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婚茶在定婚茶、启节茶、成婚茶、抬茶闹茶、撒帐茶、结伙茶会之外还有新娘的沿家敬茶。
一般是在婚期的第一个春节的初一早晨,新娘穿裙戴花手捧茶盘沿各家拜年敬茶,新郎提壶添茶,有的地方是小姑子提壶。这目的也是“和”之意,借敬茶而进村中各家之门,联络亲情,以便日后行走方便。这种“认门茶”在有些地方是于婚后第二天早上进行,蒲圻则多在除夕之夜进行。
阳新富水出江口一带在婚寿喜期时兴“摆茶”。与主家至亲的各家在客人来后要在酒席之后请摆茶,请的是最重要的贵客,一般是一桌。或在自己家中摆上一桌茶,或在主家酒后的席桌上摆,桌中一只大茶盘,放上各色果点,客人每人一只杯,斟上茶水或糖茶,就茶吃果点,茶只一杯,不再斟添,一家过后再接一家。
摆茶的用意也是借茶示敬认亲,尤其是初次上门的新亲,通过摆茶而相识相谈相了解,这有点儿茶馆喝茶交友的意味,且显得更为亲切。
鄂南婚茶、寿茶的式样和程序远不只上叙这些,各地不同,各时有易,礁以全到。“客来敬茶”远在唐宋就成风气,司宋肃浪有以茶作为婚嫁礼节的记载了。《见闻录》:“通常订婚,以茶为礼,故称乾宅(男家)致送坤宅(女家)之聘金曰茶金,亦称茶礼,又日代茶,女家受聘日受茶”。
可见,古男女聘婚是以茶为主礼的,后代物质丰富,婚聘讲究,以钱财物为主,超于茶的价值,但意识上仍以茶为婚约象征,故以钱代茶或以物佐茶。
为什么要以茶为婚约象征呢?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分析说:“种茶下籽,不可移值,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也”。明人许次纾《茶疏》也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
鄂南婚事、生子、做寿都以茶为礼,形成“无茶不成丰L”的传统风俗,细究起来,正是继承了古代茶文化中的礼仪和敬精神,茶风古朴醇厚,人们习以为常的茶礼俗一代代传递,人们多不知其含义却都慎重地依制而行,惟其如此,可见出古老深厚的茶文化在鄂南有极强的生命力。
订婚茶,男家送。女家开茶会,“一家养女百家求”,喝了定茶。遍告众人名花有主了。
三茶六礼,不断向女家暗示婚姻关系存在,望女子如茶清洁,嘱其“一女不吃两家茶”。
启节茶,启动婚事,祝其如茶味长清美。
扬州的茶俗还不仅于此,当扬州的人家有喜事时,如婚礼、定亲、女婿上门、花轿上门等等,还要吃三道茶。据《邗江三百吟》中记载:扬城喜事,如招待作伐人(即媒妁),以及新婿上门,姻亲初会时,入座用三道茶。第一道“高(糕)果”,献而不食。二道,或建莲、或燕窝。三道,或龙井、或霍山。皆食,皆曰茶。
扬州茶俗里最为特别的,就叫做吃讲茶。当两人遇到纠葛时,就会请上一个中间人主持公道,一起到茶馆里吃讲茶。双方在茶桌两头对坐,主持者坐在中间。两方的壶嘴在开始时相对而放,代表意见不合。如果调解成功,就可以将茶壶的壶嘴相交。代表讲和。如果仍有一方不愿意讲和,就将自己的茶壶向后摆开,就继续谈判。谈判结束后,由中间人评判,如果中间人认为一方理亏,就会将那一方的壶盖掀开反扣,于是就由这一方付茶资。
茶作为婚嫁用品在中国的婚俗里形成一定的礼节,并不是因为古时茶叶稀少或珍贵,它和许多的习俗一样都是有其寓意的,有着人们对新人美好的祝福,也体现着中国古人的婚姻价值观,也是一种道德约束的警示。
茶树,一年四时常青,是至性不移之物,用来比喻爱情、婚姻永葆青春,正是再好不过。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里就曾说道:“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既是祝愿一对新人的婚姻如茶树之常青,又勉励新人从此“不可移植”,两人相依相靠,从一而终,白头偕老。
同为明代的许次纾在《茶录》中也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可见这样的风俗最迟在宋代就已经很普遍了,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史料分析,茶在经过宋代的快速发展之后,逐渐深入到寻常百姓的家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到了元、明时,“茶礼”几乎已经成为了当时婚姻的代名词,未婚女子在收了男方的“茶礼”后,就算有了合乎道德的婚姻,轻易是不能反悔的,形成了古代的一种观念,所以后来才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因为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民间称之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在曹公的《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吃了王熙凤招待的茶后,就被王熙凤调侃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可见,这定亲茶在当时差不多都有法律效力了,是得到官方承认的。即便是现在,很多地方还将订婚的定金、礼品称为“茶金”,将彩礼称为“茶礼”。据说在福建的某些农村,至今还保留着未出阁的少女,出门做客时不能随便喝人家的茶的,倘若喝了,就意味着同意做这家的媳妇。
