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茶百科 2023-11-22 06:08:01

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中唐诗人吕温,山东泰安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与柳宗元、刘禹锡是好友。他写过一篇《三月三日宴序》,文曰:

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不用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创造者包括入仕的士和未入仕的士。这次茶宴选择的时间好,三月三日,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环境好,"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红蕊拂衣",人已回归大自然。客亦佳,什么"南阳邹子"、"高阳许侯",皆是鸿儒而非白丁。茶煎的好,茶具好,茶也喝出了神韵,"不令人醉,微觉清思",正好"言诗"。

喝茶文言文

1. 关于茶的一个古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

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

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

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

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

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

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 *** 。 饮茶的 ***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

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

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2. 帮忙寻几段与茶有关的古文或古诗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一叶香茗藏因果,半壶清泉煮乾坤【茶道起源】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元朝以后在中国衰落。

茶道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根据《诗经》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

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 (“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

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形容茶的文言文

1. 关于茶的一个古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

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

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

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

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

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

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 *** 。 饮茶的 ***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

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

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2. 求一篇原创的写茶的古文 大白茶赋 世之茶,洋洋大观,普洱茶为茶中奇葩。

普洱茶上品乃大白茶。 “南夷出白茶,亮如银。

春掇悉数以贡”。 大白茶始祖何方何夕焉,于猛倮牛肩秧塔。

重峦叠嶂,泉水鸣蝉,金乌玉兔,云雾弥漫。传武侯南征,孟获三战,军士劳顿多疾患。

日虑稍酣,凉风习,觉醒手中鹅扇一翎去,旋落似一牛肩山。将士寻之,落翎处一白木见。

嘱取叶煮汤饮洗,病愈强健。奉之神灵兮葫芦后裔世代护持与衣禄,献之猪羊兮岁二月八吐蕊笙歌又祭奠。

君勿忘,嘉庆元年护茶事。天子一啜好,茶农万滴泪。

反暴敛,抗贡赋,扎那兄弟举义旗,乡邻父老振臂呼。皇家军队凶,普洱府兵恶,犹有土司酷。

八年血腥千山恸,英雄战死万壑哭。 庇后世,癸酉年春志士谋。

夫牛肩秧塔古白茶幸哉,籽秧而扦插。大白茶繁滋蓊郁连绵,远播江外临沧版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昔之帝王贡品,今之百姓共享。

呜呼,武侯精髓得彰,万民同乐矣。

3. 关于茶的古诗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此为唐代诗人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此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开头写谢谏议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至为稀罕,这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写得极其浪漫。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诗里蕴含着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全诗奇谲特异,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4. 求跟茶有关的古诗,古文,需要表达品茶的乐趣或深意的诗句~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5. 适合自己的茶才是最好的茶,有没有古文相关的文字和诗句来表达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一位茶人说:好茶不是价格最高的茶,而是最适合自己的茶。茶和其他东西一样,都有独特的韵味,且品其味容易,但识其韵难。茶韵一直贯穿着饮茶的全过程,茶韵就是对茶的认识与理解。

曾几何时,人们开始用价格衡量茶叶的好坏,动辄成千上万一斤的茶叶才被称为好茶。品茶不再品的是茶的真味,而是茶的价格。金骏眉不能不说是好茶,曾被称为茶叶界的一个传奇,一出市场就打上动辄上万元的价格标签,短短几年就在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从2005年到现在,金骏眉已经从天之骄子变成了一场混战。追捧金骏眉的人在它炫目的光环下忽略了茶韵,所以金骏眉泡沫快速破灭。

茶韵是一种对茶良好的感觉,是一种对茶了解后引发的喜爱。要保证给人以最好的感觉,并不完全取决于茶的好坏,好茶通常来说能给人不错的感觉,但要达到完美的好感,须符合四种美,首先茶要美;其次水也要美;水美还不够,茶具也要有讲究;最后,还要看人的心境。

一般的老百姓,其实只要是茶叶不会变质,茶味不是很苦也不是很涩,所谓烟酒各有特色,只要喜欢或适合自己就算好茶。

茶,是低调质朴的饮料,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甜腻的香气,但它却是“健康的良药,是生活的享受。愿茶企做质朴好茶,让中国老百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茶。

