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她是马帮驮出的第一要塞。有人说,她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小上海”。这里,曾被徐霞客写进游记。这里,马锅头的赶马调子已传唱千年。这就是鲁史古镇——
从凤庆县城出发,北行84公里,就可以到达凤庆县鲁史古镇。
远山如黛,沧江东流。远观古镇白墙黑瓦,近睹人流怡然自得;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鲁史古镇,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滇西茶马古道静静地舒展。
鲁史,原称阿鲁司,境内古镇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缘故,曾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古驿道形成于1302年,是内地通往边境的通道,北入昆明,南经凤庆、镇康出缅甸,进入东南亚国家。唐宋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马帮运输线,清朝民国时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线,一条是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大理—丽江—迪庆到四川及西藏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再一条是四川雅安—康定—昌都左贡同云南之道相汇。
这两条线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其实,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当时,从凤庆到昆明一共有18个马站,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站,鲁史的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每个马站间大约30华里,正好是马帮一天的行程。在凤庆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最为繁荣的是鲁史镇和凤庆城。
鲁史古镇居于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东南北三面环山,因地理位置险要,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此定居,随后就形成小镇和古驿道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随着世界第一高的双曲拱坝小湾电站的蓄水发电,青龙桥已经拆除,到达鲁史古镇已经无法再走青龙桥—骡马萎坡—金马—鲁史这条线了。如今,从凤庆城出发,经大寺,跨亚洲第一高的新漭街渡大桥,过永新,便可以到达鲁史镇。一路上,小湾电站库区的百里长湖烟波浩渺,遍路都是深深浅浅的绿:墨绿的是老茶树,嫩绿的是田地禾苗,翡绿的是竹子……前往鲁史的一路上都是如诗如画的风景。
不过最神奇的还是山中时不时腾起的白雾,一阵阵或高或低地轻笼在山顶山腰山谷处,随着山风如影随形地在山上飘来移去,清晰时可以看见雾气翻腾,浑浊时连眉毛都缠绕雾气,似有无数精灵在其中轻盈曼舞。而车子就在其间穿来插去,时而眼前白茫茫一片,时而眼前豁然开朗看到雾气缠绵在脚边。最好看的还是从无雾的山顶看下面有雾的山谷,只见不断蒸腾而起的白雾冒起、蔓延,犹如恬淡的山水画。据说,闻名世界的普洱茶就生长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山谷。
有人说,鲁史古镇的人们是最人文的,他们还停留在古时纯真务实的年代里。无论是街边沧桑的老房子、回荡着古刹钟声的魁星楼、黛瓦砖墙的古戏楼,所到之处,历史无不在这里积淀、升华、延续,千年不变。
600多年的岁月说走就走了,南来北往的马帮把丝绸、百货、布匹、盐巴以及中原文化撒播到鲁史,把鲁史的茶叶、药材以及民风民俗遥遥传播,多少商人与马帮结伴而行,多少文人墨客感受过古道之艰难,他们或在此驻足观光,或开设商号,无数有名的、无名的店铺构成了鲁史最基础的元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店铺和匆匆过客在鲁史的各个角落静静地讲述着关于马帮神奇的故事,那时鲁史成为“小上海”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关于鲁史古镇,《徐霞客游记》有这样的记载:“蹑冈头,有百家倚冈而居,是为阿禄司……是夜为中秋,余先从顺宁买胡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文中的阿禄司,是当时的土著民族流传口语,也就是现在的鲁史镇。1693年农历8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从保山市昌宁县进入凤庆县境,于8月十四日从凤庆城出发,与前往下关的马帮一道走上了茶马古道。8月十五日,徐霞客与马帮一起乘竹筏渡过澜沧江,翻越骡马萎坡,到达鲁史。当夜,徐霞客站在长长的楼梯街口,记下了鲁史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徐霞客从鲁史到巍山途中见到“蜢璞灵岩”时,更有这样的记载:“忽涧北一崖中悬,南向特立,如独秀之状,有僧隐庵结飞阁三重倚之。阁乃新构者,下层之后,有片峰中耸,与后崖夹立,中分一线,而中层即覆之;峰尖透出吐烟云,实为胜地。”由此看来,鲁史与徐霞客的渊源还颇深。
鲁史虽小,却历来不缺少传奇。1927年,著名作家艾芜南行,就是与马帮结伴,经过云南驿、鲁史、保山等地到达缅甸。抗日战争期间,鲁史至凤庆城驿道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
古往今来,鲁史的名人与鲁史一样璀璨夺目,龚彝年轻时曾在“蜢璞灵岩”的小楼上刻苦攻读,永历三年四月,官至户部尚书。被朱德题为“护国之神”、孙中山题为“砥柱南天”的赵又新将军,乡土水利专家陈大宣,清末文生毛健,他们都是在鲁史文化的熏陶下,成为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
当然,最能承载岁月分量的是古镇的建筑。老街有多老,没有人知晓,从长辈口中相传的点滴信息,也无法拼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古镇内的民宅建筑主要是效仿北方的四合院和江浙风格的三合院为主,3米多宽的青石古道,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鲁史古镇分为“三街、七巷、一广场”,三街为“上平街、下平街、楼梯街”,暗喻天、地、人和。七巷为曾家巷、黄家巷、十字巷、骆家巷、魁阁巷、董家巷、杨家巷,暗喻七星朝斗。一广场又称“四方街”,南北长52米,东西宽20米,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历史上逢年过节,讨亲婚嫁,都会请戏班在四方街古戏楼搭台唱戏,非常热闹。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一条与丝绸之路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孕育发展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通道,已随现代文明的涤荡而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但它的历史与价值却永远熠熠生辉。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
