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千年,开始了对茶文化以德为中心,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的人生社会命题开发,以及茶文化作为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的性格取向的双向开发。
一条茶的河流开始从这群人的身后发源,涌动。在华人的世界里形成海洋,从文化脉络上来看,也许是说之不尽。道之不竭。是灵魂的涌动。
国饮
茶是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饮料,除了解渴生津、药用保健、甚或食用之外,由于它在中国的最早发源与3000多年的发展,再加上历代名人,尤其是文人对其形式的程式化提升以及审美意韵的开凿,从而将其纳入中华文明的文化脉络之中,并成为极其重要的一环。时至今日,只要是华人,就会有与茶相关的共同话题,而以茶为原始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礼、敬、仁、义、和的佛儒道精神也在异国他乡广为传播。
在华夏文明与中外文化发展的脉络上,茶始终承载着重大的使命,并发挥着发展经济、提升文化氛围、传递文明信息的巨大功效。世界着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而对于品茗了它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茶,实在是象征了令人回味无穷的人生境界--一苦,二甜,三回味。茶体现了最为隽永灵秀的东方智慧--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仁爱以礼敬,俭默以通和。而借用老庄的思维,也许是:
大味必淡。
生命如茶。
茶在现代社会被公认为中国人的国饮,饮之大者--茶。
这里不得不谈到一本触及茶之原始魂魄的作品--《茶经》,还有它的来源。
大唐茶圣
大唐开元21年,也就是公元733年初秋,在竟陵(今湖北天门市) ,西塔寺主持智积禅师晨起漫步,走到芦苇滩处,忽然望见一群大雁在苇丛中凄鸣飞舞,不仅好奇,走入一看,发现一名嗷嗷待哺的弃婴, 智积发慈悲心,将这名男婴抱回西塔寺,由于无法照看,又先将这名男婴托付给好友吴兴儒人李公抚养。智积以《周易》占卜,得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是吉象,便给孩子取名为陆羽,老禅师不会想到他的慈悲心与愿力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一位后来被称为茶仙,或者茶文化始祖的人物……
智积禅师是一位精通佛学的灵通人物,曾经被宫廷所宴请召见,而他的这位友人李公则为当时的开明学者,为官刚正而为流俗所忌,辞官隐居于竟陵,陆羽的童年在李公家人的悉心照料的同时,实际上也饱受儒学氛围的熏陶。
既然是与佛有缘,陆羽懂事后,即被禅师招回寺院为僧,出乎意料的是,这一个聪敏过人的孩子似乎并不打算报效空门,而一心热衷于孔孟,禅师在讲解四大皆空的理论时,陆羽问到:"师傅,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出家人是否就是不孝呢?
这么一个大胆的问题使得陆羽在寺院中成为一个离经叛道的问题论者,在饱受僧官的殴打与体罚的岁月里,这个孩子的内心里始终在呼喊着:"我想读书,做学问,自由自主的主宰我的人生。
而实际上这样一种鲜明的人文精神,在古代,是不可能被纳入主流的。也许在决定追逐自由仁爱的儒家空间的同时,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漂泊流离。或许还要更早,从他作为弃婴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无根的一生--生存的无根,文化思维方式的无根。在陆羽的童年,或许唯一能让他感到精神愉悦的时候就是为老禅师煎茶的时候,煎茶是老师的特长,同时也是陆羽的爱好所在,陆羽亲手煎出的茶汤让老禅师甘拜下风,这一老一少便在这种:文化思维上互相排斥,文化表现形式上却又互相感应欣赏的氛围中开始了相互的渗透与默化,而陆羽成年后亦僧亦俗的生活也许是更多的受到了老禅师佛教文化的渗透。
陆羽13岁的时候,为求学而偷偷逃出了寺院,在一个戏班里谋生,以其诙谐与才气居然当上了现在所说的编剧与剧务,次年,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物--竟陵太守李齐物,太守在观看完陆羽的作品后,大为惊叹,赞为奇才,并满足了陆羽之心愿--到邹夫子书院饱学7年。
这个太守,水平并不低,他曾经被朝廷钦定为大诗人杜甫的主考官。
当时,大唐文化已进入辉煌的最后的流彩光阴,社会状况也如当时的诗人杜甫所描述的一般动荡流离。追求儒学经世致用的陆羽实际上注定了其社会地位与生活空间的飘零。
陆羽回到西塔寺草庐,专心茶事研究;并苦练书法,兼攻诗词。在这一时期陆羽名声蔚然,当然是以文才名,竟陵司马崔国辅与其品茶品水,结成忘年莫逆之交。毅然赠予陆羽白驴和乌封牛、文槐木书箧,已助其踏访考察各地茶叶情况。
陆羽在游览了湘、皖、苏、浙等十数州群、考茶品水之后于次年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今浙江吴兴),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潜心研究茶事。呕心呖血数十载,终于完成了华夏茶文化的奠基之巨着--《茶经》。
茶经共分为三卷十节,约有七千余字,:一之源,谈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型态特征;二之具,论采制茶叶的器具;三之造,说明茶叶种类和采制程序……
1、杭州龙井
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 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 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 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
