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眼小绿叶蝉,俗名叫浮尘子,是茶树上主要的害虫之一。受其危害,轻者芽叶受损、产量降底,重者芽叶被毁,造成失收。
一、形态特征
假眼小绿叶蝉本虫属同翅目,叶蝉科。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1、卵新月形,长约0.8毫米,宽约0.1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转淡绿,孵化前前端透见一对红色眼点。
2、若虫共5龄。初为乳白色,随虫龄增长,渐变淡黄转绿,3龄时翅芽开始显露,5龄时翅芽伸达第五腹节。
3、成虫头至翅端3.1-3.8毫米,淡绿至淡黄绿色。头冠中域大多有两个绿色斑点,头前缘有一对绿色圈,又称为假单眼,复眼灰褐色。中胸小盾板有白色条带,横刻平直。前翅淡黄绿色,前缘基部绿色,翅端透明或微烟褐。足与体同色,但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绿色。
二、危害方式
以若虫、成虫刺吸嫩梢芽叶汁液,雌成虫且在嫩梢内产卵,导致输导组织受损,养分丧失,水分供应不足。芽叶受害后表现凋萎、叶脉变红、叶尖叶缘红变以至枯焦,节间短缩、质地变脆,全年中尤以第二轮茶受害最重。
三、发生特点
假眼小绿叶蝉具趋嫩性,只危害嫩梢芽叶,性畏光怕湿,晨早霜水未干时不太活动,太阳出来后逐渐向篷内转移,它的成虫是逐渐孕卵的,卵是逐日产出,每日产1-2粒,因此决定了它的发生代数是不整齐的,归结起来它在发生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年发生代数多在广东每年可发生13代,粤北以成虫越冬,其它地方无明显越冬现象。
2、世代重叠、凌乱茶园中可以同时见到成虫、若虫。但全年中有两个虫口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5-6月,第二个高峰期在9-10月。
3、气候因子影响气温、降水量和雨日数是影响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消长的主要气候因子。适宜在平均气温17-28℃,时晴时雨的条件下发生。
4、天敌很多有60多种,最主要的有卵寄生蜂、缨小蜂、蜘蛛和虫霉等等。
另外,其发生发展跟栽培管理、品种有密切关系。白叶单丛受害重。
四、防治方法
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采用生态调控的方法,另一个是靠化学农药控制的方法。
1、生态调控所谓生态调控,就是利用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如修剪、采摘等,充分保护自然天敌,发挥天敌作用,控制好小绿叶蝉的发生,例如我省雷州半岛的海鸥农场、勇士农场就是采用生态调控的办法,在7000多亩茶园中不打农药,十多年来长期把小绿叶蝉控制在不引起经济损失的水平之下。芽叶受害率低、虫口密度低,蜘蛛种类多、数量多,缨小蜂寄生率高,完全控制住了小绿叶蝉。这种方法省事、有效、成本低,不会造成茶叶农药残留污染。采用生态调控的方法,实施初期会有一定风险,即停止施药初期虫口会有一定程度上升,但不用害怕,当寄生蜂、蜘蛛等天敌种群数量上升时,便能起到控制作用。
2、化学农药控制化学农药控制的方法,这是我省各地茶园普遍采用的方法,效果是有的,但也有较大弊病。用药以后杀伤了天敌。据我们调查,凡是用过农药的茶园,便很难找到缨小蜂,蜘蛛的数量也迅速降低,天敌的作用便难于发挥。而小绿叶蝉发生不整齐,卵又产于嫩梢中,打一次药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而要经常打药,这样便造成了恶性循环,愈打药愈要依赖药。像我省一些茶场,采一次茶就打一次药,每年要打很多次药,虫子仍然发生多,而成本增大了,农药的残留也增多了。我们认为各地应克服盲目依赖化学农药的思想,尽量少用农药,即使要用农药也要选准农药,做到对症下药,以减少农残和降低成本。
当前,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效果较为理想的农药有天王星、功夫、硫丹、巴丹、吡虫啉等。
一、 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茶树是多年生植物,在各类茶园中有较稳定的生态环境,不仅病虫种类发生多,而且害虫天敌种类繁多量也较大,以及对茶叶卫生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措施上,应坚持以农业防治,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加强 病虫害预测预报,科学施药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主要病虫的发生和减少对天敌的杀伤,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危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确保无公害茶叶安全生产。
1、加强农业防治。从改善茶园环境,发挥生态调控力入手,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和天敌繁殖而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条件。
1.1推广健身栽培技术。新建茶园应选择适宜种茶的土壤(PH4.5-5.6);播种前彻底清除荒地上带菌的死树根、树枝及杂草以减少病虫源;并进行深耕、施足经腐熟的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力;选用抗病品种(如湄茶419,湄502,601等)和无病苗木,经观察“419”和“502”品种既抗牡蛎盾蚧和抗茶饼病;播种前用1%硫酸液铜浸种24小时左右进行消毒灭菌;适当提高种植密度。
