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洁、行善、饮普洱”,这是流传在云南回族穆斯林间的名言。云南回族与普洱茶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又究竟是出于怎样的情感,使云南回族对普洱茶有如此的感叹?于是,我背负行囊走进彩云之南,寻找普洱茶走向世界的艰辛之路,探求普洱茶漂洋过海、香溢四方的故事。
清真寺里那淡淡的茶香
据说樱花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任“省长”赛典赤·赡思丁(元代云南行省的创建者,我国的省级建制便是在元代行省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早引进云南昆明的。那粉红的花朵从元朝赛典赤时代绽放至今,已有600多年,回族参与开发建设云南边陲也整整600多年了。
昆明市顺城清真寺,歇山式木建筑,工艺精湛的穿花殿门,松柏常绿的院落,留给我的是明末清初的建筑气息。
“赛典赤在元朝初期将儒家文化带到了云南,而回族在明末清初的云南开启了一个鲜活的商业时代。”胡须斑白的老阿訇刮着手中的盖碗茶,说着往事。博学的阿訇不仅对《古兰经》颇有研究,而且对于云南回族史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和北方回族一样,小小的盖碗茶在云南回族生命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
83岁的阿訇耳不背眼不花,“茶痴”般的他一生钟情普洱茶。那天下午,他在顺城清真寺里请我喝茶,也告诉了我普洱茶的兴起与云南回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阿訇慢条斯理地说:“回族人喜欢饮茶是一个传统。因而,云南回族民间就有‘自洁、行善、饮普洱’一说。普洱茶与宗教文化相联系,于是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莫非普洱茶的兴起真是因为回族?于是,我在兴奋与惊诧中开始寻找普洱茶与回族的渊源。年迈的阿訇说,香飘四海的茶叶如同回族的孩子,最先正是回族马帮将其送出了国门。
回族马帮独揽普洱茶海外贸易300年
云南大学教授、著名回族学家姚继德先生说:“云南马帮走过的路很繁杂,但不外乎有3条通往境外的主线路:第一条是从大理向西南到缅甸以及缅甸之外的国家与地区;第二条是从大理至丽江,踏上茶马古道到拉萨,再经拉萨、日喀则去往尼泊尔以及尼泊尔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第三条路则是从大理或昆明出西双版纳,到达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
与昆明顺城清真寺的阿訇告别后的次日上午,我和姚继德先生踏上了去往西双版纳的班车,我们选择了对这条线路的追寻。
“回族马帮与其他民族马帮所不同的是,回族对于茶叶的贩运似乎情有独钟,他们更擅长海外销售。”山大沟深,峰回路转,因此,在去往西双版纳的路上,我和姚继德先生有足够的时间聊马帮的故事。
车过玉溪不久,我在沿途看见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茶叶地,不时有一两个头戴白帽的回族乡亲闪现在田间地头。采摘茶叶的日子到了,他们在物色上等货。
云南物产富饶,但由于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内地商人不敢轻易涉足,因而商业受到了很大限制。“从明末清初到上世纪50年代,300多年间,在云南马帮的跨国贸易中,不畏艰险的回族同胞充当了主力,将普洱、思茅等滇南六大茶叶生产地的茶叶运到境外,他们甚至在越南、缅甸、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的繁华城市开设大型店铺,坐拥海外茶叶市场。”姚继德说。
《云南回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中记载,云南通海县回族人马同惠曾以20匹骡马起家,贩运茶叶、布匹以及土特产到国外,之后在昆明开设商号,在滇南地区开设茶叶场,主要做对泰国、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的茶叶贸易。
“山间铃铛一响,就知道回族马帮来了。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像马同惠这样的茶叶商人很多,但遗憾的是,这些属于民间的商贸终究没有走出周边国家之外更远的地方!”姚继德感慨道。
60多年前,回族人将普洱茶远销欧美
在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中,沙甸回族白亮成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
白亮成生于1893年,37岁时在云南省财政厅担任保护财产的专员,相当于特殊押运的保安经理。1932年,云南省政府派遣白亮成到普洱、思茅、车里、佛海、南峭一带办理税务。其间,他发现车里、佛海、南峤3县大片平坝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资源丰富,但当地民众的生活极度贫困。白亮成深感大力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之必要,开发边地的志向和决心也更坚定了。
1936年,白亮成先后到宁夏、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进行考察。之后,他又辗转去了日本,学习茶叶以及其他农作物栽培加工技术。回云南后,白亮成为了实业开发上书云南省政府,其中写道:“政府若只靠收税养国,是吃老百姓胡须上的饭而已。要兴办农业、工业、商业、牧业等多种多样的事业,才能达到国强民富”。
1938年,云南省财政厅采纳了白亮成的建议,建立了云南思普区茶业试验场。1940年在佛海成立了总场,采选国内优良茶种试种,采用梯台栽种,实行科学管理和采摘。