2、苏州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 、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 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6、恩施玉露
产于湖北恩施。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 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 ,叶底色绿如玉。“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 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7、白毫银针
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 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上下交错,非常美观;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由于制作时未经揉捻,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冲泡时间应稍延长。 白茶味温性凉,为健胃提神,祛湿退热,常作为药用。在港澳地区,零售商店常将少许白茶拼配进其他茶类,以提高其档次,进而获取商业价值。
8、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9、安溪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普洱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在它的香气、滋润,滋味醇厚,主要供藏族同胞饮用。 普洱茶的吕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曹州(今山东菏泽市)人,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公案:
当年,赵州从谂禅师在河北赵县的观音院开坛布道,一时学人云集。
一天,一位禅僧远道而来,参见赵州禅师。 禅师问他:“你来过这儿没有?”-- 禅师待客,亲切问候。
“没来过。”-- 远道而来,风尘仆仆,见到自己仰慕的禅师,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禅师亲切招待,让来人喝茶休息去。
之后,又来了一位禅僧。 禅师问:“你来过这儿没有?” -- 禅师待客,亲切问候。
“来过。” -- 一路赶来,见到自己仰慕的禅师,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禅师亲切招待,让来人喝茶休息去。
这时,在一边看了半天的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问道:“和尚,刚才你让初来此地之人喝茶去,理所当然,但对常来这里的人,也让他喝茶去,这是为何?” -- 院长误以为赵州禅师的话中有很深奥的意义,产生了错误的思想。
赵州禅师一听此言,立即叫他:“院主!” -- 当头一喝!要震醒院长的“迷梦”。
院主立即应声。 -- 被赵州禅师从“梦中”唤醒,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当中。
赵州禅师说:“喝茶去吧。” -- 院主在一边陪了好久,辛苦,还心生了妄念,不该,快喝茶休息去吧。
对于新到、曾到和院主三个人,赵州禅师一概奉上一杯茶,让他们统统吃茶去。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道出了赵州以茶接人的一片禅心,这杯茶是赵州禅师的心印传法受用,并毫不犹豫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杯茶,禅林中人誉为“赵州茶”,千年以来开化了无数学人。
对于这段公案,柏林禅寺里“禅茶一味”碑记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的十六字加以概论。
禅在哪里?佛又在哪里?就在当下,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切无不是道,无不真实,禅心如同一盏灯把生活照亮,赋予事物崭新的意义,如同“吃茶去”。院主的疑问,是心念有执,赵州禅师以一杯茶把他救回来,在一问一答的瞬间将迷失的心唤醒。体现了赵州“本分事”接人的禅修魅力。
赵州柏林禅寺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吃茶去”公案诞生地,也是当代高僧净慧老和尚倡导的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以及中国禅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的诞生地。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 孔夫子拍卖平台注意事项
<br>孔夫子旧书网仅仅提供免费的交易平台,拍卖、参拍等任何行为网友都应该谨慎和负责,同时网站郑重提醒您:网上交易有一定风险。本网站不参与任何形式上的交易,为此孔夫子旧书网不承担拍卖中的任何法律纠纷。
<br>孔夫子旧书网对用户在网上交易过程中提交的各类出售物品没有审查义务,所以您必须对所拍卖物品的情况及出售人的情况进行谨慎判断并且在交易前看清卖家所出售的商品以及出售条件。
<br>除特殊情况外,竞拍成功即表示您已经与卖方订立了货物买卖合同,若您不履行该合同内容,则卖方有权要求您承担违约责任。
<br>卖家可以规定交割期限,在交割期限内,买家如不履行交割义务可以投诉,网站可以予以买家警告,如果多次被投诉,则可取消竞拍资格。 卖家如果不履行交割义务,网站则可给予警告,严重者可以暂停甚至取消其拍卖资格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 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 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