1.2适时修剪,翻耕除草,合理施肥。各类茶园在秋茶采摘后应对茶园进行全面修剪,清除病虫枝叶,并选用45%晶体石硫合剂(150-200倍)(或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或半量式波尔多液(75000ml667∕m2)或30%机油电硫微乳剂(强力杀蚧)1000倍等药剂喷雾封园,降低病虫越冬基数;秋冬季对茶园进行翻耕,培土和施肥,通过翻耕,将在土表和落叶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象甲、蛴螬等)暴露地表致死,减少翌年虫口密度;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提倡重施底肥和冬肥防止偏施氮肥,每667 m2施足底肥1500-2000kg(经腐熟后的有机肥)和冬肥(或开园肥)100kg(以茶叶专用N.P.K复混肥),适时施用封园肥(9月,以饼肥为主),追肥每次纯氮不超过15 kg,减少氮肥施用量,可降低茶树中氨基酸比例,不利于蚜虫、蚧类和螨类发生,从3月-4月采收茶叶开始,每采茶一次应及时喷施1‰尿素加1‰磷酸二氢钾加1.8%爱多收水剂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洒。保持茶树营养平衡,促进茶芽早生快发,提高产量和抗病虫能力。
1.3 适当修剪,分批采摘,减少病虫危害。应因地制宜做好茶树的轻剪、重修和台刈等修剪工作,通过修剪,可清除在干上进行越冬危害的长白蚧、茶牡蛎蚧、角蜡蚧、龟蜡蚧、红蜡蚧等多种害虫,对修剪下来的病虫枝应先集中在茶园附近的背面低洼地,待若虫(如长白蚧)大量卵孵化时再进行烧毁,使寄生蜂(如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姬小蜂等)能够飞回茶园控制害虫的危害。同时,根据一些害虫聚集的趋绿性、趋嫩性和产卵习性,采取分批采茶,可采下小绿叶蝉、茶黄蓟马等虫卵和若虫,降低虫口密度,还可减少茶蚜,角盲蝽的食料,均起到减轻虫害发生。
2、保护利用天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茶园具有较稳定的生态环境,茶树害虫天敌资源也相当丰富。全国已记载茶树害虫天敌有500多种,据贵州省茶科所在我市茶场和省内各地茶园调查,已鉴定的天敌种类达320多种,分10目,56科。如茶园中寄生性天敌约100种,其中姬蜂科40多种,茧蜂科17种、小蜂科22种,细蜂科3种,青蜂科1种,泥蜂科15种,寄生蝇科10种;捕食性天敌164种,其中胡蜂科4种,瓢虫拉54种,步甲科14种,草蛉科4种,蜻蜓类14种,食蚜蝇科10种,食蚜科3种,螳螂科4种,蠳螋类6种,猎蝽科10种,虻蝽科5种,以及蜘蛛类50种。病原微生物能引起部分茶树害虫致病死亡,目前,国内已有20余种微生物(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蚜霉、韦白虫座孢菌、座壳孢菌等)在防治茶树病虫害中获得成功,田间防治率达70%,持效至少3年,并从40余种茶树害虫上分离到63种昆虫病毒,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38种,颗粒病毒17种,质型多角体病毒5种,非包涵病毒3种,茶尺蠖NPV病毒、茶毛虫NPV病毒也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据试验,植物源农药苦参素防治茶尺蠖、茶丽纹象甲、假眼小绿叶蝉等表现速效性强,防效好。应用寄生性昆虫天敌如赤眼蜂和黑卵蜂寄生茶小卷叶蛾、茶毛虫的卵,绒茧蜂寄生茶尺蠖和茶细蛾幼虫的寄生率达70%;另外,利用多种捕食性天敌,包括瓢虫、草蛉、蜘蛛、捕食螨对各种蚧类、茶蚜、小绿叶蝉及茶叶螨均起着重要自然调控效果。在茶树病害生防上,除了应用抗生素防治茶饼病外,可利用土壤中抗生素来抑制病毒病。我市茶区以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云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茶茸毒蛾病毒、大茸毒蛾病毒、大蓑蛾病毒、茶蓑蛾病毒为主。丰富的天敌资源为开展茶树病虫生物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保护利用天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对控制茶树病虫效果好,既经济,又不污染环境,对茶叶生产安全,应大力推广应用。
在保护利用天敌资源的措施上,应采取适当提高茶树种植密度和在茶园周围种植阔叶树(如油桐树等)给天敌提供良好的越冬场所;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和在天敌隐蔽期喷药,以及防治病虫时采取挑治、蓬面喷洒等方法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3、科学使用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对茶树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措施中,不仅要根据不同病虫害发生为害特性,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对害虫天敌的杀伤作用和茶叶产品对人的安全性。因此,在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中科学使用农药十分重要,其主要技术是:
