更佳透彻,慢慢延伸出了更加高深的茶禅之道,他认为茶与禅之所以能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两者在观念上的一致性。 佛教四谛中的苦,佛教认为人有生老病死,爱怨别离等等苦恼,所以僧人参悟禅宗之道就是为了看破凡尘,最终觉悟,以此求得对苦的解脱。而茶也是这样的,茶有一个很主要的特征就是味道苦,关于茶的苦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它讲到了茶叶的苦味与它清热解毒的功效,而经常品茶的人也知道茶叶虽苦,细细品味却能感受道一丝丝甜味,因而茶苦中带甜的特征正好与佛教提倡的「 ”苦”谛相吻合,饮茶能够帮助僧人更好的回味人生,参透苦谛。 总结语 通过茶文化的发展经历,可以看出茶道与佛教之间的关系,茶道讲究静心凝神,慢慢品味其中真味,而佛教同样也需要静, *** 静虑是参悟佛理的必由之道,所以这也是茶禅的一个共同之处。此外佛教与茶道的共同之处还有很多,需要大家慢慢去参透,去理解。总而言之佛家之道高深莫测,茶道亦是如此,要想更好的学习茶道就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它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在二者的联系中潜移默化的学习。 参考资料: 《茶可道》潘向黎 著 《茶艺与茶道》鄢向荣 主编 《中国茶道与茶文化》罗学亮主编 《茶经》陆羽 【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05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