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面前,我们 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而破解这些文化密码的按钮,就深藏在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之中。这些典籍文献如实记 载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前进步履,全面传递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精神气氛,曲折地映现出时代的 式微兴盛与社会的朦胧身影。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人,将从这些著述中发掘出十分丰富的文 化信息。其要义正如丹纳所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 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种 种族的心理。"(《<英国文化史>序言》)丹纳说的是英国,说的是文学,但对于中国茶文化何尝 又不星如此呢?
作为一个负载着文化信息的"能指"(signifier)--即符号结构,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包蕴 着丰饶广阔的"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它置于一个生动的文化整体中加以还原和分析,捕 获它的魂灵,获悉它别开洞天的深邃。
自从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经》问世以来,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2知的 古代茶书有124种,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既有内容艰深的理论专著,又有通俗易懂 的普及读物;既有严谨实用的科技书籍,又有引入入胜的文化读物;既有系统全面的综合著作, 又有某一事项的专题论述。而更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 散见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其数量之大,连茶书也难以望其项背。就我们编撰 《中国茶文化经典》时搜罗所及,言及茶事者其数量在600万字以上,更何况还有相当的典籍我 们尚未翻阅。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识的 自觉和深化。我在拙著《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中,对于中国茶书的历程依照时代顺序作过阐述,而从整个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来看,大体而言,其经历了滥觞、定型和发展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大致又是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步的。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至多不过上万年的历史。而这标志着社会文明进程和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性发现,却是处于原始社会农业初期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所完成的。茶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茶叶种类从单一到多项,茶区从传统的巴蜀等地到江南一带的异军突起,这些都是茶叶科技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造,也是中国茶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面,而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品茗旨趣由低级向高级在缓慢而坚定地演进,使中国茶文化终于走向完善和成熟。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随着唐朝以来的"茶道大行",民间的茶叶贸易更为活跃,封建王朝也推行一系列的茶政茶法,实行茶叶专卖、以茶易马,茶叶贸易和政治、经济、军事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茶叶从药用变为饮用,又从解渴保健变为重视高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与此相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法、茶建筑、茶工艺品等等,也都和川门的日常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使茶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从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呈现出茶文化的不同形态。