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
陕甘茶马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陕甘茶马古道是陕西商人在西北进行茶马互市线路,从长安、汉中到甘肃、宁夏、新疆,到唐朝时,与丝绸之路相连,走向中亚、欧洲,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第二条是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近年来又被学术界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始于唐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条是滇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
历史沿革: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
茶马古道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 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古道上的故事
其一,川藏古茶道
从唐代开始,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
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除南线争夺南沼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东线争夺剑南。唐蕃之间的和亲、问聘等使臣往来,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唐代中原与西藏地区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唐代内地茶叶输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袭状态,青藏道已失去的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
但自唐代茶叶传入藏区以后,茶叶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皆饮茶成风。西北各族纷纷在沿边卖马以购买茶叶,而宋朝为了获得战马,便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将四川年产3000万斤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买马不得它用,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故《西藏志》的作者陈观浔说,唐宋以来,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由此道”。
从明朝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
宋元时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门(今天全)等地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贸易,但数量较少,所卖茶叶只能供应当地少数民族食用。迄至明朝,政府规定于四川、陕西两省分别接待杂甘思及西藏的入贡使团,而明朝使臣亦分别由四川、陕西入藏。由于明朝运往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即100万斤,支付在甘青藏区“差发马”所需茶叶,其余大部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藏区。而西藏等地藏区僧俗首领向明廷朝贡的主要目的又是获取茶叶。因此,他们就纷纷从川藏道入贡。“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
于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在四川设茶仓四所,“命四川布政使移文天全六番招讨司,将岁输茶课乃输碉门茶课司,余就地悉送新仓收贮,听商交易及与西蕃市马。
天顺二年(1458)五年,明朝规定今后乌思藏地方该赏食茶,于碉门茶马司支给。又促使乌思藏的贡使只得由川藏道入贡,不再由青藏的洮州路入贡。
到成化二年(1470),明廷更明确规定乌思藏赞善、阐教、阐化、辅教四王和附近乌思藏地方的藏区贡使均由四川路入贡。而明朝则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数百万斤茶叶输往康区转至乌思藏,从而使茶道从康区延伸至西藏。而乌思藏贡使的往来,又促进了茶道的畅通。于是由茶叶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道同时成为官道,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康定在元时尚是一片荒凉原野,关外各地及西藏等处商人运土产至此交换茶叶布匹,只得搭帐篷竖锅桩,权作住宿之处,明代才形成一个村落。随着藏汉贸易南移,逐渐发展成为边茶贸易中心。
从此“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打破,大批藏商越静宁山进入康区,大批的陕商和川商亦涌入康区。这个因茶叶集市而兴起的城市,藏汉贸易通过“锅庄”为媒介,商业相当繁荣。成为西陲一大都市。总之,川茶输藏是促进川藏交通开拓和川藏高原市镇兴起的重要因素。
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之地,更使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和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再由康定经雅江、里塘、巴塘、江卡、察雅、昌都至拉萨的南路茶道和由康定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至昌都与南路会合至拉萨的北路茶道。这条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既是明清时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川藏道崎岖难行,开拓十分艰巨。
由雅安至康定运输茶叶,少部分靠骡马驮运,大部分靠人力搬运,称为“背背子”。行程按轻重而定,轻者日行40里,重者日行2-30里。途中暂息,背子不卸肩,用丁字形杵拐支撑背子歇气。杵头为铁制,每杵必放在硬石块上,天长日久,石上留下窝痕,至今犹清晰可见。从康定到拉萨,除跋山涉水之外,还要经过许多人烟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辽阔的平原,要攀登陡削的岩壁,两马相逢,进退无路,只得双方协商作价,将瘦弱马匹丢入悬岩之下,而让对方马匹通过。要涉过汹涌咆哮的河流,巍峨的雪峰。
长途运输,风雨侵袭,骡马驮牛,以草为饲,驮队均需自备武装自卫,携带幕帐随行。宿则架帐餐饮,每日行程仅20-30里。加上青藏高原,天寒地冷,空气稀薄,气候变化莫测,民谚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形象地描述了行路难的景况。川藏茶道的开拓,也促进了川藏道沿线市镇的兴起。大渡河畔被称为西炉门户的泸定,明末清初不过是区区“西番村落”,境属沈村,烹坝,为南路边茶入打箭炉的重要关卡。