3.1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农药使用品种上,首先要禁止使用国家已规定的DDT、六六六、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甲氰菊酯(灭扫利)、优乐得(扑虱灵)、乙酰甲胺磷、五氯酚钠、顺式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复配药、三唑磷等农药品种,因为这些农药品种是欧盟国家茶叶农残必检项目,必须禁止使用。同时应大力推广白僵菌制剂、B.T制剂、茶尺蠖病毒制剂、茶毛虫病毒制剂、粉虱真菌制剂等微生物农药和鱼藤酮、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以及阿维菌素、吡虫啉、天王星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达到降低茶叶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减少对害虫天敌的杀伤和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
3.2坚持采摘间歇期及时施药防治。在茶叶采摘间歇期特别要加强对刺吸类害虫的防治,如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蚜虫、介壳虫类、绿盲蝽、茶蓟马等害虫,这类害虫发生隐蔽、虫体小、世代重叠、繁殖速度快,对茶树危害性大,严重影响茶叶优质高产。因此,凡小绿叶蝉夏茶期虫量达15—20头/叶,茶橙瘿螨虫量20头/叶(或螨叶率达50-70%)、茶有蚜枝率达10%左右(或平均蚜量1500头/百叶、茶黄蓟马百梢虫量达100头,介壳虫若虫量150头/百叶。以上的茶园就应在茶叶采摘间歇期施药应急防治(防治方法见表一)。
3.3 狠抓秋末期封园施药防治。每年的11月至翌年3月是茶树的非生产季节,此时期是多种害虫的越冬期,对环境抗性差,是用药防治的最好时期,可在秋末冬初用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或30%机油、石硫微乳油(强力杀蚧)1000倍喷雾封园,对害虫种类多,发生量大的茶园,先用2.5%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20-25毫升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5g/亩兑水50-75公斤喷雾,5-7天再封园,以压低冬前虫口基数,减少次年害虫发生程度。
3.4加强病虫预测预报,提高施药技术水平。针对茶树病虫发生危害,应加强茶园病虫调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加强对当地茶园主要病虫防治,对达到防治指标的茶园才施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次数,农药使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期施药(参考表一)以及在天敌隐蔽期采取扫茶蓬面施药方法,通过以上措施,达到对茶叶安全生产,保护天敌和提高防效的目的。
4、物理和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茶树害虫。利用茶籽象甲、细绿金龟甲、茶角胸叶甲等害虫的群集性和假死性,采取人工捕杀或震落捕杀成虫的办法,即震拍茶丛,并用塑料薄膜铺于地面承接落地成虫,再集中烧毁;利用茶银尺蠖,茶叶夜蛾,茶鹿蛾及铜绿金龟甲等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盛发期利用灯光(如振频式诱虫灯)进行诱杀,可减少下一代幼(若)虫发生量,从而减轻危害。
茶叶常见的病虫害有茶苗白绢病、茶圆赤星病、茶树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树假眼小绿叶蝉以及茶树茶蓑蛾等种类。1、茶苗白绢病:该病害会使叶片枯萎以及脱落,易导致全株死亡,一般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蔸防治。2、茶圆赤星病:病菌会借风雨等媒介传播侵染植株,从而引起大量落叶,可增施磷肥和钾肥。
一、茶苗白绢病
1、发病特点
(1)在发病初期病部会出现褐色斑,其表面有白色绵毛状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会绕根颈一圈形成白色绢丝状菌膜。在发病后期,病部会出现油菜籽状的菌核,由白色转为黄褐色,然后变成黑褐色。
(2)在病菌的作用,病株的皮层会出现腐烂,水分以及养分的运输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叶片枯萎以及脱落,然后全株死亡。
2、防治方法
(1)针对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进行灌蔸,一般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等药剂。
(2)针对已感病的苗圃可进行土壤消毒,每方用70%五氯硝基苯1-2.5公斤,加入细土后再撒施于土面并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平时还需注意给茶园排水。
二、茶圆赤星病
1、发病特点
(1)发病初期,植株的被害部位会有褐色小点,此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的病斑,病斑中央凹陷并呈灰白色。在后期病斑的中央会散生黑色小点,在潮湿的环境中,还会有灰色霉层。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然后波及叶柄、嫩梢,从而引起大量落叶。
(2)当温度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适宜茶圆赤星病的发生,全年一般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生旺盛,在秋季也会有发生,其病菌主要借风雨等媒介传播,然后再侵染植株。
2、防治方法
(1)合理采摘,可增施磷肥、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可在非采茶期喷药防治,一般可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三、茶树炭疽病