唐代成为茶文化典籍文献定型期,其标志是在唐代中叶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公780年)。全书共三卷十章,仅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与文化内涵。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但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此外,有关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明代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说,被称为"朱权茶道",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而清代虽然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200多年间仅有茶书10多种,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这一时期最有光采、最有个性的,除了少数茶书外,更为集中地体现在各种杂著上。这些杂著透露出更有风采的文化信息,举其要者有三方面:一是几乎每个朝代文坛领袖、盟主或名流,大多都与茶文化结下了姻缘。如宋代的欧阳修、晏殊、王安石、苏东坡、曾巩、范仲淹、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朱熹、吴文英等,辽金元的元好问、虞集、杨维贞、周德清等,明代的朱权、高启、郎瑛、于谦、汤显祖、文徵明、杨慎、徐渭、王世贞、袁宏道、袁中道、张岱、高濂等,清代的全祖望、顾炎武、王士祯、钱谦益、李笠翁、施闰章、工夫之、纳兰性德、曹寅、金农、厉鹗、郑板桥、丘逢甲、纪昀、俞樾等。二是匡正了对辽金元茶文化的误解。这一时期的茶诗文和茶史,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到:宋辽、宋金的交往,使茶文化正式传播到北方牧猎民族当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如《辽史》有关辽朝朝仪"行茶"的记载,比《宋史》还要多。南宋与金对峙,宋朝饮茶礼仪、风俗同样影响到女真人,女真人又影响到夏朝的党项人,从此北朝茶礼大为流行。蒙古人主中原,由于秉性质朴,不好繁礼缛节,大多数人爱直接喝茶叶,于是散茶大为流行。虽然,元代茶文化总体上走向简约,却也不乏爱茶之人。金末元初的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其中写道:"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年。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雪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劝;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后裔,由金人元,很受蒙古统治者器重,是元初的重要谋士。他得茶时的欢欣,不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当时少数民族对茶和文化的渴求吗?三是茶文化向两头的延伸,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宫廷茶文化虽然唐代就已出现,虽然由于陆羽《茶经》不载曾使后人茫然,但1987年法门寺唐代皇宫金银茶具的出土提供了实物佐证。而宋徽宗《茶论》和清乾隆的茶诗,更充满着宫廷茶文化的韵味。诸如关于民间点茶和斗茶之风,关于明清茶馆的描述和记叙,关于茶进一步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都把茶文化扩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
虽然我们把茶文化典籍文献划分为三个时期,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为因果,互为依托的。前者是历史的必然,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时期文献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久远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丰富的形态。
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而作为这种特性载体的茶文化典籍文献,在文体的形式方面也是多种多样。除茶书外,大略可分为三种类型:散文类、韵文类和小说戏剧类。
古代的散文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几乎凡不是韵文的作品都可以归人其中。茶散文 类作品,人们所常见的有:记,如《顾渚山记》、《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斗茶记》、《煮茶梦 记》等。序,如陆羽《茶经》序起码有八篇之多,著名的还有《三月三日茶宴序》、《<龙茶录>后 序》、《<品茶要录>序》等。与序相联系的则有跋,如《<陆文学传>跋尾》;还有传,如《陆文学自传》,以及拟人化的《叶嘉传》。此外,有随意性极大的笔记,如《老学庵笔记》、《清稗类钞》等 都记载了不少茶事。还有表,如《为田神玉谢茶表》、《代武中丞谢新茶表》、《进新茶表》;启,如 《谢傅尚书惠茶启》;奏章之类的公文,当也属于此类。而信札也可能有茶事的内容,如《与兄子 演书》常为人征引。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则有赋,如《拜赋》、《茶赋》、《南有嘉茗赋》、《煎茶 赋》;颂,如《茶德颂》;铭,如《茶夹铭》、《瓷壶铭》;以及檄,如《斗茶檄》,都是有影响的篇章。