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铁索桥。外地商人云集泸定经商。
到宣统三年(1911)设为县治,1930年已有商贾30余家,成为内地与康定货物转输之地。
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主义为了侵略西藏,就力图使印茶取代华茶在西藏行销。他们认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省边茶的地位,英国即可垄断西藏之政治与经济。为此,英帝国主义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萨,强迫印茶输藏。从此,川茶又成为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武器。
反对印茶销藏,保护川茶销藏,成了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重要内容。
西藏地方政府面临印茶销藏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竭力主张禁止印茶入藏。十三世达赖喇嘛还亲自出面向清廷呼吁,要求清朝政府配合行动,制止印度茶销藏。清朝四川总督刘秉璋更是主张力禁印茶行藏,免贻后患无穷。
清廷奉命与英国谈判《藏印通商章程》的张荫棠从川藏茶利,汉藏经济,政府收税,以及茶农茶商利益考虑,亦力主反对英国在西藏侵销印茶,保护川茶销藏。其后川督赵尔丰为了反对英帝侵略西藏,保卫边疆,则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支持西藏人民抵制印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川茶,在打箭炉设立分公司,打破边茶不出炉关的限制。并在里塘、巴塘,昌都设立售茶分号,减少中间环节,迅速将川茶运往西藏。四川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
民国时期,由于国内内战,印茶乘机大量销入藏区,西藏地方上层在英帝国主义的煽动下进攻川边地区,四川与西藏发生军事冲突。双方的亲密联系有所削弱,唯川茶仍畅行于川藏之间。
其二,滇藏线茶马古道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公元678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
680年建立神川都督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乌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
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商贸通道,茶马古道沟通着,云南、四川、西藏三地,最远到达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地区,成为我国与南亚、西亚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从西双版纳出发的滇藏茶马古道,把普洱茶带给了世人;而由四川雅安出发的川藏茶马古道,则成就了雅安边茶。
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背夫们用自己的勇敢、勤劳、智慧开辟了西南边陲的贸易通道,走出了这条地球上“最惊心动魄的路”;更成就了西南多民族的融合,以及多地文化的交流。
如今的茶马古道已然被公路、铁路,甚至空运取代了。曾经热闹的古道渐渐变得荒芜起来。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也许茶马古道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茶马古道精神却永远没有彼岸。
四川海螺沟
除了欣赏绝美的冰山雪景,你还能在高山雪谷中泡露天温泉,体验冰火两重天!夜幕降临时,还能参加康巴藏族的歌舞盛宴,感受浓浓的藏族风情。
喀纳斯
喀纳斯的秋色是国内十大秋色之首,一到秋季,它就会变得五彩斑斓,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美得淋漓尽致。静静欣赏湖光山色,迷失在光影交错的梦幻景色当中,如痴如醉。
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是江南唯一中西合璧的水乡,欧式的建筑与江南的白墙灰瓦融合得相得益彰。它没有乌镇出名,也没有周庄拥挤,却比它们都要朴素与宁静。
古堰画乡
古堰画乡,一个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也是摄影师的摄影天堂。村里有充满韵味的古建筑、一片葱郁的古樟树林和宁静的古亭古埠头,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腾冲
来腾冲,一定要去银杏村,深秋的美景,只有11月份能看到。房前屋后,漫天飞舞的银杏黄叶,飒飒的树叶声音,静谧又梦幻。此情此景都非常适合拍照,走在街道上随便拍都是大片!
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挤压所形成的极典型的地球皱褶地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地从这里穿过,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对外交往的不便,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异常突出。沿着茶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象,即随着汽车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让你应接不暇。对这种现象,当地谚语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种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所途经的河谷地区大多是古代民族迁移流动的通道,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同时也有许多历史之谜和解开这些历史之谜的线索蕴藏其中。千百年来,不仅是汉、藏之间,藏族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乃至藏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均在这里默默地、不间断地进行着,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积极的互动、融合与同化。事实上,正是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穿越青藏高原众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彩带将他们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和联系并协同发展。所以,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该地区“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07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滇西茶马古道上的水墨画卷(下)
下一篇: 金银花茶的抗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