6. 古诗词大全描写茶 茶烟 [明] 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 淡抹银屏幂讲帷; 石鼎火红诗咏后, 竹炉汤沸客来时; 雪飘僧舍衣初湿, 花落艄船鬓已丝; 惟有庭前双白鹤, 翩然趋避独先知。

咏贡茶 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蓝素轩遗茶谢之 明·邱云霄 御茶园里春常早,辟谷年来喜独尝。 笔阵战酣青叠甲,骚坛雄助录沉枪。

波惊鱼眼听涛细,烟暖鸱罂坐月长。 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

武夷茶 清·陆廷灿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

寒食 [宋] 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茶 [宋]梅尧臣 山寺碧溪头, 幽人绿岩畔。

夜火竹声乾, 春瓯茗花乱。 兹无雅趣兼, 薪桂烦燃爨。

茶 [宋]秦观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

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盝。 玉鼎注漫流,金碾响丈竹。

侵寻发美鬯,猗狔生乳粟。 经时不销歇,衣袂带纷郁。

幸蒙巾笥藏,苦厌龙兰续。 愿君斥异类,使我全芬馥。

茶花二首 [宋] 苏辙 (之一) 黄蘖春芽大麦粗,倾山倒谷采无余。 久疑残◇阳和尽,尚有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岭梅如。 经冬结子犹堪种,一亩荒园试为鉏。

(之二) 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 稍经腊雪侵肌瘦,旋得春雷发地狂。

开落空山谁比数,烝烹来岁最先尝。 枝枯叶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茶磨二首 [宋]梅尧臣 之一 楚匠斲山骨,折檀为转脐。 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

吐雪夸春茗,堆云忆旧溪。 北归唯此急,药臼不须挤。

之二 盆是荷花磨是莲,谁砻麻石洞中天。 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茶 灶 杨万里 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国。

堕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 山寺喜道者 至佚名 闰年春过后, 山寺始花开。

还有无心者, 闲寻此境来。 鸟幽声忽断, 茶好味重回。

知住南岩久, 冥心坐绿苔。 晚天雨霁横雌霓 曹冠 晚天雨霁横雌霓。

帘卷一轩月色。 纹簟坐苔茵, 乘兴高歌饮琼液。

翠瓜冷浸冰壶碧。 茶罢风生两腋。

四座沸欢声, 喜我投壶全中的。 夏日闲居 张籍 多病逢迎少, 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 茶过卯时煎。 草长睛来地, 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 不觉到山边。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1125-1210)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初饮高桥银峰 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 【北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回头诗 【清】曹雪芹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莫分茶 【北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竹枝词 【明】袁宏道 雪里山茶取次红, 白头孀妇哭青风。 自从貂虎横行后, 十室金钱九室空。

7. 模仿爱莲说写一篇关于爱茶说的文言文 亦瀹茶而非煎茶。

余少好攻杂艺,而性尤嗜茶,每阅《茶经》,未尝不三复求之,久之若有所悟。时正伺先君于维扬,因精茶所集也,乃购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煎茶,为得茶之正味,后人之瀹茗,何异带皮食哀家梨者乎。

闲居多暇,撰为一编,用贻同嗜。 一择器 器之要者,以铫居首,然最难得佳者。

古人用石铫,今不可得,且亦不适用。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今粤东白泥铫,小口瓮腹极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铫为茶之上佐。

凡用新铫,以饭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气,愈久愈佳。次则风炉,京师之石灰木小炉,三角,如画上者,最佳。

然不可过巨,以烧炭足以供一铫之用者为合宜。次则茗盏,以质厚为良,厚则难冷,今江西有仿郎窑及青田窑者佳。

次茶匙,用以量水,瓷者不经久,以椰瓢为之,竹与铜皆不宜。次水罂,约受水二三升者,贮永置炉旁,备酌取,宜有盖。

次风扇,以蒲葵为佳,或羽扇,取其多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11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