韵文类作品最为常见,包括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联等。茶诗是年代久远的文学形式之一,唐代陆羽《茶经》中收入孙楚(约218-293年)的《歌》、左思(约250-350年)的《娇女诗》、张孟阳(266-316年)的《登成都白菟楼》,以及南朝宋王微(420-479年)的《杂诗》,这些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茶诗,却折射出茶事入诗萌芽期的状况。而且,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古代,吟诗作赋是文人的基本功,即使是最拙劣的文士也能吟诌几句。所以,历代不仅是诗人或著名人物,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也留下了几首茶诗。这些茶诗的数量起码应以千计,如果加上涉及茶事之作,数量就更为可观。其体裁多种多样,几乎古体、律诗、绝句、联句、竹枝词、试帖诗、宫词以及宝塔诗、回文诗、顶真诗等趣味诗,都有作品传世,其内容涉及的茶文化面相当广阔,其中一些名句逐渐成了特有的喻茶成语。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杨万里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都是千古传颂的茶诗。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以茶为内容的词作也应运而生。诗词大家、书法圣手的苏东坡以才情名震天下,他的茶诗多有佳作,如《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常为人所引用;其七律《汲江煎茶》,"诚斋体"的创制者、大诗人杨万里高度评价道:"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而他的茶词《行香子》,依然显示出大家风范,在短短的六十六个字中,以华章丽彩写了酒后煎茶、饮茶时"从容"不迫的神态和"两腋清风"的感受,由闹到"静",由"浓"到淡,人生慨叹尽在不言中。黄庭坚同样是文坛大家,他是"江西诗派"领袖和书法名家,多有茶诗名世。他的茶词《品令》历来脍炙人口,那以优美文字、轻松节奏描绘出的烹茶、饮茶情景,"心下快活自省"的意绪,有很强的感染力。此外,金、元、明、清都有茶词佳作问世。如明代嘉靖年间大名士、文坛盟主王世贞的《解语花·题美人捧茶》,将美人煎茶、捧茶的神态写得绰约动人,蕴含着名士风度,文人心态。而同样好学善诗文的其弟王世懋所作《苏幕遮·夏景题茶》,则着意描绘夏季烹茶、饮茶的情况,写出了"半入松风,半人丁香味"的快感。
由于元曲也是一代之文学,散曲小令也纳入了茶事的内容。元代节载德所作散曲《喜春来赠茶肆》,即由10首小令组成。这些小令运用众多典故,广泛讲述了煎茶、饮茶的乐趣,写出了茶博土的"妙手"和"风流",以及茶肆的"声价彻皇都",仿佛是一幅洋溢着民间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元曲这种形式也被后代继承,清代吴城、厉鹗于1751年春三月,为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写成的《迎銮新曲》,就多处包含着茶的内容。
与茶诗相关联的还有茶歌,现当代仍然大量传唱在人们口头。而在明末清初谈迁所著《枣林杂俎》,就记录过《富阳江谣》(亦称《富阳茶鱼歌》)。这首歌谣控诉了官府胡作非为给茶农和渔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当时浙江按察佥事韩邦奇将歌谣附在奏章呈报,被革职为民。
茶联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形式,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如最为人称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系集苏东坡《饮湖上初睛后雨》与《和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句而成。据《杭俗遗风》记载,昔时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就曾挂此联。明清时期茶联极为丰富,许多名家都侧身其中。清杭世骏(1696-1773年)撰写并以行草书录:"作客思秋议图赤脚婢,品茶入室为仿长须奴。"江恂撰写并以隶书录:"几净双钩摹古帖,瓯香细乳试新茶。"郑板桥为扬州青莲斋题:"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何绍基为成都望江楼题书:"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这些都是有影响的茶联。而且,现当代人书写前人诗句作茶联者也不在少数。
有关茶事的小说和小说写有茶事,也是常见的。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就有"赵伯升茶肆遇仁宗",虽然仅以茶肆作为场景,但从侧面反映了宋代茶事之盛。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有"吴月娘扫雪烹茶"一回,清人张竹坡旁批为"是市井人吃茶"。清代小说更是大量描写茶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著名作品,无一例外地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尤其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谈及茶事的就有近300处,描写的细腻、生动和审美价值的丰富,都是其他作品无法企及的。