1、发病特点
(1)炭疽病主要危害当年生成叶,感染后会先在叶尖或叶片边缘出现状浅绿色至暗绿色的病斑,形状呈水渍状。然后沿着叶脉扩展成半透明黄褐色的不规则病斑,后期由褐色变为灰青色,病部还会有黑色的小粒点。
(2)在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以及秋雨季节发病严重,而且易在偏施、过施氮肥以及缺少钾肥的茶园中发病。
2、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比如台茶13号,还可采取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并及时摘除病叶。
(2)一般适宜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雨季到来的前后防治炭疽病,一般可在各轮新梢一芽一叶期时喷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
四、茶云纹叶枯病
1、发病特点
(1)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会在新梢、枝条和果实上发生,发病初期时,病斑颜色为黄褐色,呈水渍状,后转为褐色,在发病的后期,病斑上会出现扁平圆形的小粒点,颜色为灰黑色。
(2)病菌会在茶树病部或土表落叶中越冬,待春天时会从茶树的表皮或伤口侵入,然后形成新病斑,而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又会经过风、雨传播开来。
2、防治方法
(1)采收完秋茶后需清除地面的落叶并进行冬耕,将病叶埋入土中,减少下年的菌源。也可使用茶树专用肥提高茶树的抗病力,并加强茶园管理,做好防冻、抗旱和治虫工作。
(2)一般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五、茶树假眼小绿叶蝉
1、发病特点
(1)假眼小绿叶蝉会以成虫、若虫的方式吸食芽叶、嫩梢皮层的汁液,而雌成虫会把卵产在嫩梢里,阻碍营养物质的输送,导致芽叶叶缘黄化,叶尖卷曲。
(2)虫害严重时叶尖和叶缘会呈红褐色焦枯状,导致芽梢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影响茶叶的质量。
2、防治方法
(1)在茶园内不间种豆类作物,及时铲除杂草和采茶,当发现嫩梢上有卵粒后,需要随时将其去除掉。
(2)一般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200倍液,或25%优乐得乳油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等药剂进行防治。
六、茶树茶蓑蛾
1、发病特点
(1)茶蓑蛾会咬食叶片、嫩梢,或者剥食枝干以及果实皮层,从而导致局部茶丛光秃,而且该虫喜爱集中危害。
(2)茶蓑蛾多发生在失管的茶园和靠近荒山的茶园中,除了会危害茶树外,还会危害柑橘、苹果、樱桃、核桃、葡萄等植物。
2、防治方法
(1)在进行茶园管理时,如果发现了虫囊需要及时摘除并集中烧毁。还需注意保护该虫的天敌,比如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疣姬蜂、黄疣姬蜂等寄生蜂。
(2)一般可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
茶树的主要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五种病害,它们形成原因不同,防治方法也不同。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叶部病害,主要危害老叶和成叶,多发生于叶尖、叶缘,初期叶正面出现黄绿色斑点,防治主要应从培育茶树生长健壮着手,以提高其抗病力。对发病严重的茶园,要注意加强肥培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茶树本身抗病能力。
茶炭疽病一般发生在成叶上,病斑多发生在叶缘、叶尖、叶正面初现油浸状暗绿色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的病斑。防治主要加强肥培管理,避免单施氮肥,结合增施钾肥,以抑制发病,在雨水较多时排水工作。药剂防治可参照茶云纹叶枯病。此外,选用抗病品种也是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
茶白星病一般在高山茶园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嫩叶发病较重。防治方法以增施肥料,合理采摘,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为重点。茶圆赤星病是近年来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 尤以高山低温高湿的茶区发生较多,幼龄和壮龄茶树发病较重。茶树发病后,生长不良,芽叶细小,用病叶制成的干茶,有苦味,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防治方法:对发病较重的茶园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 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 代森铵1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1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陶瓷世家哥窑瓷器
下一篇: 紫砂壶如何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