白亮成还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制茶方法,工效提高了几十倍,茶叶质量也优良。之后,他从上海、杭州选聘来高级技师10余名,制出的茶质优价廉,客商纷纷前来订货,大有供不应求之势,普洱茶声誉大振。
白亮成精于市场调研,了解到外国人多喜欢喝红茶,为了扩大国外销路,占领海外市场,云南开天辟地也生产起了自己的红茶。
1942年,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划归云南省企业局,茶厂正式改称思普企业局,白亮成为总办。
“其间,白亮成研发的红茶行销欧美国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普洱茶是因为白亮成才被世界知晓的,以至于有了今天茶商的坐享其成,借船下海。”在姚继德的讲述中,我的思路变得清晰起来。
名茶有一段可歌的嬗变史
今天,在西双版纳,当年的思普企业局已被更为现代化的“老茶树”等茶叶生产企业所替代,但这些并不影响云南茶叶海外贸易中重要推广者白亮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景洪市,我见到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终身州长”召存信。召存信老州长对于普洱茶的兴起以及白亮成兴办实业的事情并不陌生。“回族实业家、教育家、学者白亮成代表云南省政府开发茶叶以及推行海外贸易。纵观数百年来普洱茶的历程,毫不夸张地说,普洱茶品牌在国际上之所以能够打响,回族人功不可没。”召存信说。
除了开发边疆实业,白亮成还将家乡的回族学子送到国外深造,经他支持的马坚、纳忠等人都曾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缘于明清至民国这艰辛而漫长的历史沉淀,到了上世纪80年代,普洱茶文化逐渐形成。近几年来,普洱茶商大肆炒作普洱茶的功效和作用,滇南越陈的茶叶越是备受宠爱,甚至奇货可居。人们违背了市场规律,也必然受到市场的惩罚。
普洱茶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那茶树满山遍野地生长着,是历史缘故让它成为了云南地方特有的名茶,也使其成为了我国茶文化独特的景观。
今天,少有人提及普洱茶最先走向世界、承载文化精髓远行的艰辛,也没有人提及使得普洱茶走向世界的回族人。只是,我在西双版纳的几家普洱茶加工生产工厂里看到,企业的展览室里悬挂着白亮成的照片。
古道漫漫,回族马帮先辈走过的路上,不仅仅留下了悲壮和艰辛,还融合着智慧和勇气,这艰辛、这智慧的气息分明让我们嗅到了进步的嬗变历程。
1、罐罐茶:住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六盘山及云贵部分地区的回族有喝罐罐茶的习俗。罐罐茶主要用陕青茶或者是砖茶。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些回族还会采摘山上一种名为“刺目树”的叶子,回来蒸了,晒干后饮用。陕西绿茶统称“陕青”,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产于陕西南部。陕青是将刚摘下来的鲜嫩茶叶,经过刹青、揉捻、焙制、分筛等工序精制而成。因此,茶叶柔嫩,含芳香油多,具有条索匀整,色泽绿润,水色清澈,饮入口中鲜爽香醇,回味甘纯。砖茶的制作往往以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成的块状茶,俗称砖茶,顾名思义,就是外形象砖一样的茶叶,它也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是用各种毛茶经过筛、扇、切、磨等过程,成为半成品;再经过高温汽蒸压成砖型或其他类型的茶块。砖茶根据原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米砖茶、青砖茶、康砖茶等几类砖茶,是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发酵和发花工艺产生冠突曲霉,其汤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气纯正,长期饮用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因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2、烤茶:流传在云南等回族聚居区。回族饮烤茶,茶叶多选用云南下关沱茶。下关向为制茶中心,这里出产的散茶,远销西藏、四川等地。因路途遥远,常遭风雨,损失甚大。后来将散茶压成碗形茶块,故又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形如碗状,造型优美,色泽乌润显毫、香气清纯馥郁。汤色橙黄清亮、滋味醇爽回甘。常饮具有明目清心,提神养颜,抑菌治病之保健作用。
3、擂茶:流传在我国湖南常州等回族聚居区。擂茶是用芝麻、黄豆、茶叶、绿豆等混合制作。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10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
4、奶茶:主要是我国青海、内蒙、新疆等回族聚居区的一种饮茶文化。这三地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使得奶茶的制作也各不相同,但他们使用的茶叶多是茯砖茶。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后问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又称"泾阳砖"。由于茯砖茶的加工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工序—发花,俗称“发金花”,金花生长的越多,代表茯砖茶的品质越好。特制茯砖茶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且有黄花清香,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滋味醇厚平和。普通茯砖茶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滋味醇和尚浓。