如果说茶事小说还只是平面地绘声绘色,那么,茶事戏剧则是立体地栩栩如生。宋元南戏《寻亲记》中有一出"茶访",元代王实甫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无名氏的《鸣凤记》有一出《吃茶》,明代计自昌《水浒记》中有一出《借茶》,高廉《玉簪记》中有一出《茶叙》。而宋代词人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记述她与其夫赵明诚饮茶的趣事,清代洪升则将其富有文化艺术情趣的家庭生活写进杂剧《四婵娟》,成为其中的第三折《斗茗》。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虽然没有专门写茶的剧作,但其《牡丹亭》中的《劝农》一出,艺术地再现了雨前采旗枪、雪水烹香茗,以及春天斗茶等茶事活动。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论述有关茶的各种文字形式,其实是为了表明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多样性。因为曾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茶书、史料、茶法和部分笔记才属于典籍文献的范畴。如果从茶史来说,自然是可以这么认定的。但作为茶文化的典籍文献来说,就不能排除文学和艺术,甚至象茶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以及出土文物之类,都应该网罗其中的。否则,就是不完全和不科学的。即使按照传统的图书分类为经、史、子、集,那么文学作品也是不能排除在外白勺。
至于古代的茶书,自然是中国茶文化典籍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我曾经说过一段话: "中国也是茶书的发祥地,是雄踞世界茶史的陆羽《茶经》产生的国度。任何事物的演变都有一 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往往因循着由初级到高级的层累阶梯而上。但是,陆羽《茶经》却石破天 惊,一出现就把茶书推向了高高的宝座。这种奇异现象,常常使后继者叹为观止。后续的历代 茶书,都为这座宝库增添了新的风采。不过,其间也有过艰难曲折,有过低潮落差。当代,特别 是新时期的茶书,才真正实现了再创伟绩,再造辉煌。中国茶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无比的 凝聚力,把祖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中国茶书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珍品、 精品,曾经极大地推动了茶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 版)这些论述虽然是几年前说的,但今天我想依然是适用的。
宏阔广大的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是一个多棱面的文化体,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由于出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员,所以既涵容着一个民族久远的传统,又潜藏着"一种人的心理", "一个时代的心理"以及"一种种族的心理"的交流汇聚。但是,这种复合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却大多没有逃离出六大领域,即:关于茶叶历史,关于品茗艺术,关于科技文化,关于茶叶法规,关于相关文化,关于茶艺思想。
追寻茶叶历史,人们一直期望能够溯本清源。很显然,唐、宋、元、明、清的史料大多清晰、准确,西汉以后有饮茶也争议不大,而关于茶史起源则不甚了然。清代刘源长撰《茶史》(1669 年前后)、余怀撰《茶史补》(1677年左右),均大抵杂引前人著作,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茶史起源的朦胧是因为典籍的缺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献的重要。但是,即使有只言片语,由于采用者观点相左,也是大相径庭。目前关于茶史起源之说,依然歧义叠出:最有影响的是陆羽《茶经》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为炎帝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并把这些视为神农氏的著作。陆羽首先探讨茶史起源,最早提出茶事始于神农,自然有学术史的意义。但由于后人考证《神农本草经》是汉代著作,就轻而易举地把陆羽的说法推倒了。虽然后来不少著述依然坚持和沿用神农说,却直到当代也依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此外,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北宋欧阳修撰《集古录跋尾》(1063年)提出"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被《四库全书》认定是两宋间著述的《南窗纪谈》则称"三国时已知饮茶",其依据是《吴志·韦曜传》以茶代酒的记述,连"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也否定了。有的甚至说饮茶起源于西汉,其依据是王褒《僮约》所载的"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至于与茶的起源密切相关的茶字由来,特别是秦汉以前 "荼"、"茗"是否即茶,也有不同的意见。看来,这些只能有待于新资料的菟集,并运用考古新发现和民族学资料,也许才能使"尘埃落定"。这也证明,狭义的茶文化典籍文献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继续搜集整理有关文献也是非常必要的。典籍文献的搜罗整理,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