旧时汉族婚俗,有“三茶”之说,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时的“和合茶”。虽然现在很多礼节已经被简化甚至消失,但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公婆茶”仍然随处可见,即新人结婚的第二天早上,新娘要在新郎的引领下,向公婆敬早茶,公婆也会封一个红包给新人以示祝福,相信很多人有过亲身经历。
茶在婚姻里的关系,是被赋予很多美好的祝福和象征意义的。在湘西的某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经常一起对歌,当遇上意中人时,大多会含蓄的向女孩子发出邀请: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姑娘一听,自然也心领神会。古人这样的婚姻观,比之现在的直截了当,实在有意境得多,也增加了幸福的感觉。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紧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 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三茶":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三道茶":举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 浙西地区,媒人于男女双方之间说合也俗称"食茶"。媒人说媒后,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相待。 在浙江德清地区婚姻中的茶俗,则更为丰富多彩,列举如下: "受茶":男女双方对上"八字"后,经双方长辈同意联姻,由男方向女方赠聘礼、聘金,如女方接受,则谓之"受茶"。 "订亲茶":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举行定亲仪式。这时双方须互赠茶壶十二把并用红纸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亲戚,谓之"定亲茶"。 "大接家茶":女子结婚后,由娘家备发芽蚕豆、茶点分送双方亲邻,谓"大接家茶"。 "毛脚女婿茶":未出"阁",待字闺中的姑娘家里,来串门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娘家往往要备上好茶,以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即俗称"毛脚女婿")。 "亲家婆茶":女子出嫁后第二天,父母看望女儿时,要随身携带一两茶叶(最好"雨前"茶),并半斤烘豆、二两橙子皮拌野兰麻,称之谓"亲家婆茶"。 "新娘子茶":望朝之后,新媳妇的婆婆要至女方家请"亲家公"、"亲家婆"及亲家面上的近亲至自家喝"喜茶",称为"新娘子茶"。在我国湖南地区,男子去女方上门相亲,姑娘需给男子递上清茶一杯。男子饮后,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回赠姑娘,如姑娘当即接受,即示"心许"。在结婚入洞房前,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再拌以冰糖以招待宾客,寓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 合枕茶:新人入洞房前,夫妇要共饮"合枕茶"。这时,由新郎捧茶,用双手递一杯清茶,先给新娘喝一口,再自己喝一口,意味着完成了人生大礼。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需捧着盛满香茶的茶盘,向长辈们"献茶"行拜见礼。长辈们喝了茶,即摸出红包放于茶盘上作为"见面礼"。 闹茶:在我国云南地区举行婚礼时,有"闹茶"的习俗。"闹茶"于新婚三天内,每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间,向亲朋好友们敬茶。茶内必须加放红糖,取其"甜蜜"之意。闹茶时,可由宾客出题,要新郎新娘以绕口令、猜谜语、咏诗歌等形式回答考题。若新郎新娘不从,宾客们则不饮茶,而若文不对题,众皆哄堂大笑。闹茶取"越闹越热"之意。 开门茶:江苏地区旧俗,大户人家联姻,新郎至新娘家迎亲,进女家的一重门,要作揖一次,一直至堂屋见岳丈岳母时止。然后再饮茶三次后,才能暂至岳母房中歇息,耐心地等待新娘上花轿,谓之"开门茶"。 谢媒茶:男女举行婚礼后,新婚夫妇或双方家长要用茶来谢媒,因在诸多谢礼中,茶叶是必不可少之物,故称"谢媒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09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亚洲各国茶俗
下一篇: 扬州的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