5、麦茶:流行于西北部分地区。过去许多回族因买不起茶叶,不少家庭都喜欢饮麦茶,将麦子炒成半焦,捣碎倒人茶罐中,佐以食盐盛水熬煮。麦茶熬成后看似琥珀,其味如咖啡。现在饮此茶者已不多见。
6、香茶:主要为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回族饮用,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其使用的茶叶主要也是茯砖茶,与奶茶的茶叶基本相同。
7、甜茶:和拉萨藏族一样,当地的回族也喜欢喝甜茶。它是一种外来的饮品,但当地人早把它纳入自己的生活中,使之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茶色呈乳黄色、不透明而略稠,须热饮口感更甚,有提神、清心功效。甜茶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用料也很简单,所用的茶叶主要是红茶。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我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滇红、苏红、越红、川红、吴红,其中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8、酥油茶: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居住在藏区、蒙区的回族也喜欢此茶。酥油茶是以茶为主料,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在普洱茶的起源地云南,有“爷爷的茶,孙子卖”的俗语。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的鲜叶制成,也叫做普洱散茶。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从加工方法上可以分为生普和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成品后都还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金尖茶是南路边茶的商品类型之一,是西藏、内蒙、新疆、四川藏区的藏族同胞生活必需品。制造金尖的主要原料是做庄茶,压制前,面茶和里茶分别筛分整理去杂。分称茶、蒸茶、筑包、定型和包装等工序。金尖茶主产区四川,金尖外形色泽棕褐,香气平和,滋味醇和,水色红亮,叶底暗褐粗老,金尖呈现圆角枕形。
9、盖碗茶: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喝盖碗茶又称“三炮台”,盖碗茶的配料不一,名目繁多,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叶。夏天以茉莉花茶为主,冬天以陕青茶为主。茉莉花茶是众多花茶品种中的一种,所谓茉莉花茶就是用含苞欲放的茉莉鲜花加入绿茶中窨制而成的.用不同的绿茶品种去做茶胚,例如用龙井茶,用茉莉花去窨制就叫龙井茉莉花茶,如用玖瑰花朵去窨制的,就叫龙井玖瑰花茶。茉莉花茶,有“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的说法。东干人也喝“盖碗茶”,但已改变了先祖们喝“盖碗茶”的习俗,他们除了泡茶时加入干果,也学着当地人的习惯在茶水中加一些果酱甚至黄油。
普洱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渥堆工艺,经后发酵(人为加水提温,促进有益菌繁殖,加速茶叶熟化,去除生茶苦涩以达到入口顺滑、汤色红浓之独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均匀。
普洱茶因集散地——云南古普洱府而得名。
采摘大叶种茶鲜叶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经过帆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故称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云南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大跃进时期茶树大受摧残。
1966年,云南茶仍只有19万担。十年动乱期间,茶叶发展缓慢。
1975年普洱熟茶用于生产,随着逐年的发展人们对普洱熟茶的了解认可,工业化批量生产势在必行,可传统的熟茶工艺制作过程相对缓慢,各种香型需靠陈放几年缓慢转化。
1976年,面积到了127万亩,而产量仅有32万担。
1984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的方式,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为普洱熟茶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1990年,茶园面积达240万亩。
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
2003年3月云南省标准计量局于公布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13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园抗旱保苗有三招办法
下一篇: 铁观音种植地质是怎么样