品茗艺术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也是典籍文献中载录最多的。晶茗艺术,实际上是包括制茶、烹茶、品茶等在内的。精茶是品茗的第一要素,无论是产地、采集、制作都需得地、得时、得法。宋代蔡襄撰《茶录》(1049~1053年)、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年)所叙的宋代贡茶龙团、凤饼,历朝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一铸茶饼值数十万。而许多文人饮茶,有的临时采集,有的以半成品重新研磨、烤炙,从中体验自制自食的妙趣。水晶是品茗的又一要素,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晶放在茶品之上,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梅花草堂笔记》)但历代品茗专家对水的判第很不一致,不过,归纳起来都强调源清、水甘、品活、质轻。品茗还要择器,讲究壶或杯的古朴雅致,壶要有美韵,杯要小巧。品茗还要讲与人品、环境的协调:"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明陆树声《茶寮记》)明徐渭的《煎茶七类》、冯可宾的《齐茶笺》,均有类似看法。同时,还要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至于饮茶方法,自汉唐以来多次变化,主要有煮茶法、点茶法、毛茶法、点花茶法、泡茶法等。但不论何种方法,柴炭、锅釜或器具、火候、色、香、味,都需要处处留神。这些品茗艺术虽觉烦琐,却极有意趣。只要按照典籍文献的说法去做,就可以体验到古典之韵。
科技文化在典籍文献中也有记述。由于文字出于文人之手,他们虽有茶趣、茶情,除极少数人员外,却大多不谙种茶,也不重视种茶技术,所以只有一些零碎记载。不过,这些文字包括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的繁殖、茶园管理、茶树修剪、茶叶采摘都有涉及。而制茶方法的记述,则因不同时代的演变,而透出不同的时尚与追求。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讲的是茶叶生产的仪规,却实际上是谈的文化。如一千多年前采贡茶前,要聚众在山间击鼓,以代雷声,使茶芽早日惊发。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多首诗记叙这件事,其中有两首写道:"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阵声喊叫。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只萌芽。""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早春采茶时,开采前要击鼓喊山,把茶芽"唤醒",从而使它萌发生长起来。采下的茶叶带着两片叶芽,清香可爱,再加工成"双风贡茶"。这表面写的是茶叶采摘,写的是茶叶科技,其实写的是茶乡风俗,写的是文化心理。此外,典籍文献中还有关于茶业地理和名茶产地的大量内容。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茶业是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支柱产业之一。因此,茶业政策的制定,茶政法规的颁行,茶税的征收管理,茶叶生产、流通及消费体制的建立与调整等等,都是政府密切关心和需要解决的。中唐以后历代政府调控茶业经济的制度政策法规等的总和,被称之为"茶政"。茶政与历代财政、国防、文化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首开先河于唐代,完备、严密并典型者于宋代。其中实行的以茶易马政策,通过内地茶叶控制边区、利用边马强化内部统治,客观上对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代虽已首见茶马相易,却未形成定制,至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才确定为一种政策。从此,宋代及明、清时期都长期推行。茶税、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的有关上谕、法令、规定和奏章等,唐代以后的文献有关茶叶法规的记载连篇累牍,眉目清楚。
在典籍文献中,记载有大量的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画、茶书法、茶的传说故事、茶谚、茶歌、茶舞、茶戏剧。茶之所以与各类文化联姻,有多方面的原因:茶具有清幽儒雅品格,是清醒头脑、陶冶性情的朋友,中唐以后的文人以茶叙友情已是寻常之举。茶能助文思,助诗兴,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朋友们称之为"别茶人",他可说是终生、终日与茶相伴:"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对茶极为嗜好的卢仝说得浪漫夸张:"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北京社会科学院王玲研究员在谈到从汉至唐茶酒地位的变化,很有见地的概括为:"从酒领诗队到茶为诗魂"。茶既幽雅又隽永,内涵和容量很大,总能品出各种滋味,不断生发各种新的意境。因此,中国大文人很少不与茶结缘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茶诗,著名画家又有茶画,著名书法家有茶帖。但是,文人骚客多喜品饮活动,多与高雅艺术结合,大部分茶诗、茶画描绘文人与僧道品茗情形和个人感受。而民间由于长期从事茶叶生产活动,所以多是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重点表现种茶、制茶、饮茶和以茶交友、普惠人间的思想,其中有许多感人肺腑和启迪智慧的佳作,成为上层文化的母本和摇篮。典籍文献中的记载,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原型,也有利于进行分析比较。
茶文化典籍文献中的载录,虽然表面上大多是具体的人和事,但从更深层次的透视和思考,我们可以洞察到其中深沉而博大的茶艺
? ? ? ? ? ? 接续
? ? ? ? ? ? ? ? ? ? ? ? ? ? ? ? ? 忆茶事
? ? ? ? ? ? ? ? ? ? ? ? 〈喝老茶,学历史〉
? ?
? ? ? ? ? ? ? 从一个沱茶说起〈临沧茶厂生产生沱的启源,
? ? ? 前几日,翻阅一本茶书,书子记述云南临沧茶厂七十年代开始生产沱茶(生〉。
? ? 这段记述引起了我的疑虑。
? ? 我翻阅一些资料,但没有考证。
? ? 为了能文章的严肃性,我在电话中咨询了四位在临沧茶厂工作了一辈子的四,五位老同志。
? ? 他们中间至今年年龄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也五十多岁了。尤其他们都是十几岁参加工作就在该厂工作或到工厂破产为止。
? 他们一辈子都在该厂工作,厂里的生产和经营情况,时至今日都历历在目。当被问及是否该厂七十年代开始生产生沱这件事,都是一口否定。
? 据他们回忆;该厂最早在八十年代曾生产过生沱,但因市场销售情况不佳,估产量不大。
? 临沧茶厂五十年代建厂到九九年破产,其主要生产任务分三大块:红茶出口,内销市场和边销茶供应。
? 九九年,该厂解体后。该厂员工分别成立了“云南临沧千年古树茶有限公司临沧茶厂”和“老职工临沧茶厂”。这二个单位曾分别生产过沱茶,但也是OO年以后的事了。其中一个茶厂的负责人已病故,另一个茶厂也不再营业了。
? ? 所以市场上现有的标为“临沧茶厂”的生沱应该为上述二个厂生产的产品而已。
? 据一九九O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
? 临沧茶厂? ? ? 1956年,“总公司”投资兴建临沧茶厂,以适应云南省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增加红茶产量,支援出口需要。建厂规模参照淅江等地茶厂设计,年加工能力可精制出口滇红15000余担。厂址选在临沧县城郊(现早已为城区),占地50余亩,于1956年10月动工,1957年苐一季度未,土建部分基本完成,所需制茶机器由省外调入部分也已全部运抵临沧,安装调试后,于第三季度开工生产。
? ? 于是临沧及毗邻的双江,云县等地生产的红毛茶,由原调风庆加工改调临沧茶厂加工,大大地节约了原料运费,降低了成本。
? ? 60年代,临沧茶厂实际加工红茶数量已达2万多担。1970年,临沧茶厂下放到县管理后,云县,双江等地也相继建立了茶叶精制厂,毛茶原料不再调出,临沧茶厂除加工本县提供的红毛茶外,同时开展收购青毛茶加工,供应内销,从此由红茶精制专业厂转变成青,红毛茶加工的茶厂。
? ?
? 由此可看到,该厂在脱离计划经济后,日子也过的很艰难,九九年清算破产也就情理之中的事了。
? ?
? ? ? ? ? ? ? ? ? ? 待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06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有关茅岩莓茶介绍
下一篇: 我国花茶的种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